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惊变-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派宦官邢廷恩来征招朔方、河东的兵马。于是李光弼只得带兵先回去,从井陉关向西行军,史思明追击,追了几下之后,又回兵河北,正赶上解决刘正臣袭击范阳的问题。
两人再度交锋,是在太原。当时正是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初,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廷介几路总共十万大军,前来攻打太原。李光弼部下的精兵都去了朔方,其余的团练兵都只能说是乌合之众,而且人数不满一万。这种情况下,对于叛军来说,太原城确实是垂手可得,如果能拿下太原,就可以立即长驱直入,直取朔方、河西、陇右。太原城中一片恐慌,将军们商量着如何加紧修城以抵御叛军,李光弼说:“太原周长四十里,叛军说到就到,现在这个时候来修筑城池,还没看见敌人自己先疲困了。”但简单的防备是要有的,李光弼率领军民在城外开凿壕沟,又让士兵们做了数十万块砖坯,大家当时也不知道拿这些砖去怎么用。于是,叛军到了,在城外展开攻势,李光弼这时就让士兵们在城内砌砖加高城墙,有毁坏的地方就补修。史思明本来派人去取攻城器具,奈何这部分人马半路上被击破,所以只好继续与城里相持。这样围攻了一个多月,还没攻下来,史思明挑选了一批骁勇善战的精兵,让他们打游击战术,告诉他们说:“我率兵攻打城北,你们就暗中往城南;我攻打城东,你们就向城西,只要是有机可乘,就立刻进攻。”但李光弼军令严整,无论有无叛军来攻打,城上四面守军都十分警惕,所以叛军也没得逞。李光弼又找到了安边军中的三个铸钱工匠,这三人善于挖地道,所以李光弼发挥了他们这方面的才干,在城下也挖了一个,如果有叛军士兵在城下叫骂,李光弼就让人从地道中拉住那人的脚把他拽进来,然后在城墙上当着叛军的面杀掉。从此叛军养成了个习惯,走到城前都要先看看地面。有了地道,叛军想用云梯、土山之类的攻城器具的计划也泡汤了,因为那些器具在临近城门时都陷入了地中。李光弼的办法比之于张巡的办法来,没有那么聪明,但却是非常好用。叛军捞不到什么便宜,于是就退到城墙数十步以外,死死地把城围住。太原城中虽不见吃紧,但总这么围下去也不是个办法,李光弼便假意提出要投降叛军,定好了日子出城,所以叛军非常高兴,不加防备。暗地里,李光弼却让士兵们又去挖地道,这回是挖在叛军营地的附近,挖好后用木头顶住。到了约定的那天,李光弼率兵站在城上,派遣裨将率领数千人出城假装投降,叛军也没有准备,全都站着观看。忽然间,营中地面塌陷下去,摔死了一千多人,叛军顿时惊慌起来,唐军乘机擂鼓呐喊,出城袭击,一举俘、杀叛军一万多人,大获全胜。李光弼守城,很多地方用到了地道,虽然没有现代的地道战那么发达,但也起到了相当作用,我们不妨称之为“土拔鼠守城术”,不过叛军给李光弼的称呼就好听多了——“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和阎罗王两人是什么样的关系(啊不,得说是两神),他们俩都是佛教中人,居然一起掌管地狱,真是“神”才浪费啊。如果史思明围太原也像尹子奇围睢阳围了一年,最后太原的情形未必好到哪去,但谢天谢地,安禄山被安庆绪杀了,史思明被命令回守范阳,只留下蔡希德等人继续进行围攻太原的事业。可惜他们没有史思明那般的能耐,最后被李光弼出击打败,损失了七万人马。
诈降曾经是李光弼对史思明用的一条计,也许李光弼有过亲身体验,更了解真降与假降的个中味道,再加上长期与史思明对战,两人必然都很了解对方,所以李光弼觉得史思明的投降是假装的,只是权宜之计。不过,史思明即使想反,也要考虑到人心士气,无缘无故的反叛只怕不会像现有历史这样令人同情。史思明向西大哭,不管真也好,假也好,他心里也肯定有委屈的成分,因为他当时完全可以在唐与燕之外独立为一支力量,但他选择了投唐,不管怎么说,对唐朝都是有利而无害的。而后来发生的这些事情,则为史思明脱离唐朝提供了正当理由。
