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反坦克战史-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此具有很高的命中精度,这种精度比火炮自然要大得多。导弹在命中精度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只要保证射手能够看到目标,那么,它在最大距离上的命中精度,几乎仍然像在任何其它距离上一样好。事实上,当目标距导弹非常近时,命中反而会更加困难,因为此时导弹的飞行时间还很短,以致难以使导弹处于控制之下——这一点,正好跟火炮相反。对火炮来说,目标距火炮越近,命中的精度就越高。现在,一个中等尺寸的导弹,其射程就已能够超过常规火炮。而且有种种迹象表明,导弹的射程还将会进一步增大,而火炮对此则只能望尘莫及。由于只有一个十分简单的发射架,因此,反坦克导弹非常便于机动,并且很易进行隐蔽。由于一般没有炮口焰和冲击波,因此,大多数反坦克导弹,在其整个发射和飞行过程中,均难以用肉眼看见。坦克无法知道反坦克导弹是否正在对它进行射击,即使能够发现正在对它进行射击,也无法探知反坦克导弹发射架的准确位置。而使用反坦克火炮,则一直存在着这个问题,因为炮口冲击波能被坦克发现,因此,坦克驾驶员通过各种回避办法,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炮手的瞄准。使用反坦克导弹时,虽然坦克驾驶员同样也能采取他所喜欢的回避动作,但导弹控制手能够轻易地跟踪坦克的每一个机动动作,而不存在任何大的麻烦。  
当然,反坦克导弹也有其不足处,因为世界上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这些不足之处在人工制导的老式反坦克导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为了给射手(或控制手)提供控制飞行的条件,反坦克导弹的飞行速度都比较小,每小时仅约300400 mi。若飞行速度为400 mi/h(643。6 km/h),则飞完2000 yd(1828 m)所需要的时间约为10 s;若飞行速度为300 mi/h(482。7km/h),则飞行2000 yd所需要的时间约为13 s。在13s的时间内,可能会发生各种情况。例如,目标可能会运动到树木或房屋的后面,或者刚好运动到一些稀薄的遮蔽物后面,使导弹射手无法看到。这样一来,射手可就无计可施了,因为,如果射手根本看不到目标,自然也就不可能会命中目标。  
因为导弹以跟飞机同样的速度飞行,所以,用控制飞机的方法来控制导弹也就不足为奇了。绝大多数早期型号的反坦克导弹,大多是采用升降舵和副翼,利用气动力进行控制。这种系统的优点,是制造简单、价格便宜。再安上一个陀螺仪,就可以将指令信号传送到相应的控制面上,以完成所要求的机动动作。安装陀螺仪是必需的,因为否则便不能测出导弹的飞行姿态。在有些导弹上,还特意作出了下述安排,即使其在飞行中不停地转动,其目的,是为了抵销制造误差及火箭推力偏心的影响。升降舵连接在弹翼或尾翼上——在所有这些低速飞行的导弹上,都需要多个弹翼,目的是使其能够上升或概略地保持直线飞行。  
然而,简单的空气动力控制系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这就是它必须借助于空气动力才能工作。这也就是说,导弹只有在达到所需要的飞行速度时,才有可能达到全面控制状态,而在导弹起飞之后的一个关键性阶段内,几乎不能处于真正的受控状态。这就意味着导弹的最小射程相当大,换句话也就是说,导弹在处于受控状态之前,将要飞行相当长的距离。因此,只要目标坦克跟导弹接近到足够近的程度,除了偶然情况之外,它就能够免遭命中——这与火炮的情况恰巧相反,对火炮来说,射程越近,射击精度越高。为了克服这个缺点,更为现代化的反坦克导弹,都在喷管处安上了燃气控制舵,自然,这也就意味着,这种控制舵必需用一些特殊的耐热材料制作,只有这样,才能承受住发动机工作时所产生的烧蚀和冲刷作用。这种控制方法已经在英国的“斯文费厄”反坦克导弹上得到了应用,有关这种导弹的其它特点,我们还将在后面详加叙述。由于采用了利用转动喷管进行控制的方法,使得“斯文费厄”在飞离发射箱几英尺之内,就能进行令人吃惊的机动。  
