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古代前期文化教育史-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进步的历史作用,也开创了中华民族重视“家道”建设、维护家庭和睦
的优良传统。
C。礼与热爱祖国的教育
祭祖是由原始社会的祖先崇拜演化而来的,其祀礼十分重视培养人
们共同祖先的观念。这一传统礼俗,对于中华民族形成同为炎黄子孙的
观念影响甚为深远。此外,西周的葬礼,对于培养热爱乡土的感情也很
有作用。这些民风礼俗教育活动,对于形成“落叶归根”的民族传统心
理、沟通人们怀土思亲和忆祖恋国的感情,有深刻影响。因此说,西周
… Page 52…
的礼教包含着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D。礼与行为习惯的培养
西周的礼教还十分重视行为习惯的培养。 《礼记·内则》记载,西
周从小孩会吃饭时起,就根据年龄的大小和男孩女孩的特点,对其进行
行为习惯的培养,对洒扫、饮食、起居、衣着、谈吐、应酬等等方面都
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国学里设有“三行”教育,乡学里设有“六行”
教育”。以国学里的“三行”教育为例,一是孝行,教其孝顺父母;二
是友行,教其尊敬贤良;三是顺行,教其侍奉师长。
③乐教
“乐”是当时各门艺术的总称,不仅包括音乐,还包括诗歌、舞蹈、
简单的作文等。乐教在西周享有崇高的地位,掌握国学的最高长官就称
大司乐,即乐师。“乐”在西周官学中是主要课程之一,有乐德、乐语
与乐舞等的教育。礼教和乐教的作用互为表里,各有侧重,乐修其内,
礼修其外,互相促进。
A。乐德教育
西周推行“德治”,乐教也以德教为重,即所谓“德成而上,艺成
而下”。乐德教育适应西周“德治”的要求,既有政治宗教思想的教育,
也有人伦道德的教育。西周统治者曾明确要求乐为政治服务,因此,乐
德教育的核心是等级名分教育。西周对于乐队和舞队的排列、人数、所
用乐器,都根据主人的等级而有相应的规定。在燕礼、射仪、王师大献
等社交场合与政治活动中,在敬天、祭礼、求雨、驱瘟等活动中,都要
用乐,以显示王权的威严和等级的尊卑。这都是用乐对贵族子弟进行政
治思想教育。
乐德教育以对贵族子弟灌输“中和”伦理道德观念最为重要。所谓
“中和”,就是王道的和谐,其作用可以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和统治阶级
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乐德教育就是运用艺术的感染力量,使受教育者
从道德认识到道德情感都达到中和,化情移性,移风易俗,即所谓“乐
者天地之和也”!乐德既是当时贵族子弟的自我修养,又是他们施行社
会教化的内容。西周的乐德教育开创了中国中和为美的伦理观和审美
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B。乐语教育
根据《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乐语教育包括兴、道、讽、诵、
言、语几方面的教学:所谓“兴”,就是比喻;“道”,就是借古证今
进行启发诱导;“讽”,就是读书背文;“诵”,就是歌咏吟诵,配乐
赋诗;“言”,指“发端”的言辞;“语”,指答述的言辞。“兴”和
“道”是关于阅读和写作知识的教育;“讽”和“诵”,主要是指诗歌
教学;“言”和“语”,在周代是两类文章体裁,近于后来的作文教学。
西周诗歌已很发达,当时的诗歌供演唱用。演唱时还要配以演奏,
做到两相成趣。诗歌演唱是当时社交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为贵族甚
至庶人必备的文化修养。所以,乐语之教在西周受到重视。
C。乐舞教育
周代的乐舞教育既教大舞,又教小舞。大舞是歌颂黄帝、尧、舜、
禹、汤、文王、武王等功德的史诗性乐舞;小舞是周统治者制定的六种
祭祀舞蹈。大舞与小舞由大司乐和乐师教授,为周代国学中的必修课程。
… Page 53…
乐舞具有寓多种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的特点,可以起到德育、智育、体
育、美育的作用。
(2)射御教育
原始社会末期以来,军事斗争十分激烈。到了奴隶社会,一般部落
氏族都拥有庞大的军队,以便对外征伐掠夺,对内镇压奴隶。掌握“射”
与“御”的技能是奴隶社会武士必备的条件。学校一产生,培养武士的
射御之教就被列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夏代学校的射御之教就十分发
达,不过只有文献记载,尚无考古发现。商代的射御之教,既有文献记
载,又有文物可考。
到了西周初期,由于政权刚刚建立,立足未稳,仍需要加强军事实
力,以镇压新征服的氏族和奴隶的反抗。因此,西周王朝初期学校教育
的主要内容是练兵习武,力图把学生培养成为保卫社稷的武士。据《礼
记·射义》记载,周天子选择诸侯、卿、大夫、士的办法就是试射。诸
侯每年要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合格者才能参与祭典。在选拔
过程中,在德行与其他技能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则以射箭技术的高低作
为中选与否的条件。据《礼记·内则》记载,13岁或15岁以上的男孩就
要“学射御”;《国语·周语上》又说,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士,则是“三
时务农,而一时讲武”。
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驾驶马车。射箭是当时最重要的作战本领。
当时的武器以兵车为主,作战以车战为主,驾御兵车作战的技能十分重
要,关系到战争的胜负。因此,当时统治者十分重视射御教育。西周的
国学与乡学都设有射御之教。国学习射之处,陆上有“射卢”和“宣■”;
水上有“辟雍”和“泮宫”。乡学中的“序”也以习射为主。据古籍记
载,御的训练方法有5种,称为“五御”,即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
