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们为此历史性的考古发现而深深感动,它是2000多年前伟大文明创造者智慧的结晶。世界冶金史应重新编写,一切从这里开始。”1983 年11 月6 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东京办事处主任埃克雷斯,在参观后惊呼:“参观精美绝伦的古代铜车马,是一次令人终生难忘的、最愉快的经历。这组铜车马是中国艺术文明的楷模。”1984 年8 月22 日,日本访华团团长井上裕雄,在秦俑博物馆几乎是满含激动的热泪,挥毫泼墨写下了发自内心深处的话语:“我感谢中国古代之文化。兵马俑和铜车马是一棵古树上盛开的两朵鲜花。它们是相互辉映相互媲美的人类瑰宝。兵马俑以它那宏伟的军阵和千军万马的庞大气派赢得赞叹。铜车马则是以它那精湛、神妙的冶金工艺震撼人类的心灵,我为此历史性的考古发现深深感动,我向伟大的中国人民致以敬意!”1986 年6 月16 日,秘鲁部长会议主席路易斯·阿尔瓦在秦俑馆铜车马展厅,情不自禁地喊出:“这一文明的再现,使世界感到惊讶!”1986 年9 月28 日,意大利陆军参谋长波利中将,走出铜车马展厅,面对蓝天白云拥抱的万里苍穹,以军人特有的气质果断地作出了结论:“这是世界无敌的奇迹!”轰动,轰动……一切都是预料中的反响。1987 年5 月,一号铜车马复原后正式展出,它所引起的再度震撼,也依然是预料之中的。
车马走向的昭示车作为一种运载工具,在中国最早发明于何时已无从考证。30年代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小屯出土了数十辆木式战车,是发现车最早的使用年代,距今已有3700 多年的历史。此后的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各代,都有车出土,遗憾的是多为木式战车,出土时均已腐朽变质,后人很难辨清古代车驾的真实面目,秦陵铜车马的出土,无疑为今天的人类目睹古代车驾的真实面目,提供了鲜活的见证。
从形制上看,2 乘铜车均为单辕。前面有挽驾的衡木,4 匹马并驾齐驱,两边的两匹骖马拉车。
根据车的形制结合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认知,一号车应为古代的立车,御手和乘人都站在车上;二号车为安车,御手坐在前御室,乘人坐在左右两侧开窗,后部留门的乘室内。从安车车顶那穹窿式的绣有花纹的篷盖和室内铺有质地柔软、状若毯垫的车底衬推断,当为高级臣僚所乘之车。而这两乘铜车只不过是秦始皇陵整个铜车马陪葬坑的一部分,尚有大量的车马没有出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只是秦始皇当年出巡车队的一组,但并不是秦始皇本人所乘之车。从史料中可以得知,秦始皇所乘坐的车为“金银车”,由6 匹马并驾齐驱,从属的车队中按阴阳五行分别配制五色立车和五色安车,外加通过窗户的启闭而调节温度的辊车。秦始皇每次出巡,总是先以蒙饰虎皮的警跸车保驾开道,文武百官、近侍宠臣、皇后嫔妃、王子公主随行,浩浩荡荡威风凛凛,大秦帝国的风貌在这庞大华贵的车队一览无余地展现出来。
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使人们在窥视到秦代卓绝的工艺技术和冶金水平的同时,也不难想象秦始皇一生五次出巡的辉煌宏伟的气势,从而进一步看清这位一代雄主的性格和政治思想领域中更为深刻的内蕴。
秦始皇一生叱咤风云,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吞灭六国、南取百越、北筑长城、五次出巡等几个清晰宏大的脚印。千百年来,人们赞誉他吞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辉煌业绩的同时,也对他北筑长城、巡示天下、求仙取药提出了种种非议。秦始皇由此成为毁誉下一、争论不休的历史人物之一。
长城被视为中华古代人类文明的象征,已毋庸置疑。面对这绵延万里、穿山越岭的伟大建筑,在让我们为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惊叹的同时,也清楚地看到长城的构想者心胸宽广、勇于探索的开创精神。秦始皇是在世界东方这块黄色的土地上建立起那千古伟业的,他对这块土地的爱恋至死不移。
但透过他复杂多彩的一生,让人们看到的却是他不断的摒弃本土意识而苦苦探寻更具魅力的海洋意识。这种开放的心胸和思想走向,从长城的修建便可足以证明。
