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百年功罪-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ば浴C挥小拔乙晕已鲂钡谋耄挥小耙皇髌鹎Р憷恕钡暮涠挥小胺缮碇毕氯С摺钡木荆挥小绑鄣渤怠钡钠疲挥小叭忌樟俗约赫樟亮吮鹑恕钡淖彻郏菀姿赖梦奚蕹簦炔恢赜谔┥剑植磺嵊诤杳�
七、
把绝食当做有效的斗争手段,大约是受到孩子的启发。小孩不肯吃饭,大人又劝又哄,苦口婆心,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行贿许愿,就为骗他好歹吃上一口。小孩不吃饭,或因为不舒服,没胃口,或因为撒娇,贪玩,刁食,绝不至于要以此结束自己的生命。他还没来得及“潇洒走一回”呢。如果大人一味地娇纵,久而久之他会发现,“不吃饭”是一种无往而不胜的锐利武器。一经施展,没有钱可以有钱,没有枪可以有枪,没有特权可以有特权,要什么都可以给什么。
孩子长大,自己成了大人,自然不好再玩这种游戏。但儿时的经验可能长久地融进他的潜意识。当他遇到无所不能的强权,受到不讲道理的对手的摆布,陷入一种无法挣脱的处境,就情不自禁地想祭出当年的法宝。
在绝食者的抗议和诉求背后,多能找到孩子式的任性。事实上,面对强权,柔弱的一方也的确象站在总是有理的大人面前的孩子,只有自我伤害,才是他们手里唯一不会被剥夺的武器。
八、
但是孩子的自我伤害,是建立在父母绝不愿意孩子受到伤害这一坚实的情感基础之上的。大人知道,孩子无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任何责任,哪怕饿得精瘦,还得由你来解决。僵持下去对谁都没好处。
对于绝食的成人而言,这种自我伤害就毫无保障了。首先,他得为自己的行为担负直接的责任,饿成什么样子都要自己修复。别人顶多只能建议你怎么修复,先进食流质,一餐不吃太多等等。其次,是绝食者基本上没有对方不愿你受到伤害的情感基础。在抗争激烈时,对方多半还希望你被伤害那么一两下子,最好连肉体都消灭掉。我不知道,世间可真有公平交手的君子。至少我没有见过。如果他是君子,你还有什么好争的?并且一定要用这种激烈而至伤胃的方式?
从内心深处来说,对手并不着急,——我们也看不出他有这个必要。他的急是假惺惺装出来的,以表明他高举人道主义的旗帜,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权。
九、
绝食者所能依仗的,仅此一点,即以自己的饿出真毛病,去急对手的假毛病。这场较量,无疑处于极为不利的位置。更不利的是,对手可能连假毛病都没有,绝食者唯一的出路便是活活饿死,除非你看出苗头不对,恢复进食。
只要对手露出那么一点儿假毛病,就说明他还打算讲理。绝食者的目的和全部希望都维系在这点儿毛病上,实在是十分脆弱和可悲的。要知道绝食的前提,是已经认定对手不讲理,否则何苦来。
道理上讲,绝食斗争似乎永远不会有胜利者。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翻开历史瞧瞧,有许多绝食者居然成了大赢家。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是印度的甘地。他长得黑瘦,目光炯炯,一看就是个惯于绝食的行家里手。他反对南非的种族歧视,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发明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他的追随者们排着队唱着歌走进监狱,声势壮观和感人。而这一切,都不如他的饿肚皮功夫更令人回味和惊叹。直到今天,有志于绝食的人们,仍奉他为楷模,虽然没有第二个人能饿出他那样的一副圣徒形象。
十、
甘地受过正宗英式教育,曾入伦敦内殿法学协会学法律。但他出生于印度的宗教家庭,东西方文化在他身上一“碰撞”,于是殊有异秉。现在想想,他大概练过瑜珈。他的生活习惯颇具宗教色彩,如主张苦行与戒杀,信奉素食主义等等。素食就是一种很严重的节食行为,因为人的食性很杂,飞禽走兽、花草虫鱼、瓜果菜蔬、有机物无机物、有毒没毒都能吃。“信奉”素食主义,并不等于不喜欢和不能吃荤,而是理性地控制自己不吃。成为习惯之后,当然也可能见了荤的就恶心,那是另外一回事。
