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434-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逆。)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外感阳 
受。)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内伤阴受。)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 
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皮部论曰。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 
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 
之则痛。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全元起曰。不仁也。甲乙太素无不字。)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 
聂辟。(聂皱襞积。)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调经篇) 
【灵】风雨寒热。(外感之邪。)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豪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 
必因虚邪之风。(天有八方虚实之风。实风主长养万物。虚风伤人。主杀主害。)与其身形。(人有身形虚实之别。)两虚 
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 
为名。(因邪所舍之处。属某经则名为某病。)上下中外。分为三员。(马注。人身自纵言之。则以上中下为三部。自横言 
之。则以在表在里在半表半里为三部。故病有中上中下中表中里之异。)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在表。)皮肤缓 
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竖。)毛发立则淅然。(寒貌。)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 
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络邪传经。)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外则 
恶寒。内则善惊。)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六经之俞穴。)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邪气间隔。)则肢节痛。腰脊乃强。 
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岁露篇论疟曰。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素问又作伏膂之脉。王注。谓膂筋之间。肾脉之 
伏行者也。巢元方作伏冲。谓冲脉之上行者也。)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经邪入府。)贲(奔。)响腹胀。 
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便溏如麋。)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膜原之间。(皮里膜外。)留着于 
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邪气淫佚。不可胜论。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三阳之络。)则血外溢。 
血外溢则衄血。(鼻血。衄。女六切。)阴络伤(三阴之络。)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便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 
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百病始生。) 
【素】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 
(风寒伤形则肿。伤气则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汤药。蒸熨。火灸。针刺四法。)弗治。病入舍于肺。 
名曰肺痹。(阳入之阴。则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金克木。)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王注。肝脉通 
胆。善怒气逆。故厥。)胁痛出食。(肝气逆。故食入反出。)当是之时。可按(按摩导引。)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 
(木 
克土。)病名曰脾风。(木盛生风。)发瘅(王注。黄瘅。)腹中热。烦心出黄。(便出色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 
弗治。脾传之肾。(土克水。)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便出色白。淫浊之类。)一名曰蛊。(如虫侵蚀。)当 
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水克火。)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螈。(音异。灵枢曰。心脉急甚为螈 。肾水 
不生。心虚血燥。不能荣筋也。)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 
(再传。火又克金。)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亦言其大较耳。吴鹤皋改三岁作三哕。欠理。)此病之次也。然其卒发者。 
不必治于传。(卒暴之病。不必根据传次治。)或其传化有不以次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五志之火。时发无常。) 
故令人有大病矣。(风寒为外感。五志为内伤。故病加重。)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喜为心志。肾因虚而乘之。)怒 
则肝气乘矣。(肝乘脾。)悲则肺气乘矣。(肺乘肝。)恐则脾气乘矣。(脾乘肾。)忧则心气乘矣。(心乘肺。)此其道也。 
(内 
伤不次之道。)(玉机真藏论) 
【灵】邪气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流。)于府。中于阳则溜于经。中于面则下阳明。(手足阳明经。)中于 
项则下太阳。(手足太阳经。)中于颊则下少阳。(手足少阳经。)其中于膺背两胁者。亦中其经。(三阳经分。)中于阴者。 
常从臂 始。(手经手臂。足经足 。)此故伤其脏乎。曰。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 
气入而不能容。故还之于腑。(故中阴溜腑。)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 
上行。(形寒伤外。饮寒伤内。素问咳论云。其寒饮食入胃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与此文义正同。今人惟知形寒为外 
伤寒。而不知饮冷为内伤寒。讹为阴症。非也。凡饮冷者。虽无房事。而亦每患伤寒也。若房事饮冷。而患伤寒。亦有 
在三阳经者。当从阳症论治。不得便指为阴症也。世医不明。妄以热剂投之。杀人多矣。特揭出以告人。气逆上行。故 
有发热头痛诸症。)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肝藏血。胁为肝经部分。故血 
多积于两胁。)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愿闻六腑之病。 
