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古代前期文化教育史-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玛古猿”为“正在形成中的人”,大约生存在1400万年至800万年前, 

     主要特征是已开始直立行走,并能使用现成的树棒和石块。 

          思维和语言产生于劳动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 

     历史过程。“正在形成中的人”不仅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力量十分薄弱, 

     而且还经常受到猛兽和自然灾害的巨大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好 

     结成小群,过着集体劳动、共同享用的集体生活。这时,“人类社会区 

                                                ① 

     别于猿群的特征又是什么呢?是劳动”。集体劳动和集体的力量使原始 

     时代的人缓慢地、但不断地向前发展。 

           “正在形成中的人”在争取生存的共同斗争中,逐渐形成和产生了 

     语言。社会集体劳动使人们加强了相互间的协作,社会成员更加紧密地 

     结合起来,也使人类的发音器官日益臻于完善。恩格斯曾经指出:“这 

     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需要 

     产生了自己的器官;猿类不发达的喉头,由于音调的抑扬顿挫的不断加 

     多,缓慢地然而肯定地得到改造,而口部的器官也逐渐学会了发出一个 

                         ① 

     个清晰的音节。”威尔斯曾设想过一种语言产生的场景。他认为最初的 

     语言是少数惊叹词和名词,或名词的集合体。“如果一个旧石器人指着 

      ‘马’或‘熊’,他可能用声调或姿势来表明‘熊来了”、‘熊走了’” 

     ②等等,旁边听的人也理解了这种声调或姿势。 

          恩格斯在谈到蒙昧时代低级阶段时说:“分节语的产生是这一时期 

                      ③ 

     的主要成就。”恩格斯称蒙昧时代低级阶段为从猿到人的“过渡状态”、 

      “人类的童年”,这就是“正在形成中的人”。人类学家认为,灵长类 

     面部向后退缩是从腊玛古猿开始的;语言学家认为:灵长类面部向后退 

     缩是产生语言的基本条件。因此,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语言的起源最 

     早可以追溯到腊玛古猿生存的中新世晚期。英国人类学家李基研究了肯 

     尼亚腊玛古猿的上颌骨化石,发现其犬齿窝与人类的相似。犬齿窝是用 

     来固定有助于说话的一块筋肉的,这说明“正在形成中的人”可能已有 

     说话能力。 

          思维和语言是同时同步发展的。人类大约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语 

     言和思维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使两者愈来愈进步,达到比较完善的地 

     步。思维和语言产生的前提应该是人开始过群居生活。在长期的集体劳 

     动过程中,人类祖先的脑量不断扩大,大脑结构不断复杂,这使人类的 



①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513 页。 

①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511 页。 

② 威尔斯: 《世界史大纲》,1982 年人民出版社,第154 页。 

③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18 页。 


… Page 86…

    思维能力不断发展。巴甫洛夫关于人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学说,揭示 

    了思维的生理基础,揭示了人类思维和动物心理活动间的区别。有声语 

    言对人类思维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它帮助人类脱离动物界而结成社 

    会。恩格斯在论述思维和语言、思维和脑髓的关系时指出:“首先是劳 

    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 

    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人的脑髓;后者和前者虽然十分相类似,但 

                                                      ① 

    是就大小和完善的程度来说,远远超过前者。”古猿最初也和其他动物 

    一样,头脑只能反映外界的直接刺激,依靠简单的条件反射,在自然界 

     中求得生存。但猿脑的反射过程要比其他动物复杂些,这就为古猿过渡 

    到人类的思维创造了条件。从偶然的采用天然木棒和石块,经过数百万 

    年,到有意识地把石块、木棒制成“工具”,是真正劳动的开始,也是 

    思维的萌芽。随着劳动的复杂化,人类的思维也日益发展、日益丰富。 

    思维的发展,使得人脑不仅能反映外界的直接刺激,而且能反映间接的, 

    即语言的刺激,能够通过联想进行思维,并且能够通过语言用抽象思维 

    来反映现实。脑髓的发展,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二者的发展又反过来推 

    动了劳动和语言的发展。 

         语言也和其他事物一样,有一个发展过程。随着人类的进化,出现 

    了较复杂的工具和群体劳动,也出现了用语言指挥群体劳动的社会需 

    要。另外,随着火的发现和使用,人类由生食到熟食,大大促进了脑髓 

    的发展。这时,人口也不断增加,部落与部落、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也越来越频繁。这些都大大促进了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早期人类学家认 

