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张作霖传-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段以北洋元老的资格,对于北洋军阀,无论哪一个,虽然都吸不住,却都罩得下”。11月10日,长江流域的直系实力派齐燮元、萧耀南、孙传芳、刘镇华、杜锡珪、周荫人、蔡成勋、马联甲、李济臣、李炳之自南京联名通电,拥护段祺瑞出山以维大局。这一天,正是天津会议第一次召开。12日,江苏督军齐燮元在南京召集苏、浙、皖、赣、鄂、豫、陕、闽、川、湘十省同盟会议。议决:保境安民;不承认摄阁;一致拥段。

  因此,拥段上台,就成为北洋军阀当时三大派的共识。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段祺瑞就重新登台了。段祺瑞面对咄咄逼人的张作霖和冯玉祥,玩弄着他的平衡术。对长江流域的直系军阀实力派,他寄予希望。他把他们当作对付张作霖和冯玉祥的一个重要砝码。

  其二,两派军阀重新瓜分了地盘。段祺瑞为了在张作霖和冯玉祥之间搞好平衡,在分配地盘上,真是费尽心机。经反复折冲,最后决定:“自津浦沿线一带以至长江下游地区,主要为张作霖的范围,所以任命李景林为直隶督办、张宗昌为苏、皖、鲁三省剿匪总司令。而以京绥线及京汉线方面给予冯玉祥,所以任命孙岳为豫、陕、甘三省剿匪总司令,胡景翼为河南督办军务善后事宜,张之江为察哈尔都统,李鸣钟为绥远都统,并特任冯玉祥为西北屯垦督办。”这一瓜分,张作霖占有了富庶之地。冯玉祥原来基本没有地盘,现在有了自己的地盘,但仅是荒僻之野。这个瓜分结果,显然有利于张作霖,不利于冯玉祥。可是,基于张作霖的强大实力地位,冯玉祥也只能承认这个现实。

  11月24日,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在北京成立。段祺瑞就任“临时总执政”。临时执政的权力很大:临时执政总揽军民政务,统帅海陆军;临时执政对外代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设置国务员赞襄临时执政处理国务;临时执政命国务员分长外交、内务、财政、陆军、海军、司法、教育、农商、交通各部;临时执政召集国务员开国务会议。

  名为临时执政,其实兼有总统和总理的双重权力。

  当天,冯玉祥做出惊人之举,通电宣布解除兵柄,决心下野,所有部下军队如何处置,完全听命于国家。这是冯玉祥的一个以退为进的政治手腕。

  这一天,张作霖偕卢永祥、鲍贵卿等入京。张作霖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他先派李景林到京妥为布置。李景林安排奉军第一军进驻丰台,第二军进驻马厂,津浦线自天津至德州驻军约有六万人。这就保证了奉军在北京万无一失。事后证明,张作霖这一军事部署,不是杞人忧天。如果没有这个安排,他们张氏父子可能就一命呜呼了。

  大约就在这一天,冯玉祥的部下准备刺杀张氏父子。

  事情是这样的。张学良是于11月22日,随同段祺瑞、冯玉祥等一同自天津先到北京的。现在,张氏父子都在北京,踌躇满志,得意忘形。

  当时,胡景翼正在河南彰德同地方军阀李倬章(济臣)打得激烈,胡景翼一再电催冯玉祥调兵支援。冯玉祥拟调胡部岳维峻、邓宝珊去,可他们都不肯去。冯玉祥说:“笠僧(胡景翼)请兵甚急,你们两位为什么不去应援?”他们回答道:“我们不去!那方面的事小,我们此时有更大的责任!”冯玉祥不解地问:“什么更大的事?”他们慷慨激昂地说:“处置张作霖父子是件大事!今天晚间我们就预备暴动,把他父子俩捉住枪决,以快人心,再戡祸乱!日本人已替我们探听清楚,他们这回入京,带的兵不多。只要总司令允许,我们马上就去动手。”冯玉祥听了大为吃惊,当即和他们说:“这事无论如何不能实行!就算你们能把他俩捕获,京外奉军必然激起异动,演成混乱之局,那时不等两方分出胜负,日本就会乘机进占东三省。日本人帮忙,绝不会怀好意的。”冯玉祥虽然这样说了,他们仍然固执地坚持原来的主张。并说,奉军多为乌合之众,若收拾了张氏父子,则奉军将领之识大体者必然愿随我们走。冯玉祥坚决不答应,双方僵持很久,直到深夜3点多钟,才慢慢说服了他们。次日,就接洽车辆,把他们派到河南去了。

