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史并不如烟-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旗帜鲜明支持武则天之后,李义府的仕途也走上了高速路,壁州也不必去了,照样留在长安,不久便从中书舍人升任中书侍郎,如此扎眼的升迁,让长孙无忌只能徒呼奈何。

长孙无忌的无奈还在继续,几个月后,李义府受诏参知政事。参知政事便意味着可以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这也意味着李义府已经是宰相团的一员了。

何止是红,简直是红得发紫。

此时的李义府依旧相貌忠厚,待人谦卑,不知道的人都以为他没有架子,其实那只是看到了他的表象。

在李义府的心中,他把与他交往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依附于他的,一类是与他疏远甚至有些对抗的,前者算是朋友,后者便是敌人,能打就打,能陷害就陷害,总之不能让他们好过。

在李义府的笑容之下,一出出背后下刀的黑招出现了,由此就诞生了一个后世脍炙人口的成语笑里藏刀,说的就是李义府。

经吃过他苦头的人总结,这个人面相忠厚,却总是背后痛下黑手,于是又把他称为“李猫”。

是不是取“得意的狸猫凶似虎”之意?

个人认为,这糟践了狸猫。





第十七章 淳于氏疑案


得势的李义府如同一只充了气的气球,在站队成功后节节攀升。显庆元年他兼任太子右庶子,并受封侯爵。太子右庶子即太子宫事务署署长,太子宫两大领导之一,能得到这个职位,说明皇帝对李义府无比信任,因此才会派给太子。

得势又得意的李义府由此忘了形,不久便制造了一出疑案。

他居然把手伸进了大理寺监狱!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显庆元年,大理寺监狱关押进一个女犯人,女犯人姓淳于,因为犯了案子被关进大理寺监狱。

淳于氏被关押不久,李义府就将手伸了进来,他授意大理寺丞毕正义将淳于氏无罪释放,然后将其接到了自己的一处别院。

李义府为什么会把淳于氏从大理寺的监狱里捞出来呢?这完全是因为淳于氏貌美如花,李义府起了色心,就想把淳于氏收为自己的偏房。

李义府以为做的神不知鬼不觉,可是还是让人知道了,知道这个秘密的人就是大理寺卿段宝玄。

段宝玄原本知道淳于氏犯案羁押狱中,没想到不久之后竟然被毕正义无罪释放,而且还被接到了一处别院,这里面藏着什么猫腻呢?

段宝玄将自己的疑问写成奏章,上奏给了皇帝李治,李治派人追查,案子由此发了。

不过李义府并不慌乱,反正到目前为止,只是追查到毕正义这一环,要查到他,还早着呢。

可是,如果毕正义指证李义府呢?

不必着急,你见过死人指证吗?

在李义府的安排下,毕正义自杀了,从自杀的结果来看,可能是心里有鬼,畏罪自杀。

然而,即便毕正义自杀,人们还是把矛头指向了李义府,他与毕正义以及淳于氏的关系已经成了众所周知的秘密,不是一个毕正义自杀,就可以掩盖所有的一切。

大家在等待着李义府得到应有的惩罚,然而却迟迟没有动静,原来李治也知道其中的秘密,但是他护着李义府,并不想予以处罚,只想就这么算了。

皇帝装起了糊涂,御史们却不糊涂,很快,侍御史王义方站了出来,对李义府进行弹劾。

朝堂之上,王义方与李义府对质起来。王义方义正词严,三次呵斥要李义府退出,因为按照惯例,为了保证弹劾的效果,被弹劾的人需要离开现场。

李义府站在原地,赖着不走,他期待着李治能发话让他留在原地,然而皇帝也要遵守规则,碍于此,李治没有发话。无奈,李义府还是悻悻而去。

王义方开始了自己的弹劾,说的义正词严,有理有据,不过在说到李义府仕途的起步时,王义方的用词有些狠,他说李义府是因为容貌得到了马周和刘洎的宠幸,因此才得到了重用。

除此之外,王义方的弹劾均言之有物,在场大臣内心都赞同王义方,只是都没有表现出来。

弹劾完毕,李治出离愤怒:太不像话了,这样的人不处理怎么行!

