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资本的冒险-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实际上,美国是被迫放弃使用银本位制的。财政部召回已发行的1美元的银元券,降低或消除铸币的含银量。(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银币自然很快消亡,几乎在一夜之间,原来的银币便在流通领域消失殆尽。)
第一部分:“卖空要么赔本买进 要么不买去坐牢”华尔街上的垄断(2)
20世纪70年代早期,邦克·亨特认为自己发现了白银市场中的机会,就像弗雷德里克·菲利普斯当年发现可用串珠赚大钱一样。当时,通货膨胀持续攀升,这意味着美元贬值的时候,即便在不考虑需求仍然大于供给的情形下,金银的价格仍有可能上升。
由于当时在美国个人持有金条是违法行为,所以亨特转而寻求白银。作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富豪之一,他大量地购买白银,几乎在单枪匹马的情况下,使白银的价格翻了一番,从1盎司3。27美元上升至6。7美元。与绝大多数的商品交易商不同,他动用转移的手段使白银从市场上消失。这种做法与300年前菲利普斯使用的招数一模一样。
截至1979年,亨特兄弟囤积了大量的白银,估计有2 000万盎司,据认为大致上等于当时流通的白银总量。随着市场上用于交易的白银数量剧减,在整个这一年中,白银的价格都在上涨。一时间,蒂法尼珠宝店为了对所有的银饰商品重新定价,甚至被迫让银饰部停业。
1979年底,卖空基本上在白银市场中消失,而卖空者为了补齐空头净额以便完成合约,被迫高价购买,这样就增大了亨特面临的业已很大的购买压力。1980年1月初,白银价格涨至每盎司50。06美元,同期黄金和白金的价格也同样骤然上涨。亨特兄弟囤积的白银总价格为100亿美元。华尔街上近60年来最大的一起垄断仿佛很快就会发生。
但是,所有未遂垄断可能出现的问题使这次垄断夭折,同时给亨特兄弟带来了致命的打击。他们用白银作为抵押举债数千万美元。由于利率高达19%,庞大的利息支出,对于亨特兄弟这样的富豪来说,也会感到害怕。
与100年前的黄金垄断如出一辙,美国财政部可以随时介入粉碎亨特兄弟的垄断意图。政府手中持有大量的银条和未发行流通的银元。
最后,随着银价上涨至十年前的10多倍时,很多由于亏损关闭已久的银矿又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重新开业。同样的,美国居民也在家里翻箱倒柜,找出了大量家用银器。已经弃用的银币中所含的银的价值也超出了银币本身的面值,人们看到有利可图,便在市场上出售手中的含银物品。同时,成千上万的美国家庭也发现了这一天赐良机,决定把祖辈留下来的外形丑陋的银制茶具兑换成现钞。没有人知晓有多少吨维多利亚时代的银器被熔炼拿到市场上来流通。
随着市场上白银的供应大幅上升,而亨特兄弟实际上成为当时的惟一买主,银价最终崩溃。亨特兄弟为了保持银的高价位,被迫不停地举债,即使他们有万贯家财也不堪重负。而由于当时向亨特兄弟发放了高达8 000万美元的贷款,相当于此前两个月全国发放贷款总额的10%,向其贷款的主要银行和经纪行业也犹如鼎鱼巢燕。
1980年3月,银价降到每盎司40美元,并且仍在持续下滑。3月27日,当亨特兄弟再次办理抵押贷款无法支付保证金时,垄断宣告崩溃。经纪商们走投无路,开始背叛他们,恐慌笼罩着整个华尔街。白银的股价急剧下跌,在一天之内竟然下跌了50%,到每股10。82美元。“白银的黑色星期四”过后,亨特兄弟10亿美元的财富也付诸东流。
为了防止这种恐慌演变成全国范围内金融系统的大灾难,美国主要银行和美联储联手采取紧急措施。第二天华尔街的股价迅速止跌回升,市场恢复正常。要不是亨特兄弟,事情会变得更糟。由于当时的银价至少还算是保持平稳,所以银行家和经纪人重新调整了他们的贷款,允许他们在10年内还清借款。在20世纪80年代的整个10年中,随着产量激增,白银的需求整体不旺。在这期间,银价缓慢下滑,亨特兄弟的财务状况也每况愈下。他们于1987年被迫提出申请,要求对债权人实施保护。
弗雷德里克·菲利普斯来到华尔街时只是一名木匠,由于推测准确,去世时成为纽约最富有的人。而亨特兄弟来到华尔街时已经是得克萨斯州的第一富豪,由于预测错误而破产。