万里长城的修建,当然有军事上的考虑,但这并不是主要的。其主要的指导思想则是秦始皇是利用这堵大墙逼迫他的人民去拥抱蓝色的大海。这种思想的脉络早在秦国大军席卷百越时就已显露。面对东南沿海的这块神秘土地,他命令他的士卒和当地人通婚,在此长期生活、繁衍。这种方式的意义同样地不只局限于军事战略上的考虑,而更在于使他的人民接触和创造海洋文明。面对秦始皇亲手圈定的帝国版图,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个巨形的“簸箕”,牢固地嵌在世界的东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类背对的是一堵坚硬的大墙,面临的则是广阔无边的海洋。后路己被封死,只有义无反顾地前行,奇特的环境和面前的现状无一不在昭示着人类走向蔚蓝色。这也正是秦始皇不顾时人的反对和后人的诅咒,狠心地在中国北部而不在东部和南部修筑万里长城思想的根本所在。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的指导,才有秦始皇五次出巡远行,四次走向东海岸的具体行动。从东海岸的会稽岭、琅琊台、芝罘山,碣石岛那高高筑起的楼台上,透过秦始皇看海观景、饮酒作歌的表层,不难发现他对那蓝色文明的幻想与向往。而楼台与长城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上的修建,也绝非是他的随心所欲,两种不同的建筑格局昭示给后人的是同一主题:让思想与智慧的光芒射向更加广阔的蓝色远方。
东晋史学家王嘉的著作《拾遗记》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
“有宛渠之民,自东海乘螺舟而至琅琊。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故名沧波舟。其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始皇帝与之语及天地初开之时,了如亲睹。谓此为神人也。”在这一卷中,作者对宛渠民有极为生动、详尽的描写。宛渠民的沧波舟可“日游万里”,照明设备极端先进,在夜间只需“状如粟”大小的物体便可“辉映一堂”,且这粟一般大小的发光物“若投之于小溪,则溪水沸腾,沸沫流于数十里”。如此之先进的运载工具在当时的地球上是没有的,那么这宛渠之民不是来自外星又来自哪里?
当然,作者王嘉的这段记载,是距他约五百年前的故事。很难令后人相信是历史事实,但秦始皇思想脉洛的产生与发展与这些超凡的现象不无关系。
纵观秦始皇短暂的一生,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征服”二字上,并把人类征服的天性发挥到极峰。当他用铁腕在腥风血雨中扭转乾坤,荡平天下之后,征服的欲望并未枯竭衰落,他把目标对准死亡,他要以自己盖世威力,向死神挑战。
这个挑战一开始就带有极大的悲壮色彩,正如当年荆柯刺秦工一样凶多吉少,但他依然慷慨悲歌,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程。秦始皇先是派徐福等人到他一直向往的隐藏在蔚蓝色中的神秘天国寻求药物,随之亲自登船到海洋中搏击一切阻碍他取得胜利的力量。他的连弩射向庞大的蚊鱼,同时也射向了一条万物生生死死,生死往复循环的真理。他把人类的天性发挥到极至,以人本身固有的最大张力向自然界的法则发出了挑战。
面对浩瀚的海洋和扑朔迷离的生死之城,他最终没有成功并遭到了平生最为惨重的失败。死神以极大的报复之心,把他和他亲手创建的帝国毫不留情地扼杀了。
这一悲剧性的结局,深谋远虑的秦始皇应该也早就想到了,为此,他的陵墓修建工程才历30 年而不断。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行动才越发显得悲壮和令人惊心动魄。尽管他的海洋求仙梦最终走向了破灭,但在某种意义上说,他的征服之举,要比哥伦布在海洋中单纯地发现新大陆要伟大得多,意义也更深远。
之所以说他伟大,是因为秦始皇以自身的毁灭做出了人类不满于大自然法则的束缚,而敢于同我们的头脑中既成的认为不可能逾越的所谓真理抗争的范例。他的壮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越来越被事实所验证。
在17 世纪之前,存在于世间的真理是宇宙中只有一个太阳,当布鲁诺站出来宣称宇宙中有无数太阳的时候,不但遭到了时人的讥笑,而且布鲁诺本人也被教庭活活烧死。在火车发明之初,有人大肆攻击,认为会惊吓家禽,使坐车的人因缺少足够的氧气而窒死,或者被风折断脖子。著名军事将领拿破仑进攻英国前,美国工程师福尔普敦向他提出了制造蒸汽船的意见,就连伟大的拿破仑也对这似乎违背真理的意见不但置之下理,而且大加讽刺:“老兄,要造船逆风而行,并在甲板下烧火,原谅我,没有时间听这无稽玩意。”天文学家托勒密在公元前2 世纪曾作出了“没有人能通过赤道,因直射的阳光会使海水沸腾、木船着火”的断言。另一位天文学家西蒙尼康在1903 年宣布:“空中飞行是无法克服的问题。”数月后,莱特兄弟的飞机便在蓝天翱翔起来。液态火箭专家戈达德曾预言:“终有一天,火箭可到达月球。”却被《纽约时报》攻击为“他似乎没受过中学教育。”1899 年,美国专利局局长曾向麦金莱总统要求废除专利局,理由是:“可发明的事物已全部发明完毕”。