王义方出言不逊,侮辱高官,即日起贬往莱州,出任司户(管理户籍的官员)。

闹了半天,被贬的居然是王义方。

黑白颠倒。

在王义方弹劾失败后,李义府还是没有忘了羞辱王义方一番。

李义府趾高气昂地问:“王御史,你那么狂妄地弹劾我却没有任何结果,难道心里不惭愧吗?”

王义方针锋相对地回应:“孔子在鲁国只担任了七天司寇,就能把少正卯诛杀,我王义方担任御史有些日子了,却不能为国铲除奸佞,这一点确实有愧!”

“你!”李义府被噎住了,不过转念一想又释然了,你王义方除了能逞口舌之快,还能做什么?反正我现在很红。

李义府确实很红,不久他又兼任太子左庶子,太子左庶子是太子宫政务署署长,太子宫最大的官员。

一年后,很红的李义府出任中书令,同时代理御史大夫,同时监修国史,同时还是弘文馆学士。

不久又加官太子宾客,进封河间郡公。

显庆三年,李治又追赠其父李德晟为魏州刺史,所有儿子都位列高官,就连尚在怀抱的孩子,同样也有一顶官帽,同时李治下诏为李义府在长安最好的地段盖一所房子。

恩宠无以复加,无人可比。





第十八章 他的名字叫红


一个人到底可以红多久?长孙无忌告诉你,可以红三十年,李义府则告诉你,其实也没有多少天。

显庆三年,原本红极一时的李义府栽了个跟头。

李义府的跟头栽在他的同事,同为中书令的杜正伦身上。

杜正伦是一个老资格高官,贞观年间就曾经在魏征的推荐下受到李世民的重用,到了李治当皇帝,杜正伦同样受到重用,辗转升迁为中书令。

现在问题就来了,以杜正伦的资历,自然是老资格,因此便不由得以前辈自居,在他眼中,李义府不过是个受到恩宠的新人,在他面前是没有资格摆谱的。

然而在李义府的眼中,杜正伦不过是一个老资格,跟自己这个正受皇帝恩宠的新贵相比,是没法比的。

老资格遇到新贵,矛盾在所难免。

两人的龌龊不断升级,彼此缠斗不已,甚至在李治的面前也不停争吵,日子一长,李治烦了,两个中书令怎么跟斗鸡一样?

大臣不和,非国家之福,还是把两人分开吧,一个去横州,一个去普州。

杜正伦被贬为横州刺史,横州是现在的广西横县,李义府被贬为普州刺史,普州是四川省的安岳县,两人山高水远,再也不用争吵了。

确实不用再争吵了。

因为这一去,杜正伦再也没回来,不久便在横州去世。

李义府呢?他还能回来吗?从中书令的高位摔下来,要回来,恐怕难吧?

很多人都在猜测,尤其是那些曾经跟李义府论过本家,称过兄道过弟的人。

由于李义府出身的李姓并非豪门大姓,他曾经迫切地想进入豪门大姓的行列,比如赵郡李姓。

都是姓李,赵郡李姓可是北魏时的四大国姓,即便到唐朝时也是豪门大姓,因此李义府很想混入赵郡李姓的族谱。

为了巴结李义府,不少赵郡李姓子弟都称李义府为堂兄或者堂弟,给事中李崇德做的更彻底,他直接把李义府列入了家谱,这样李义府在赵郡李姓的家谱中就有了一席之地。

现在李义府被贬了,李崇德陷入犹豫之中:还需要在家谱之中保留这个不伦不类的外来户吗?大概不用了吧,被贬到普州那个荒凉的地方,八成回不来了。

对,回不来了!

李崇德随即将李义府的名字从家谱中剔除,跟这种落水狗趁早划清界限,省得沾包!

一年后,李崇德傻眼了李义府又回来了,官职是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还是宰相,还是很红。

李崇德的苦日子来了,李义府是不会放过他。

李义府这个人有恩不一定会报,但有仇却是一定会报的,而李崇德就是那个他不得不报的仇人。

很快李崇德被诬告下狱,在狱中自知无路可走,自杀身死。

谁说被贬了,就不能东山再起呢?