长期的节食,练就了甘地一流的饿功。他看看很瘦,却绝不会轻易地饿死。人们常以为,胖人比瘦人经饿,这是天大的误会。人不是骆驼,没有大量储藏有效能源的本事。胖瘦之间的不同在于,胖人消耗的能量更快更多,也就更容易和更强烈地感觉饥饿。
还有一个不同,是胖人不容易引起同情。旁观者总觉得他平时油水养得太足,饿几顿饭,大约是吃饱了撑的,说不定还是在科学减肥。看胖子绝食,正如看富豪人家小有失窃一样,多半都会抱一种饶有兴致、轻松愉快乃至幸灾乐祸的心情,充满好奇而不是同情。这就极大地减缓了对手的道德紧迫感,在“急出毛病”与“饿出毛病”的较量中占据优势。
十一、
我们得承认,胖人也有绝食的权利。只要不是虚胖,有计划有节制地绝食,也确实可以达到科学减肥的目的。但若以此作为斗争手段,则不能不有所选择。在集体绝食中,劝导胖人最好不要参加。即使参加也只许呆在不起眼的地方,让宣传媒体始终对准那些天生的骨瘦如柴者,以彰显绝食的功效。比方甘地,本来就瘦,却每次都让人相信他是“这一回”饿出来的,大增同情与公愤,进而胁迫对手就范。
如果限于人手,不得已只能由胖人参加,则应该“避胖就虚”,尽可能无精打采气若游丝,使人觉得这不是胖而是肾炎糖尿病引起的浮肿。同理,那些年轻气盛、红光满面、精力充沛的人,最好也遵循这一原则,让自己看上去年老体衰、面有菜色、精力不支、濒于休克。与其他任何一种斗争方式不一样,自己越打不起精神,离胜利反而越近。可谓“以己之弱,克敌之强”。
但这一弱和强的对比,总有个限度。如果对手强到急不出任何毛病,亦即敢于不顾舆论与公愤,胜利也就完全无望,不如干脆端碗吃饭。所谓“不达目的绝不进食”,“不自由毋宁死”之类,本是些煽情口号,煽煽别人还可以,千万不能将自己也煽得不知东西南北。
十二、
卡夫卡写过一篇小说《绝食艺人》,又译作《饥饿艺术家》。艺人也罢,艺术家也罢,,至少在欧洲,曾有人专门以绝食作为一门职业,而且还要公开巡回献艺。艺人关在一间铁笼里,观众花钱买票站在外面欣赏,看他如何饿肚子。他很有职业道德和尊严,晚上不停地唱歌,不让别人怀疑他偷吃食物。人家反而以为他技巧高超,居然可以一边唱一边偷着吃。最后他被人们遗忘,孤零零地死在笼子里。
遗忘的主要原因是麻木。他拖的时间太久,人们开始的兴趣消失了,绝食天数的累积已不能再博得人们的惊讶和赞叹。事实上,你就是可以把食绝到“避谷”的地步,可以永远不吃饭,人们的惊讶也绝不会维持多久。大千世界的奇怪事儿多着呢,常年不睡觉的,一辈子裸着身子的,吃活蛇的,浑身长毛的,……假如都得激动不已,还要不要活?绝食一两天和绝食七八天有很大区别,几乎所有的人都能饿个一天两天的,而绝大部分人七八天不进食就要完蛋。但绝食二十三天和绝食三十二天,之间有什么区别?观众的结论是,你反正经得饿,由你去吧。
十三、
这位艺人的错误,在于不善于把握观众的心理,以为人家要看他怎样一次次打破自己的记录。饿死的那一次,无疑创造了他不可能再被打破的终极记录。因为断气的前一秒钟,是他不吃饭活得最久的时刻。不过一秒钟之后,他就同任何普通的一个饿殍完全一样了。结局几乎可以预料:他被观众,甚至被杂耍团遗忘得干干净净。直到人们发现他死了,才把笼子打扫打扫,换了一头豹子关进去。
人心不古,现在已经不是甘地或卡夫卡笔下的那个时代了。连政治都要讲“科学化”和“艺术性”,绝食作为政治斗争的手段之一,也应该科学和艺术起来。否则难免做不必要的牺牲,更糟糕地,可能演变成一出不好收场的闹剧。
看看美国一位“杀手医生”的例子。这位医生对“安乐死”一贯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曾帮助干掉过二十几个绝症病人的性命,吃了官司。为抗议囚禁待遇的不公,他宣布绝食。他的绝食很有意思,不绝维生素和果汁。从生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如果每天有足够的维生素和果汁,不仅饿不死,简直还很有利于养生。说穿了,他是拿自己的食欲而不是健康作为筹码。想想看,任何时候,他怎么会输?