可见,史思明在安史之乱的前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和李光弼对战,几乎就没怎么赢过。至于蔡希德那么容易就被李光弼打败,看来他们还真不是一个档次的。
不过,下面将要介绍的一场战斗,史思明不但要面对李光弼,还有郭子仪,另有其他好几个人。而史思明与九节度的对战,究竟如何呢?不由得想到《红楼梦》里宝姐姐的《临江仙》:“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七、九节度对战史思明
乾元二年(公元758年),八月十一日,李光弼入朝。十七日,肃宗任命郭子仪为中书令,李光弼为侍中。第二天,郭子仪便返回节度行营。这次两人回朝,可能是有什么事,也许是准备讨伐安庆绪事宜。因为不久,肃宗便花血本准备要消灭安庆绪。
但肃宗仍需要借助回纥的兵力,此前,肃宗为了进一步拉拢回纥,可谓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他册封回纥可汗为英武威远毗伽阙可汗,然后又把女儿宁国公主嫁了出去。和汉朝和亲差不多,唐朝嫁出去的几乎也都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像李治和武则天,为了不把太平公主嫁到那么远,甚至让她假装做道士。《汉武大帝》中说南宫公主是嫁出去的汉景帝亲女,南宫公主是汉景帝的女儿这没问题,但她真的嫁出去了吗?《史记》、《汉书》中没有记,但宋朝的《天工开物》上却说了这么一句,实在无法拿它当成信史——就是口口声声说为了国家绝不爱惜一个女儿的唐太宗,他嫁出去的公主却没一个是他的亲生女儿,想想也是,毕竟自己的亲生骨肉,谁能舍得?当初看《康熙王朝》时,看着蓝齐儿凄伤却无泪的说“北京的鸟儿就是飞断了翅膀,也飞不到这来啊”时,很替她难过,不过这位格格更是子虚乌有的人了(虽说她是编出来的,但康熙确有几女嫁到了蒙古,只是没这么“惨烈”而已)。唐肃宗之前出塞和亲的公主,没一个是皇帝亲女,现在,肃宗把儿女嫁到回纥,想必也是心痛不已。查了一下唐书中的记载,肃宗果有一女,封号为萧国公主,初封为宁国公主,看来就是她了。宁国公主先前下嫁郑巽,又嫁薛康衡,乾元元年,嫁到回纥,肃宗亲送宁国公主到咸阳,公主说:“国家事重,死且无恨。”弄得肃宗心里很难过,哭着回到了长安。回纥可汗起初很是傲慢,说他和肃宗都是君主,所以要唐朝使者下拜,王瑀和鲜于叔明说“我们大唐和亲的公主从没一个是真的(反正也是公开的秘密了,自己说出来倒也很实在),这次让宁国公主出嫁那也是看可汗有功才抬举你的,可汗既是我们皇帝的女婿,哪能坐在榻上受册命呢?”一席话说的这位“英武”可汗无言以对,乖乖的下拜受命。第二天便立宁国公主为可敦。不过,公主第二年就回来了。通鉴中记载说是可汗死,回纥人差点杀了公主为人殉,公主哭着说:“回纥慕中国之俗,故娶中国女为妇。若欲从其本俗,何必结婚万里之外邪!”虽然免死,但还是得剺面才行,由于她无子,回纥人八月间便让她回到唐朝。这时,由于有了这层关系,回纥可汗派遣骨啜特勒和帝德两人率领精骑三千来助唐讨伐安庆绪,肃宗让同是回纥亲家的仆固怀恩带领他们。
当初安庆绪刚到邺郡时,势力分散,但仍占据着七郡的六十余座城,兵粮充足。但安庆绪显然不如安禄山,安禄山好歹也是等到把唐朝皇帝赶出了长安之后才日夜享乐的,安庆绪被唐朝从洛阳赶到邺郡,居然这时有心思享乐,也真是够颓废的。他不理朝政,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庭台、楼船池沼,“白日放歌需纵酒”(可怜杜甫的诗啊,居然被我用在这里),不说他没心没肺,也是醉生梦死了。而他的大臣高尚和张通儒等人又争权夺利,闹的不和,所以朝政也是混乱的很。可惜追随安庆绪的大将蔡希德,虽然很有才略,部下兵马又精锐,但在他性格刚正,经常直言不讳,张通儒就进谗言杀死了他。蔡希德一死,无疑是安庆绪的一大损失,别的不说,他这一死,他部下的数千人都四散而逃,其它将军物伤其类,也都怀有怨望,不肯卖力。安庆绪任命崔乾祐为天下兵马使,总揽兵权。崔乾祐虽然也是名将,但他刚愎好杀,士兵们都不愿意为他出力。
