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二十四监-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回皇上,是神宗所封。”

“那归化城可属我大明江山?”这才是问题的主要所在。

“回皇上,在我朝建国百年来,一直控制着,但从土木堡之战后,就不属于了,只是有些象番王存在一般。”

“黄爱卿此言差矣,河套地区自古就是我中原所属,无论是先秦时的云中郡,还是朔方郡、五原郡(今包头西)。都是我中原对其建立政权统治的铁证。且我朝百年前对那一地区的统治也明确了其归属,我大明不割地、不赔款,虽被人强占,但所有权却是我大明的,爱卿可一说,万万不可再说!”这里朱由校没有用大明,而是改成了中原。现在国家的定义还不明确,指望着这些大明精英来为中国领土纠纷出力基本上是妄想。

大臣们一听这话,可不是什么善意啊,皇上这什么意思?难道想要收复河套地区?谁都知道:“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天下黄河富河套,富了前套富后套”,这样的话就可以看出来河套地区的富足,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啊。擅启边事可不是大明现在能干的事,东边有建奴虎视眈眈,如饥似渴的盯着,而国内刚刚平息了四川的叛乱,现在又正收拾贵州叛乱。而这几年的收成又因北方大旱而变得差之又差,财政更是赤的血红。这样的多事之秋,平事还来不及呢,在这种情况下启边,那不是自找头痛吗?

“皇上的意思是?”张瑞图站出来问。

“朕欲派行人司的行人,前去传旨,着归化扣押住山西八汉奸,押送至大同。”

“皇上,蛮夷之人不受教化,若不肯听从皇上的圣旨,皇上意欲何为?”张瑞图现在被迫从效忠,心里却对皇上如此的幼稚感到不屑一顾,你以为你是谁啊?就一张圣旨就能让人家乖乖的听话,如果圣旨如此有用的话,建奴还打什么仗啊?

“如若归化城不听,还真如了朕的意,那朕只好亲自前去拿人了。”朱由校充满自信、又语带骄傲的说。这就是他的目的,也算是先礼后兵吧。收复失地,就先从河套地区开始吧。

虽然现在外有建奴内有贵州叛乱,更有西北的农民随时随地起来造反,按理朱由校理应一点点的解决。攘外必先安内,这是常理。但朱由校却不这样想。在他的眼里,大明需要一场大胜来提高势气,把国内的矛盾转嫁出去,提高国家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而夺过来河套地区,以地主阶层对土地的贪婪,不难用土地把他们的粮食换出来,比如想在河套地区弄地,那就修路,修多少里的路给你按比例换算成河套地区的土地。而修路需要大量的工人,这个年头有多少粮食就有多少工人,只要把主要的修路目标定在了重灾区,如陕西、河南、山东等地,也是农民造反最多的地区,有了口饭吃的农民哪里还会有什么造反的想法。

大明不是没有粮食的问题,是粮食分配极度不均的问题,如果缺口真的如此大的话,那些动辄几十万的农民军恐怕根本不需要去打,自己都饿死了。只要把屯在粮仓里准备烂掉的粮食拿出来,差不多就够百姓们吃的了。再说了如果不够完全可以去南方的一些国家大量的购买,一只船队就能拉回来不少。还有海产品等都是食物来源。所以说人家站在一定的高度看百姓挨饿都看不过眼的问:“岂不食肉?”想到这里朱由校也不由的一笑,是啊,蒙古的牛羊多了,为什么大明的百姓饿了,不吃那些肉呢?

现在朱由校基本上算是放开了手脚,有二千持弩净军在手,(这几天双送来一千多套神弩、竖盾)自信心开始无限的膨胀了,说话也不象以前一样,而是更加的偏激。量变的积累终于导致了质变的产生。

“皇上还请三思,现在的大明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连当中神宗之时,兵力、国力远胜如今,张居正都先择了妥协,换来了大明和蒙古几十年的和平相处。而今如皇上擅言开边用(武力开拓疆土),会使我大明陷入险地的,还请皇上三思。”张瑞安一听皇上竟然有此意,不由大惊,满朝文武也是大惊,这可不是小事,在如此内忧外困的状况之下,如果再和蒙古那边开战,可真是四面楚歌了。

“皇上,此时是借蒙古牵制建奴的时刻,万不可轻言开边啊!”

“皇上一旦开边,必将陷明朝腹背受敌,形势逼人,万不可轻言开边啊!”