  这次刺杀阴谋没有得逞,其主要原因是张作霖事先在京外做了充分的军事布置,以便应付突发事件,说明他对冯玉祥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同时,冯玉祥也不同意他们采取这种刺杀的方式来消灭政敌。

  后来,见到了张作霖,冯玉祥说道,他精神不好,要上山修养。张作霖假装很动感情,跳起来说道:“你可不能走!我若让你走了,我就是混账王八蛋!”这是张作霖惯用的口是心非的手段,冯玉祥自然完全知道。他向部下说明上山修养的衷曲,得到谅解,就到北京西郊天台山去了。

  与此同时,冯玉祥邀请的孙中山先生正在向北京进发。


中山北上

  10月25日,冯玉祥等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在孙中山、段祺瑞未到之前,由黄郛组织摄政内阁,行使大总统职权。10月27日,孙中山分别电复冯玉祥、段祺瑞,答应立即北上。给冯玉祥的复电称:“义旗聿举,大憝肃清,诸兄功在国家,同深庆幸。建设大计,亟应决定,拟即日北上,与诸兄晤商。”给段祺瑞的复电谓:“公老成谋国,定有远谋,文拟即日北上,晤商一切。”从这两封电报中,可以看出,此时的孙中山还没有认识到皖奉军阀的本质,对于第二次直奉战后的北方形势过于乐观。因此,11月8日,他对日本记者说道:“余与张、段间之意见,现已大致相同,余当与段、张提携,解决国是。”孙中山自己认为,他和段、张之间的主张,“现已大致相同”,其实是南辕北辙,相去甚远。

  孙中山之所以应邀北上,其主要目的是谋求国家的和平统一。这是孙中山一生追求的崇高目标。他认为此时“是十三年以来一个最难得的机会”,他决定抓住不放。因此,毅然决然地“单骑到北京,就是以诚恳的意思,去同全国人民谋和平统一”。

  11月1日,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等再次电请孙中山早日入京。4日,孙中山分别复电冯玉祥、张作霖等,数日后即轻装北上。同日,冯玉祥特派代表马伯援赴粤迎接孙中山。

  11月10日,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重申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军阀的政治立场,提出对外废除不平等条约、对内召开国民会议的政治主张。认为实现国民革命的关键在于人民掌握武器,提出“第一步使武力与国民相结合,第二步使武力为国民之武力”;认为国民革命“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因此,要“取消一切不平等之条约及特权”;要“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之统一与建设”。必须说明的是,召开“国民会议”的口号,是中国共产党在1923年6月提出的。孙中山接受了这个政治口号。他在北上的途中,不断地宣传他在《北上宣言》里的政治主张。11月25日,他在日本神户出席东京、大阪、神户各埠国民党人联合举行的欢迎会,并发表演说。表示希望中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要打破帝国主义,必须废除中外一切不平等的条约。我这次到北京去的任务,就是要废除中外不平等的条约。”①

  这一切,都说明孙中山的北上,是具有坚定而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政治立场的。

  而与此相反,段祺瑞、张作霖等军阀欢迎孙中山北上,是在做表面文章,是在欺骗舆论。他们一方面做出欢迎孙中山北上的虚假姿态,另一方面却在紧锣密鼓地召开段祺瑞、张作霖、冯玉祥等北方军阀的最高级会议,准备在孙中山到京之前,把全国军政最高权力首先抓到手里,把孙中山排斥在国家政权之外。

  因此,在孙中山于11月10日发表《北上宣言》的同时,段祺瑞、张作霖、冯玉祥就已经在天津召开了天津会议。在会上,段祺瑞假惺惺地表示,非俟中山北上不商建国大政。他对联军统帅及国民军元帅均不便就职,非受全国拥戴不受任何名义。明眼人不难看出,这只是封建军阀惯用的欺骗人民的伎俩而已。

