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434-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死。(一阴一阳。一脏一腑。表里俱病。故死。)伤寒一日巨阳受之。(太阳主表。伤寒必由表传里。若郁久而成温病。则 
又有自内达外者。)故头项痛。腰脊强。(太阳脉从巅络脑下项。挟脊抵腰。)二日阳明受之。(传入阳明。为表之里。)阳 
明主肉。其脉挟鼻。(起鼻 。循鼻外。)络于目。(经别篇。阳明系目系。)故身热目痛而鼻干。(金燥故干。)不得卧也。 
(阳明主胃。胃不和则卧不安。)三日少阳受之。(传入少阳。为半表半里。)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 
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邪在三阳之经。尚属表。故宜汗。此藏字非五脏。乃三阴经 
也。马注以三阴属五脏。故亦谓之藏。)四日太阴受之。(阳邪传阴而入里。)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 
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阳邪虽入里阴。而皆为热症。)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 
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灵枢经筋篇。厥阴筋循阴股。结于阴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 
挺纵不收。昂按。阴症忌用寒药。然舌卷囊缩。有寒极而缩者。宜用四逆吴茱火灸葱熨等法。又有阳明之热。陷入厥阴。 
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为热所攻。弗荣而急。亦致舌卷囊缩。此为热极。宜大承气以泻阳救阴。不可不知。)三阴三阳。五 
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内经言伤寒分足经。而不列手经。仲景伤寒论宗之。遂有伤寒传足不传 
手之说。昂按。仲景分经虽主于足。至其用药。亦未尝遗手经也。先正以麻黄桂枝皆肺经药。承气白虎亦三焦大肠之药。 
至泻心汤则前言泻心矣。刘草窗曰。足太阳少阴属水。水得寒而冰。足阳明太阴属土。土得寒而坼。足少阳厥阴属木。 
木得寒而凋。故寒喜阳之。手六经则属火与金。火得寒而愈烈。金得寒而愈刚。故寒不能伤。创论新异。世多奇之。一 
阳子何东辨之曰。刘子将人身荣卫经络上下截断。下一段受病。上一段无干。失血气周流瞬息罔间之旨矣。内经云。五 
脏六腑皆受病。谓五脏六腑而无手六经可乎。经又云。人之伤寒则为病热。既曰病热。则无水冰土坼木凋之说。而有金 
烁火亢之征矣。且列手经受病甚晰。见医方集解。)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此亦七日来复之义。 
马注曰。世有再传经之说。本篇及伤寒论。原无此义。乃成无己注释之谬也。阳表阴里。自太阳以至厥阴。犹入户升堂 
以入室矣。厥阴复传太阳。尚有数经隔之。岂有遽出而传之之理。本篇衰字最妙。谓初感之邪。尚未尽衰则可。断非再 
出而传太阳也。)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 
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嚏为阳气和利。)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治之各 
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此言表里之大凡也。伤寒有循经传者。有 
越经传者。有表里传者。有传二三经而止者。有始终止在一经者。故有八九日而仍在表。有二三日即已传里。又有不由 
表而直中里者。可汗可泄。当审症察脉。不可执泥。王注。虽日过多。但有表症。而脉大浮数。犹宜发汗。日数虽少。 
即有里症。而脉沉细数。犹宜下之。)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遗邪。)何也。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 
病已衰。而热有所藏。(余热未尽。)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脾胃尚弱。不能消谷。)病热少愈。食肉 
则复。(肉甚于谷。故病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 
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阳明多血多气。) 
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胃气绝乃死。)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 
与汗皆出。勿止。(热论) 
【素】夫 疟皆生于风。(王注。 。犹老也。杨上善云。此经或云 疟。或但云疟。不必以日发间日以定 也。) 
其畜作有时者何也。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毫毛属表。伸欠为阴阳相引。)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 
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冻饮料。何气使然。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 
者。下行极而上。阳虚生外寒。阴盛生内寒。阳盛生外热。阴虚生内热。故有交争更作相移之患。)阳并于阴。则阴实而 
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阳明胃脉。循颐出大迎。循颊车。)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太阳经脉所过。按疟邪居 
半表半里。属少阳经。本篇言阳明太阳。而不及少阳。下文又曰三阳俱虚。盖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也。又说 
太阳寒水。行身后为表。阳明燥金。行身前为表之里。邪在于中。近后膀胱水则寒。近前阳明燥则热也。)三阳俱虚。则 
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阴主骨。寒主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虚外寒。阴虚内寒。)阳盛则外热。阴 
虚则内热。外内皆热。(阴寒既极。则复并出之阳。阳实阴虚。故外内皆热。)则喘而渴。(热伤气故喘。热伤津故渴。) 
故欲冷冻饮料也。此皆得之夏伤于暑。(暑邪。)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营气之所舍也。(表之内。里之外。营 
气之所居。热伤营气。遇卫气应乃作。)此(指暑气。)令人汗空(孔。)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风邪。)及 
得之以浴。水气(湿邪。)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邪伤于卫。)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六阳经。)夜行于阴。(六阴 
