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世富贵-第4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然界天然生长的棉花本来就是五颜六色,天然的白棉花也不像后世那样洁白如雪。是因为人类漂染的需要,一代一代地人工选择,选育出了洁白如雪的棉花。千百年后,本来到处都是的彩棉几乎绝种,反而成了稀罕物。

    徐平有前世的见识,当然会保持物种的多样性,谁知道时候到了,哪块云彩会下雨呢?还是给子孙保留更多选择得好。

    其实何止是棉花,这个世界的物种,徐平除了用后世的技术培养选育,同时也都会尽量把原始野种保留下来。他一直想建一个大规模的植物园,只是一直没有精力没有机会去办,总有一天会建起来的。
………………………………

第156章 说与做的规划

    看看一个时辰的时间马上就到,徐平了解清楚了庄里的情况,向吕松和孙七郎两人交待了一些注意事项,便就让他们去忙自己的人了。

    深吸了一口气,徐平打起精神,对刚好走回来的蔡齐和李咨道:“两位相公,时间刚刚好,已经一个时辰了,不知看了有什么不明白的没有?”

    蔡齐朗声道:“自然是有,这是我们都没有见过的新作物,看在眼里了,心里却还是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徐待制,你且来讲。”

    徐平应诺,到了两位宰执身前。

    其他人不管看到了哪里,也都停住,一起围了过来。

    徐平陪着蔡齐和李咨,先从第一件展品讲起。

    “这是棉籽,看起来不起眼,种下去却能长出高大的棉株来。除了作种,棉籽可以榨油,只是棉籽油对人畜有毒,不能食用,只能做其他用途。”

    “哦――有毒可是不能马虎。”蔡齐说完,又想起什么,“不能吃,不过想来做灯油该是可以的,就是要防着有奸商作怪。”

    “相公说得不错,棉籽油可以用来作灯油,只是油烟稍微大了些。这油榨出来之后浑浊发黑,有些苦味,对人有毒,吃了之后会少精无子。庄里的棉籽都是统一收起来之后保管,并没有榨油。以后棉花种得多了,是要防着这一节。”

    实际上棉籽油倒不是不能吃,不过要精炼除去杂质,这个年代哪有那个条件?徐平干脆就不打那个主意,直接作废料处理掉,主要是沤把还田。

    看过棉籽,又是几株棉花标本,分别对应苗期、生长期、吐花蕾和吐紊期。这是徐平按照自己心中的植物博物馆的布置来的,先用棉花摸索经验。

    可惜这些大臣虽然都是从州县亲民官做上来,对农事却没有哪个人特别熟悉。只是听徐平讲一遍,根本就不知所云,更加就没什么好问的了。

    到了介绍棉花,李咨问道:“徐待制,看这棉花是一蓬一蓬的,不知要不要缫丝?”

    “回相公,棉花与丝麻都有些不同,不需要缫丝,也不需要浸渍。只需要采回来之后轧出棉籽,便就可以梳理纺纱,然后就可以织布了。”

    对于纺织懂一些的官员就多了,七嘴八舌地问。自丁谓定下的规矩,州县亲民官都带劝农使,劝课农桑。没几个官员会下到地里去干活,但对于桑麻纺织,却都略知一二。因为自己家里可能不种地,但一般的家庭都会有纺车。为了作表率,从太祖宋皇后开始便就在皇宫里养蚕织绢,臣僚哪怕做做样子,家里也总是少不了这些。

    皇帝亲耕籍田,皇后带头养蚕织绸,这是典型的自然经济下的小农思想表现。劝课农桑的出发点自然是无可指摘,但表现出来的是皇帝一家都要吃自己种的粮食,穿自己织的布,从上到下都要过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

    徐平对真正中国传统的棉花纺织工艺其实也不熟,他一是靠着在邕州的时候了解崖州一带土民的织布方法,二是靠着自己学农机的底子,杂揉起来,另搞一套。但道理总是相通的,实际与后世机器织布的工艺相差不大。