人类心中的真理和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条条法规,无不在人类的不断征服中逐渐被穿破。人的生死是一个未被解开的千古之谜,人类寿命的极限也依然未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但在人类生息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看到的却是人类生命极限不断延伸的事实。
旧石器时代,中国猿人的平均寿命为13 岁;新石器时代中国北京猿人的平均寿命为14。6 岁;夏商时代不超过18 岁;西周至秦汉时期仅为20 岁;东汉时代为22 岁;唐代增至27 岁;宋代为30 岁;元代为32 岁;清代为33岁;民国为35 岁。
195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普查表明平均寿命为57 岁。1981 年中国人均寿命增长到67。88 岁; 1985 年全球人口平均寿命已达59。2 岁,而发达国家则达到72。4 岁。中国男子平均寿命达67 岁,女子则达到71 岁。
长寿并非神话,人能活100 岁甚至更多也同样不是神话。今天的人类理应期望长生,并通过不断地征服自然和自身,到达心中的终点。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文明的进展,人类也将更加客观和实际地评述秦始皇的一生。他所创造的辉煌伟业和对中国的深远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晰。长城不应再是保守、封闭思想的产物,秦始皇的出巡和到海洋中求仙寻药的故事,也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乌托邦式的追求。从历史资料可以看出,秦始皇绝非像大多数皇帝那样沉湎于酒色的丧家辱国之辈。他要励精图治,他要使这个中华帝国永远强大不衰。正是出于这样的愿望,他才去胆大妄为地追求神奇虚幻的灵丹仙药。可惜他手下的臣僚、方士、侍卫都是些鸡鸣狗盗之徒,贪图私利之辈,处处为自己的利益而考虑行事。从而失去了秦代的中国探索和占领海洋的机会。“秦始皇晚年所做的一切,其实是生命和自然掰掰手腕的较量。也许他的乐趣正在于战胜——战胜自己,战胜敌人,战胜死亡。这实则是一种伟大精神和意志的象征。人的阳刚之气正在于战胜;而我们今天所缺乏的也正是这一点。如果什么时候我们能真正体会和领悟了这种精神的内蕴,那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人类文明的太阳将会在西方落下,再度从东方升起。”这是一位在秦兵马诵博物馆长大的年轻女服务员的看法。
面对这位22 岁姑娘的论断和对前景雄心勃勃的展望,我除了钦佩她的见解之独到之激越之外,不能也不想和她讨论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重生了这种具有阳刚之气的征服精神,中华民族至少会改换一个新的模样。
第九章 难以消退的历史底片
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所展出的文物,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不仅反映了历史的重要阶段,也反映了中国古代高度的文明。这些文物不仅属于中国人民,也是全世界的财富。
——前苏联外交部副部长贾丕才
无疑,秦始皇陵园所出土的文物,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它是整个世界人类的珍贵财富。为此, 1987 年,中国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军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清单,受到全人类的保护。秦俑馆自1979年10 月1 日对外展出,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观光者2000 万人,而分布在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