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4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有起心动念能感,很妙!我们怎么想都想不通,总以为他起心动念。所以江本博士的实验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把这个疑惑断掉。水是矿物,它不起心、不动念,为什么我们动个念头它有感应?连水这种矿物跟我们起心动念有感应,那我们就晓得,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跟九法界众生感应道交,他那个应是不起心动念的。起心动念没有,哪里会有分别执著?这一定的道理。所以他们那个起作用是智,自性里面的智自然流露,叫法尔如是。
  所以这里讲得好,舍一切功用之行。我们今天修行要用功,你修哪个法门,这用功,他没有,一切有功用的那个行法他都舍掉、都没有。他不起心、不动念,他还有什么修行的方法?所以那种修行方法叫什么?叫无功用法。他们用功是无功用法,这很不好讲,也很不好懂。前面我跟诸位讲的,我们用酒瓶做比喻,只能用这个方法,用酒瓶做比喻是古人用的方法,教我们从这里体会。酒瓶装酒,酒倒干净了,里面擦干净,确实一滴都没有了,闻闻还有味道。这个味道怎么样除掉?没有办法,没有法子除,只有什么?只有把它放在那边,瓶盖打开,时间久了自然没有。自然没有了,就叫无功用法。所以这是说什么?无明习气。无明断掉了,真没有。无明什么时候断掉?初住菩萨就断掉,圆教。别教是初地,《华严》是圆教,初住菩萨就断掉。换句话说,初住往上去统统是无功用道。到八地的时候,纯!也就是说他无功用道那个习气只剩一点点。
  如果我们比喻,像我从前讲的这个方法,你们也得细心去体会。四十一品无明我们用四十一瓶酒,四十一个酒瓶。你一个星期打开一个,把它擦得干干净净放在那里,第二个星期再打开第二个,到第四十一个星期,最后一瓶拔掉,最后一瓶拿掉,擦干净了,很浓!那四十一个星期之前的,第一个开的?你再去闻闻就没有,就这么个道理。把这四十一个酒瓶比喻为四十一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最早断的已经成等觉,刚刚断的那是初住,今天刚刚断的。里面确实统统都没有,一点都没有,但是里头那个味道浓淡不一样。
  所以初住菩萨跟等觉菩萨、跟究竟佛果,在随心应量,十法界应化那个能力没有两样,都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统统都是这样的,可是他的无明习气厚薄真的不相同。到八地就很纯,他在一切法里面决定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他得大自在。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就是《楞严经》里面佛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自己真的没有。他来随心应量,就像演戏一样,凡夫把什么都当作真,他什么都是假的,都是空的。
  所以佛菩萨入世,不要说佛菩萨,连阿罗汉应化在世间,他与性德相应。我们凡夫在世间,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与烦恼相应,这很糟糕!与烦恼相应是迷惑颠倒,造业受报。佛菩萨教化众生,没这个事情,得大自在,这叫得分别自在。就是《般若经》上两句话,「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你要无所不知一定要做到无知。那你就明白了,彻底放下就无所不知,要不放下,有所不知,你不知道的东西太多。所以知是从哪里来的?是自性本有的,不是从外头求的。圆满菩提不是从外头得来的,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六六卷)  2007/6/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6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我们从第十小段「法自在光」。法自在光有两首偈,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又放光名法自在。此光能觉一切众。令得无尽陀罗尼。悉持一切诸佛法。恭敬供养持法者。给侍守护诸贤圣。以种种法施众生。是故得成此光明。】
  「法自在光」,前面我们讲到《大乘庄严经论》里面四种自在,第一种「得分别自在」我们学过了。我们再看第二,「得刹土自在,菩萨住於不动地,深心清净,於诸刹土亦得清净出生自在也」。大乘教里面所说的这些义理,最重要的,在我们现前环境当中我们要怎样学习。经论里面讲全是大菩萨的境界,我们没有那么高,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跟他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方向,他已经走到了,我们才起步走,这样就能够得受用。
  前面我们要记住,「得分别自在」最重要的就是舍一切有为的功用,得无功用法。这个地方我们怎么学法?我们是中下根性,那个中已经把我们抬举了,可以说抬举得很高,克实而论我们是下根。中下是中等里面的,中等里面也有上中下,中等里面的下根,下等里面的上根,这已经很高了,很不错了。我们怎么学?经教不能不认真学习。一定要晓得,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教,就是为这种根性人所说的;换句话说,是对我们说的,一点都不过分。我们的学习,要记住世尊给我们的示现,那就是说要非常认真的学习,又不能够死在言说、名字、心缘之中。就像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状况一样,他从十九岁到三十岁学了十二年,学了之后能一切放下,也就是说认真努力学习又不执著,这就对了。
  功夫最好是能常常修观,观照,由观照提升到照住,到照住就很可能再向上一层,就能照见,那就得大受用。修观,最好在早晚用静坐的方法,坐个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观什么?观诸法实相,就是《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就观这个。这个我们要是观成,对我们修学帮助就太大,为什么?放不下的自然放下,尤其是执著、分别,自自然然放下。观想一切法,相有性无,事有理无,观这个。