  果然,11月15日,张作霖、卢永祥、冯玉祥、胡景翼、孙岳通电推戴段祺瑞为临时执政,略称:“国是未定,中枢无主,合肥段公,耆勋硕望,国人拥戴,业经一致认同。”“当此改革绝续之交,非暂定一总揽权责之名称,不足以支变局,拟即推合肥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即日出山,以济艰危而资统率。”

  11月19日,新疆、江苏、陕西、山西四督理、热察绥三都统等,均复电拥段为临时执政。同日,齐燮元、萧耀南、孙传芳、刘镇华、杜锡珪、周荫人、蔡成勋、王普、李炳之再次联名电请段祺瑞早日出山,解决国是。这是西北地区和长江流域的封疆大吏再次公开表态,催促段祺瑞尽快出山。

  过了两天,11月21日,这位声称“非俟中山北上不商建国大政”的段祺瑞通电,准于24日就临时执政,组织临时政府,期于一个月内召集各省代表善后会议,再由善后会议产生国民会议,解决一切根本问题。这个善后会议,是段祺瑞等军阀的一个发明,用它来抵制孙中山提出的国民会议。第二天,段祺瑞入京。23日,黄郛摄阁通电总辞职。

  24日,段祺瑞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就职宣言称:“誓当巩固共和,导扬民志,内谋更新,外崇国信。”他提出了“外崇国信”的卖国媚外的对外政治主张,以与孙中山的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对外政治主张相对抗。

  至此,段祺瑞亮出了他的两张底牌,对外是讨好帝国主义的“外崇国信”,对内是讨好封建军阀的“善后会议”。这是与孙中山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政治主张,完全背道而驰的。在孙中山还没有到达北京之前,段祺瑞等军阀已经在舆论上和策略上做好了抵制孙中山的准备。他们企图造成既成事实,以强权政治逼迫孙中山就范。

  孙中山对此是有精神准备的。他在北上的途中,不断地重申他的政治主张,就是向北方的军阀们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其实,早在1922年4月,孙中山在广州接见苏俄代表达林时就透露:“我一打败吴佩孚,就该轮到张作霖了。”而奉系军阀也只是把孙中山“当做一个可以远交的朋友而已”。孙中山和张作霖都是心中有数,心照不宣的。因此,等待他们的会见情形就可想而知了。

  11月13日,孙中山偕宋庆龄乘永丰舰北上。途经香港、上海、神户,于12月4日抵达天津,欢迎的各界团体有一百多个,群众一万余人。段祺瑞派许世英代表到天津欢迎,冯玉祥派熊斌代表到天津欢迎。

  孙中山到天津,住在张园。向欢迎的各界发表了一个书面谈话,因病由汪精卫代为宣读。表明在天津休息几天,即赴京。到北京的目的,无权位观念,完全为促进国民会议的召开,并促使各国取消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孙中山在北上的途中,已经了解到段祺瑞政府的政治主张和所作所为。这时又听到许世英向他报告段政府“尊重条约,外崇国信”一类的卖国主张,大为气愤,很严正地对许说道:我在外面要废除不平等条约,你们想升官发财,怕外国人,又何必欢迎我!但是,出于礼貌,孙中山还是向段祺瑞发出一电,表示谢意。段祺瑞也复电致以问候。

  当时张作霖正在天津,如何处理和张作霖会面的问题,摆在孙中山的面前。孙中山出于大局考虑,采纳了随行人员的建议,决定亲自访晤张作霖。事先孙中山命汪精卫给张作霖写了一封信,与之约定了往访的时间。李烈钧曾向孙中山进言:“当年刘邦会见项羽于鸿门,有张良、樊哙等随行,代为出谋献计,得以平安无事。现在总理往访张雨亭,当然也要带一些人员同去,不知选派哪些人去适当?”①孙中山经过一番考虑,决定派邵元冲、孙科、李烈钧、汪精卫等随行。

  4日下午,孙中山去会晤张作霖。张作霖住在河北曹家花园,他得悉孙中山要来拜访,立即传谕部属,严加警戒。孙中山一行到了张作霖行辕门口,张作霖没有亲自出来迎接,派张学良把孙中山一行接了进去。张作霖这样做,本来是想摆摆威风,但却显出了没有见过世面的小家子气。到了会客厅,张作霖也没有立即出来见面,等候许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