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5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前⒙藓海辉稻跗刑岬母荆鞘潜僦Х穑荒酥廖奚掀刑岬母荆奚掀刑崾蔷烤乖猜稹;痪浠八担雷鹚捣ㄋ氖拍曷涫翟谏罹褪鞘埔档馈J埔档朗侨糠鸱ǖ穆涫担闼嫡舛嘀匾C挥惺埔档谰兔挥蟹鸱ǎ鸱ù幽睦镅В糠鸱ㄔ谑埔档郎涎В惺埔档谰陀蟹鸱ǎ闼嫡舛鞫嘀匾�
现在我们要问,这也是很多人问我的,为什么学佛,你们这么重视弟子规?这是使我这些年来,常常在反省、在检讨、在观察,为什么我们现在佛门弟子,无论出家、在家十善业做不到?十善业做不到;换句话说,六道轮回里面人天两道没有分,因为它是人天的根。人天没有分,到哪里去?那不就到饿鬼、地狱、畜生了吗?你说多可怕,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那想想从前人为什么能做到,这我们想到从前人从小受到家教。纵然母亲在怀孕的时候疏忽胎教,这很多,这不是每个人都能懂得。但是婴儿出生之后懂得教导,知道小孩睁开眼睛会看,竖起耳朵会听,大人在他周边的氛围他能够感受得到。所以在婴儿面前无论是什么人,言谈举止都要端庄,决定不可以用负面的;你不高兴不可以让小孩看见,心里有忧虑,不要接触小孩,懂这个道理。
伦理、道德、因果这种教育,在中国是非常普遍,连乡村里面都受到感化。从硬体设施那大家就更清楚、更明白,譬如祠堂教伦理,每家都有祠堂;每个县市都有孔庙,孔庙教道德;每个县市都有城隍庙,城隍庙教因果。地狱变相图是根据城隍庙阎王殿画出来的,这属於道教的。所以,逢年过节家家都知道祭祖、祭孔,城隍庙去的人就更多,祭孔一年一次,祭祖一年两次,城隍庙决定不止去两次。所以,过去从小就受伦理、道德、因果的薰陶,他有根,他来学佛接受十善业,接受沙弥律仪的学习,一点都不困难。现在为什么变成这么困难?现在因为我们从小,这个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没有了,这下就很难了。
所以我才想起「净业三福」,你看净业三福我们念了多少年,从学佛就开始念,这大家都知道、都很熟,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念了这么多年,从来也没有想到《弟子规》,也没有想到《感应篇》,现在我们一反省,为什么十善业做不到?孝亲尊师没做到,慈心不杀没做到,所以后头十善业你做不到。孝亲尊师是什么?《弟子规》讲孝亲尊师。《感应篇》讲因果报应、讲慈心不杀,你杀生决定有报应。还有个吃肉,尤其是吃这些野生动物,吃野生动物,尤其是杀害野生动物手段很残酷。有特异功能的人、有天眼的人能看到,看到这些被你杀害的、被你吃的那些众生的幽灵都在你身上,你自己不知道,等到你自己知道的时候来不及了。
这些年来我们常常遇到受众生附身,在我们这个道场,我们就见到好几次,冤亲债主附身。居然有一次我们看到身上有一百多个众生,通常我们见到一个,二、三个的很多,几十个、一百多个不多见,我们也见到好几个。如果你晓得因果报应,你就不敢了。我学佛是二十六岁,我学佛大概半年我就吃长素,为什么?怕因果报应,这是真的。但是我们在外面不能这个说法,说了人家说我搞迷信,我有另外一套说法,说得人家也很欢喜、也服,我从卫生,你看一般人饮食讲究卫生,保护生理。
我是很早,在初中念书的时候,我就接触过伊斯兰教,伊斯兰教饮食里头,除卫生之外有卫性,性就是性情,要培养一个好的情绪,性情,所以他对於饮食他有选择。譬如动物凡是性情不好的,他都不吃,奇奇怪怪的动物决定不吃,他选择最多的是牛羊肉,牛羊温驯,性情好。这给我印象很深,有道理。佛法选择素食养慈悲心,这就更圆满!所以我说我吃素卫生、卫性、卫心,保护慈悲心,这个说法很合理,大家能够理解。我要说是我怕因果报应,人家一听,你怎么这么迷信?但是那是真的,不是假的。确实佛经上常讲,你吃它半斤,你来生要还它八两,你说这个事情多麻烦。《楞严经》上讲的「人死为羊,羊死为人」,生生世世互相吞噉,你说这个多可怕,你吃它它并不甘心,它不甘心就向你来讨债。这一只羊的羊肉许多人吃了,将来哪个都逃不了,你吃多少都要还它多少,你看事情多麻烦。所以,学佛之后一定要懂得不跟一切众生结冤仇,从哪里做起?不食众生肉,要从这里做起。
