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古代前期文化教育史-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规。在学术上,允许百家争鸣,通过讨论获得一致意见。有的学者称这
里是学术思想的战场,但曾沟通各学派之间的隔阂。又有学者认为,“自
由发展”是那兰陀寺的治学精神。
值得指出的是:这里储有大量图书,有包括三大建筑的图书馆,其
中之一是一座9层的高楼,收藏了极多的珍贵书册。
那兰陀寺还是当时世界文化中心之一。远东各国如中国、朝鲜等都
派遣青年赴此地学习,不乏知名之士。另外,更有不少国家邀请那兰陀
寺的学者讲学传道。中国的中原和西藏都深受那兰陀文化的影响。那兰
陀寺曾设有研究西藏的科目,曾邀集学者把佛经译为藏文。玄奘在此求
学时,正好羯若鞠阇国的戒日王竭力宣扬佛教,定时召集大乘、小乘学
者和婆罗门教高僧举行学术讨论,有时聚集万人之众,玄奘曾主持过此
… Page 70…
种盛会。
瓦拉比寺堪与那兰陀寺匹敌。瓦拉比是美特拉卡国的首都,寺院由
皇室施舍而建。寺中的图书馆,受到皇室的眷顾。在学术上亦有较高成
就。那兰陀寺以学习研究大乘为主,这里则以学习研究小乘为主。
另外,北摩揭陀国的韦克拉马西拉寺亦很出名。该寺位于临恒河的
一个小山中,也是皇室施舍所建。它与那兰陀寺交往频繁,两寺还相互
交换僧师。该寺包括6个学院和一个居于6院之上的科学院,6个学院和
科学院都可以称为大学,是当时神学教育的皎皎者。
4。职业培训和专业培训
在古代印度,已经出现了某些以职业训练为中心的专业学校。最初,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个种姓的人可以在一起同习经义。以后,种姓
分化逐渐明显,教育也随着分化,刹帝利仅学少量经义,则用更多的时
间去学习射术和行政管理;吠舍子弟最初也学习吠陀经典,后来《吠陀》
的学习被取消,学术科目也不再学习。他们虽然还有少数人送子弟入古
儒学校,但多数是到匠师家中,通过师徒传授的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学习技艺。有些还常常出售劳动产品,来增加收入,养家糊口。这实际
上是一种职业培训学校。
《经典》曾提到俗人向匠师习艺的问题,指出:“甚至穿白色服装
的人,为着掌握赖以糊口的技艺,也是尊敬、爱慕而礼遇其师的。”这
本 《经典》还提到俗人所操的其官行业,如医疗、缮写、会计、绘画等
等。这就是当时的职业培训和专业培训。这种培训是婆罗门教和佛教教
育以外的一种教育,学生是“俗人”,教师是“匠师”,学习的是“技
艺”。
这些行业的技艺如何传授? 《经典》没有提及。但是,以后的佛经
中常常提及医学训练。根据丰富的文献资料,可以知道古代印度医学已
达到很高水平。传授医学并非完全依靠寺院或高级学校,还有许多是通
过医生私人以师徒传承的方法传授的。当时不少城乡有着医道精良的名
医,他们一面行医,一面授徒,传授他们的医疗经验和医学知识。学生
拜师就学须交付学费,或者为师服役,学习期限约为7年之久,学习科
目包括解剖学、外科学、内科学、药物学以及手术操作等。学生学成之
后,通过学科知识和医疗能力考试后,可以成为医生。据说,萨凯塔、
里加葛利卡等地,以医学著称,名医获得极其丰厚的报酬,生活优裕,
令人羡慕。于是,充当医师遂成为有志青年追求的职业,甚至千里跋涉,
前去拜师就学。
除了医学专业教育之外,古代印度还早早出现了艺徒制度。在古代
印度,由于大规模建造寺庙和宫廷,由于制造兵器等,手工业逐渐发展
起来。雅利安人不愿意从事手工艺术方面的工作,手工业就主要成了达
罗毗荼人的行业。干这种手工行业,都有一定的技艺,必须预先进行这
种职业培训,或父子相传,或师徒传承。公元前600年,印度就出现了
行会,到公元300年就有了比较完备的制度。在这种行会制度中,就包