大臣们当然怕打仗,不因别的,着实是打不过人家,即便是对付蒙古,大同、宣镇也是以烧边墙外的草为主,来抵抗蒙古。

“够了,大明马上立国,太祖、成祖把蒙古打的是落荒而逃,惶惶不可终日,现在江山到了我辈之手,而蒙古更是四分五裂,如此景况,每年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蒙古人越过边墙,来大明打谷草,守城的兵将却只是漠然的看着同胞被蒙古人劫掠、杀害,如有女同胞更加上了随意凌辱。都是朕的子民,朕如何能吃着他们的供养而任由异族欺凌!”想想一个堂堂正正的历史文明古国,却被野蛮民族如此骑在头上拉屎,是可忍孰不可忍!

“大明如今之形式,不是需要忍让,而是需要铁和血,古语有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大明的生死敌人又岂能假他人之手报之,此生死大仇必将我大明亲雪之!众爱卿难道不见宋朝如何同辽战多年,联合金后,反被金所灭。到南宋之时,又联合金抗蒙古,结果又被蒙古灭之,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有此血的教训,难道还不够吗?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假他人之手,不如自己靠自己。况区区一建奴小儿,总人数不过二百万而已,若无蒙古族不断的联姻支持,恐早已瓦解崩溃,可怜众朝臣却妄想依靠此等异族牵制建奴,此无异为与虎谋皮、痴人说梦。众爱卿视建奴为虎,朕却轻视之,小小部落亦敢与我泱泱大国叫板,直如螳臂当车不知死活。朕来日必将亲赴辽阳,直捣黄龙灭之全族。而河套地区本是我大明所有,朕如何可能令失于大明。汉时,尚有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之语。一代新人胜古人,难道我大明就没有勇气和血性为我汉族大吼一句吗?朕意之决,传旨给归化城,若有一丝的耽搁,朕两月之内必将在归化城中亲审八大汉奸!”

“皇上,为了大明社稷,还望三思而后行啊!”大臣们都慌了神了,纷纷跪下来求告皇上三思。

“众爱卿,你们食君之禄;就应思君之忧,看看你们那胆小怕事的模样,哪里有我大明江山气吐万里如虎的气盖?朕视蒙古不过是土鸡瓦狗而已,一小小归化离大同不过五六百里地,朕无须大军,只带净军,到的城下,此城一日可下!大明对付蒙古,如大人耍顽童尔。”对待地形一马平川蒙古,有必要紧张吗?现在的形势还真象一个大学生对待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

第187章效忠风波

“启奏皇上: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明兴替;土木堡之变之教训,不可不思之啊!”张瑞图一听皇上这哪里仅仅是开边这样简单啊,分明是欲御驾亲征。虽然这个皇上玩性大,而且热玩个小聪明,也不受文臣的摆布。但的确比许多的皇上在品性上强出太多了。还真不愿失去这样的皇上。

“哼,朕之武功如何,不敢自夸,宫变之战,千人净军一人未损,灭京营等四万余叛军,吓得叛军将自己的主帅挤死,窥一斑可知全豹,爱卿以为朕之武功如何?蒙古、建奴可有此战绩?”这可是值得显摆的战绩,以零伤亡对付数十倍的叛军,且大败之并全军覆灭,这绝对是军事史上的神话。

果然不出所料,一听此语,全朝廷的文臣武将都哑巴了,虽然大体知道了宫变之事,也知道皇上新近训练了一批净军,但具体战况谁也不知道,只是知道经孙承宗证实,皇上利用净军着实打了一个大胜仗。满朝并不乏知兵之人,但还真的没听过如此战绩。班超虽勇三十六人杀千余人,自身也是死的差不多了,这不损一兵一卒,这样的战绩,的确不好找。

“众爱卿,如蒙古、建奴,不过是纸老虎而已,看着强大无比,其实是柔弱不堪,不说朕,如李成梁在,他哈赤感言七大恨否?我国中能人无数,更有戚龙俞虎这样的帅才,只是目前此练兵人才没有走到众爱卿眼前而已,如朕之净军,仅成军二十日,既能抵得上千军万马,假以时日,天下之兵谁人能藏其锋芒?何况蒙古小儿?”看着众臣无话可说,朱由校自鸣得意的说,大有小人得志更猖獗的意思。