绝大多数反坦克导弹——当然不是全部——都是由人通过控制箱和控制手柄、或它们的变型进行控制的。控制手柄跟飞机上的操纵杆非常相似,而有几种导弹,特别是苏制导弹,它们的控制箱,在外形上,跟无线电航模靶机的控制箱近似,操作手通过一个潜望镜或一个双目望远镜,并通过移动控制手柄的办法,引导导弹沿瞄准线飞行。这个动作,跟飞机驾驶员的动作几乎一样。射手根据火箭发动机所发出的火焰可以看到导弹,而在有些导弹上,由于在弹尾又加装了一个专用的曳光管,因而使火焰变得更加明亮。沿着导线输入的控制指令使控制面移动,移动量的大小以及回归原位的时机,则需要由射手进行判断。要完成这样的任务,自然需要有相当熟练的技能和经过大量的实际训练,而困难的程度,则主要取决于所采用的控制系统的类型。目前,有两种类型的控制系统,在考察具体的导弹型号之前,了解一下两种控制系统所包括的含义还是必需的。  
几乎所有的老式反坦克导弹采用的都是被称之谓“加速度控制”的原理,采用这种原理时,应将控制手柄扳向一方,比如左方时,导弹即转向左方,当控制手炳再转回居中位置时——也就是说不再需要导弹转弯——则导弹将改作直线飞行,但此时,它只能沿着新的航线作直线飞行,即它仍然是在与其初始航线成一定夹角的航线上向左飞行,这种情况与驾驶汽车完全相同:当将方向盘打向左方几秒钟后,再转回原位,汽车就会向左作直线运行,如果方向盘打向左方后保持不动,那么,汽车将总是向左转弯,以致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周。导弹也同样如此:如果控制手柄没有处于居中位置,那么,导弹将一直转弯,并形成一个圆周。而圆周的大小则取决于控制手柄移动量的大小。这里不妨再阐述一下,对射手来说,这意味着什么。我们假定,如果射手想让导弹向左飞行以进入瞄准线,那么,它就需要将控制手柄扳向左方一段时间,而在导弹进行横向移动时,他应当将控制手柄从左方移开。在导弹即将与瞄准线重合的某一点上,射手则必须向右扳动手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导弹引导到瞄准线上。但事情并不会一次成功,通常不是修正的偏大,就是修正的偏小,因此,必需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出修正指令,这样,导弹在飞行中,实际上是围绕着瞄准线,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不停地摆动。  
 “速度控制”原理与“加速度控制”原理有所不同。为了能够使“速度控制”成为现实,需要有一种复杂得多的陀螺装置。在“速度控制”系统中,当控制手柄移向左方时,导弹即移向左方;当控制手柄转回中间位置时,导弹则向右转动一个同等的角度——从而使导弹最后沿着一条与原来航线平行的航线飞行,这就改变了射手对校正移动只能进行估测的状况,从而使射手的负担大为减轻。从作用上说,这种方法的实质,是把导弹引导到按照手柄移动的方向上,而不是使导弹转向。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在对导弹提出要求以后,对射手来说,导弹将总是横贯瞄准线进行等速运动;采用“加速度控制”时,导弹显然将越运动越快,因此,才取名为“加速度控制”系统。采用“加速度控制”系统将很难把导弹引导到预定的航线上;采用“速度控制”系统时,射手只要在控制手柄上轻轻一捅,就能“轻轻推”着导弹作横向运动并对到目标上。而对采用“加速度控制”的导弹来说,实现这一点则是相当困难的。在对这两种原理进行比较之后就会发现,“加速度控制”系统需要进行大量的初始训练和重复训练。  
尽管“加速度控制”系统具有以上缺点,但它仍然为若干种导弹所采用,这主要是因为它制造简单,并且维修容易。当然,事实上,现代的反坦克导弹也并不需要部队进行多少维修工作——就工作状况来说,它要么能正常工作,要么不能正常工作。如果不能正常工作,可以直接送回工厂返修。第一种实用的反坦克导弹是50年代中期由法国北方航空公司(Nord Aviation)制造的,这种导弹是在德国在二次大战中研制的一种叫“鲁尔斯塔尔”(Ruhrstahl)空对空导弹的启发下,研制成功的。而这种空对空导弹,在大战结束时尚处于发展阶段。法国的第一种使用型号是SS10反坦克导弹。在其被更大型的SS11取代之前,它在部队持续服役了6年以上。SS10的大小,在当时是合适的。弹重33 lb(15kg),弹长不到3 ft(914。4mm),翼展30in(762mm)。弹上有四片尾冀,尾翼有一个很大的后掠角。