曰。面热者足阳明病。(胃脉上面。)鱼络血者手阳明病。(按经脉篇。手大指后肉隆起处名鱼。鱼际。其间穴名。属太阴 
肺经。太阳经无鱼络之名。络血亦未详是何病。)两跗之上。脉陷竖者。(足面之脉。或陷或竖。)足阳明病。此胃脉也。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肠中水火相激。四时气篇曰。腹中尝鸣。气上冲胸喘。邪在大肠。)冬日重感于寒即 
泄。当脐而痛。(大肠部位。当脐。)不能久立。与胃同候。(胃脉入膝膑下足跗。故不能久立。大肠胃同属阳明燥金。) 
胃病者。腹 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支。)两胁。(胁为肝部。土反侮木。)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四时气篇曰。膈 
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去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四时气篇曰。小肠 
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睾音皋。肾丸也。)当耳前热。若寒 
甚。(脉上颊。入耳中。故或热或寒。)若独肩上热甚。(脉绕肩胛。交肩上。)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脉交膻中。 
络心包。下膈。属三焦。)不得小便。窘急。(三焦为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本输篇曰。三焦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 
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溢则水。留即为胀。(外为水肿。内作鼓胀。)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 
小便而不得。(膀胱主小便。)肩上热。(脉循肩膊。)胆病者。善太息。(木气不舒。)口苦。呕宿汁。(四时气篇曰。胆液 
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胆虚。)嗌中 然。(少阳相火。)数唾。(胆病善呕。数唾亦喜 
呕之类。胆中有邪故也。)(邪气脏腑病形) 
【灵】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舌为心苗。)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 
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口舌虽分。共为一窍。)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 
不和。则七窍不通。(一脏各司一窍。)六腑不和。则留为痈。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腑阳脏阴。气 
阳血阴。留滞也。)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脉不利。阴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 
弗能荣也。故曰关。(马注。关。六阳不得入内。)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马注。格。六阴不得出外。)阴 
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马注曰。难经三十七难。误以六阴脉盛为格。六阳脉盛为关。 
致后世不曰脉体。而指为膈症。误之误也。昂按。关格二字。字面虽殊。而意义则一。难经虽颠倒。疑无伤也。如素问 
脉要精微论。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是明以关格属之病矣。又仲景平脉篇。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 
又曰。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是仲景亦以关格为病症。而二字之义。内经与 
仲景均未尝细分也。又难经第三难曰。关之前者。阳之动也。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以后者。阴 
之动也。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是亦以溢覆言脉。而以关格言病也。今马氏既訾难经。复以仲景东 
垣丹溪为非是。而指关格为脉体。不亦并背内经乎。又曰。关为阳不得入。格为阴不得出。是两脉共为一病矣。干义亦 
难分也。)(脉度) 
【素】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 
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如何而反。气虚身热。此谓反也。(此上缺气盛身寒。此谓反也句。)谷入多而气少。此谓 
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气盛身寒。得之伤寒。(身寒字。当指初 
感之寒言。非谓身体寒冷也。热论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气虚身热。得之伤暑。(暑热伤气。)谷入多而气少者。 
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脱血则阴虚阳盛。故胃燥善消。湿居下则中气不运。故气少。)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与 
肺也。(邪在胃则食少。邪在肺则气多。谓喘壅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吴注。有痰饮者。脉来弦小。中有热者。 
出血必多。按灵素皆无痰字。惟此处有饮字。金匮痰饮。本作淡。)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也。(有风故脉大。 
水浆不入则血无借以生。)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邪入故实。正出故虚。)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邪盛故热。 
正虚故寒。)(刺志论) 
【素】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肝脉布胁肋。抵小腹。)令人善怒。(实则善怒。)虚则目 ( 。音荒。)无所 
见。耳无所闻。(血虚。)善恐。如人将捕之。(魂不安。又肝虚胆亦虚。)气逆则头痛。(厥阴与督脉会于巅。)耳聋不聪。 
(肝与胆相表里。胆脉入耳中。)颊肿。(脉下颊里。)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少阴心别脉。厥阴心主脉。 
皆循胸出胁。)膺(胸也。)背肩甲(胛同。)间痛。两臂内痛。(心脉循臂内。小肠脉循臂。绕肩胛交肩上。)虚则胸腹大。 
胁下与腰相引而痛。(手心主脉起胸中。下膈络三焦。支者循胸出胁。少阴心脉下膈络小肠。故皆引痛。)脾病者。身重。 
善肌肉痿。(脾主肌肉。肉痿故身重。肌一作饥。)足不收。行善螈。脚下痛。(脾主四肢。脉起于足。)虚则腹满肠鸣。 
(灵 
枢云。中气不足。腹为之善满。肠为之苦鸣。)飧泄食不化。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肺主皮毛。气逆于上。 
则痛连肩背。而汗出。)尻阴股膝髀 (音善。足肚。) 足皆痛。(肺为肾母。母病则子亦受邪。气逆于下。故下部皆痛。) 
虚则少气。不能报息。(气不相续。)耳聋嗌干。(肺络会耳中。肾脉入肺中。循喉咙。肺虚则肾气不能上润。故耳聋嗌干。) 
肾病者。腹大胫肿。(肾脉循足上 。贯肝膈。)喘咳(脉入肺中。)身重。(骨痿故重。)寝汗出憎风。(肾属阴。阴虚故 
寝而盗汗出。腠理不固。故憎风。)虚则胸中痛。(脉注胸中。)大腹小腹痛清厥。(足冷气逆。)意不乐。(肾中真阳不舒。) 
(藏气法时篇) 
【素】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下正气虚。上邪气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