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古代前期文化教育史-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刷术,所讲内容完全由教师口述,学生笔录,久而久之,便产生不同看
法,学者的解释也彼此各异。于是,这些中心就利用集体讨论,谋求解
决疑难问题。一些古儒多就讨论中心参加辩论,国王有时也来参加,王
子更是被鼓励加入其中。这类高等学府是私人组织的,不是政府设置的,
主要依靠私人捐赠的产业维持用度。这种学术讨论会规模日大,办法日
精,无形中成了高等学校的雏形。例如,在瓦连那西、努米什轮阿、坎
吉维拉姆等地,都有过这种大规模的享有盛名的高等学府。
在这些高等学府中,规模最大、最负名望的是印度东部的婆罗门寺
院和萨马那寺院。前者有种姓限制,后者则广开门路,不问贫富贵贱,
只要从事禁欲生活者,均可被接纳。这些寺院的学术争议虽然热烈,但
都是论述解脱之道,有利于加强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所以得到当政者
的鼓励和支持,以致给他们建了很多房舍。这些房舍有些建在森林中,
有些建在政治及宗教中心。它们是寄宿学校,免收学费、伙食费、宿费
和服装费。后来,所学学科和内容越来越多,又设有森林学校、语法学
校、法律学校、天文学校、逻辑学校、哲学学校,等等。
文化中心再进一步发展,就出现了大学。塔克撒西大学从公元前600
年起历数百年之久,最为显赫。它曾吸引全印度许许多多有志于学的青
年,有些王子也就学其中,大名鼎鼎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也曾在此校
学习印度哲学。另外,设在本那拉斯的巴璃萨大学也很有声誉,完全可
以与塔克撒西拉大学相媲美。同时,古代印度许多帝王宫廷就是学术活
动中心,如凯西国国王埃加塔撒图、威地哈国国王加那卡和阿什味波提
克的凯克雅王的王宫,或罗致当时负有盛名的学者,或吸引远方国家的
学者,先后在宫廷养士论学,教育王子王孙,使王宫成为重要的文化教
育园地。
3。佛教教育
(1)寺院教育
寺院是佛教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婆罗门教也曾将其寺院既作为宗教
… Page 67…
活动场所也作为文化教育园地。但婆罗门教不重视个人修行,寺院较少,
规模不大。佛教认为,芸芸众生在灵魂上是平等的,他们都可以通过修
行求得解脱,遂主张凡愿意为僧者都可到寺院修行,不愿意离家而想尊
奉佛教者也可以在家修行。于是,广设寺院,进行施教。
佛教徒起初往往飘泊在偏远的地方,常在山洞、林间、墓地、草丛
中随地安身。后来才有一些富商为他们准备一些栖身之处,或住在独居
修行的僧徒茅舍中;再后来,他们逐渐把这些简陋的处所发展为寺庙。
婆罗门教的传统是在家中教育子女,而佛教则要求“出家”修行。“出
家”僧侣必须抛弃财产,割断家庭关系,视僧师为亲父。这样,他们常
在人烟稠密地区建起拥有数千僧侣的寺院,以后还建有不少数千人以至
万人以上的宏伟寺院。据典籍所载,有的寺院僧众达一两万人之多。这
些寺院一般都距城镇远近适中,便于僧徒参加活动;并且设备齐全,环
境优雅,是修行和学习的好去处。在这里,由成年僧侣监督僧徒学习和
修行,它实际上就是佛教学校。
佛教教育与佛教组织相适应,儿童满8岁到12岁以前,须到寺院举
行拜师礼,表示愿意“出家修行”,愿意在清规戒律的束缚下过禁欲生
活。这些出家者入寺院就象学生入学一样,须经过严密考察。他们必须
没有严重疾病或残疾,必须未曾犯罪和没有道德缺陷,不是奴隶和债务
人,心理状态要适于过与世隔绝的生活。因此,他们参加入寺典礼后须
由僧侣观察数日,不符合条件者不予收留。他们在学习12年期满后,要
