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李克农传-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书来自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编者:编辑
第一篇
1917年9月,李克农18岁时,与芜湖一家颇有名气的照相馆老板的女儿赵彩英结了婚。赵彩英出身于小康之家,父亲虽然经商,但思想相当开明,他不顾周围人们的议论,毅然将赵彩英送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使她成了芜湖历史上第一批进学堂读书的女性之一。
巨人的成长地
安徽芜湖,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
青弋江、漳河、运漕河从中悠然而过,浩荡的母亲河———长江,在她身旁安然流淌。她,头枕赭山怀抱,雄踞大江之滨,历来被誉为“长江巨埠,皖之中坚”。古人曾留下“大江烟外动,春鸟渚边鸣”的诗句,来描绘这里宜人的景色。
这颗长江之滨的璀璨明珠,古往今来,养育出中华民族多少优秀的儿女!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夏大地云遮雾障,黑云压城,英、法、美、日、德等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抢占租借地、瓜分势力范围,中国北方正涌动着反对外来侵略的义和团运动的怒潮。而中国的南方,却显得相对平静。
1899年9月15日(农历己亥年八月十一日),江城芜湖仍然笼罩在一片盛夏的余威中,人们心情焦躁,烦闷不安。
“哇———哇———”一阵婴儿的啼哭声从鸡窝街(现吉和街)马家巷1号传了出来,这户姓李的人家添了个长子。全家老小个个笑逐颜开,最高兴的莫过于孩子的父亲———一位名叫李哲卿的中年人,他给男婴起名“李克农”。
李克农的先辈是从巢县炀河中李村辗转来到芜湖谋生的。到了李哲卿这一辈时,家境已经较为富裕了,李哲卿在芜湖海关供职,收入相当可观。
李克农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在这座江南小城度过的。
1910年,李克农11岁时,父亲送他到芜湖安徽公学附属小学读书,在这儿,他结识了日后成为著名作家、文学史家的阿英(即钱杏),并且成为终生好友。
1914年,15岁的李克农考入当时芜湖最有名气的教会中学———美国圣公会创办的圣雅阁书院。
李克农读书期间,中华大地上军阀割据,政潮叠起,局势诡秘难测:
1914年1月,白朗起义军由豫入皖,攻克六安、霍山,转战一月余。同年8月,在袁世凯政府大兵围剿下,起义失败;
这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召集国民党员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宣布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开始反袁斗争;
1915年1月,日本政府为独占中国,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妄图把中国政治、军事、财政及领土完全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而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支持他做皇帝,于同年5月基本上接受了“二十一条”。12月13日,袁世凯在北京中南海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贺,并定下年为“洪宪”元年,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孙中山在日本发表《讨袁宣言》,蔡锷在云南发动讨袁的护国战争;
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第二卷改为《新青年》),宣传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迷信,抨击以孔孟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思想,揭开了中国现代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这是一个惊心动魄、新旧交替的时代,它不断地呼唤着巨人,也每时每刻在铸造着巨人。