    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发音器官逐渐完善,清晰的语言成为可能。现 

    代人类学家认为:一切生物都有某种心智,心智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 

    逐步发展起来的,大致可以分为简单反射阶段、条件反射阶段、工具阶 

    段和符号阶段。符号阶段就是使用语言符号对外部世界进行控制,这只 

    有人才能做到。只有人才能用有限的符号表达无限的思想,治理外部世 

    界。根据出土化石,人类经历了手巧的人 (能使用工具的人)、直立的 

    人和智慧的人等发展阶段。智慧的人生存在30万至10万年前。考古学 

    家根据发现的化石推测:智慧的人已能制造较复杂的工具、用火熟食、 

     已有群体捕猎动物、需要语言进行指挥,应该有清晰的语言了。 



                              2。文字的萌芽和产生 



         人类在漫长的生活和劳动中创造了文字。文字的创造是一个民族文 

    化发达的最主要的标志之一,大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文字的产生 

    给人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量,是教育由非正式教育过渡为 

    正式教育 (学校教育)的关键。 



          (1)文字的萌芽 

         在原始社会,还没有文字,但已在寻求便于交往和记忆的手段。人 

    们首先是用各种物件或图画来传递信息,帮助记忆,如结绳记事、刻木 

    记事、实物书信等形式。在某些部落,这些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例如墨 



①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512 页。 


… Page 87…

西哥的恩乔尔人,每年要步行300英里去采集一种无刺仙人掌。在他们 

外出期间,外出者和留在家里的人各有一条绳子,双方每天都打一个结。 

这样,双方都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外出多少天了,大概到了什么地方 

等等。这就是结绳记事。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出门狩猎时,把一根木棍 

斜插在雪中,使人们知道他去向哪里,如木棍十分倾斜,那就表示他是 

到附近一个牧群去了。在历史上,中国、日本、波斯、埃及、秘鲁以及 

太平洋的波里尼西亚及其附近各群岛,曾经盛行过结绳记事的办法。人 

们用绳子打起各种各样的结,来记忆各种事情。不同颜色的绳子和结子 

的大小,以及各种结与结之间的距离,具有各种不同的含义。古代秘鲁 

人甚至用这种结绳的办法来记载历史和传说。但这种结绳并不是真正的 

文字,只是帮助记忆的一种符号,使用时,完全不能离开记忆者,因为 

别人无法完全了解结绳的全部意义。公元前6世纪,当古波斯帝国国王 

大流士一世和西徐亚人(一说斯基泰人,居住在今黑海西北部)作战时, 

曾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据说西徐亚人派使者送来一份奇特的礼物:一只 

鸟、一只鼠、一只青蛙和五支箭。其实,这并不是什么礼物,而是一封 

实物信,一份措词极其严厉的“最后通牒”。意思是说:波斯人啊,你 

们应该象鸟那样赶快飞走,或是象老鼠那样藏在地里,或象青蛙那样跳 

入水中;否则我们就要万箭齐发,绝不留情!这是多么好的一封战书啊! 

这些都还不是文字,但已接近于文字了。 

     到了中石器时代以后,出现了极简单的图形符号。后来,原始图画 

向两方面发展:一方面成为图画艺术;另一方面成为文字,初期被称为 

图画文字。图画文字是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比结绳记事前进一步的表 

达思想的手段。它没有读音,只能表意,多半画在树皮或皮革上,也有 

刻画在石头上的。例如,画一个箭头来表示“由此前进”,大家都看得 

懂。这样的图形可以说是文字的先驱。阿齐尔文化的涂色砾石和陶器上 

的某些符号可能是表达思想和帮助记忆的最原始的图形。澳洲土著人就 

是用画圈圈来表示某种东西。这种极为原始的创造,为文字的产生开辟 

了道路。现在已经发现,在许多岩洞中和石壁上有许多记录各种仪式的 

图案,这便是文字的雏形。科学家测算,这些石壁上刻画的图案,早的 

产生在距今一万五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预示着文字的产生。 

     迄今所知最早的原始社会文字遗迹,在本世纪下半期发现于中国西 

安附近的半坡村。半坡出土的彩陶和黑陶上既有类似于图画文字的绘 

画,也有已经不是图画的刻划符号。这些刻划符号的意义尚不清楚。据 

现代科学方法测定,这些有刻划符号的彩陶属于公元前4000年或4000 

年以上的文物,距今已有6000年甚至6000年以上。郭沫若先生断定说: 

 “可以肯定地说这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彩陶和黑陶上的刻划符号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阶段。”我们可以断定, 

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文字,也一定经历过与此差不多的明芽阶段。 



     (2)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广泛流传着仓颉造字的传说。这一传说最早 

见于战国晚期的文献,《吕氏春秋·君守》有“奚仲作车,仓颉作书”; 

 《韩非子·五蠹》有“仓颉之作书也……”。秦代李斯所编的字书《仓 

颉篇》第一句话就说“仓颉作书”。旧传仓颉为黄帝的史官。古人称文 


… Page 88…

字为“书”,“作书”就是“造字”。到战国晚期,仓颉造字的传说已 

很流行。东汉许慎所撰 《说文·序》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迒蹄 

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的《中国古代文化史》认为,“也许仓颉只是古人所虚拟的一个文化英 

雄” (第125页)。汉字当然不可能由个别人创造出来,不过在汉字形 

成过程中,尤其在最后阶段,有个别人曾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仓颉也 

许就是这样的人物。《荀子·解蔽》就指出:“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 

传者,壹也。”也就是说,仓颉只是众多“好书者”中最有成就的一个, 

是古代整理汉字的一个代表人物。 

     一般认为,中国夏代(约当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左右)进入 

阶级社会,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夏代应该有文字,至少应该有原始文字。 

但在考古发掘中,还没有发现确凿无疑的夏代文字。目前比较公认的是: 

成熟的汉字形成于商代后期,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现存有记载的最 

古老的资料是在河南发现的殷商甲骨文,最重要的是殷墟甲骨文。甲骨 

文是刻在龟骨和兽骨上用作占卜的文字,又称“契文”或“卜辞”。写 

而不刻的字在甲骨上也有发现,但数量不多。殷墟甲骨文最初出土于河 

南安阳小屯村,因这里曾是商代后期王朝殷朝(商王盘庚迁都殷后,亦 

称殷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