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中世纪宗教史-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进入 10 世纪后,西部天主教会的逐步兴盛以及对付异端的需要使建 立统一的神哲学理论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而加罗林王朝所肇始的复兴 文化的运动则为此提供了文化基础。随着学校的增多和复兴文化运动的 深入,逻辑学逐渐获得了特殊的地位。11 世纪,法国神学家贝伦加里首 倡用辩证术即逻辑方法研究和讨论神学问题,逐渐为其他神学家接受。 逻辑和神学的这种结合不仅强化、深化了神学的内容,而且也使人们能 够重新认识教父典籍中涉及的哲学问题、命题和概念,从而形成了新的 哲学风格和思想,产生了基督教神哲学的第二个历史形态。由于这种新 的神哲学是在教会的经院中形成的,后人也就称之为经院哲学。由于弗 兰西斯修会和多米尼克修会的大力推动,以及十字军东征中由阿拉伯人 和拜占庭人所保存的古代哲学思想和典籍传入西欧,经院哲学在 13 世纪 达到鼎盛。神学与哲学的这种密切结合,形成了天主教会在这一时期的 特色。 

经院哲学的基本内容在于运用理性的推理、证明等逻辑手段来论证 神学教义,例如上帝存在的问题、三位一体问题、圣事的内容和意义问 题、教权与皇权的关系问题等等。在讨论这些问题时,不可避免地涉及 到一些哲学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关于“共相”(即“一般实体”) 的争论。这场争论几乎伴随着整个经院哲学的发展,在经院哲学内部形 成了两个相互对立的基本派别,即唯名论和唯实论。唯名论认为,共相 只是一个名称,不能离开具体事物独立存在,真实存在的只是形形色色 的具体事物,唯实论则相反,认为共相是真实存在的,是具体事物存在 的根据,具体事物都是由共相派生的。从这两种对立的基本观点出发, 经院哲学家们还引申出不同的神学结论,它们构成了这一时期天主教会 神学的基本内容。 

(2)早期唯名论者罗瑟林和阿伯拉尔 

最早把辩证术运用于神学研究的贝伦加里,本人就是一个唯名论  者。他认为,实体只能是为外部感官所感知的东西,除实体外没有任何 真实的东西。由此出发,贝伦加里反对当时正统神学所主张的“实体转 化”说,认为圣餐中的饼和酒并不能通过祝圣转化为基督的血肉,信徒 通过圣餐接受基督的身体和血只是精神上的象征意义。贝伦加里的神学 观点遭到了罗马教会的谴责,但他所主张的理性主义神学和唯名论思想 却对后世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法国贡比涅的罗瑟林(约 1050~1123)是早期唯名论的一位重要代 表。罗瑟林否认共相的实在性,认为只有个别的事物才具有客观实在性, 共相只是名称、记号,甚至只是一种声音的流动。把罗瑟林的这种极端 唯名论观点运用于神学问题上,就必须得出与正统神学无法相容的结 论。例如:三位一体的上帝只不过是个名字,只有圣父、圣子、圣灵的 个别存在才是真实的;原罪也只是一个虚名,只有个别人、个别行为的 罪恶才是真实的;等等。罗瑟林由于这些观点也同样受到了罗马教会的 谴责。 

早期唯名论最重要的代表是法国布列塔尼的阿伯拉尔(1079~ 1142)。阿伯拉尔是罗瑟林的学生,也是把辩证术最彻底地运用于神学 研究的一位学者。他大胆地对教会的权威思想提出怀疑,认为“由于怀 疑,我们就验证,由于验证,我们就获得真理”,主张“理解而后信仰”。 在他按照辩证术写成的名作《是与否》中,他罗列了古代教父和教会权 威们的许多相互矛盾的命题,让它们相互诘难,而把矛盾的解决却留给 了读者自己。阿伯拉尔的这种方法成为经院哲学研究神学的一个典型。 