李克农就生长在这样一个令人激动的时代里。他所在的学校,一直弥漫着革命的空气,黄兴的好友赵声、进步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进步僧侣苏曼殊都曾经在他就读的学校执教过。他的伯叔兄弟辈中,也有不少人同情或支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年幼的李克农深受影响,他曾经写过一篇以鸭子场为背景的短篇小说,发表在上海的一揭刊物上,反映了要求革命的思想倾向。1917年9月,李克农18岁时,与芜湖一家颇有名气的照相馆老板的女儿赵彩英结了婚。赵彩英出身于小康之家,父亲虽然经商,但思想相当开明,他不顾周围人们的议论,毅然将赵彩英送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使她成了芜湖历史上第一批进学堂读书的女性之一。赵彩英后来改名赵瑛,她既是一位温柔善良、知书达礼的大家闺秀,又是一位刚烈机警的女性。婚后,她生育了三子二女(女李宁、李冰,子李治、李力、李伦),同李克农安危与共,相濡以沫,走完了漫长的一生。
创办民生中学
从1917年到1924年,李克农先后在北京、上海、安庆、六安等地辗转。他在北京《通俗周报》社做过发行工作,在安庆《国民日报》当过副刊编辑,他还担任过安徽省政府职员、秘书及六安县政府第二科科长等职。这段经历,使李克农增长了阅历,扩大了眼界,接触了许多新思想。特别是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在他内心引起了极大震动,他以青年人特有的敏感和朝气投入到这场洪流中去。他在《新青年》、《新潮》和《湘江评论》等进步书刊中如饥似渴地汲取养分,其间,他还结识了文学家蒋光赤、共产党员柯庆施等人,世界观 有了很大变化。年轻的李克农逐渐认识到:只有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社会革命,才能把粪灾多难的中华民族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走向独立和富强。李克农还常常把一些进步书刊赠送给阿英。阿英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时说:“总之,我们的思想,是愈来愈倾向无产阶级革命了。”
1925年,李克农返回芜湖。这时的芜湖学界,正在酝酿着一场大规模的反对教会学校奴化教育的斗争。芜湖开关较早,西方列强在这里设立了不少教会学校,如福音堂美以美育才中学、后家港励德中学、周家山女学、来复会小学、青山女学等,其中尤以美国人办的圣雅阁书院和萃文中学规模最大。这些教会学校在传播近代文明的同时,也大肆地贩卖“宗教鸦片”,用基督教教义的蒙昧主义来麻醉学生思想,渐渐引起进步学生的强烈不满。3月12日,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北京不幸去世。噩耗传来,江城一片悲戚。各学校、团体纷纷举行追悼活动,而这些教会学校,不仅禁止组织任何追悼活动,而且不准学生参加校外组织的悼唁。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早就对奴化教育不满的热血青年们,终于忍无可忍。5月11日晨,圣雅阁书院的初中及高小学生在学生领袖甘天沐的带领下,拒绝参加学校规定的祷告仪式,由此拉开了芜湖教会学校反帝斗争的序幕。
萃文中学旋即表示响应,全体学生罢课声援。不几日,其他几所教会学校也相继表示支持。
李克农积极支持并且参与了这场斗争,他的领导和组织才能在这次斗争中初露锋芒,赢得了许多爱国青年的尊敬。
恰在此时,震惊中外的上海“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了江城,青年学生中充满了悲愤之情。为使反教会奴化教育的斗争向纵深发展,李克农同阿英、宫乔岩等组织了“五卅”惨案后援会,引导学生投身到“五卅”运动的洪流中去。
反教会斗争大快人心,教会学校也没了往日的嚣张气焰,真是江城学界的一大盛事!
