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世富贵-第8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第6章 召对

    十里长亭,晏殊和吕夷简向李迪祝过酒。徐平上前,举杯道:“前日相公迎我,今日我送相公。西北数千里之遥,路途险恶,相公珍重!”

    两人一起饮罢,李迪拉着徐平的手道:“西北数千里之地,皆是你拼杀下来。我此去守西北,因为行得匆忙,未与你详议。到西北后,事情轻重缓急,可有说法?”

    徐平想了想道:“攻战征伐,与守土安民毕竟不同。依着我在西北时所见所闻,云中与契丹毗邻之地,当以抚民垦田为上。如果契丹有争执,相公可与其虚与委蛇。至于引动契丹国势,则由驻那里的几军为主,经略司不要去撩拨契丹。自丰州至银夏、兴灵,则力行并帐为村,括土为丁,移风易俗,兼从内地招募人力。河西之地,并无大股势力,依原秦凤路行事即可。唃厮罗和西域诸国,还是先抚绥为上,免得引动新收之地动乱。等到河西和秦凤路平定,再徐徐图之。是与不是,相公到了西北依实际斟酌。”

    李迪谢过,由随行的侄子李及之扶着翻身上马,与来送的众官员拱手作别。

    此次到西北,李迪以文明殿大学士、使相,任秦凤、泾原、环庆、兴灵、银夏、丰胜和甘肃路七路经略安抚使。不再兼都部署,没了用兵之权,并不算是帅臣。但西北离着中原太远,地方广大,情势复杂,朝廷给了李迪一项便宜行事之权。遇紧急时候,可以先发西北各军作战,同时飞马报朝廷,由枢密院追认。

    文明殿本无大学士,李迪以宰相之尊,七十高龄出镇边陲,特设大学士以示尊宠。

    看着李迪远去,晏殊有些惆怅。从次相升到首相,本来是应该高兴的事情,但自己之下的次相是回京的徐平,实在让人高兴不起来。徐平以前做三司使的时候,一般的参知政事都压不住他,现在携西北大胜归来,加上三司升起来的一班官员为助,就更加压不住了。

    晏殊是个圆滑的人,也没有争权夺利的心思,并不想与徐平争一时长短,做个太平宰相就知足了。不过李迪走了,徐平回来,两府人事肯定大变。自己做为堂堂首相,竟然到现在皇上也没问过将来的执政人选,明显是要先问过徐平。这种滋味,总是不好受。

    好在晏殊有自知之明,知道没有徐平在政事堂,自己也坐不上首相的位子。有吕夷简在枢密院,除了李迪还真没有几个人能做宰相。这样一想,倒也释然。

    众人回到京城,天已过午,互相问讯之后,便各自回第。晏殊有些不自然,其他执政不知道自己将来的去向,难免人心惶惶,草草地各自散了。

    徐平刚刚要离开皇城,便就有小皇门过来,让他立即入宫面圣。

    看着徐平随着小黄离去,晏殊和几位执政心中五味杂陈。此次从西北回来,明显徐平是要大用了,依他以前做事的风格,朝政肯定要大变,谁知道会选谁做助手呢?

    徐平的年纪太轻,为了便于施政,晏殊的位子是坐稳了。两位参知政事,杜衍和陈执中可就不好说了。不在于他们两人的能力如休,为人如何,只在于徐平觉得对不对自己的味口。由一位新任的年轻宰相来决定参政的人选,看起来荒谬,但实情就是如此。

    入了大内,径直到天章阁,通禀之后把徐平引入,小黄门便躬身退去。

    看着走进来的徐平,赵祯喜滋滋地道:“自卿回京,各种事情纷杂,一直没有时间单独叙一叙。送别李相公,平静些日子,今日得闲,我们详细说一说你这几年在西北的事情!”

    徐平捧笏:“陛下在京城运筹帷幄,臣在西北决胜千里,伐不臣平其地,也不是大事。”

    赵祯大笑:“我未必运筹帷幄,你却确实决胜千里!哈哈,当日派你去西北,想的只是灭元昊气焰,让他依然归附朝廷称臣即可。却不想你一时手滑,斩了元昊,败了契丹,拓地数千里!本朝武功至斯为盛,有此功绩,百年之年之后朕无愧于祖宗!”