它以平均80 m/s的速度飞行,或者说每小时概略为180 mi,射程为1600 m。SS10的飞行速度太慢,射程也太近,但它毕竟是第一个投入现役并取得成功的导弹,因此,在反坦克导弹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一些报告说——虽然其中大部都未经证实——法国陆军曾在阿尔及利亚战争中使用过这种导弹,主要是用于消灭在复杂地形上的点状目标,例如,山顶上的防御支撑点和岩洞内的防御工事等,都曾被SS10的空心装药战斗部摧毁过。而要完成这些任务,使用一般火炮是异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SS10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它用事实证明了,人们可以造出反坦克导弹。同时,它还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设计思想。例如,导弹的发射装置兼作运输包装箱的方案,就为后来的许多导弹所仿效。取下包装箱,将前端支起,再将瞄准具安于后部,导弹即作好了发射准备。它是一种名符其实的单兵反坦克武器,然而性能不理想,威力也显得不足,因而,在50年代末期被SS11所取代。SS11比 SS10大1倍,战斗部也比较大,弹长达到46in(1168。4 mm),但翼展却减小到20in(508mm)。续航速度几乎是SS10的2倍,达到 335mi/h(539 km/h),最大射程增加到3000 m。SS11是一种十分厉害而成功的武器,先后曾有二十多个国家进行购买和装备。全弹重30kg(66 lb),战斗部可以穿透23 in(554。2 mm)厚的装甲板——这是一项惊人的性能,并且也是导弹能够携带大量炸药的一个有力证据。如将同等重量的炸药装入炮弹内,弹径就会达到155 mm左右,而火炮的重量将会达到56 t。 SS11不仅可以在地面上利用发射箱发射,而且可以安装在车体上,并在车上发射。导弹和发射箱可以由吉普车搭载,既可以在伸出于车体两侧的支架上发射,在有的情况下,也可以在风挡玻璃上方发射。采用车上发射时,射手和司机必须下车,并向侧方走出几码远的距离,以避免发射时受冲击波伤害。当安装在装甲车或坦克上时,导弹要么安装在发射箱内,要么安装在发射轨上,而发射箱或发射轨安装于炮塔的两侧。总之,SS11在装车方式上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并且只需经过稍事改动,就能装在直升飞机上。  
作为法国陆军反坦克防御的一种骨干武器,SS11曾在法国陆军中服役达10余年之久,但作为单兵便携式武器使用,它的重量显得有些太大,因此,在SS11装备部队之后不久,一种被称之谓“安塔克”(Entac)的反坦克导弹即告问世。“安塔克”是“反坦克制导导弹”一词的法文字母缩写,与SS11相比,它既小又轻,装有导弹的发射箱全重为70 lb(31。8kg),飞行重26 lb(11。8 kg),最大射程2000 m,战斗部较轻,仅装有8 lb(3。6 kg)炸药,但却具有足以穿透20 in(508 mm)以上装甲的能力,尽管穿孔的孔径可能很小。“安塔克”于1957年被法国陆军采用,并曾向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和美国出口,这些国家购买安塔克的目的,或者是进行试验,或者是进行装备。截至1968年为止,订货总数已经达128000枚,交货总数已达116000枚。这就使得“安塔克”导弹,像SS11导弹一样,成了北方航空公司的“摇钱树”。  
现在,我们继续介绍法国的情况。继“安塔克”之后,法国研制成功的另一种反坦克导弹,是SS12,但它无疑地是一种车载导弹。导弹自行化跟火炮自行化的发展思路是一样的,我们在前言中已有交待,对自行化问题本书将不予讨论。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认为,SS12是SS11的一种放大型号,只是在动力系统上,作了相应的变动。它采用了半自动制导方式,并且在使用这种方式的导弹中,它大概是第一个加入现役的。这里,顺便说明一下半自动制导及其原理还是值得的。在各种不同的系统中,基本的思路都是一致的,这就是,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