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南传菩萨道(简体)全-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即使找到食物也不得不弯下头来拾取。)
(14) 生于阿鼻地狱与「世界中间地狱」。(世界中间地狱是三个世界相接的空间,在那里,为恶者受到恶业果报的痛苦。)
(15) 生为他化自在天的魔王。
(16) 生于无想梵天界与净居梵天界。
(17) 生于无色梵天界。
(18) 生往其他的世界。
关于十八不生处,《殊胜义注》和《佛种姓经注》两者与《经集注》之间有共同点也有差异。对于上述《经集注》所提出的十八不生处,以下八项并没有在《殊胜义注》里提到:
(1) 生为疯子。
(2) 天生残废。
(3) 生为野人。
(4) 生为变性人。
(5) 生于女奴之胎。
(6) 生为痲疯病患者。
(7) 生为魔王。
(8) 生往其他世界。
《殊胜义注》没有肯定地指出有多少个不生处。
而《经集注》没有提到的是:
(1) 生为女人。
(2) 生为双性人。
(3) 生为黄门。
(《佛种姓经注》所列举的跟《殊胜义注》的一样。)
南传菩萨道上册至此完毕。
Ciram titthatu saddhammo;
dhamme hontu sagarava; sabbepi satta。
愿正法久住,愿一切众生向法致敬。
1 这一句巴利文常用于向佛陀致最高的敬意。译为「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一般上,佛学着作皆以这一句作为开场,以示作者对佛陀的最高敬意。
2 这里「原意」的巴利原文是patibba,意思是「承诺」或「愿」。
3 八个各自的特征的巴利原文是atthavemattani,被译为「佛与佛之间不同的特征」。这八个是:寿命(命劫,当时人类的寿命)、家族'剎帝利(王族,khattiya)或婆罗门(brahmin)'、修苦行的时间、身体的身光'吉祥佛(Buddha Mavgala)的身光遍布一万个世界,释迦牟尼佛的身光则只有八十腕尺(一腕尺大约是十七至廿二英吋)'、出家时所用的交通工具、菩提树的种类、证悟时所用的金刚座(pallavka)的面积。
4 这是法宝的第一个素质。
5 这是僧宝的首两个素质。
6 经藏中的《小部》(Khuddaka…Nikaya)的第十四部经。
7 授记(Niyata vyakarana,肯定的预测)是成为菩萨很重要的一个特征。我们将在须弥陀隐士的故事里更深入地讨论。
8 给孤独长者是舍卫城(Savatthi)的一个富商,是佛陀与僧团的一个忠坚支持者。给孤独(Anathapindika)的意思是「养穷苦人家的仁者。」他的原名是须达多(Sudatta,善施)。他去王舍城经商时看到妹夫大事准备食物以供养佛陀和僧团。他就是在这个时候(佛陀开悟后的第一年里),第一次听到「佛陀」这个字。参阅《律藏?小品》(Culavagga)的「卧坐具犍度」(Senasanakkhandhaka)。
9 「善来比丘」(ehi…bhikkhu)是佛陀接受有特别善业的人成为比丘时所说的话。在佛陀说完这句话后,那些人就会即刻现出出家相。这是最初加入僧团的方式。
10 六外道导师(cha…satthara,六师)是指富兰那迦叶(Purana Kassapa)、马卡里哥沙罗(Makkhali Gosala)、阿耆多翅舍欢钦婆罗(Ajita Kesakambala)、波拘陀迦旃(Pakudha Kaccayana)、尼干陀若提子(Nigantha Nataputta)和册闍耶毘罗胝子(Sabjaya Belatthaputta)。他们全是非婆罗门导师,跟佛陀是同时期的人物,但是年纪上老于佛陀。
11 导向灭苦之道即是组成四圣谛中最后一谛的八正道。八正道是(1)正见(sammaditthi)、(2)正思惟(sammasavkappa,正志)、(3)正语(sammavaca)、(4)正业(sammakammata)、(5)正命(samma…ajiva)、(6)正精进(sammavayama)、(7)正念(sammasati)和(8)正定(sammasamadhi)。首两个是属于慧学,3至5是属于戒学,后三个是属于定学。
12 具备一切知智(sabbabbutabana)的人是为一切知者(sabbabbu)。佛陀是一切知者,这并非说佛陀「知道」一切事,而是若他有意的话,他「可以」知道任何一件事。