第十九章 盛极必衰


东山再起的李义府依然很红,他的红又持续了数年,到龙朔二年,李义府的红达到了顶点。

这一年,李义府做了一件大事:改葬祖父,为其祖父在李渊祖父李虎的陵墓侧营造了一座陵墓,这座陵墓造的相当体面。

为了造这座陵墓,三原县令李孝节动用了丁夫和车马,日夜不停,为李义府的祖父造坟。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还看其他干部。

在李孝节的带动下,高陵、栎阳、富平、云阳、华原、同官、泾阳等七县的县令也行动了起来,征集民夫和车马加入了为李大人祖上造坟的行列。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造坟运动中,高陵县令张敬业勤于职守,任劳任怨,终于不堪重负,过劳死了。

坟成之后,王公以下的高官纷纷向李义府赠送奠仪,场面极其宏大,所送葬的羽仪、导从、器服都是穷极奢侈。等到安葬那一天,场面更是惊人,从灞桥到三原七十里间,相继不绝。武德年间已来,葬礼场面之宏大,李义府家数第一。

其实,明眼人都知道,哀荣是送给死人的,面子却是送给活人的,众人之所以这么做,只是因为李义府确实很红。

然而红又能持续多久呢?李义府能逃得过盛极必衰的俗套吗?

事实证明,他一样逃不过。

龙朔三年,李义府开始走下坡路,起因是一次谈话。

龙朔三年三月,李治与李义府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

李治对李义府说:“我听说你的儿子和女婿做事很不检点,做了很多不法的事情,弄得我还要帮他们掩饰,只是一直没跟你说而已。你回去也教育教育他们,让他们别那么干了!”

按照常理,李义府这时应该叩头请罪,然后谢主隆恩,然而李义府却没有这么做。

李义府脸色突变,面部青筋暴涨,口气生硬地问道:“这是谁跟陛下说的?”

李治对李义府的反应颇感意外,有些不快地回应道:“只要我说的是实情就行,你还追问我是谁说的干吗?”

令李治更加没有想到的是,李义府居然未做回应,反而做沉思状,晃晃悠悠自顾自地走了。

老虎不发威,把你当病猫了!

以上纪录来自《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对以上纪录,我有所怀疑,纵使李义府红到了极点,难道他忘记了他只是皇帝面前的一条狗吗?

这次谈话的纪录,似有可疑。

在我看来,李义府之所以最后会倒台,不是因为他无礼触怒了皇帝,而是因为长孙无忌等人已除,武则天的位置已稳,李义府这样声名狼藉的狗他们已经不需要了,现在到了卸磨杀“狗”的时候了。

李义府的倒台同样是因为别人的告发,告发他的罪状主要有两条:一是占卜望气,图谋不轨;二是卖官鬻爵,勒索钱财。

如果李义府继续得到李治和武则天的信任,其实这两条是扳不倒李义府的,可惜此时的李义府已经失去了武则天和李治的信任,因此两顶大帽子扣下来,李义府不倒也得倒了。

龙朔四年四月初,李治下令成立李义府专案组,由德高望重的司空李勣担任组长,对李义府的各种罪刑进行审判。

数天后,李勣等人向李治报告:所有罪刑,均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红了八年的李义府就此倒了,他被从官籍中除名,并流放帯荨‘州即现在的四川省西昌市,那里有新中国的卫星发射中心,之所以把卫星发射中心建在那里,就是因为那里荒凉,人烟稀少。

与李义府一起倒台的还有他的儿子李津、李洋以及女婿柳元贞。

李治做事也很绝,李义府居然和儿子和女婿流放的不是一个地方:李津流放到振州(海南三亚),李洋和柳元贞流放到庭州(位于今天的新疆),值得一提的是,李义府的流放不是暂时的,而是无期流放。

三年后,李治大赦天下,一般的囚犯都得到赦免,而李义府这种无期流放的人则不在赦免之列,终老长安终成一梦,他只能老死在遥远的帯荨�

不久,李义府忧愤成疾,郁郁而终,享年五十余岁。

在他死后,长安城中的一些人才长出了一口气,并开始庆祝,为了这次庆祝,他们已经等了三年。

三年前他们就想庆祝,可是害怕李义府杀个回马枪,现在终于可以踏踏实实地庆祝了,因为那个曾经很红的李义府死了。

盖棺定论,这是一个有才无德的人,他的德行遭人唾弃,但他的文才还是有的,他有文集三十卷传于后世,同时还有二十卷《宦游记》,可惜已亡失。

都说李义府是“李猫”,其实套用欧洲的谚语,他只是替人火中取栗的“猫爪”而已。

八年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1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