阿伯拉尔继承了罗瑟林的唯名论观点,坚持只有具体事物才是真实 的存在,否认共相的客观实在性。但他不同意罗瑟林把共相仅仅看作是 一种声音的流动的观点,认为共相本身虽然不是实体,但还是有所指谓 的,它所指的是“无形的事物”,即具体事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性,这种 相似性本身不能脱离开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所以,共相实际上是人们 心中的概念,人们可以把概念抽象出来单独思考,但概念本身不能独立 存在。阿伯拉尔的这种观点被称作“概念论”,由于他克服了罗瑟林的 极端性,它的观点又被称作“温和的唯名论”。从这种唯名论观点出发, 阿伯拉尔还引申出了一系列神学结论。他批判了罗瑟林的“三神论”, 认为上帝只有一位,圣父、圣子、圣灵只是上帝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显 现和不同名称;他反对原罪说,认为道德的主体是具体的个人而不是抽 象的人类,亚当遗传给人们的不是罪,而是罚;善恶不在于人们行动的 结果,而在于个人的意向和动机;等等。阿伯拉尔的思想也同样受到了 罗马教会的谴责。 



(3)唯实论者安瑟尔谟 

意大利奥斯塔神学家安瑟尔谟(1033~1109)也接受了贝伦加里用 理性的辩证术研究神学的方法,但在观点上却与贝伦加里相反,提出了 一种“极端的唯实论”思想。 

安瑟尔谟是本尼狄克修会修士,曾任法国诺曼底贝克隐修院院长, 后任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他竭力拥护教皇集权的思想和行动,曾否认 英王有神职叙任权,在教皇支持下迫使英王交出象征神权的戒指和神 杖,将英王的权力限制于世俗统治范围内。在神学问题上,安瑟尔谟力  主信仰至上,认为“我们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 不过,安瑟尔谟并不简单地否弃理性的作用。在他看来,“当我们有了 坚决的信仰时,对于我们所信仰的东西,不力求加以理解,乃是一种很 大的懒惰”。此外,“我们必须用理性去维护我们的信仰,以反对不信 上帝的人”。安瑟尔谟一生的理论活动,也正是这种原则的实践。 

安瑟尔谟继承了奥古斯丁的神哲学思想,断言共相是先于和离开个 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个别事物只是分有了共相才获得存在,因而 不是真实的存在,只有共相才是真实的存在。安瑟尔谟的这种观点被后 世称作“极端的唯实论”。不过,真正确立了安瑟尔谟在基督教神哲学 史上地位的,是他从这种极端唯实论观点出发所作出的上帝存在的“本 体论证明”。证明上帝的存在,历来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础,也是基督教 神哲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安瑟尔谟之前,基督教神哲学家大多主张人 的自然理性不能把握上帝的存在,人的灵魂必须超越经验知识,超越世 间的一切,超越自我,在一种无物无我的神秘境界中静观上帝。安瑟尔 谟独出心裁,认为上帝的存在是可以通过逻辑论证加以证明的。他断定, 即使是愚人的心中也有一个至高无上者的观念;而至高无上的东西不可 能只是作为观念存在于人们心中,它必然也是现实的存在,否则它就不 是至高无上的,就会有一种既存在于人们心中,又存在于现实中的东西 比它更伟大;因此,至高无上的东西必然是确确实实存在着的,决不能 被设想为不存在。它就是上帝。其他一切都可以被设想为不存在,唯独 上帝不可以,上帝是最真实的存在。安瑟尔谟这种从观念、从思维推论 出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方法当时就遭到法国神学家高尼罗的批驳,不久之 后就被托马斯·阿奎那提出的“宇宙论证明”所取代,但用理性的逻辑 手段证明上帝存在的方法却为经院哲学继承下来了。 

安瑟尔谟在“救赎论”问题上的观点也是很有特色的。他反对早期 教会关于赎价付与魔鬼的说法,认为人因犯罪而损害了上帝的荣耀,人 只欠上帝的债。但有罪的人本身没有能力偿付赎价。因而只能通过既是 神又是人的基督耶稣来实现。耶稣的补偿具有无限的价值,足以抵偿人 类的一切罪债。于是凡皈依基督耶稣的人都可以因基督为人所作的牺牲 而获得拯救。安瑟尔谟的这种救赎论与他的唯实论哲学观点是一致的。 