然而,在这次斗争中,有近500名进步学生坚决退出了教会学校,虽然这一度使得圣雅阁书院和萃文中学等教会学校几乎无法再办下去,可这些青年学生们毕竟面临无学可上、无书可念、嗷嗷待哺的困境,成为当时芜湖教育界的一大难题。
为了解决这些莘莘学子的失学问题,李克农和阿英、宫乔岩商议,决定筹建一所新式学校。依靠亲戚朋友的解囊相助,凭借进步力量的鼎力支持,李克农等人在赭山之麓、大观山之巅,办起了“民生中学”。李克农后来回忆说:“曾有人反对。问我为何选用‘民生’两字。我说‘民生’既是三民主义,也是共产主义。”
9月10日,民生中学正式开学,一面红底白字的“民生中学”大旗在大观山上高高扬起,迎着江风“呼呼”作响,一所深受广大爱国青年拥护、被群众称为“水泊梁山”的新型学校,终于在李克农等人的艰辛筹划下诞生了。
宫乔岩担任了民生中学的首任校长兼教务主任,李克农任事务主任,以后又任第二任校长,第三任校长是王伟侠。在几任校长任内,学校繁杂的实际工作几乎都是由李克农具体负责。那时的李克农,已经显示出驾驭复杂局面的高超本领,学校的一切校务都被他安排得井井有条。
学校建立伊始,经费相当困难。幸而有进步士绅不断捐款,学生踊跃缴费,教师欠薪也不来索要,因而民生中学不仅能顺利地开办,而且能越办越红火。
学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爱国进步的青年,这些人中,有不少后来都走上了革命道路,如革命志士甘天沐、建国后曾任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的张恺帆等等。
民生中学在李克农的要求和督促下,很快形成自己团结友爱、艰苦朴素、实事求是的独特校风。在教育中注重向学生传授新思想、新文化,强调学习和劳动、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鼓励和支持青年学生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
民生成为革命据点
学校设有芜湖国民外交后援会主办的文艺刊物———《苍茫》半月刊。芜湖国民外交后援会是6月7日成立的,民生中学的国文教师阿英担任该会宣传股编辑组组长,并被聘为杂志主编。其他教师也常常撰稿。善于言谈、待人热情的阿英,大力提倡白话文,为办刊物不遗余力。他的读书日记《到民间去》、高语罕的诗《到西湖去》等作品,都通过这个刊物传播给学生,使《苍茫》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艺园地。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体质锻炼,李克农专门聘请了一位身材高大、出身行伍的霍邱人王振武担任体育教师。
李克农是在一次偶然的巧遇中结识王振武的。正是这位王振武,以后同样也是在一次偶然的巧遇中搭救了李克农。
一次,王振武因事到了安庆,适逢李克农和一位朋友也在安庆,同住一家旅馆。李克农的那位朋友不慎把票夹丢失,内有委任状和两百元银票。票夹被王振武拾到,王振武是个很侠义的人,他写了一张招领启事,使物归原主。失主为感谢他的豪爽,设宴款待。李克农入席作陪,从此结识了王振武。
王振武担任体育教师后,将全校学生分成三个大队,统一穿上灰色制服,按照军队的训练方法,从操练、劈刺、投掷手榴弹等基本动作做起。经过训练,学生们个个精神抖擞,动作整齐划一,在江城名声大震。
李克农自幼爱好文艺,对话剧更有浓厚兴趣。他模仿别人的语言和动作,形神兼备,惟妙惟肖,令人叹服。学生们在这位“艺术家”的组织下,常常利用节假日,公演话剧或活报剧,向附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李克农亲自导演的《李克用卖国》、《春闺梦里人》等剧,颇受人们的欢迎,显示了他在文艺方面的才能和天赋。李克农还曾组织学生送戏下乡,以演戏借道具为名,向地主“借”来枪支弹药,转而秘密送给农民武装。
离民生中学不远,有一家外国人开办的亚细亚煤油公司代办处,这里人少房多,而民生中学创办伊始,条件极为有限,人多房少,甚至连一间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
怎么办?学生们想来想去,打算向亚细亚煤油公司代办处借两间空房,可这家公司不同意借房。正巧李克农正领着学生们军训,他们大清早对着代办处的小洋楼吹军号,又在楼下挖厕所,气得这家公司的买办干着急,没办法。
学校课桌短缺,学生们又从不远处的修道院借了些来,可修道院的神甫不放心,三天两头跑到学校催还。学生们打开《圣经》,向神甫念道:“施———比受更为幸福。”
“人家打你的左脸,你连右脸也要给人家打。”“仁慈、博爱,阿门———”
神甫越听越气,而李克农呢,总是在这时候替学生讲话,为学生撑腰,赢得学生阵阵掌声。
就在李克农等积极筹建民生中学的时候,中国南部正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变。自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以后,国共两党携手合作,一举肃清了广东境内的反革命军阀势力,实现了两广统一。1926年7月,震撼全国的北伐战争打响了,北伐军在“打倒列强,打倒军阀”的口号声中,一路势如破竹。10月,攻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