13 四圣谛是苦谛(dukkhasacca)、集谛(dukkha…samudayasacca)、灭谛(dukkha…nirodha灭苦)与道谛(dukkha…nirodha…gaminipatipada,趣向灭苦之道)。
14 波罗蜜(parami),也称为波罗蜜多(paramita)。《巴英辞典》提供的意思是「圆满」与「最高境界」。一共有十个波罗蜜。它们是「菩萨的十个主要美德之圆满实行」。
15 阿僧祗(asavkheyya)意即「无量」。有些论师认为它的数目是一个一之后再加上一百四十个零,即是10140。
16 六神通(abhibba)是:一、神变通或如意通(iddhi…vidha);二、天耳通(dibba…sota);三、他心通(citta…pariya…bana或cetopariya);四、天眼通(dibba…cakkhu);五、宿命通(pubbenivasanussati或pubbenivasa);六、漏尽通(asavakkhaya)。前五个是可通过修定而证得的世间神通。最后一个是只有通过修观禅(vipassana)才可证得的出世间神通。(漏尽即断尽贪瞋痴。)
17 四无碍解智是:一、义无碍解智(attha);二、法无碍解智(dhamma);三、词无碍解智(nirutti);四、应辩无碍解智(patibhana)。
18 维山达拉王子以最勇敢的布施出名。当他的父王让他在十六岁那年登基为王后,他每天都做出价值六十万个钱币的布施。除此以外,他还违背人民的意愿,把有降雨力量之白象送给闹旱灾的祗杜达罗国(Jetuttara)的人民。因此他被放逐至梵卡寄里(Vavkagiri)。在这时候,他还把儿子与女儿送给如迦卡(Jujaka),一个要把他的子女作为奴隶的老婆罗门。他也把妻子送给化为婆罗门来试验他的帝释天王(Sakka)。这一世是他投生至兜率天(Tusita,欲界的第四层天)之前的最后一世。
19 八条件,请参阅下节。
20 至上愿(abhinihara)是一个发愿成佛的行为。作者解释它为心倾向于证得佛果。
21 《佛史》(Buddhavamsa)、须弥陀论(Sumedhakatha)、第五十七页。
22 这里的佛是指燃灯佛(BuddhDipavkara)。
23 大善心的巴利文是mahakusala…citt’uppada。
24 Catasso hi bodhisambharesu bhavana sabbasambhara…bhavana
nirantara…bhavana cirakala…bhavana sakkacca…bhavana ca ti。
25 波罗蜜、舍离及善行(parami…caga…cariya):波罗蜜有十个。在此舍是指大舍(mahapariccaga)或超凡性质的舍弃(或布施)五种东西,即财富、子女、妻子、肢体及生命。善行(cariya)的意思是为自己与他人双方的福利而培育的「行为或修行」。善行有三种,即(一)「世间利益行」(lokattha…cariya),为众生的利益而修的善行;(二)「亲族利益行」(batatha…cariya),为亲戚与族人的利益而修的善行;(三)「佛果利益行」(Buddhattha…cariya),为证得佛果而修的善行。
26 《大本经》是《长部》(Digha Nikaya)的第十四部经。它详尽地细述观慧佛(Buddha Vipassi)的生平。他是释迦牟尼佛之前的第七尊佛。由于这部经拥有最多章(bhanavara),因此注疏把它称为「经中之王」。
27 在佛陀讲经的时候,这只青蛙听到佛陀的声音。由于这个原因,它死后得以投生为天人。当他是天人时,他去听佛陀说法而成为须陀洹(Sotapanna)。细节请参考《天宫事经》(Vimanavatthu)的青蛙(manduka)的故事。
28 有顶天是色界梵天最高一层。
29 阿鼻地狱是地狱的最下一层。
30 Dullabha意即:「难得」。一共有五个难以遇到或得到的稀有现象,即:一、佛出世(Buddha’uppada);二、人生(manussattabhava);三、信受三宝与因果(saddhasampattibhava);四、出家为僧(pabbajitabhava);五、听闻佛法(saddhammasavana)。
31 在此「中国」是指古印度的文化中心(现在的东北部),是上等素质之人,包括过去诸佛的出生地。