    说完,命小黄门赐座上茶,与徐平隔着案几对面而谈。

    徐平哪里敢跟皇帝面对面坐着,面带笑意,自己把位子挪到一边,在侧位坐了。

    赵祯知道徐平不是张扬的人,也不勉强,让了茶,问道:“说一说,元昊到底如何?自他反叛,常听人说这厮英武不凡,非平常人物。到底是不是如此?”

    看赵祯兴致盎然的样子,显然对此事确实感兴趣,最开始的那一年他挨得辛苦。三川口一战宋军大败,关于元昊的无数事迹都被翻了出来。人之常情,那个时候翻出来的元昊数迹,都是他如何如何了不得,从小就异于常人。曹玮当年在西北,一见了他的画,便说什么是“真英雄也”。赵祯那时听过无数这种故事,直到徐平把他斩了,送了人头回京,才终于摆脱了这个阴影。其实是不是大家这么认为,倒也未必,元昊赢了自然专门把这种话挑出来说。如果元昊败了,自然传播的故事就会是另一种说法。

    徐平面带笑意,捧笏道:“元昊此人,中等身材,鹰鼻,双目有神。如何英武臣没有见到,因为他到我面前已为阶下之囚,等死之人而已。面容灰败,重头丧气,与一般被俘之将也无大差别。当日俘元昊,本该押解回京城,由陛下亲决。只是地方初定,党项数十万大军在外,人心未附,臣恐有反复,便在灵州城一斩了之,以其子为告罪使——”

    赵祯摆手:“在灵州斩了最好,押回京城,如有闪失,又是大乱!自继迁起,党项数次叛国,一直不能平定,贼酋不死是大患!当日告罪使宁令哥来,有朝臣言,你不当在灵州擅斩元昊,朕当时就说他们没有见识!两国大军相交,主帅是何等厉害人物,岂能因为小节而留大患!正是在灵州斩了元昊,党项才能迅速平定。你做事当机立断,做得好!”

    徐平起身,捧笏躬身行礼:“臣谢陛下不罪之恩!”

    赵祯笑着让徐平落座,对他道:“交趾与党项,皆是叛国强邦,熙陵一直想郡县其地而不得。你执一李佛玛献俘,斩一元昊告罪,本朝立国以来,军功以你为最!”

    徐平连道不敢。仔细想了一想,太祖太宗时平定天下,灭国也不少,但如自己这样为帅破两国,斩俘其国王,严格说起来好似真地没有。倒不是自己厉害,实在是因为那个时候国力正盛,猛将如云,不像现在这样军力不振,人才凋零。


………………………………

第7章 我做好人

    喝了一会茶,说过几句闲话,赵祯看着徐平,正色问道:“京城三衙禁军到西北十余万人之众,而寸功未立!大战全是由陇右禁军打下来,就连党项降军都败了契丹,攻下云中之地,京城禁军何其不堪!几个月前,枢密太尉便就想依陇右军制,改革禁军。去书西北问你所想,你一再说未可轻动,恐起乱子,一直拖到现在。现在回来了,该改了吧?”

    徐平低头,沉吟不语。桑怿和高大全离开西北之后,自己再也没有插手,就连信件私下里也没有通一封。高大全跟徐平的联系,还要靠写信到京城,由林素娘转告。这段时间赵祯摸清了陇右军的制度,知道本质上是中央集权,把军权彻底收到自己的手中。既然是如此,当然要把三衙的禁军军制改掉,用制度把军权握在中央手中,省多少心思。没想到建立这种军制的徐平一直反对,出于谨慎,这件事情便就拖了下来。

    想了好一会,徐平才道:“臣一直不主张京城禁军改制,怕的是军制一动,大量的禁军将士被清理出行伍,失了衣食饭碗。京畿重地,动荡不得!”

    赵祯道:“食朝廷俸禄,赏赐无限,出外不能战,不能为国家分忧,养之何益!既然陇右军中用川蜀之兵,依然能够连战连胜,则从京东、京西、两淮,甚至江南招募士卒又有何不可!无用之兵,自然就要尽去,不如此,何以应对契丹大敌!”

    徐平苦笑,听到这里就知道自己未回京之前,赵祯已经跟宰执,特别是李迪和吕夷简商量过了无数次,早已经统一了意见,要对京城禁军下手了。要不是自己一手把陇右军带起来,又立下无数大功,根本就不会在乎他的反对,已经开始军改了。

    双手捧笏,徐平对赵祯道:“陛下说的自然是至理,无用之兵,养之无益,就该尽斥出军去。只是,赶人容易,这些人没了饭碗,怎么办?”