经。)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外出故热。内薄故寒。)内外相薄。(疟邪居半表半里。故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一日一发。)其气(邪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人有 悍 
之气。行于大经之隧。为卫气。邪气感人。藏于分肉。不与大经之气会遇。则不发。邪气出于分肉。流于大经。邪正相 
遇。不能兼容而交争。则发矣。邪入于阳。则感浅而道近。故日作。邪入于阴。则感深而道远。阴邪与卫气相争。不能 
与卫气俱行。故间日作。)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脊两旁为膂。挟脊而下行。 
至尾 骨。)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督脉穴。在项后。入发际一寸。项骨有三椎。其下乃是大椎。又名百劳。大 
椎以下至尾 。有二十一节。共二十四节。云应二十四气。疟一日。行一节。)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阳邪 
传入阴分。则作日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开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晏也。(日下一 
节。则上会风府也。益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 骨。(脊骨尽处。)二十六日入于脊内。(复行上脊。) 
注于伏膂之脉。(王注。谓膂筋之间。肾脉之伏行者也。甲乙经作太冲之脉。巢元方作伏冲。谓冲脉之上行者也。按冲脉 
入肾之络。亦与肾脉并行。张注作伏冲膂筋二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足阳明穴。肩下横骨陷中。)其气日 
高。故作日益早也。(阴分传出阳分。则作日早。病易愈矣。)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疟有经疟脏疟。邪深者 
则入脏。)横连募原也。(膈膜之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卫气日下 
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曰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 
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 
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夫风(风症。)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 
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昂按。卫为阳主表。 
疟疾虽有陷入阴经者。然必待卫气应乃作。是为阴中有阳。故虽甚而不至于杀人也。灵枢岁露论。与此篇略同。)疟先寒 
而后热者何也。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甲乙太素并作小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 
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阴邪。)风者。阳气也。(阳邪。)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 
病以时作。名曰寒疟。先热而后寒者何也。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其但热 
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 
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 
(经) 
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昂按。此即春温之症。寒气积久。自内达外。非犹伤寒之由表传里也。王安道曰。每见治温热 
病。误攻其里。亦无大害。误发其表。变不可言。此足明其热之自内达外矣。)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 
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 
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邪气。) 
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昂按。此病当是肺瘅心瘅之类。与前脾瘅胆瘅同。瘅。热也。)而外舍于分肉 
之间。令人消烁脱(一作肌。)肉。故命曰瘅疟。(李士材曰。温疟舍于肾。瘅疟舍于肺与心。温疟即伤寒也。故伤寒论 
有温疟一症。瘅疟则火盛乘金。阴虚阳亢。二者皆非真疟也。)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 
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王注。阴盛则胃寒。故战 
栗。阳盛则胃热。故欲饮。)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 
病极则复。(发已则复如平人。如后文极则阴阳俱衰也。)至病之发也。(至字有连上句读者。言寒热复至。今从王氏。) 
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方盛而泻之。必毁伤真气。)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 
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疟正发时。 
不可服药。若服药则寒药助寒。热药助热。反增其病。)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 
则寒而脉静。 
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何也。其间日者。邪气 
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阳盛则渴。 
阴盛则不渴。)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手足十指。为三阴三阳经脉所从起。故后刺疟篇曰。诸疟 
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出必已。)其以秋病者寒甚。(秋气栗烈。)以冬病者寒不甚。(阳气内藏。)以春病者恶风。 
(阳方升而腠理开。)以夏病者多汗。(气热而津液外泄。〔疟论〕) 
【素】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经脉所过。)先寒后热。 (音谒。)然。(热貌。)热止汗出 
难已。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 。寒不甚。热不甚。(即解 也。)恶见人。(胆木盛。则克胃土。胃热盛。则恶人。) 
见人心惕惕然。(胆虚。)热多汗出甚。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阳虚生外寒。)久乃热。热去汗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