括艺徒制度。艺徒制度规定,政府对著名艺人给予荣誉,造船业、武器
制造业、塑造佛像业,都由皇家掌握,由少数家庭秘密传习。师徒均由
… Page 71…
行会管理,保证艺徒能够确实有效地从匠师那里学到操作经验。从这里
看,印度的行会教育比欧洲的行会教育要早一千余年。
… Page 72…
七、希伯来和波斯的教育
1。希伯来的宗教和宗教教育
希伯来人,犹太人的别称。约当公元前3千纪,迦南人住在巴勒斯
坦一带。公元前16和15世纪,埃及新王国入侵,掳走迦南居民为奴;
一说他们因洪水而逃往埃及。约从公元前14世纪,古代犹太人自幼发拉
底河边移居迦南(巴勒斯坦和腓尼基地区的古称),当地人称他们为“希
伯来”,意思是“来自河那边的人”。
希伯来人原是西亚和美索不达米亚一带的阿拉伯游牧民族,迁居迦
南以后,其中以色列部落住在土地肥沃的北部,犹太部落住在南部山区,
逐渐和迦南人混居起来,后因受迦南人的同化转向农业生产,由部落转
化为家长制家庭,随后出现了奴隶制。约公元前1200年左右,腓力斯丁
人入侵,以色列人和犹太人合力抵抗,于公元前11世纪建立了统一的以
色列…犹太王国。希伯来人的“黄金时代”是大卫和所罗门统治时期,耶
路撒冷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中心。由于内讧,于公元前10
世纪分裂为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公元前722年,亚述灭掉以色列;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打败犹太王国,将大批富有者掳往巴比伦,造
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巴比伦之囚”。直到公元前538年,巴比伦被波斯
所灭,希伯来人才得以重返家园。公元70年,罗马吞并了希伯来。
古代希伯来人的教育是以宗教神学教育为核心的。最初,希伯来人
信奉多神教。希伯来人和迦南人很早以前就崇拜雅赫维(即以后基督教
信奉的耶和华)。据《旧约》记载:逃往埃及的迦南人因不堪虐待和奴
役,于公元前14—前13世纪迁回巴勒斯坦。他们逃亡至西奈山时,在荒
凉旷野中挣扎40年之久,生活又艰辛又饥苦。酋长摩西为加强团结,渡
过难关,便假托耶和华之名制定了 《十诫》。《十诫》称耶和华是唯一
应敬的神。后来,他们平安返回巴勒斯坦,坚信是由于耶和华的保护,
是耶和华的圣恩。因此,希伯来人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向一神教转化,
将“耶和华”视为宇宙中的唯一主宰。与此同时,犹太人萌发了“救世
主”的思想,自称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只要信奉上帝,遵守其律法,
最终总会得救,进入天堂。正因为如此,希伯来的宗教和希伯来的政治
合而为一,犹太教的法典和希伯来的法律熔为一体。可以说,希伯来人
的社会生活、教育、政府,都在神权统治之下,整个部落既是宗教组织,
又是学校,又是政府。
古代希伯来的教育无论从形式、方法还是从内容上而言,都给以后
的基督教教育以深刻影响。按《圣经》的解释,耶和华至善至美,不许
亵渎,古代犹太教就以培养民众对耶和华的诚心为使命,培养人们信神
和教育成了相同的概念。有些教育史学家认为他们的教育不尚文化,全
然在于养成民族的、道德的和宗教的品质,传说摩西曾告诫大众学习法
典,不问成人、妇女和儿童皆无例外。希伯来人的信念是:“敬畏上帝
是智慧之始”;“敬畏上帝是知识之始”;“敬畏上帝是荣誉,是光荣,
是愉快,是欢乐的王冠”;“敬畏上帝而服从其律令,是每个人的全部
职务”。因此,我们可以说,犹太教便是犹太教育。
古代希伯来是神道设教的国家,其教育的首要特点是把信神放在求