2.经院哲学的繁荣和正统神学体系的完成 



(1)神学体系的完成者——托马斯及其《神学大全》 

12 世纪初,由于东西方文化的频繁接触,由阿拉伯人所保存的古希 腊哲学传统和典籍开始大量传入西欧。其中,亚里士多德渊博的学识、 深邃的思想在西欧神哲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与占统治地位的、坚 守新柏拉图主义传统的奥古斯丁主义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一时,围绕着 是否接受以及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哲学,经院哲学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 论。罗马教廷最初严令禁止研究和传播亚里士多德哲学,但这一命令事 实上未能得到有效的贯彻。13 世纪初,几乎所有的经院哲学家都或多或 少地受到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影响。采用亚里士多德哲学取代柏拉图哲 学作为教会神学的理论基础,改革神哲学体系,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这 一工作是由意大利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完成的。 

托马斯(1224~1274)是多米尼克修会的修士,早年曾从师于著名 经院哲学家阿尔伯特,毕业后在巴黎大学任教,从事神哲学的研究和教 授工作。其代表作《神学大全》是中世纪经院哲学最完整的思想体系, 把经院哲学推上了顶峰,并对后世的神学和哲学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 影响。 

托马斯和他的许多前辈一样,坚持信仰至上的原则。但他在更大程 度上对理性和知识给予了肯定。他不仅承认知识具有客观的确定性,而 且也承认理性在神学研究中的作用。在他看来,以信仰为基础的神学和 以理性为基础的哲学永不会发生矛盾。神学的真理尽管是超理性的,但 并不是反理性的。哲学真理和神学真理只是真理进程的两个不同环节, 真理只有一个,那就是上帝。信仰和理性是相辅相成的。信仰可以帮助 理性开拓视野,补充和完善哲学真理;理性则可以证明和维护信仰。不 过,二者在价值上不是等值的。神学无论是就其对象而言还是就其目的 而言都高于哲学和其他科学。而且,“神学可能凭借哲学来发挥,但不 是非要它不可,而是借它来把自己的义理讲得更清楚些。因为神学的原 理不是从其他科学来的,而是凭启示直接从上帝来的。所以,它不是把 其他科学作为它的上级长官而依赖,而是把它们看成它的下级和奴仆来 使用”。由此出发,托马斯得出了“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的结论。 

托马斯利用哲学为神学作论证的典型例子是他关于上帝存在的证 明。他舍弃了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根据亚里士多德哲学提出了 一种“宇宙论的证明”。这个证明一共分为 5 个部分。第一,从任何事 物的运动都是由其他事物推动的,推论出一个不受其他事物推动的第一 推动者,即上帝;第二,从任何事物作为结果都以其他事物为原因,推 论出一个不以其他任何事物为原因的初始因,即上帝;第三,从任何事 物都从其他事物获得存在和必然性,推论出一个不仅自身就具有自己的 必然性,而且使其他事物获得必然性的存在,即上帝;第四,从事物在 真、善、美等方面存在的现实的等级,推论出所有等级系列的最高等级, 即作为最真、最善、最美者的上帝;第五,从一切事物都遵循同一途径 有计划地向着一定的目标迈进,推论出一个具有最高知识和智慧的指挥 者,即上帝。 

托马斯在他的《神学大全》中几乎谈到了当时的所有神学问题。在 他看来,上帝是世界创造者,上帝出自爱心创造了世界和人类。上帝不 仅赋予人自然的能力,而且还赋予人追求最高的善和永恒幸福的能力。 但人类由于始祖亚当的罪失去了这种能力。因而人虽然有能力获得智 慧、勇敢、节制、正义四种自然德性,但它们只能导向世俗的幸福。为 了追求永恒的幸福,人必须重新获得信仰、希望、仁爱三种超自然德性, 而它们作为追求永恒幸福的额外能力必须借助上帝的恩典才会返回到人 的本性中。基督为人类付出的赎价成为上帝拯救人类的基础,而人们为 了配享上帝的恩典就要做善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忠实遵行隐修生活。 此外,洗礼等 7 件圣事作为人的灵魂与上帝交通的唯一方法,也是灵魂 得救的必要条件。 

托马斯还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学说,认为人的形式就是灵 魂,质料则是肉体,灵魂主宰肉体,因而负责拯救灵魂的教会也高于并 应支配世俗权力。有形的教会必须有一个有形的首脑,即罗马教皇。托  马斯的这种观点也成为教权至上和教皇至上论的理论根据。 

托马斯以其《神学大全》等著作为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