参加第二次典礼。这次典礼仪式极为隆重,僧徒须经学养丰富和信仰虔
诚的10名僧人的重重考验,才能成为正式僧侣,习称比丘,就是僧人。
多数比丘离寺回家,少数继续留寺学习。继续学习者由两名僧侣负责指
导,一名任教义传授,一名任生活监督。在此期间,僧师僧徒共同生活,
彼此切磋,彼此关怀,犹如父子。僧徒侍奉僧师是寺院教育的重要组成
部分,既是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又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教育管理。僧
徒要象仆人侍奉主人一样敬事僧师,要妥当安排僧师的起居、饮食、沐
浴等等;不经僧师允许,僧徒不得受人礼赠,不得私自出行;僧师生病,
僧徒须诚敬地侍奉汤药。僧师更须为僧徒讲授知识、解答疑难问题、关
心僧徒的成长和学识长进,并且不得厌倦。僧徒接受这种教育和督导至
少10年之久,才能承担指导其他比丘的职责。在这里,僧师身体力行是
突出的教育特点。
佛教比婆罗门教重视女子教育。婆罗门寺院一般不许女子就学,得
到受教育机会的女子极少。佛教则广设尼庵,专收女子,为之讲授教义,
供其学习和修行。入庵的妇女不问种姓和家世,但一般须经两年考验之
后才能批准去留。佛教的尼庵就是当时的女子教育机构。修毕尼庵教育
的妇女称为比丘尼。个别尼庵在学术上并不逊于寺院。
寺院和尼庵的组织管理比较严密。一般由主持,即院长主持全面工
作,另设专职人员负责各项事务。寺院、尼庵不但有分工明确、各司其
职的管理人员,而且充满民主气氛。凡重大事件,皆由僧师、僧徒讨论
决定,人人享有表示意见的权利,管理人员不得享有特殊待遇。佛教寺
院、尼庵的学风纯朴,重视对歪风邪气的防范。寺院规定的制度由僧师
僧徒共同遵守,要求僧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 Page 68…
(2)佛教的社会教育
佛教虽然大力发展寺院和尼庵教育,向众人开门,但终究不能收容
过多的僧徒和尼徒。佛教既然以“普渡众生”为宗旨,需要庞大的社会
教育体系,遂承认在家修行的人同样可以成正果。在家修行的男子称为
优婆赛,在家修行的妇女叫优婆意。他们虽不出家,却由寺院规定他们
应遵守的清规戒律。他们必须以财产维持寺庵费用,须对行乞僧徒慷慨
施舍,更须在家诵读经典和定期参加寺庵的宗教仪式,并由僧侣给他们
解释教义,解答疑难。这说明佛教对寺院、尼庵以外的广大信徒的教育
也是非常重视的。这种社会教育扩大了佛教教育的影响。
此外,还有由比丘(和尚)、比丘尼(尼姑)、优婆赛(善男)、
优婆意 (信女)等四部分人组成的佛教教团。这是一个松散、带有教育
性的组织。各地僧人分地区组成一个个小团体进行活动。他们主要是定
期集会,独自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每逢雨季,则全体集合在一起,讲
论教义,称为“安居”。这种组织主要在于约束自己的言行,达到教育
的目的,还不是系统的教育机构。
(3)佛教教育的主要内容
佛教教育着重宗教信仰的培养,主要学习佛教经典,同时学习文化
科学知识。在宗教教育中,神学色彩浓厚,修行占有重要地位。其实质
就是通过宣扬佛教教义和遵守清规戒律,以养成善良行为;进而虔诚信
教,以消除尘世情欲,获得精神上的解脱。修行是佛教寺院教育的核心。
寺院生活规则极严,不得违犯。在大的寺院中,每日的斋戒、沐浴、行
乞、礼神都安排得十分周到。僧徒清晨起床即沐浴,然后面对佛像斋戒,
下午在歌唱圣诗声中诵经。除此之外,还要静坐、面佛、祈祷、朝庙、
跪拜等。佛教寺院要求僧徒行乞,比丘就是乞丐之意。可见,佛教十分
重视精神锻炼和生活苦行,目的是克己修身以制止情欲,最终求得彻底
解脱。
关于佛教的教学工作,从无统一的规章制度,一般都是以神学经典