    传统上,棉花采摘后是先轧棉,然后弹松,然后纺纱,再织成布。

    轧棉、弹松、纺纱,这是与丝麻迥然不同的工艺,历史上都是从元朝之后渐渐发展起来,到明朝中期达到顶峰,再之后基本就是原地踏步了。

    从棉花中去除棉籽,是一项极费工时的工作。历史上从黄道婆发明轧棉机,一直发展到明朝的“太仓式”轧机是顶峰,此后便就再无进步,甚至有些倒退。

    “太仓式”轧机可以算是小型手工轧机的巅峰之作,已经足以满足家庭轧棉的需要,再发展,就是大型的棉花机械,进入了成规模的棉纺织工业阶段。而商品经济是工业化的催化剂,自然经济条件下几乎不可能发展起来。

    这跟政治制度无关,商品经济可以催生出资本主义制度来,资本主义制度却不一定会催生出商品经济,两者的关系远不如想象中那样大。

    其实,欧美棉纺业的革命,是由与“太仓式”轧机有些相似的美国伊莱?惠特尼新式轧棉机带来。正如“太仓式”轧机在中国实际巩固了自然经济的地位,惠特尼新式轧机也同样巩固了美国南方大种植园主的地位。这种新式机器大大增强了他们的经济力量,提高了他们的政治势力,是美国南北战争的技术催化力量中重要的一个。

    经济革命是商品经济催垮自然经济,这是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的变革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不是反过来,政治制度来决定经济基础。

    没有商品经济的革命,政治制度的变更就会没有意义,不但不会体现出社会进步的一面,甚至会走向反面。历史上,除了少数的几个国家,因为宗教、历史、地理及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资本主义制度可以与商品经济相互促进,滚雪球一样越发展越快外,大部分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都带领国家经济走向了种植园主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如果反过来,认为上层建筑可以带来经济基础的革命,则就成了社会达尔文主义。

    作为一个穿越者,徐平需要做的是完成商品经济对自然经济的革命,至于上层建筑会如何变革,历史会给出答案,那是自然的历史进程。

    弹棉花的机具革新在中国的进展极其缓慢,数百年几乎没有进展,究其原因,还是与中国的小农经济没有需求有关。社会需求催生社会变革,没有需求,哪怕变革出现了,也会慢慢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默默无闻。

    纺纱机具在最开始的时候,中国的发展还远远领先于欧洲,与珍妮机类似的纺纱机在中国出现得远比英国早。实际上直到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他们还是从中国输入棉布,而且中国棉布,尤其是江南一带的棉布还是高质量的代名词。

    中国一直没有冲破自然经济的束缚,商品经济发展不起来,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的配置,最终被赶上,超过,并越拉越远。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在棉纺织工业上。

    中国传统是小农自然经济发展的巅峰,几乎达到了一种极致。在领先的时候,自然可以沾沾自喜,以天朝上国自居。当经济革命来临,这种成熟就成了负担,发生商品经济革命的门槛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高。新的经济革命经常选在先前相对落后的地方突破,徐平前世的经济学家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后发优势”。

    原先走得快的地方,在新的技术革命和经济革命面前,会成为顽固的保垒,成为革命的反面力量。而在相对落后的地方,则可以生根发芽,喷涌而出。

    小农经济经常可以与自然经济等同,尤其是在农耕立国的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就是吃自己种出来的粮食,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衣食都能自足。衣和食这两个方面,是小农经济的基础,只要把其中一项变成了彻底的商品,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趋势就再也不可阻挡。在工业化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前,粮食完全商品化基本不可能,能够选择的,实际上只有衣,只有纺织业。

    这是徐平无限重视棉纺织业的原因,只要这一个产业发展起来,商品经济的大潮就无可阻挡,也没有人去阻挡,而只会去争当这一大潮中的弄潮儿。

    经济革命不是看建了多少工厂,雇佣了多少工人,能够生产多少钢铁,工业占了经济的多少份额,而是要看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有没有发生变革。只要经济基础改变了,自然会带动整个社会的产业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徐平的规划很简单,已经找到了这个突破口,并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准备。如今一切就绪,只等着东风的到来。今年先试验整个三司的纺织业链条是否顺畅,明年就借助三司的强大经济力量形成大产业,迅速在中原地区推开。