  今天科学家告诉我们,物质的现象,再往上提升精神的现象,精神跟物质的现象都是无中生有。无是自性,自性能生万法,这个万法里面包括著精神和物质。能生的自性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佛家叫它做空。这个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它能生万法,所以说真空不空,能生万法,它又是本自具足。万法怎么生的?一念顿现,不是科学家所讲的宇宙最早是大爆炸,到现在还看到有膨胀的现象,不是,是一念顿现。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这古人说的,说得好,「迷唯一念」,一念就迷了,迷是一念,一念顿现;不迷,不迷没有,不迷就是永嘉大师说得好,「觉后空空无大千」。一念不觉这就是顿现,宇宙就现出来了,就如同我们用幻灯片打在银幕上的现象完全一样。你看幻灯片放在幻灯机上,你一按钮,这个打在银幕上,它不是一点一点扩张,它一下就现出来,圆满的现出来。遍法界虚空界依正庄严是一念顿现,没有先后。
  然后再告诉你,我们现在看到是相续相,相续相是念念顿现,前念跟后念不是一个念头,不是一念。前面一个境界相跟后面的境界相不是一个境界相,这我们说相续相,相似,相似相续,它不是一个。所以这里头本不生灭、本自清净、本无动摇,真的一点都不假。你常常观照这个叫诸法实相。现相,现相确实了不可得,确实是无所有、是毕竟空、是不可得,这九个字才真正叫诸法实相。我们每天不妨用个十五分钟、二十分钟来做这个观想,让自己心里头一念不生,这个境界在前面,这是什么?我们走无功用法的这条道路。对於转烦恼为菩提会有很高度的效率,只要契入之后,没有一样放不下,为什么?你了解真相。然后真的可以像菩萨一样,菩萨是真的,我们接近,相似,在这个世间游戏神通,得自在,没有障碍了。这是在得分别自在里头我们要怎么学法。
  现在讲「刹土自在」,你看刹土自在境界也高,菩萨住於不动地,跟前面一样八地,八地是不动地。都是讲八地菩萨境界,「深心清净」,这见了性,本自清净现前;换句话说,从来都没有染污过。到深心清净,我们现在住的世间是净土,所以它底下说「於诸刹土亦得清净出生自在」,为什么?外面境界是随心转的。你的心清净,你会把唯心所现现的相都变清净;心不清净,这个相统统都不清净。就跟江本博士水实验的状况一样,你心不清净,你看它反应出来的很难看,是一个龌龊的相。如果心清净,你看看它反应的结晶非常美,非常清净的图像出来了,这就叫唯识所变。
  到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原来的样子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是它本来面目。那是什么样子?那是常寂光净土,那是大光明藏,真正殊胜圆满到极处。那里头什么都没有,起作用,起作用的时候决定没有分别执著,实报庄严土。像《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净土经里面讲的极乐世界,在哪里?给诸位说,就在现前,不可思议!就在现前你就见到了。现在为什么见不到?我们的心不清净,我们心有严重的染污,所以我们看到是个染污的世界。染污世界里住久了,凡夫不能不受影响;换句话说,多多少少也被它染污了一些。如果我们是真的不受染污,净土的相会现前。所以,不受不是离开不受,是真正明了染净不二!凡夫住的境界是染,菩萨住的境界是净,都住在一起。
  净的程度不一样,染的程度也不一样,因人而异。凡夫染,有的人染得轻,有的人染得重,染得重的,在这个世间确实他很不快乐,他没有快乐;染得轻的人,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点乐趣。菩萨等级不一样,《华严经》上讲四十一个等级,都是清净心,清净的纯度不一样,居住的净土也不一样。愈往上面去的愈清净,往下面这些菩萨虽清净,比上面还是不如。一定要无始无明习气统统都尽了,那就一样,就是大乘教里面常讲的「佛佛道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究竟自在,究竟圆满。
  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求生净土的同学,你就要注意到,这是理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道理在此地,「心净则佛土净」。你想修净土,你不能够疏忽清净心。怎样修清净心?一定要把烦恼习气放下,因为烦恼习气是不清净的。我们常常提醒同学,自私自利的念头不能有,这是染污的根源。贪瞋痴慢不能有,名闻利养不能有,五欲六尘不能有,於一切法控制的念头不能有,占有的念头不能有,你只学这六样,你的心逐渐就清净了。
  好事要做,不好的事决定不做,虽做好事,心里头不要著相,像诸佛菩萨一样,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般若经》上讲的三轮体空。我做很多好事,决不要以为我做了好多好事,那你不就著了有我了吗?不著我能做,也不著我做的这些事是什么,做了之后最好忘得一干二净。那是本事,恐怕你做不到,你做的事情都会记得,不能跟佛菩萨比。佛菩萨做了之后真的不记得,但是你问他的时候他就能记得,你不问他,根本就没有。他那个心就像镜子一样,照到外面清清楚楚,他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叫寂灭相,这个我们要学。一切时、一切处,没有人来问我们,我们的心要住在这里;别人一问,自然就像水结晶的实验一样,别人一问自然就反应,不需要想,也不需要去记忆,自自然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这是净土。第二个得刹土自在就是生净土,生净土我们现在懂得了,是从我们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清净心变清净土,在清净土里面出生自在。
  第三个叫「得智自在」,你看这更高了,「菩萨住於第九地善慧,得无碍智慧,演说诸法,称理契机而得自在」。在这里我们很明显的看出来,前面得刹土自在是得定自在,这个地方得慧自在,是因定开慧。那你就晓得八地的时候是得戒自在,戒定慧三学。戒是什么?自性戒,自性里面没有恶,纯净纯善,没有恶。中国五千年老祖宗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是觉而不迷,用中国人的说法本性本觉。马鸣菩萨也是这么说法,「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是自性究竟圆满戒,都不是在外面求得的,全都在里面,佛法称为内学;向外学就错了,外头没有。向外学,佛法称为外道,外道不是说别人,是说我们自己,我们心外求法就错了。一切都从自性里面去求,开发自性,那就是圆满的自在。
  九地是法师地,大乘教里面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五大类第九都是法师地,第十如来地。法师一定要智自在,说法就没有碍了,所以九地叫善慧。把我们老祖宗跟佛祖讲的这两个意思合而为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