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古代前期文化教育史-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公元前5世纪,印度社会的阶级矛盾更为激化,产生了佛教。随 

后产生了佛教教育,其突出特点是照顾较多的学众,在种姓划分上不象 

婆罗门教育那么等级森严,具有一定程度的民主色彩。佛教以寺院为宗 

教活动场所和教育活动园地。佛教的寺院教育着重宗教信仰的培养,即 

重视神学教育,强调僧德的修行。僧徒钻研经典哲理,力求高深,常采 

用争辩和讨论方式。 

     古代印度的高等教育已较为发达,婆罗门教和佛教都有自己的高等 

教育。婆罗门教的高等教育是奥义书时期的产物,公元5世纪末发达起 

来,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印度东部地区的婆罗门寺院和萨马那寺院。佛教 

高等教育有六七所,其中以那兰陀寺最享盛名。 



     (5)中国 

     在世界古代前期文化教育发展史上,中国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史书 

记载,中国早在夏代 (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就有了学校。殷商 

是当时的文明大国。汉字到商代后期已基本成熟,甲骨文中多次出现 

 “教”、“学”、“师”等字。殷商时代已有高等学府,只是叫法不一, 

有的叫“右学”,有的称“瞽宗”。 

     到了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前770年),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 

国学又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都设在都城里;各诸侯国也设有小学 

和大学。 

     商周时期实行的是“学在官府”的制度,就是学校设在官府,官吏 

就是教师,非官吏不能做教师。到了周朝,设有专职教育官,叫作“师 

氏”。 

      《学记》中说,中国古代学校分为四等:每25家设“塾”,以教闾 

巷中各家之子弟;每500家设“庠”,以教从塾中升入之子弟;每12500 

家设“序”,以教从庠中升入之子弟;在国都设大学,以教天子、诸侯 

和贵族子弟。 

     在教育内容上,夏、商、周三代相承相因,都以学习礼、乐、射、 

御、书、数“六艺”为主,只是由于各个朝代社会发展的水平不同,“六 

艺”教育在三代经历了发生、发展到完备的过程。西周在夏代尚武、商 

代敬神的基础上,向文武兼备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使“六艺”教育臻 

于完善。 

     中国西周时期还出现了周公、姜尚这样的教育思想家。周公既是西 

周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又是教育政策和国学制度的奠基人。他“制 

礼作乐”,奠定了国学制度;主张“以教育德”和“敬德保民”;重视 


… Page 7…

 “师保之教”,特别是重视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的政治道德教育、“治 

术教育”和“勤政教育”;致力于社会教化;提倡“六艺”教学等。周 

公不愧为世界古代前期伟大的教育思想家。 



                                    (三) 



     这里阐述的是世界古代前期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大致状况。 



     (1)关于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萌芽 

     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 

类社会一产生,就产生了教育;教育的起源问题直接与人类社会的产生 

和存在相联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直接起源于人类生存、延续和 

发展的需要。就是说,人类为了将维持生命和延续群体生命的知识、技 

能、经验和传统传递给下一代,就必须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也只有通 

过教育,年轻一代才能学会生存,并将世世代代的知识、技能、经验和 

传统接受并积累起来,一代一代传下去。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便有了教育活动。但是在原始社会是没有学校 

的,也没有用文字记载的材料供学习之用。直到原始社会后期,才出现 

了人类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学校教育的萌芽。 



     (2)学校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到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奴隶制、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 

原始社会开始瓦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逐渐消失,阶级教育逐渐形成。 

如古代墨西哥,那些酋长、祭司、军事首长和富人成了当时的统治者, 

他们的子弟可以不从事体力劳动,在特别的房舍里学习象形文字、观察 

星辰和计算土地面积。学校正是这样产生的,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学校 

的产生不是偶然的。首先,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是 

学校产生的根本原因。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和金属工具的使用,农业、 

畜牧业和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劳动产品有了剩余,使得一部分人可 

以脱离体力劳动,专门从事教导儿童少年的工作,这样就产生了学校。 

其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政治生活日益复杂,需要大批管理人才, 

这是学校产生的客观要求。奴隶主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需要不断强化 

国家机器,实行武攻文治。在这种情况下,居于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 

需要建立专门传授政治统治、军事技术、宗教祭礼等文化知识和经验的 

机构,让他们的子弟学文习武,这就需要建立学校。再次,文字是产生 

学校的先决条件。文字是当时记载人类总结出来的文化知识和经验的唯 

一工具。起初,文字被看作神器,由少数人 (僧侣)独占;后来,又用 

来记录政事、经验和知识。这样,人们要了解事理,学到本领,就要专 

门学习认字、书写和阅读,这就要求有便于教和学的场所。再者,生产 

力的提高和生产经验的积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发展。例如埃及,由于 

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剩余财产,当时的统治者,特别是祭司,才能脱离 

生产劳动,有闲暇对丰富的经验进行总结、探索和钻研,如他们为了预 

测尼罗河的泛滥而产生了天文学,公元前4241年就有了太阳历;为了测 

量河水泛滥后的土地而产生了几何学;由于兴修沟渠而产生了水利学; 