问题是,哪儿去弄那么多的新鲜果汁。在中国,到底还是来点萝卜咸菜之类的,要容易得多。
1994。2。于长岛
辣椒与革命
A。
三十年多前的一天,毛泽东问刘少奇和周恩来,有什么办法让猫儿吃辣椒?刘觉得这好办,掰开它的嘴强行塞进去就是了。毛摇摇头,以为“太残忍”。周略作思索说,饿它三天,把辣椒裹在肉里面骗它吃下去。毛也不满意,认为不够“光明正大”。
“我有个办法,”他深深地吸口烟,又缓缓吐出来,“把辣椒抹在猫屁股上。它受不了,必然去舔。越舔越辣,越辣越舔。这样,它就自觉地吃了辣椒。”
二人点头叹服。主席不但治民有方,而且制猫有术,手段委实“老辣”。
其时中国大陆正大搞农业合作化运动,数亿农民的屁股被抹过一把“辣椒面”以后,果然都象毛预期的猫一样,一下就积极行动起来,进入了“高潮”。
B。
毛泽东酷爱吃辣椒,是久嗜成瘾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食不厌粗,有辣就行。1959年他回湖南视察,一到长沙便要去火宫殿吃臭豆腐。——火宫殿的臭豆腐“闻闻很臭,吃吃却很香”;而且辣油放得特重。三分钱一片(如今已涨到一角),便宜又好吃。湖南人上至宫廷显贵,下至引车卖浆者流,大约总要吃一吃的。一碟子下肚,满头大汗,通体舒泰。毛与其说是逐臭,不如说是逐辣。
早在延安窑洞时代,他的辣名就已远扬天下。一次,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应邀参加中共中央机关的庆典会餐,菜还没上,先有一盘辣椒摆到了毛面前。只见他消消停停,有滋有味,自顾自拿筷子捉着吃起来。还问一旁看呆了的安娜小姐,是不是也来一点?
又一次,毛泽东接见另一位外国记者,一边谈话一边吃一种奇怪的点心:梨子蘸辣椒粉。不知他是为吃梨而吃辣椒,还是为吃辣椒而吃梨。那味道大约不是我们凡人所能够品尝得出韵味的。谈笑间,一堆梨片及一碗辣椒末灰飞烟灭。
“吃不得辣椒的人,做不成革命者!”毛摆摆手,嘴角带一丝揶揄的笑。
C。
这是毛泽东的一句名言。其中掺有多少幽默和玩笑的成分,可以一猜。不过由金口玉牙说出来,分量立刻不同。毛泽东的话,事实证明虽并不至于“一句顶一万句”,却往往“不幸而言中”。至今不小心一回顾,仍不由得乍出一身冷汗。
在第一代中共的阵营里,吃辣椒者显然占了绝大多数。湖南的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不由分说一定喜欢吃辣,四川的朱德、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更是辣上还要加些麻。中共的两位创建者,李大钊是河北人,离辣源远得很,结果革命尚未有影,就糊里糊涂地上了绞架,没做成革命者;陈独秀是安徽人,安徽小吃的火辣很是厉害,所以他被推选为首任总书记。不过他先去日本,后到北京,再寓上海,更居广州,辣性竟渐渐淡化,没几年功夫,不仅总书记做不成,还开除了党籍,不许他革命了。张国焘离辣源很近,是江西萍乡人,就在湖南边上,于是很做了几年革命者。领导着膘肥马壮的红四方面军,差点把中央红军给挤掉了。但由于辣得不够,仍输在毛手上,损兵折将不说,最后竟灰溜溜地当了“叛徒”。
因不吃辣椒而“做不成”革命者的还有王明(安徽人),瞿秋白(江苏人)。林彪(湖北人)、康生(山东人)、陈伯达(福建人)及“四人帮”,也没一个喜欢吃辣椒的,尽管标榜“最最革命”,到头来仍不免被当做最反动分子清除掉。江青跟毛结婚几十年,一张床上睡觉,却不能一个锅里吃饭。她嫌丈夫吃得不讲科学,辣椒太多,肥肉亦太多,不合健美要求。遂另起炉灶,终于一直吃到监狱食谱为止。
D。
周恩来大概要算是一个反例。他是浙江籍,在天津长大,按道理不应该喜欢吃辣椒,——我们也确实没听说过他吃。只有传闻说他喜欢吃的一道名菜叫“红烧狮子头”,其实也就是江浙口味的红烧肉丸。不但不辣,一定还要放糖。这本不属于一个做革命者的料,然而竟让他做成了,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周恩来的本事,在于他具有超凡的忍耐力、适应力及应变力。又善于妥协与调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