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李莲英 作者:斯仁-第2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按照乡俗,先要为死者送路,也就是要朝着西天拜王母娘娘,求她老人家保佑李母的灵魂顺利到瑶池仙境。所有的孝男孝女,在李府大门之外,按照辈份顺序,面西而跪,焚香三拜上天。拜完了天,就该关葬了。
送殡的队伍,极其庞大。最前面,是一辆马车,上面载着纸钱和麦麸,车上的人边走边撒。这被称为“买路钱”。车旁八杆神桅,边走边放。紧接着,后面是“导旗”,共十面,由袁世凯派来的警卫扛着,中间夹着四十名身穿黑衣、腰挎匣枪的新军,这是袁世凯专门从保卫人员中抽出来给李莲英助威风的。再接着是铜锣十面,五人一排,排成两列,边走边敲。幡伞四十把,由执事扛着,五人一排,排成八列。再后面是六个彩亭彩轿,每顶都有八个人抬着。再后面是由十五六岁的童男,手持两把用柳枝糊上白纸做的雪柳,称之为“雪柳仪仗队”。跟在仪仗队后面的,是一大群和尚、道士、喇嘛和吹鼓手,后面紧跟着一乘轿子,八人抬着,是李母的魂轿,里面放着李母的魂牌。再下来才是亲朋和孝子。
再看路边,两边全是一个挨着一个,放着用纸扎成的、糊成的纸工艺品。原来,李升泰和李世泰从北京回来后,筹办丧事,把大城县所有做纸活的艺人全部都请了来,准备大丧的纸活。上百的艺人,在两三个月中,每日劳作不息,做出的工艺品以万计。但李莲英还不满意,又让人从北京和天津请来一批能工巧匠,赶制纸活。做成的纸工艺品,竟把从李府大门口,到墓地长达五六公里的道路两旁全摆满了。再看这些工艺品,有珍禽,有奇兽,有家畜,有家禽,有生肖,有日常用品,有亭台楼阁,有丫环仆人,有奇花异卉……真是俱全,应有尽有。把从李府大门到墓地的道路,装饰得像一条彩龙。
走在最后面的是灵车。灵车是从北京雇来的师傅扎制的,是用四辆车的轱辘把杠木捆轧在上面连接起来的,上面铺着木板,木板上再安装上专门安放棺木的底座。棺木放在底座上面,用红缎绣花的大罩罩上。棺木前面摆着供桌,供有干鲜水果、糕点等,两侧有用纸糊成的童男童女,各站在一朵盛开的莲花之上,一只手举着灯笼,另一只手拿着拂尘。灵车上,棺之侧,坐着死者的亲近女眷。灵车由十多名年轻力壮的孝子和四五十名车夫轮换拉着。这按当时的习俗叫“拉灵车”。
整个送殡的队伍,长达三里多长。灵车走得很慢,其他的队伍也缓缓前进。从李家到坟地的道路,早雇人修过了,所以极其平整,灵车走得很平很稳。花了两三个小时,终于走完了这段路,到达了坟地。袁世凯的三百匹对子马早已在墓地周围放岗警戒了,个个胸前戴着白花,手持火枪,肃然而立。
仪仗队分列到了墓内通道的两侧,孝男孝女们,分成了两群,分别跪到了通道两侧,迎候灵车。灵车慢慢地进入墓地,八支神枪连续鸣放,共二十四响,此后,又是震耳的鞭炮声。放完鞭炮,应该下葬了,于是奏起了哀乐,灵车便顺着通道,被缓缓地送入墓室。孝男孝女哭声震天,向墓道口围了过来,最后再看那棺木一眼。棺木被安放到了墓室中,便用三合土掩埋,李母被埋到了九泉之下。早有人把道路两边的纸花、纸人等收了起来,运到墓前,堆成了花山纸海,然后用火点燃。顿时,火光冲天,这诸多能工巧匠辛苦三月余的成果,就这样被付之一炬了。李莲英的母亲,带着满意和自豪,带着贵妇人般的荣耀,到西天去了,到瑶池仙境去找王母娘娘了,因为她的儿子已经花钱给她买通了通向天堂的路,所以,她不必再到地狱中去找阎罗王了。
埋葬完了,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整修墓地。这事早有人安排停当了,用不着李莲英操心,他便回到了李府,答谢亲朋乡邻,好不谦恭。他的帐房先生给他报来了这次丧礼的花销:白银一百二十方两,小麦四百五十石,生猪二干头,白布六千五百尺。李莲英看着财单,点点头,笑了笑,说:
“花的不算多,这事办得还算节俭。”
葬完了母亲,按理李莲英该回京城了,因为慈禧太后的身体一直不大好。但是,他却不紧不慢,呆在家里不肯走,慈禧给他的假期早到了,他还是不提回京的事。他四弟李升泰很是纳闷,便问他:“二哥,咱娘的丧事办完了,皇太后准你的假也到时候了,您什么时候准备回京师呀?”