无论发生什么,华尔街自由市场机制都会一直运行下去。
第一部分:“卖空要么赔本买进 要么不买去坐牢”技术转移(1)
1789年4月30日,乔治·华盛顿在纽约市政厅的阳台上宣誓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纽约市政厅是当时这个新建国家的议会临时所在地。尽管这是华盛顿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但他深藏若虚,只穿了一套朴素的褐色礼服,镶着银色纽扣,脚穿白袜,鞋上是银色鞋带扣环。
不过,这位革命英雄精心挑选了这套服装。尽管是合众国建立之初,政治家们也能意识到它们的象征作用。华盛顿很清楚他穿的衣服是用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市纺出的布料缝制而成。
华盛顿的目的在于鼓励美国当地的生产商,因为当时需要大量的工业制品。生产商们的确需要得到鼓励。当时大多数的制造品,几乎所有的高档布料都要从英格兰进口。绝大多数的美国人当时生活在农场,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品,从香皂到家具,都在家中制造。他们穿的衣服主要由妇女们在家中用自有的纱线纺成粗布后缝制而成。这和中世纪的农民所穿的布料没有多大区别。
纺织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技术,甚至要先于历史本身。欧洲新石器时代废墟的厨房里还发现有纺织物的残余。在随后的数千年中,只有到18世纪中期这项技术才有些改变。当时,人们把羊毛、亚麻和棉花洗净后用手摘干净,然后用梳子把纤维梳理成直线,再用小梳子把它拉直,每一次向外拉长一点,最后用纺锤纺成纱线,不过,15世纪后就改用纺车纺线。一旦有了纱线,就可以用织布机织布。整个过程需要大量劳力,只有富足的家庭才能买得起我们认为比帆布好的布料。当时,二手高档服装市场非常红火,由于高档衣服非常昂贵,很多人在去世后就把这些衣服留给亲戚和朋友。
后来,英国工业革命首先以纺织工业的机械化为开端。1733年,约翰·凯发明了“飞梭”,大大地提高了织布的速度。但是,织布的速度还是比不上纺纱速度。1769年,理查德·阿克莱特爵士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可以同时纺织多个线头。1777年阿克莱特在德比郡克劳姆福得的纱厂已有200名雇员,同时还在其他地方拥有7座工厂。
次年,珍妮纺纱机极大地提高了家庭纺纱的速度。同时,其他一些有助于提高纱线梳理的机械设备也相继投入使用。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减少,高档布料的价值大幅度下降,其需求骤增。英国本来已经很强大的纺织工业在18世纪后半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英国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也使英国发展为当时的超级大国。
毋庸置疑,其他国家也想参与这场革命。但是,只要英国保守秘密,不告诉任何外国人如何生产引起工业革命的这些奇妙的机器,它就能够一直获得由质优价廉的布料带来的垄断利润。英国政府的确决定这样做。政府规定出口纺织机械或图纸都是非法行为。禁止掌握纺织技能的公民向国外移民。英国海关严格审查,不允许任何未获批准的公民离境。
由于英国决意要保守秘密,而美国这个新生的国家若想实现华盛顿总统的愿望,发展自己的纺织工业,就只能有两种选择:要么由美国人重新发明这种新技术,要么从英国偷技术。第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很小。对于我们生活在电脑时代的人来说,早期的纺纱机器好像非常简单,但是在18世纪,它们代表了最高的科技水平。而且,在美国,即使是有的话,也没有多少人熟悉大规模纺织生产的复杂技术。
