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古代前期文化教育史-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法”。汉代学者郑玄在注释中指出,成均为五帝时学校的名称,该说出
自董仲舒。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云:“成均,均为五帝之学。”《三
礼之宗》和《玉海·学校》分别指出:“虞氏之学名庠”;“周之小学
为有虞氏之庠制”。上述记载都认为中国早在“五帝”和“虞舜”时期
就已经有学校了,名曰“成均”和“庠”。这些记载都是后人追记的,
在很大程度上是附会的。“五帝”和“虞舜”时代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
也没有产生文字,不可能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另外据郑玄注,“成均”
乃是乐师作乐的地方; 《孟子》说,“庠者,养也”,就是说“庠”在
原始社会初期,是饲养牛羊的场所,后演变成敬养老人和教育儿童的地
方。这些,在当时都含有一定的教育因素。但它们都还没有从其它社会
现象中独立出来,还不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很类似于世界其他地方的“青
年之家”,可以算作中国正在萌芽和发展中的“学校”。
到了夏朝,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中国进入金石并用的奴隶制时代,
具备了学校产生的条件。郑玄注《仪礼》说:“夏后氏之学在上庠。”
《礼记·王制》说:“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汉书·儒
… Page 45…
林传序》说:“夏曰校。”这表明中国夏代已经有了“庠”、“序”、
“校”等三种学校的名称,“庠”与前代是有密切联系的,“序”和“校”
则是夏朝新出现的。
“庠”在“虞舜”时代就是养老和进行教育的场所。夏朝的“庠”
可能是从舜帝时沿袭下来的。不过,两者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别,因为夏
朝已进入奴隶社会,社会上已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对立的阶级。所谓
“养老”,只能养奴隶主贵族,所谓教育,也只能教育奴隶主贵族的后
代。
根据《礼记·王制》养国老和庶老于“序”的记载,说明夏朝已有
“序”,并且有了东序和西序。这种“序”同样是“养老和教育”的场
所,只是阶级界限更明显罢了,贵族的“国老”养于东序,老百姓的“庶
老”养于西序。还有一些记载表明:“序”是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练习
骑射的地方。据 《说文》解释,夏朝的“序”只有两面墙壁,中间是一
块空地。由此可知,这里的“序”不是供学生学习的教室,而是习射的
场地。由于这时已形成两个对立的阶级,奴隶主一方面为了巩固本阶级
的统治,镇压奴隶的反抗;另一方面各部落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战争
不断,他们都非常重视军事训练。可见,“序”产生于夏代是符合历史
发展趋势的。
关于夏朝的“校”,《说文》解释说,“校”字的原义为“木囚”,
即用木或竹等围成栏格作为养马的地方。后来由于奴隶主贵族进行军事
训练的需要,逐渐演变为习武和比武的地方。《孟子》说:“校者,教
也。”但教什么?怎么教?并未论及。夏朝的“校”可能同“序”一样,
也是一种军事体育性质的教育机构,只是“校”比“序”产生的稍晚,
其教育意义则比“序”要大。
总之,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关于夏朝“庠”、“序”、“校”的
各种记载,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历史的真实性。由于资料所限,特别是还
没有出土文物的验证,还不好肯定它们是真正教学的地方,但起码是一
种军事体育方面的教育机构。事实上,在世界教育史上,许多国家和地
方都产生过这种教育机构。欧洲奴隶制时期的一些国家就曾出现过单纯
军事性质的武士学校。因此,夏朝的“序”和“校”已经具备了学校的
雏型。
(2)商朝的正式学校
《汉书·儒林传序》说“殷曰庠”;《礼记·明堂位》说,“殷人
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又说“瞽宗,殷学也”;
《孟子·滕文公上》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等等。这说明商朝除有“庠”、“序”等学校名称以外,又出现了“学”
和“瞽宗”。
首先,商朝产生学校的条件已经很成熟。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商
朝的社会经济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科学文化,如天文学、冶炼技术
和陶器制造等,都有了很大发展。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商朝已经有一
部分脱离生产劳动的文化人,专门为奴隶主贵族服务。地下出土的文物
已经证明商朝有了这种文化人,被称为“卜”、“贞人”或“史”。商
朝的文字也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仅就发现的单字数量来看,已有
… Page 46…
4000字以上,其中一部分已近似于形声字。另外,随着阶级矛盾的日益
加深,商朝已经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国家机构,朝廷设有文武百官分别
管理各种事务。鉴于中国商朝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文
字的成熟程度,认为当时已出现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的学校,是完全有
道理的。
其次,有关商朝学校的记载已得到部分地下出土文物的验证。在殷
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庠”、“序”、“学”等的单字;还有像手
持笔形状的“笔”字;像竹木简扎在一起的“册”字,以及“师”字和
“教”字等等。这说明商朝已经有了专门进行教育工作的机构——学校;
有了专门用于教学的用具——“笔”和“册”;有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