    新的社会存在会催生新的社会意识,抓住这个节点,完成劳动创造财富理论基础的构建。所谓立言,本来就是与做的事结合在一起的,相辅相成。

    劳动创造财富还只是商品经济的引子,商业交换会让财富增殖是第二步,财富增殖之后可以扩大再生产,从而形成一个正循环是第三步。

    这三步完成,并经过了实际的检验,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车轮就再也不会停下来。三司既是车头,也是车夫,会带着这辆大车滚滚向前,无可阻挡。

    这是徐平的规划,作为一个穿越者,给这个世界所能够带来的革命。他不知道能不能成功,只能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做下去。在这条道路上,他将会遇到无数的困难,他也将会克服无数的困难。他也将会受到无数的冷眼和误解,他只能去默默地面对这些,一切的一切,历史终究会给出答案。

    (这几章说道理的成分重了些,没办法,要规划清楚主角要做的事情。我也发现了,如果不在书里明确说出来,会引起一些读者的误解,还是说出来的好。惟一可以向读者保证的,我没有照搬资料,书里所写的无论是理论还是例子,你都不会在另一本书里面看到。这样的内容夹杂在故事情节里,确实会导致读起来不顺畅。但网络小说的特点,不把这些内容写出来,又容易让读的人看起来一头雾水,东打一耙子西打一榔头的,不知道主角要干什么。望读者谅解一些,多宽容,多担待。)
………………………………

第157章 花纹不甚美

  轧棉、梳理、纺纱,这是徐平试出来的棉花处理工艺,实际上与他前世机器纺织的工艺大致相同。而弹棉花,在徐平的印象里,是做棉被的时候弹松旧棉絮用的,反而被排除掉了。至于崖州那里织棉布的时候,蹲在地上一点一点地弹松棉花,再用小纺车纺成纱线,徐平怎么都觉得效率太慢,而且极为劳累。他印象里,自己前世看什么电视节目,一个小品演员是背着一个大弓弹棉花的,并不需要蹲在地上。

    站着工作,把弓挂在腰间弹棉花,可以大大减轻劳动强度。不知什么原因,看起来很简单的这一项作业改革,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没有完成。直到晚清,农户还是蹲着弹棉花的,是一项非常劳累的工作。

    包括两位宰执在内,一众官员谁也没见过怎么处理棉花,听着徐平的讲解,似懂非懂。偶尔问一句,也是不着边际。

    纺完纱便就是织布,这与丝绸和麻布的工艺并没有什么不同,一众官员眼睛不由发亮,终于到自己懂的地方了,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织机太过庞大,也不能摆在这里,只是放了几匹织成的布。

    李淑趴在上面看了好一会,才道:“这布匹布幅宽大,很是难得!只是上面的花纹太过简单,不是上好货色,可惜——”

    一边说着,一边连连摇头。

    中国的丝绸纺织业已经发展了多少年,技术早已经成熟,徐平用机器织出来的布匹质量怎么能够相比?大型的提花织机是非常复杂的机械,徐平不可能做出来,简单的织机自然只能织简单的花纹。这个年代,纺织好手用的都是四综织机,稍微差一点的也是三综,只有那些不成器的粗笨愚妇才用一综两综,织造简单花纹。

    不说别人,林素娘以前在家里都能用六综织机,织出来的绢绸相当漂亮。徐平估摸着,自己就是花上一辈子的功夫,做出来的机器织成的布,也远比不上林素娘手工织出来的精美程度。听说有巧妇能够用到一百多综,几个月才能织成一匹绢,这样的一匹就能卖几十贯钱。

    徐平这里织出来的布是商品,而那些绸缎是艺术品,完全不能相比。

    李淑说完,李咨用手扶着老花镜也凑上去看,不由叹气:“不错,可惜的就是这布匹太过简陋,只怕不能够卖上好价钱。京城里面,吉贝布一向价高难得,这样织出来就不值什么钱了。徐待制,你该雇些巧妇,把布织造得漂亮一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