32 作者解释:当人们不明智地作意,以及受到贪与瞋的鼓动时,这身体变成一个杀生、偷盗等的强盗,抢去自己善的财富,因此,这身体就有如首要的强盗。
33 当然他并不是能够用身体把财产带去涅槃。在此,须弥陀是指以财富行布施之善业所带来的善报。
34 毗首羯磨是帝释天王的首席建筑神。
35 一腕尺大约是十七至廿二英吋。
36 实际上是毗首羯磨所造的。佛陀这么说是指这些事物出现是由于他的善业所致。
37 以右掌拍左上臂是一种表示愉快的方式。
38 三界是欲界(kamavacara)、色界(rupavacara)与无色界(arupavacara)。
39 作者指出此一省察智是为「波罗蜜思择智」(parami…pavicayabana)。在须弥陀心流中生起的此一智慧具有极大的潜能。它有助于清楚地省察诸波罗蜜、舍离与善行,这些都是证悟一切知智的要素,被称为菩提资粮(bodhi…sambhara)。这智慧是无师自通的。根据《法聚论》(Dhammasangani)的疏钞,这智慧是一切知智的前导。
作者继续解释:燃灯佛只是预言须弥陀在未来会成佛。他并没有开示如何修习才能成佛。须弥陀必须以波罗蜜思择智来自己省察及探索这些修行法。当他如此省察时,他很清楚的看到如何去修习与进行。
前一段的「基本原则」是译自巴利文的dhammadhatu(法界)。Dhatu(界)意即「自然现象」,即是说它并不是受某人制造出来的现象,而是由某种因缘自然生起的。若某种现象有造物者,它即不能称为自然现象。因此「基本原则」(法界)是指「不是缘于某人的造作,而是自然因缘的成果之现象。」
40 牛的巴利文是camari。
41 别解脱律仪是据别解脱戒(patimokkha)去摄受。
42 根律仪即是防护诸根。
43 活命遍净即是正命。
44 资具依止是指比丘省察善用四资具。
45 出离并不仅是舍弃物质而已,而是包括去除内心的烦恼。
46 烦恼的显现有三个层次:
一、 潜伏性或随眠(anusaya);烦恼潜藏在心流里,而没有呈 现在心识中,有如在冬眠的状态。
二、 困扰性(pariyutthana):烦恼已从潜伏状态出来而显现在 意门里。
三、 违犯性(vitikkama):烦恼已经非常暴烈与不可控制,它 已显现在身语的恶业里。
持戒可以阻止违犯性的烦恼显现在身与口的恶业里。这是暂时性的去除烦恼(tadanga…pahana,暂时舍断)。
修习止禅可以阻止困扰性的烦恼显现在意门里,尤其是在禅那(jhana)之中。这足以去除烦恼而令它不在短时期里再显现(vikkhambhana…pahana,镇伏舍断)。
通过智慧,即道果智,则可以连在冬眠层次的烦恼也根除,而不留一点一滴在心中。这已完全去除了烦恼,使它无从再显现(samuccheda…pahana,正断舍断)。
47 「法忍观想法」并不是真正直接地体验真谛,而是在还没有能力体证真谛时所作的思惟。因此在理论上理解了实相(如无常、无我、缘起等),而产生了适当程度的信心、接受与忍辱之能力。
48 现起是phala和upatthanakara。Phala是究竟法的成果,upatthanakara是某法在修行者心中的呈现方式。当修行者深入观照某个究竟法时,有关那个究竟法的本质、作用、因或果会呈现在他的心中,其中的任何一个皆是现起。
49 三种生死轮转:业轮转(kammavatta)、烦恼轮转(kilesavatta)和果报轮转(vipakavatta)。
50 Kitaka:在标准的辞典之中没有符合上文的意思,回力捧可能是最好的猜测。根据缅甸《巴利三藏辞典》,它的意思是「跳跃的昆虫」,根据莫尼尔?威廉士(Monier Williams)所着的《梵英辞典》,它的意思则是「武器」。根据《饿鬼事注疏》,它的意思则是(热)铜盘。
51 其他的动物冲凉是为了清洗身体。但是大象冲凉并不是为了清洗身体,而只是为了踩踏莲花。大象冲凉是无用的,执着于身外物也是毫无结果的,它不会带来佛果的利益。
52 Sikkha(学),佛弟子必须致力于三学;即增上戒学(adhisilasikkha)、增上心学(adhicittasikkha)与增上慧学(adhipabbasikkha)。这三学组合成为八正道的三个部份,即戒,定与慧。
53 四住处(caturadhitthana):慧(pabba)、真实(sacca)、舍离(caga)与寂静(upasama)。
54 四摄法(catusavg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