的人——教师。再者,在殷商甲骨文之中,已发现有占卜何时建校、何
时入学的内容;有表示习射、习数、习礼和习乐的内容;有反映教师指
导学生练习刻字的内容,等等。另外,郭沫若在 《殷契粹编》中指出,
商朝时期邻近的一些小国常派遣子弟前来入学,这说明商朝学校已相当
发达。
根据古籍中的各种记载和甲骨文提供的部分资料,商朝学校的具体
情况大致如下:
商朝的“庠”,是从“虞舜”时期和夏朝的“庠”承袭下来的。上
边已说到,夏朝的“庠”是养国老和庶老的地方。商朝统治者之所以把
前代的“庠”保持下来,无非是想借此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推行孝、悌的
教育。古人云:“上老老而民兴孝,下长长而民兴悌。”就是说,商朝
的“庠”是一种以养老为号召,进而实施教化的一种社会教育机构。
商朝的“序”,亦是从夏朝承袭下来的,但有了新的发展。商朝以
武力得天下,因而很重视军事。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政权的稳定,
越来越重视思想统治。 《射义》说:“故射者进退周旋必中礼,……此
可以观德行矣。”可见,商朝的“序”既保留了军事体育训练的旧形式,
又增添了学习礼乐的新内容,而且更强调品德修养。“习射”只是一种
形式,通过习射达到“明君臣之礼”、“明长幼之序”的目的。这说明,
商朝的“序”已是以习礼为主、习射与习礼相结合的教育机构了。
商朝的“学”和“瞽宗”,是前代没有的一种新型教育机构。商朝
有“尚右”的传统,因为商朝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时都向右(西)的方向
朝拜。商朝的“学”已分为“右学”和“左学”,有人认为“右学”是
大学,“左学”是小学。所谓“瞽宗”,就是“学”。古籍云:“瞽宗,
殷学也。”从甲骨文的大量记载看,商朝的“学”和“瞽宗”,已成为
真正的教学场所了,因为它有固定的校舍,选拔德高望重的人为师,传
授礼、乐等典章文化,其目的是为奴隶主贵族培养继承人。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中国学校的产生已有4000余年有文字记载的
历史,这是世界教育史上罕见的。
2。西周的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体系
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空前昌盛的时期,不仅建立了比商朝更加严
密的国家机构,而且制定了“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等一
… Page 47…
整套政治、经济制度。西周奴隶主贵族接受商朝灭亡的教训,在思想文
化方面提出了“敬天保民”、“德政礼教”的国策。西周的教育制度就
是适应这种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统治的需要建立起来的。
清初《古代图书集成》指出:“周承四代之制,立四学于京师,辟
雍居中 (即成均),东胶在左(即东序),瞽宗在右(即右学),虞庠
在国之西郊,其在侯国之都者曰泮宫,自乡遂而下,则庠序并设。”可
见,西周在教育方面集前代之大成,汇合各种学校,构成一套组织比较
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分为“国学”与“乡学”两大类,“国学”有小
学和大学,“乡学”有庠、序、塾。
“国学”中的小学分为两种:一种是设在宫廷附近的贵胄小学;一
种是设在郊区的一般贵族子弟的小学。 《礼记·王制》说:“小学在公
宫南之左。”《礼记·保傅篇》的注释说,进入这种学校读书的学生主
要是王太子、公卿太子、大夫元士的嫡子。这说明这种学校是前一种小
学,跟古代埃及的宫廷学校很相似。《礼记·王制》还指出:“虞庠在
国之西郊,小学也。”这里所说的“小学”,指的就是后一种小学。从
有关资料推测,这是供一般贵族子弟读书的学校。
“国学”中的大学也有两种:一种是设在都城的“辟雍”;另一种
是设在诸侯所在地的“泮宫”。据有关史料记载,“泮宫”一般仅有一
学,规模较小;天子所设的大学,规模较大,分为五学,辟雍居中,又
称太学,四周分设四学:南曰“成均”,取五帝之学名;北曰“上庠”,
取虞舜之学名;东曰“东胶”,取夏代之学名;西曰“西雍”,即“瞽
宗”,取殷商之学名。
“乡学”是按当时的地方行政区域划分进行设置的,对具体情况的
说法也不完全相同:《周礼》说“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
《礼记·学记》说“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国有学”。
根据以上介绍,四周的学校已形成一定体系,大致可用下列图表表
示:
(2)“学在官府”——“政教合一”的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是教育机构设在官府之中的一种“政教合一”、“官
师一体”的教育制度。
学校设在官府之中,教育机构与官府不分,是“学在官府”的重要
表现。中国夏、商、西周三代逐渐形成和完善了奴隶主“国有”的土地
占有制度和“宗法等级”的政治制度。这就决定了文化教育上的“学在
官府”的制度。到西周时代,这一制度更加完善。西周的学校虽然有国
学和乡学之分,但都是“公办”学校,没有所谓私立学校。当时的学校,
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处理政务的官府,又是祭祀献俘、献馘的地方。
… Page 48…
被称为“大教之宫”的明堂,就是辟雍太庙,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朝政、祭祀、飨射等行政事务,也在此办理。
教学所需要的典章文献、乐器礼器收藏在官府,是“学在官府”的
另一重要表现。西周以前各代,毛笔和纸尚未发明,是用刀作笔,用竹
简作纸,进行书写。教学所用之书称为典、籍、策、简、牍等,都十分
笨重,十分昂贵。它们记载的都是历代天子及命官们著述的典、谟、诰、
训,以及他们所制作的礼制和乐章等。这些东西既是国家的文献,又是
政府的命令、文件,也是学生学习的教材。这些东西只能存放于官府,
民间不可能拥有。教学所用的教具 (古人称为“器”),民间是无力购
置的,即使是官府,也不是任何一级都能具备的。据 《周礼》记载:闾
有祭器,党有射器,州有宾器,乡有吉凶礼乐所用之器。国学成均所藏
的器乐,连里党都不可能具备,何况民间。这些器具都是学习礼、乐、
舞、射诸科所需要的教具。这也决定必然“学在官府”。
官师不分,是“学在官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