所以「赞叹禅定」,赞叹禅定就是赞叹整个佛法,因为八万四千法门统统都是修禅定,只是方法、门径不相同,赞叹禅定就是赞叹法门。我们是用持名念佛的方法来修禅定。而且禅定是一切法门的总枢纽,现在我们讲总的原则,因定开慧。佛法终极的目标是开智慧,但是慧从哪里来?慧从定来。所以「净极光通达」,净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就开了。智慧开,不是突然大彻大悟,也是小悟,所谓积小悟就成大悟,再积大悟才能到彻悟。累积的,这就是大乘教里面渐修法门。那个顿悟我们做不到,我们从渐修,逐渐的远离恶知识,逐渐的把心定下来,这样子清净心得到了,很有受用,智慧开了,对於世出世间法通达明了。寂静光,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八二卷) 2007/7/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8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今天我们从第十六个小段看起:
「慧严光」,这是六度里面的般若度。所谓光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氛围、气氛,外国人讲的磁场。在磁场里面你感觉到有智慧、有禅定、有忍辱,在气氛里有这种感触。感触一定跟自己的根性有关系,过去生中或者在现前曾经学过般若,曾经修过忍辱,这种感触就很明显。其实在佛菩萨气氛当中,那里面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在这段经文里面略举四十多种,四十多种是举例,不是完全说的,完全说的说不尽,这个意思我们要懂得。今天我们讲般若的气氛,经文一共有三首偈,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又放光明名慧严。此光觉悟愚迷者。令其证谛解缘起。诸根智慧悉通达。若能证谛解缘起。诸根智慧悉通达。则得日灯三昧法。智慧光明成佛果。国财及己皆能舍。为菩提故求正法。闻已专勤为众说。是故得成此光明。】
在这段里面,就是六度这一段。我们看到每段都是两首八句颂,其中唯有精进有三首有十二句。现在看到最后般若也是三首十二句,清凉大师在注子里面不多,我把它念一念,「第五,六度」,第五是第五个小单元,一共有六种光,就是六度光。「六度光中,戒因中,云发大心者,谓若发二乘心,则破净戒。大心导善,不在人天」。大心是菩萨,所以超过人天,这是讲持戒的,我们前面念过。下面是「勤策万行」,这是精进波罗蜜,「慧为上首」,这就是我们刚才念的般若慧严光。「各加一偈」,所以统统都是两首偈,精进三首,般若三首,这是非常重要的两段,一个是勤策万行,般若是行门里面最重要的,称之为上首。
般若是梵语,也就是古印度话音译过来的,从梵语音译过来的,什么意思?一般翻成智慧。印度人称般若,中国人称智慧,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来翻?这在翻经原则里面有一条叫五不翻,五种状况它符合一条就不翻。般若是尊重不翻,是这个意思,不是不能翻,是尊重。它是佛门教学、修行非常尊重的一个课程,一个科目,可以说它是一个科目。一般讲有三种,一种叫实相,一种叫观照,一种叫文字,我们在这堂课都能够学得到。
在《华严经》里面有讲二种般若、三种般若。二种般若,第一种叫「共般若」,什么叫共?天台教里头,通教共般若,天台宗的通教,天台宗讲四教,藏教、通教、别教、圆教,通是通前通后,通前面是藏教,通后面是别教跟圆教,所以通声闻、缘觉、菩萨;声闻是阿罗汉,缘觉是辟支佛,菩是菩萨,这叫三乘,「通三乘说之」,称之为通教,「三乘共修证之」,共修也共证,所以称它「共般若」。这个地方要注意的,它是佛法,不是世间法,为什么?藏教就不是世间法,藏教是小乘,声闻乘。第二个是「不共般若」,般若是智慧,智慧有浅深大小的差别,不共,天台宗别教、圆教说的,别教、圆教都是属於大乘,不是小乘,小乘人决定没有这么高、这么大的智慧,「唯对於别圆之二菩萨说之」,就是别教菩萨跟圆教菩萨,「不共於声缘之二众」,声闻、缘觉没有,所以叫做「不共般若」。这是两种,这是二般若的说法,这佛门里面的。