“怎么,这家是你一个人的,想赶我走呀!我偏不走!”
“不是谁想赶你走,咱家所有的东西全是您的,我只是怕你耽搁了时日,回去给皇太后没法交代!”李升泰觉得委屈。
“老四,我想让你先回去,顺便到宫里去通报一声!”李莲英神秘兮兮地说。
“我?我到皇宫里?我能干什么?”李升泰又有些迷惑。
“不干啥,你只要找到管事的太监,跟他说,要他告诉老佛爷,就说我因母丧劳累,卧床不起,不能进京!”
“二哥,你这是什么意思?”
“没什么意思,我就想在家里多呆几天。”
其实,李升泰怎么能明白宫里的事,又如何能懂得李莲英的心思呢?李莲英跟随慈禧太后这么多年,得到的封赏不计其数,李莲英觉得这次回籍葬母,是个讨官的好机会,便先不回宫,在家装病,实施他的讨官计划。
李莲英病重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慈禧的耳中,慈禧听后很是着急,急忙下诏令李莲英回京,再行治疗。于是,李莲英回到了北京,在弓弦胡同住了月余,进宫来见慈禧。
“老佛爷,奴才真怕再见不到您!这几个月奴才不在身边侍候,老佛爷一向可好?”李莲英一见到慈禧太后,跪下便问道。
“好!还好!可就是没有你在身边好!你的病怎么样了?”
慈禧对李莲英很关心。
“谢老佛爷垂询,托您老人家的福,好些了,但还没有全好!”李莲英装出一副病态。
“要不找御医给你看看?”
“谢老佛爷恩典!不用,现下这个医生挺好的,认病认得可准了。只是,只是……”
“你还有什么要说?”
“老佛爷,奴才跟您老人家这么多年了,现在奴才也老啦,又是个病身子,想求老佛爷赐奴才出宫!”“什么?你想出去。莲英啊,你跟了我这么多年,最能体贴我的就是你呀!如果你要出去了,那我这个老婆子可怎么办?就你出宫这几个月,他们伏侍我,我就觉着不舒服。好不容易盼着你回来了,却不是回来给我做伴的,倒是向我辞行来了。”慈禧太后有些激动。
“老佛爷,奴才也想在您身边侍候您,可是这身子骨不行呀!”
“你先回去再看看,如果还治不好,就传御医去看。我不能离了你!”
“奴才谢老佛爷恩典!”
“你先回去再养几天吧!”
李莲英心满意足地回家去了。这边慈禧太后可就嘀咕上了。当年安德海那么好,却被人弄死了,后来得了李莲英,这才舒舒坦坦地过了这么多年,现在我老了,他却要告病回家,我这么一大把年纪了,没有个知心的人,那可怎么过呢?不行,一定得留住他。怎么才能留住他呢?加官进爵,对,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他。但是李莲英已经是三品了,这回要升,就得一下子升到一品,可是这样一来,全朝文武,会答应吗?想了又想,最后想出了个“品级不升,补服有别”的绝招。
清朝的官员的官服,在前胸和后背都有一块绣花的方布,这块方布就叫“补子”或“背胸”。把缀有这种补子的袍服,就称为“补服”。其中的图案,是按九品官制大小设置的,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鸳鸯,七品绣鸂似沸屦起龋牌沸辶啡浮4褥蟮南敕ㄊ抢盍⒌墓俳兹匀徊簧透黄凡狗�
不久,慈禧太后下旨,赐李莲英一品补服全袭,满朝文武,不知原因,诧异不解,但宦是皇家的,补服也是皇家的,皇家想给谁,大臣们又能说些什么呢?况且赐的是慈禧太后的宠臣李莲英。李莲英得了一品补服全袭,当然心满意足,又回到皇宫中侍候慈禧太后了。》》
李莲英七、树倒猢狲散
七、树倒猢狲散
慈禧太后驾崩了,全中国为此事最伤心的应该实属李莲英……大树倒了,树上的猢狲该去哪儿呢?