… Page 8…

    他们精心制作木乃伊和医治疾病,医学也有了发展等等。对于这些有关 

    生产斗争的科学知识,必须通过专门学习才能掌握。于是,专门从事教 

    育的机构便应运而生。人类最早的学校约在公元前4000年代出现在奴隶 

    制初期的巴比伦、亚述、埃及、中国和印度等东方文明古国,如宫廷学 

    校、祭司学校、神庙学校、文士学校、古儒学校和中国的庠、序、校、 

    瞽宗、辟雍、泮宫等等。 

         ①宫廷学校和祭司学校 

         官廷学校设在国王所在地的宫廷内,招收王子王孙或高级官吏的子 

    弟就学,目标是培养高级文武官吏;祭司学校设在大寺庙里,专供高级 

    僧侣的子弟就学,主要任务是训练未来的高级僧侣。这两种学校都是奴 

    隶主国家早期的最高级学校,一般人家的子弟是不能入学的。据考察, 

    这两种学校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学校,能入学者从很小就被送到学 

    校,连续学习很长时间,一直到长大成人能为官为僧才离开。他们要学 

    习各种文稿,从事抄写,学习宗教经典。这类学校还要进行奴隶主阶级 

    的道德和政治教育,学习奴隶制社会所需要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等; 

    要求学生遵守国家法度,效法名人言行,坚定地为国家效力。 

         ②神庙学校 

         在古代埃及、巴比伦、亚述和印度等地,在神庙和寺院内附设一种 

    学校,被称之为神庙学校。神庙学校比宫廷学校和祭司学校的地位要低, 

    培养目标较为广泛,既培养一般官吏和一般僧职人员,也培养为皇家修 

    建宫殿、陵墓、寺庙及医治疾病的人员。神庙里的僧职人员就是学校的 

    教师。学校一方面要教学普通知识,如文字书写、语言、计算、天文等 

    学科的初步知识,同时也要向学生传授神学、巫术、占星术、法律、医 

    学、建筑等比较高深、比较专门学科的知识。 

         ③文士学校和古儒学校 

         文士学校和古儒学校产生于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印度。“文士”是 

    古代埃及、巴比伦一种特有的有学识的人士;“古儒”是指印度一些对 

    婆罗门教的教义有深刻研究而愿致力于教育工作的人。这些人大多是从 

    神庙学校出来的,也曾准备为官为僧,其中有些人已有一定官职,握有 

    一定权势;有的并无官职,但尚有一定社会地位。他们都长于文墨,并 

    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在他们求职待官之际,往往设坛讲学,招收那些 

    不能上神庙学校的一般奴隶主和一些自由民的子弟入学。这类学校一般 

    设在文士和古儒家里,是比较初级的启蒙性质的学校,主要教授识字、 

    阅读和基本计算方面的知识,对少数程度较高的学生,还教授天文、医 

    学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总之,学校的产生是社会的一种巨大进步,对于传播科学文化、发 

    展社会生产和建设精神文明等有着极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当时文化知 

    识被奴隶主阶级所垄断,学校教育从它一产生,就带有鲜明的阶级性。 

    古代埃及僧侣乌若霍若新特在设置学校的石碑上就明确写道:“我遵照 

    法老的命令,创办和管理学校,学校的全部学生是来自显贵人家,而非 

                        ① 

    来自贫穷人家。”这就是证明。 



① 曹孚、滕大春等:《外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年版,第19 页。 


… Page 9…

     (3)家庭教育的传统 

     古代埃及、印度和希伯来都有家庭教育的传统,即使在学校产生以 

后,家庭仍然是教育子女的主要场所。古代埃及的家庭教育不仅属于普 

通生活知能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就连高深的专业知能也由家庭传授。戴 

奥都拉斯叙述古代埃及的教育时说:“他们从儿童时期就被父亲或亲属 

传授各种生活需要的实际知识能力。”在古代印度,盛行家长制,父亲 

是全家的统治者,要在家指导子女记诵吠陀经,以便能尽敬神的任务。 

在古代希伯来,把父亲对儿子的责任归纳为三件事;教学法律(即圣经)、 

娶妻结婚、培养职业能力;这既是父权,又是父职。 



     (4)幼儿教育 

     最早有幼儿教育机构的是中国。早在公元前11世纪,西周王宫内和 

各诸侯国的宫廷内就有了婴儿教养机关——孺子室。 《礼记·内则》曾 

记载,太子或世子出生3日后就被送入孺子室,从诸位母亲中选择“宽 

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的人作为教师;条件稍次的作慈母;条 

件再次的作保姆。作教师的,主要是教给太子、世子善良的事物和道理; 

作慈母的,主要是了解太子、世子的嗜好,并给予正确诱导;作保姆的, 

主要是管理太子、世子的饮食起居。另外还要从“士”的妻子和大夫的 

妾中选择一个来喂养太子、世子。这四个人被称为“四贤”,因他们保 

养太子、世子有功,很受恩宠,常常受到周王和国君的封赠,待遇十分 

优厚。希伯来人也很注意对幼儿的早期教育,传说曾设有婴孩学校,收 

容5岁幼儿,进行教育。 



     (5)女子教育 

     在原始社会,男女儿童一般都是公有公育,他们可以受到同样的教 

育。到了奴隶社会后,女子教育受到限制,大大不如男子。按巴比伦文 

献的记载,许多女子不仅知文识字,并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经营商业, 

出土的契约和捐册中常有妇女签名。在两河流域的西巴尔出土的文献 

中,还载有“妇女文士”。但是,还没有发掘到妇女入学的有关资料。 

据推测,显露头角的妇女是有的,但为数不多,可能是中产以上家庭聘 

请教师在家庭中培养的结果。在古代埃及,在长期的专制制度下,妇女 

是不得入学校的,仅有少数富贵之家聘请教师在府邸课读,仅有极个别 

女子到文士学校学习。在古代印度,妇女的地位极低。在吠陀时期,女 

子尚可与男子同样学习吠陀经,到奥义书时期,就只有少数出身高门之 

家的妇女才能学习经典了。到后来,丈夫成为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