    “持戈矛,卫国家,自然由朝廷供给衣食。不能为朝廷效力,自然自己去找衣食!”

    “京城中多出数十万没有生计的百姓,陛下能安坐殿廷吗?陛下不能,臣不能,满朝文武俱不能够。禁军士卒,纵然是除了军籍,依然是天下百姓,是陛下子民,岂能置之不理?如果这样做,会生出大乱子来的!臣一直不同意遽行军改,便就是怕行事太急,在京城出来数十万流民,天下动荡。本是盛德事,做坏了,遗子孙笑。”

    赵祯直视徐平的眼睛,过了好一会,摇头叹了一口气:“你回京之前,我也正是担心此事。军改暂缓,不只是你不同意,我也着实担心数十万人没了衣食,难免聚众为寇,引致天下动荡。只是两位相公言,现在朝廷府库充盈,西北战事结束,可以拿出钱来,把禁军士卒遣出京城,分散各地。只要散在数十州县,自然就聚集不起来。”

    “遣散出京?散到哪里去?要给他们多少钱?过百万人口,天下三百军州,依然是每州有千百人,必然天下大乱!陛下,使不得啊!这是动摇天下根本的事情!”

    赵祯摇头:“没有那么多人。西北战起,契丹挑衅,数十万禁军出京城往沿边,现在京城只有十余万禁军而已。真要遣散,这十几万人还是可以安置下的。”

    徐平连连摇头:“陛下,禁军十余万,他们的家眷呢?西北、河东、河北的禁军,许多人的家眷依然是在京城里,算下来,还是要过百万人口。百万之众,岂能不小心行事!”

    赵祯怔了一下,过了一会默默点了点头。调去沿边的禁军,家眷依然是在京城的。京城禁军的意思,就是他们的本营在京城,哪怕是出外就粮,到边境去作战,家眷也是不随行的。本来这有用家眷牵制前线将士的意思,却让京城就此背上了这么一个沉重的包袱。

    作为人口过百万的天下第一大城,这些人给开封城带来了繁华,但也让整个天下不堪重负。仅仅要供应他们的口粮,每年就要数百万石。这不是因为贸易从外地运来,而是由朝廷发下的军粮,所有的本钱由朝廷承担。朝廷在禁军身上的花费,养兵多少是一,集中于京城由此而带来的运输成本是二,哪怕有汴河,这个运输成本也非常惊人。

    此时天下总兵力过百万,禁军约八十万,三衙直辖禁军约三十万。除三衙直辖禁军之外,还有一部分禁军本营在京城,京城的禁军加起来约四五十万。加上他们的家属,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军人和家属就已经过了百万。当然许多军营是在开封城外,甚至是在附近的县里,但这些人口都是要由朝廷从外地运粮来养起来的。不要说就此直接把他们除了军籍,从此不管生死,就是给他们发足够的钱,他们也没地方去买粮食。

    赵祯紧紧皱起眉头,此前大家考虑得比较粗疏,算除役禁军人数的时候,没有把家眷算进去。核算起来,虽然紧张,费用三司还能够应付。如果把家眷也算进去,三司赚再多的钱也填不起这个窟窿。军改的费用,高昂得有些吓人了。

    徐平道:“禁军士卒纵然不持刀枪隶军籍了,依然是朝廷治下的百姓,不能够置其生死不问,一赶了之。天下百姓,没有无用之民,京城觉得他们多余,那是朝廷不对。让百姓无所事事,甚至觉得他们在这里碍事,强行驱赶,何以面对天下!害陛下盛德!”

    “唉——”赵祯叹了口气。“若如此说,军制要改,实在是千难万难!该如何做?”

    徐平捧笏:“军制之改,一是要从禁军中拣选出合用之人,重新整训,编练成合用的大军。今日军制难改,禁军和家眷聚于京城,呈尾大不掉之势,这教训当牢记。整训精练过的大军,不可再使其家眷随军,而是散之于天下。军人或三年或五年,如果不能升至小校军官的,一律除役。如此一来,不必从地方运粮于京师养军人家眷,养兵之费大省。二是要安排不合用的军人去处,给以衣食事小,让他们有生计能够自理,从此自己能够赚出衣食来事大。此次改革军制,立制度,择将校,募士卒,汰冗员,由枢密院行之。从禁军中裁汰出来的剩余军员,向何处去,如何安置,则由中书行之。百万之众,不是小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