光绪三十三年,军机大臣瞿鸿礼被开缺回籍,林绍年被入河南巡抚。于是军机有缺。庆亲王举荐靠得住、经事多、资格老的张之洞入京为军机大臣上行走。是年,张之洞已七十有一,白发苍苍。还有一缺,在庆王的极力推荐和袁世凯的努力下,补上了袁世凯。
转眼过了春节,光绪帝的病情只重而不见轻,军机大臣们在处理其他大事的同时,还四处打听名医,为万岁爷治病。
内务部原来就在外面聘用了两位名医,一位叫陈秉钧,另一位叫曹元桓。这两位大夫医术确实不低,尤其是那陈秉钧,行医多年,盛名极富。他有个行医的名字叫陈莲舫。他早就看出,光绪皇帝的病并没有多严重,最关键是需要静养,但是作为皇帝静养实不可能,所以一天天的拖下去,皇帝的身体只会一天坏似一天。他怕治不了皇帝的病却毁了自己来之不易的名声,便和曹元桓商量,决定辞去御医之职,脱身回乡。
内务部大臣好言相劝,只是劝他不住,只得准其还籍。可是他们一走,谁来为皇帝治病呢?于是,朝廷急忙密电各省,要求访求名医,但陈曹二人须待有新的医生来接替他们时,方可离京。
得到求医的密电,各省抚督个个不敢怠慢,明查暗访。经过两个多月的访寻,终于找来了数十位名医,但给皇帝治病,要精益求精,经过筛选,也就只有四五个人了。这五个人是:
张彭年,施焕,周景焘,吕用宾和杜钟骏。其中,医术最高,最受光绪皇帝赏识的是京城名医吕用宾和浙江的杜钟骏。加上原来的御医,光绪皇帝的医生就多达十人。
医生全是一流的名医,但却医不好光绪帝的病。这有一半责任在光绪帝,但还有一半责任则在这群医生。这些名医们,既是名医,自然都极富自信,在诊断和医治方法上,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加上医生是轮班医治,所以,医生、药剂变换频繁,于是致使医治收效甚微。皇帝病情不见好转,慈禧太后也就一直放不下心来。于是,就让李莲英叫医术最高的杜钟骏。杜钟骏战战兢兢来到慈禧面前,跪到地上叩头。行完了礼,慈禧问道:“你就是杜钟骏?”
“是!”杜钟骏低着头答道。
“都说你医道很好,你可得好好给皇帝医治!”“是!”
“你看皇帝的病到底怎么样了?得医治多长时间?”
“万岁本无什么大病,只是积虚太久,好起来慢一些。只要静心护养,还是会很快就见效的!”
“好,就按你说的去办。”
“是!”
杜钟骏跪安而退,找内务府大臣,商量如何更快地医好光绪帝的病,但皇宫内的规矩和外面的规矩是完全不同的,从请脉到书写病案,开药方,再到寿药房配药,煎药,都有一整套的定制,是不能更动的,所以,他自己的各种设想都是无用的。
到了仲秋,光绪帝的病情更重了,人越来越没有精神,吃不下东西,也越来越消瘦了。几个医生,看到此种情景,心中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害怕,更多则是后悔,悔当初不该应召入朝,这下如果医治不了皇帝,毁了自己的名声是小事情,万一因此丢了性命,那才叫亏呢!于是个个心急如焚,但各执己见,在用药治疗等方面,仍是互不相让。
就在光绪皇病情加重的同时,慈禧太后也病了。老毛病又犯了,仲秋时,多吃了些腥浑,吃得肚里又不舒服,闹开了肚子。这下可急坏了李莲英,又拿出家传的秘方,可是这次一点效果都没有。没有办法,慈禧太后只得给李莲英说:
“你去找杜钟骏来,给我号号脉。”李莲英应了一声便往内务府,来找杜钟骏。
“杜大夫,老佛爷请你给她老人家号脉呢。”见了杜钟骏,李莲英开门见山,说明了来意。
“怎么,皇太后哪里不舒服?”杜钟骏有些惊讶。
“闹肚子,已经好几天了!”李莲英说。
“那为什么不早些来传我们过去请脉?”杜钟骏问。
“你想想,皇上天天请脉,皇太后再病倒了,还不弄得人心惶惶的?”
“那这样讳病,也总不是长远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