九月二十一日,肃宗一下子派出九个节度使,共同去讨伐安庆绪。开始是先派了一批人,这前一批包括: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淮西节度使鲁炅、兴平节度使李奂、滑濮节度使许叔冀、镇西及北庭节度使李嗣业、郑蔡节度使季广琛和河南节度使崔光远,这是七个节度使,此外还有一个平卢兵马使董秦。这几人率领步、骑兵总计二十万前去讨伐安庆绪,接着肃宗又命令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与关内及泽潞节度使王思礼率兵助战。所以是九个节度使,外加一个兵马使,总计十员大将,出兵征讨安庆绪,看来肃宗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想要彻底解决叛乱的问题。
肃宗有此决心甚好,但他同时又有疑心,甚是不好。史书上说是李亨因为考虑到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元勋功臣,而且不相上下,难以相互统属,因此没有设置元帅,只是让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来监军。可能这一点也确实有些不好办,不过李光弼也曾任郭子仪手下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如果任命郭子仪为主帅,不致产生多大异议,肃宗何苦在这么个问题上犯愁呢?所以,只能说是借口,肃宗还是不放心把这么大的权力交给朝臣。这么说,那让一个皇子当挂名元帅不就解决了么?肃宗既然曾经这么干过,此时为什么不用这个办法呢?我觉得,这并非是肃宗没有想到,而是他想到了也没这个条件。我们可以看看肃宗十四个儿子的情况,其中有五六个都是早薨,自九子僙开始,都是至德二年始封,之所以晚封,当然只能一个理由,就是他们年纪太小。而前八个当中,排除夭折的两个和在这几年当中就死了的彭王仅,其余五个,李豫已做了太子,当初肃宗让他立功以树威的目的早就达到了,何况十月的时候又得举行册封大典,因此不宜再轻出;本来建宁是个非常(这个非常指从身份而言)、非常(这个非常指从才能而言)、非常(这个非常指从包括我们在内的人望来言)合适的人选,奈何早已被杀,剩下的就只有此时为赵王的李係,和兖、泾二王。后两人为肃宗的六、七子,可能年纪也不大,再加上他们的生平介绍几乎就只有一句,可见两人即使是后来也是非常平凡的,肃宗不可能任命他们。因此,此时就只能指望肃宗次子赵王係任元帅了,但肃宗没有这么做,原因何在?我们后面还会说到李係,从后面的事情来看,这个人比较平庸。知子莫若父,肃宗当初既能看出建宁的出众,也肯定能看到李係的缺点,对比之下只怕对李係难免有些失望。肃宗如果觉得自己哪个儿子适合当元帅,他是不会不提出来的,他当初一再想用建宁为帅,就是出于这个原因,而他不任赵王为帅,只能说明他并不觉得赵王可担负得起这个任务。虽然后来的确是以赵王来做天下兵马元帅了,但那的确只是个招牌。广平当初还曾亲自出马,而赵王则是寸步未离长安。所以,肃宗的十四个儿子,此时没有一个可以出征的,那么元帅之职,宁缺毋滥。肃宗宁可让一个宦官来指挥、监军,也不要大臣掌权,疑心也是太重了,哪怕是平时极“亲任”的郭子仪、李光弼也不行。其实这也是拜安禄山所赐,玄宗当初对安禄山那么好,最后又如何呢?肃宗不得不加倍小心,生怕大权旁落,生怕又出现一个尾大不掉的祸根。但九个节度使,居然没人来做主帅,这也为后面埋下了伏笔。
这次征讨安庆绪,起初唐军几乎占了压倒性优势,但由于有了史思明的参与,后面的情形却是令人大跌眼镜。
郭子仪率兵从卫州汲县的杏园渡过黄河,向东到达获嘉,击败叛军大将安太清,安太清退保卫州,郭子仪进兵包围,十月初七派使者入朝报捷。其它几路,鲁炅从阳武渡过黄河,季广琛、崔光远从酸枣渡河,最后他们和李嗣业所部一起在卫州城下与郭子仪会师。安庆绪则将邺郡的全部兵力,总共七万人马来救卫州。叛军分为三军,崔乾祐率领上军,田承嗣领下军,安庆绪亲自率领中军。郭子仪命令三千弓箭手在军垒后面埋伏,命令他们说:“我如果领兵退却,叛军必定来追击,那时你们就登上垒墙,擂鼓呐喊然后就射箭。”这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