所以,必须要偷技术。尽管英国报纸不允许刊登有关“只要能在美国搭建纺织机械就有重赏”的消息,但通过秘密广告,这则消息在纺织业内广为流传。其中,在纺织工业中心,德比郡贝尔珀市的塞缪尔·斯莱特就知道了这一消息。斯莱特生于1768年,14岁时在杰迪代亚·斯特拉兹手下做学徒,杰迪代亚·斯特拉兹在贝尔珀开办一家纺织厂,是在新工业时代最早大发横财的资本家之一。很早的时候,斯莱特就显示出在机械方面不同寻常的天赋和兴趣。星期天,他一般都不回家,而是去工厂,这样可以学习机械。在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发明了一种使纱线均匀缠绕在纺锤上的方法,为此得到了老板1基尼的奖赏,相当于学徒几个星期的工资。
第一部分:“卖空要么赔本买进 要么不买去坐牢”技术转移(2)
斯莱特还表现出管理大企业的天赋。他在斯特拉兹工厂里是相当于现在的“中层管理”干部,介于老板和工人之间,监督整个纱厂,修建机器。1789年学徒期满时,斯莱特正好21岁,已经完全掌握了这一崭新的、高科技的、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工业技术。
学徒期满成为自由人以后,他设想要超越以前的老板,自己在纺织业内开辟一片新天地。由于缺少资本,他决定到美国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清楚自己的天赋和技能正是美国当时所急需的。在离开斯特拉兹工厂之前,他花费很大工夫熟记纺纱新设备的每一个细节。他要用英国纺织业的秘密来代替资本。为了避过英国海关的审查,他绝口不说自己的真实意图,直到1789年9月13日在登船离开伦敦之前的几个小时才寄信告诉母亲,在旅客名单上填写的身份是农场工人。
乔治·华盛顿当然无法知道这些,但是他4个月前所穿的那套褐色礼服代表的希望即将成为现实。
斯莱特于11月11日到达纽约,很快便听说罗德岛州贵格会教徒摩西·布朗,拥有弃置不用的纺纱设备。斯莱特写信提出自己可以为他提供服务。
摩西·布朗,是罗德岛众多家族之一,布朗大学即以其家庭的名字命名。布朗在回信中欢迎斯莱特提供的帮助,告诉他,如果能让机器运转,所带来的利润中扣除资本利息和磨损外全部归他所有。斯莱特正好可以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交易在英格兰是完全不可能的。
然后,当他来到普洛维登斯检查过波塔基特附近的那些无法运行的纺织设备后,他发现自己也无能为力。
他告诉布朗:“这些机器无法修好,按照目前的状态,这些机器什么也做不了,也无法修理。”
布朗非常失望,因为这是一笔很大的投资,现在却被告知是一堆废物。不过,他还是不肯放弃。
他用贵格会教徒的语气回答说:“你说你能制造这些机器,为什么不试试呢?”
随后的12个月中,斯莱特的确在造这些机器,使用从英国精心地用大脑偷出来的图纸。由于木匠和技师不熟悉纺织设备,这对他来说的确是一种挑战,梳理机一直难以正常运行时,他曾一度陷于绝望。最后,1799年12月20日,美国第一家纱厂在波塔基特正式开业,由阿尔米、布朗、斯莱特共同拥有。摩西·布朗非常自豪地写信给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告诉他:“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建立纺纱厂、制造机器,在一年之内就可以供应美国所需的全部棉纱。”
布朗几乎失去了理智。由于拥有技术上领先优势和拥有大量天才的纺织机械设计师,英格兰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仍将继续控制着纺织品的贸易。但是,布朗说得很对,美国也开始了工业革命。在新英格兰地区许多河流的两岸,纱厂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起来。45年后,当斯莱特去世之时,棉花纺织已成为新英格兰的主要工业,成千上万的工人在这一行业工作。塞缪尔·斯莱特也因此而出名、富有和令人尊敬。
斯莱特于1835年4月20日去世,两年前即1833年,安德鲁·杰克逊总统访问新英格兰时专门拜访了斯莱特,这位波塔基特最有名望的公民。
杰克逊告诉他:“我认为你教会了我们如何纺纱,让我们能够挑战英国的制造业;你让这么多纺锤运行,解决了这多人的就业问题,我看了非常高兴。”
斯莱特回答道:“是的,总统先生,我想是我定了调子,他们就从此唱了起来。”
在访问结束时,美国的第七任总统向这位为实现第一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