为教材。他们认为,神学经典是一切知识道德的源泉。他们学习的神学
经典主要是佛教经典。僧徒钻研经典的哲理,力求精深。一方面,他们
严禁教授占卜星相和符咒巫术之类;另一方面,对于婆罗门教育中的逻
辑学、数学、天文学等,又都承袭下来加以学习。从法显、玄奘等高僧
记载的有关印度当时佛教教育中心那兰陀寺的资料来看,佛教教徒除了
学习佛教经典以外,还要学习其他科目,如字典编辑法、医药、因明、
哲学、经书注释等。在最初阶段,是僧师口授,僧徒记诵;学到高深阶
段,还常常互相争辩和讨论,较为灵活而有生气。在印度,婆罗门教就
曾用论辩方法进行说教解理。后来,由于当时教派纷争,众说纷纭,讨
论辩难是争取其他教徒改宗的有效手段。为了保证争辩的成效,要求议
题要有价值而非无聊之事,发言须有例证、有理由、有层次、有结论,
以求为众人所领悟和理解。有典籍记载,学养高深的僧师在讲经时,能
使顽石点头。通过说理争辩,问题越辩越明,研究越来越深入,大大促
进了学术的发展。
佛教教育极为重视道德品质教育及言行举止训练。寺院、尼庵对衣、
食、住、行、学习、修行等方面都有种种严格规定和明确要求。僧人不
… Page 69…
得从事任何世俗性职业,平时生活全凭乞化及在家信徒供养。
(4)佛教和高等教育
佛教教徒长期钻研哲理,阐明教义,高僧辈出,取得重大学术成就,
许多寺院成为高等学府。学术水平最高的佛教寺院有六、七所,其中以
那兰陀寺最享盛名,是摩揭陀国驰名的高等教育圣地。中国唐代玄奘曾
到那里留学。那兰陀在佛教之前就建有108处寺庙,婆罗门教学术颇为
繁盛。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此地,死于此地,葬于此地,使之愈益
著称。佛祖在世时,就有500名富商高价购买土地相赠,以后又有历代
皇室富家大量捐赠房舍和土地,遂在这风景优雅之地建立起宏伟壮丽的
佛教寺院。以后,寺院所属村落越来越多,多时达200个,每日供应寺
僧米粮、牛奶和黄油。该寺虽与其他寺院一样,负有培养比丘的任务,
但不同的是该寺特别重视学术研究。公元5世纪以后,逐渐发展成为规
模最大、建筑宏伟、藏书丰富、财产充裕、学术成就最优的寺院。据 7
世纪玄奘的记载,这里僧师1500余人,僧徒8500人左右。在这里,僧
师僧徒的衣食、住宿和医药全部免费。众多僧师僧徒生活宽裕,专心修
行和学习,使寺院逐渐成为万人大学或研究院。由于要求就学者过多,
入学选拔异常严格,一般只有申请者的20%被录取。亦有外国青年来留
学,经考问被录取者也仅占20—30%。学生须有相当坚实的训练基础,
一般20岁才能应考。这里的师生潜心钻研,努力修行,蔚然成风。在僧
师之中,能解经50种者约10人,能解经30种者约30人,能解经20种
者约千人。院长品学出众,对群经无所不窥,年龄最长,为众僧仰望。
那兰陀寺除收取佛教徒外,还容纳非佛教徒,加之师生众多,人才济济,
故对教义解说和学术阐述常有诸多分歧,寺院鼓励自由争辩。寺院几乎
每天有100项学术讨论或报告,分别在殿堂或讲堂举行。除睡眠之外,
无时不可听讲或参加辩论。讨论和报告的内容很丰富,很广泛,不论婆
罗门教的教义还是佛教教义;不论宗教的还是世俗的;不论哲学的还是
适用的学问;不论科学的还是艺术的领域,几乎无所不包。例如,玄奘
在那兰陀寺学习5年,在学习各种经典之时,专门致力于研究瑜珈,还
曾学习婆罗门经典,包括关于语言学、法律学、哲学、天文学、梵文文
法等著述。
在寺院管理上,该寺的僧侣按其学问渊博程度分成不同等级,待遇
因等级不同而不同。寺院对于僧侣的约束并不严格,但他们能够坚守清
规。在学术上,允许百家争鸣,通过讨论获得一致意见。有的学者称这
里是学术思想的战场,但曾沟通各学派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