“启奏皇上,如今户部钱粮也不宽裕,若皇上再从西部用兵这钱粮方面可就紧张了。”张瑞图有些无力的说。

“用兵当然得用钱,但打仗的目的性必须明朗,朕之用兵可不是对外宣扬武力的,而是要从战争中获利的,钱粮无须朝廷一钱一两,军士也无须兵部一兵一卒。不过朕有言在先,所得土地和战利品,也是朕自行分配,任何人不得眼哦。”朱由校说的也是调皮,直象是探囊取物一样的容易。

群臣却想,这还真是死催的,难不成皇上就想仅凭着手里的那点净军和锦衣卫,就打到蒙古去?但这样的话还真不好劝说。皇上现在脾气大的很,到底是君,众臣也不知道他这些自信哪里来的。好在现在有孙承宗和徐光启这样的重臣在旁,且找他们出来劝说一二吧,估计一个是他的老师,一个是他好不容易从上海请来的高人,应该能劝进去吧。皇上如此偏激,这哪里是一国之君,搞的跟个豪杰一般,非国之幸。

既然如此,大家知道跪着也是白跪了,干脆利落的站了起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爱怎么样怎么样吧。静观事态发展吧,当然也说不定皇上到了蒙古运气依然超好,再来一次一千占四五万人的骄人战绩,那样更好。

于是,无近赖皮的朱由校顺利的传旨行人司,派行人庄闲方,前去宣旨,庄闲方一听旨意,当场惊喜交集,喜的是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惊的是,这样的事,就怕蒙古人会当场翻脸,搞不好会被杀死当场。不过想想能为大明宣此旨,即便是死也值了。当然不这样想也没什么法,圣旨已下,难道他敢不去?生活就象强奸一样,既然不能抗拒,还是从另一个方面寻找快感吧。

然后就是接着朝议,都是朱由校不感兴趣的事,不说最后他不得不感兴趣起来,因为谈到了前门之前立的百官效忠书事宜。

“启奏皇上,臣以为,百官所书效忠书,是呈给皇上御览的,并非人人都能观瞻。但现如今却被阵之于世,供世人品头论足,有失朝廷体统,还请皇上撤销了展台。”

“启奏皇上,国家政事岂容平头百姓上来随意评论,如此当属儿戏之举,恐伤及百官效忠皇上之决心。”

“启奏皇上,民众对朝廷百官说三道四,指指点点,此实盘古开天以来之谬误,望皇上顾及百官颜面。”

、、、、、、

朝廷上无论哪一派的人对这种公开效忠书的做法实在是不敢苟同,这也太不严肃了。把百官当什么了?猴吗?如此就推到百姓之前,任人评说。

“众爱卿,朕问一句,所书效忠书可是发自真心?”朱由校仔细的听了听众人的话语,待说完了,才压手发言。

“回皇上,句句乃肺腑之言,无半句谎言。”、、、、、、

“那如此效忠书可惧怕置之阳光之下任史书评说?”朱由校问。

“臣等不惧。”

“朕之所以阵之与众,为的就是大浪淘沙,让世人帮助朕监视着,谁曾宣誓效忠与旨,然后又食言自肥。莫非有人怕以后再叛了朕后,世人或者后人加以诟病,才想收回此效忠书?或者后悔写了此效忠书?朕从来不强人所难,要的正是你情我愿的君臣相宜。若有感强迫者,完全可以站出来要求,朕绝对会在第一时,将他的效忠书取下还他。”朱由校以退为进的说着。

群臣一听,是大眼瞪小眼,好象刚才说的不是要退还效忠书这事吧,是让撤了前门的展台,怎么就成了退还呢?皇上这是逼着群臣和他一条心啊,听这话的意思,无论是谁只要敢再提异议,恐怕会直接被清除出党的。这样的事,谁会第一个出头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堤高于岸浪必摧之。到底谁会是那浪摧的呢?看了一圈,那个浪摧的却始终没有出现。

“如若当着百官的面,不好出面,回头找魏大伴私下提出也是可以的,当然也可以持有效凭证,自己去扯了下来,朕会吩咐锦衣卫,不得阻拦。人各有志不得强求,自认可以在后金、蒙古、安南、朝鲜、日本等国发展的,或者愿意做个逍遥田舍翁的,朕亦不会阻碍爱卿的前程,君臣一场,这点情谊还是有的。众爱卿,这样可好?”朱由校那个得瑟就别提多恶心了。他的潜台词很简直,不想干了说话,爷这是庙小容不下你。让你们写下此效忠书的目的就是防止你们跳槽,如果这样还想跳,那就早跳,别在这里捞了钱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