… Page 73…
知之上。他们认为:信仰有余而知识亏缺,是不足为患的;然而,知识
有余而信仰亏缺,必然为害。他们把信仰比作树根,把知识比作树叶,
如果树根不深,纵然树叶繁茂,也经不起风雨;反之,如果根深蒂固,
纵然树叶并不茂盛,也绝不为风摧雨拔。当然,古代希伯来人并不全盘
否定知识的传授。他们也认为无知之人并不能真正理解和敬爱上帝。只
是他们要求求知应该为敬神服务,应从属于信仰。希伯来人一向自认为
是上帝的选民,宗教意识强烈,笃信神灵,谨遵传统。在这种思想指导
下,犹太教既提倡人人敬神,又要求人人受教育;既提倡终生敬神,又
要求终生受教育。先知和政教领袖无不呼吁全国人人学习法典,敬奉上
帝,同时又把教育解释为是人人由幼到长持续迈进的过程。他们比喻说,
清晨播种的人,到夜晚仍需播种,因为哪次播种能够收获,很难确知。
因而,他们不仅要求人人接受教育,而且还要终生接受教育。
希伯来人的宗教教育培养了强烈的民族精神。犹太教宣扬信神,叫
人去追求彼岸世界,并没有因此使希伯来人忘却现实斗争。犹太教宣扬
耶和华就是上帝,实际上是让人们把耶和华看作民族的象征,叫人信奉
耶和华就是培养民族精神。人们通过遵守法典而履行上帝的旨意,就意
味着不惜牺牲一切,来维护希伯来民族的尊严和延续希伯来民族的生
存。所谓“不能读书的人就不能作真正的犹太人”,就是要求人们学习
法典并笃行其要求,从而完成对犹太民族应尽的职责。可见,当时是政
教合一,宗教和民族血肉相关。 《法典大全》说得很明白:“只要有儿
童在学校,以色列的敌人们就不能战胜以色列。”
2。希伯来家长制下的家庭教育
希伯来人在摩西逃离埃及以前的教育,至今尚不清楚。自摩西带领
其部落逃离埃及回到巴勒斯坦至公元前586年犹太亡于巴比伦期间,希
伯来的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
自摩西回到巴勒斯坦以后,这里的农业逐渐发展起来,部落慢慢瓦
解,人们摆脱了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家庭生活过渡。这个时期的家庭组
织形式系父权制家庭。摩西在《十诫》中规定:妻子是丈夫的财产,须
受丈夫的严格管束;子女更应听从父亲的命令。这就是以男子为一家之
主的家长制家庭的蓝图。在这样的家庭中,父亲是一家之主,拥有绝对
的权威。当时在这里还没有出现学校,家庭成为教育青年一代的主要场
所。在家庭中,父亲既是祭师,又是教师,家政由他决定,子辈的教育
由他负责。父训即是法律,不可违抗。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里,希伯来人
并无学校,更有教育史学家认为,即使后来产生了学校,家庭在教育子
女上的职责并没有减轻,一般人家都以家庭为教育子女的场所。教导子
女虽然是父权,又是父职,但母亲也不该推诿。《申命记》对作父母的
人指出:“你们惟应自加检点,精神勤奋,……应把这些教给你们的儿
孙”;“你们应把这些教言勤恳地传给子女,并和他们谈论这些教言,
当你们在房里静坐的时候,当你们在路上行走的时候,当你们在床上躺
卧的时候和起床的时候”。经典还说,当儿子发问时,“父母应当给予
解释回答”,并须擅长乐于和随时准备回答他们的问题。经典还强调说:
“忽视教诲子女就不啻埋葬子女。”
… Page 74…
希伯来的经典也教育孩子很好地接受父母的教育。《格书》记载:
“孩子们,要谛听父亲的教导,不要破坏母亲教给你的法规”;又说“聪
明的儿子倾听父亲的教诲”。在希伯来人看来,这些教诲所包含的知识
绝不能通过生理遗传来取得,也不能像财产一样通过继承而得到,须经
过艰苦的学习才能掌握。
希伯来人认为,为了督促儿童学习,父亲有权惩戒和体罚子女,但
实际上常常采取积极影响的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