另外又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叫「世间般若」,第二种叫「出世间般若」。世间般若,这有个简单的说明,「未行寂静真实之般若」,这未行,他没有寂静真实的般若智慧。他有什么?「常行有见有相之般若」,我们也称它智慧,这是六道众生他所具足的智慧。我们学习《华严经》这么长一段时期,我们学了三千多个小时,对於世法、佛法有很清楚的概念,那就是学智慧。譬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去求学,他的老师是当时宗教里面的大德,学术界里面的专家学者,那是他的老师。他学了十二年,等於说把他们所有的东西全都学会了,这是什么?这世间般若。为什么?没有寂静法。这寂静是大定,我们前面在禅定里面所说的,「寂静光」里面所讲的,寂静光我们讲得很多,禅定有世间禅定、有出世间禅定、有出世间上上禅定,寂静光是出世间上上禅定。他没有这个智慧;换句话说,世间的禅定四禅八定,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放下。在定中他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控制住,不起作用,这叫伏烦恼,烦恼没断,这叫世间。所以释迦牟尼佛十二年所学的是世间般若。
「出世间般若,於其中心如虚空,平等寂灭而离诸名相也」。这就是出世间,这里头最重要的心如虚空,平等寂灭。你看看跟前面寂静光,我们所学习的出世间上上禅定相应,那个智慧是真实的,不是假的,所以叫出世间般若。佛在经教里面告诉我们,智慧是一切众生都希望得到的,佛在《华严经》上讲得很好,真实智慧不在外面。你看看「出现品」里面讲得多好,这是我们要牢牢记住,不能忘掉的,时时刻刻要想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都不在外头。经上讲的如来就是讲的自性,六祖大师开悟的时候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么?具足如来智慧德相。世尊所说的,六祖证得了,不但六祖证得,六祖所教导的这些学生,有四十三个人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四十三个人都证得。证得,他们跟六祖的境界、跟释迦牟尼佛的境界完全平等,出世间般若。这个般若是人人都有的,我们为什么不能证得?佛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就明白,我们因为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所以般若就不见、智慧就没有了。
妄想分别执著在,你学世出世间一切法,好像有点智慧了,这个智慧也承认的,叫世间般若。这三种烦恼,诸位要晓得,妄想就是无明烦恼,分别叫尘沙烦恼,执著叫见思烦恼,这大乘经教里面常讲的。佛讲得很详细,如果你能够放下执著,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讲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万物不再执著了,执著真的断掉了,那就恭喜你,你出了六道轮回。执著是六道轮回的因,只要不执著,六道轮回就没有了,这时候是什么境界?声闻阿罗汉的境界。就是说你证得阿罗汉,这个时候你的般若就不是世间般若,是出世间般若。这个世间是指什么?六道轮回是世间。你超越六道了,所以叫出世间,那个禅定的功夫就是破除见思烦恼,放下一切执著,这个功夫叫出世间禅定。再要进一步能够把分别也放下,妄想也放下,那就是出世间上上禅定,智慧也是出世间上上的般若,十法界没有了。所以你就晓得,十法界怎么形成的?妄想分别形成十法界,执著形成六道轮回,这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你要想破六道轮回、破十法界,你说难不难?不难,放下就是。六道里面众生从色界天人到地狱众生,平等、平等,谁能放下谁就证得。在一般经教里面讲,地狱众生做不到,无色界天人做不到。地狱众生是什么原因做不到?烦恼习气太重,他放不下;无色界天人所知障重,自以为是,所以他也放不下。一个是烦恼障重,地狱众生是烦恼障重,色界天人是所知障重,这两种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