舞交衢、逐禽左,并对每种方法都规定了具体严格的要求。
西周的射御还很注重道德教育,这主要表现为射御必须尊礼。所谓
尊礼,一方面在形式上要合于礼节,一方面在思想上要有明确的训练目
的和志向。在尊礼思想的指导下,西周王朝创制了“礼射”制度。
(3)书、数教育
书教,就是识字和书写教学。汉字到殷商时代已进入成熟阶段,识
字学书也就成了当时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已出土的甲骨文,以及郭沫
若、郭宝钧和陈梦家等人的考释,断定商代确有教字、习字的“书学”。
据《礼记·内则》的记载,西周时期的书学是:“十年出就外傅,
居宿于外,学书计。”这是说儿童长至10岁有一定生活能力时,就要出
门投师学习识字与算术。
数教,是关于数字和计算方法的教学。数,在古代是与术相联系的,
故称数术,简称数。今天所说的数学,古时则称为“算”,是数术之一
种。
商代教育从属于宗教,与宗教有密切关系的数术,就成为商代教育
①
不可缺少的内容,故有“象,象也。筮,数也”的说法。在近年来对八
① 《左传·僖公十五年》。
… Page 54…
卦探源的研究中,已经发现商、周之际的八卦数字符号。这说明商人学
筮必习数。另外,商代关于数的教学还包括各种社会常识和自然常识,
例如阴阳吉凶、干支记日、数卜、观风告朔等。
到了西周时期,关于数的教学更为系统、规范。《礼记·内则》曰:
“六年教之以数与方名,……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学书
计。”这就是说,对6岁儿童就教他们数数和东西南北的名称;对9岁
儿童就教他们学“数日”,就是学习天干地支记日法;10岁儿童就应该
离家找老师学书计了。在教儿童“数日”的知识中,还包括天文、历法,
特别是历数方面的内容。
10岁儿童所学“书计”中的“计”是指什么呢?李俨、杜石然所著
《中国古代数学简史》(上册)认为“是指一般计算能力的培养”。《周
礼·地官》记载,西周设有“司会”,专管全国统计计算工作。据考察:
西周“六艺”中数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十进制的文字记数方法;学
习计算方法以及与当时民生日用有关的自然科学知识。
(4)“六艺”教育的特点
①文武并重
在“六艺”教育中,礼、乐、书、数为文,射、御为武,所以我们
说“六艺”教育是文武并重。西周统治者鉴于夏、商衰败灭亡的教训,
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以求“文治”。但是,由于西周是以小邦战胜
大邦而立国的,为保持稳定,特别是在建国初期,必须借助武力以巩固
其统治地位,所以又很重视“武功”。根据《说苑·君道》所载,周成
王曾告诫治理鲁地的伯禽说:“夫有文无武,无以威天下;有武无文,
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在西周统治者这种文武兼施国策的
影响下,当时的学校也实施文武并重的教育。
②诸育兼备
在“六艺”教育中,包含着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各种教育因素,
具体说,礼、乐之教侧重于德育;书、数之教侧重于智育;射、御则是
习武健身之教,自然含有体育的意义;礼、乐、射、御之教重于形象教
育,固内含美育。这里以乐教为例,说明“六艺”教育的美育问题。乐
德侧重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认识;乐舞、乐语则侧重于艺术训练,不
论其形式还是内容,都是在提高学生审美认识的同时,还让学生在审美
实践中获得美的感受,提高创造美的能力。所以,“六艺”教育具有诸
育兼备、相辅相成的特点。
③知能并进
“六艺”教育不仅是文武并重、诸育兼备的教育,而且是知能并进
的教育。所谓“六艺”教育,就是六种艺能的学习,说明在夏、商、西
周时期人们已把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结合在一起了。例如,在礼的
教育之中,不仅要求学生懂得“君臣之义”与“长幼之序”等的道理,
而且要让学生“演礼”,使他们的行为举止合乎各种礼节的要求。这种
将礼义的传授与礼仪的训练相结合的教育,对于形成文明的社会风气很
有好处。在乐教、射教、御教、书教和数教中,更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十分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与锻炼。这都体现了“六
艺”教育知能并进的特点。
… Page 55…
4。周公的教育思想
(1)周公生平
周公,姓姬,名旦,谥文公,生卒年不详。西周初年政治家,中国
教育政策和国学制度的奠基者。他是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胞弟,周成
王之叔,故又称叔旦。因其采邑在周(今陕西歧山北),又因他曾为太
师,系“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故称为周公。他曾辅助武
王伐纣灭商,成为周朝开国功臣,深受武王器重。据传武王灭商后大约
两年左右病逝,其子姬诵年幼继位 (周成王),威不压众,由他摄政,
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还勾结商纣王之子武庚乘机发动叛乱。周
公在十分险恶的形势下,不畏人言。“继文王之业,履天子之籍,听天
①
下之政” 。周公首先做好安定内部的工作,然后毅然出师东征,诛灭了
武庚,杀死管叔,流放蔡叔。又经过三年奋战,平定了东方诸国的叛乱。
平叛以后,继续在全国实行分封,并营建洛邑 (今河南洛阳),将其作
为统治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成为西周
王朝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至于说到周公的功绩,《尚书大传》有个精辟
的概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