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c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1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有来去。性,佛在经上讲「离四句,绝百非」,「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法法皆然,所以法法平等。
  为什么众生跟佛平等?佛那个形相是自性变现的,众生这个形相也是自性变现的,他怎么不平等?相上不一样,性上平等。性既平等,相何以不一样?缘不相同。古人所讲「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都用黄金,好像佛家讲的十法界,我们用同样成色的黄金,同样的重量,造一个佛像、造一个菩萨像、造一个缘觉、造个声闻、造天、造人、造畜生、造饿鬼、造地狱,摆在面前;重量是一样的,成分是一样的,价值相等,完全一样,但是造像不一样。相为什么不一样?缘不相同。所以佛不说因生,说缘生,缘不一样。性完全相同,没有两样。众生的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
  我们在经典上看到,有人供养释迦牟尼佛,供养的一钵饭佛分成一半,把一半去供多宝如来,另一半去喂狗,这显示什么意思?多宝如来跟狗是平等的,对供养佛那个心跟供养狗的心没有两样,也是平等的,显示出这个大道理。从行当中显示出大道理,让我们在一切境界境缘当中,不能生高下心;换句话说,你生分别心就错了。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个心才真正清净平等;有分别,有执著,你的心不清净、不平等。不清净、不平等,真诚没有,正觉也没有,慈悲也没有。一个没有了,全都没有;一个有了,全都有。我们学佛要在这个地方学,要把这个大道理落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自己得大自在。
  至於我们晓得今天众生有很多苦难,苦难怎么来的?造业来的,都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来的。我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我超越了,我看到他们在造业,在受苦、在受难,我发心要帮助他,也得要有缘。我想帮助他,他不接受,让他更因我而生烦恼,那我就错了。所以我要看清楚,他欢喜我帮助他,我们全心全力帮助他;他不欢喜帮助,赶紧躲开,这就对了。所以佛法教人随缘而不攀缘,我们要懂这个道理。佛绝不舍弃一个众生,「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是什么?这是大慈大悲。慈悲心不能中断,菩提心不可中断,我们帮助人、成就人是慈悲心,我们暂时离开,慈悲心并没有中断,这个道理要懂。虽然离开,还是常常念著众生,还是时常做出形象给众生看,希望他能够觉悟,希望他能够回头,希望他能够接受佛法,这叫做契机契理,这叫做摄受一切众生。换句话说,凡是不好的形象不能做。什么是不好的?让众生迷惑的,让众生造作不善业的,这是不好的。
  善恶并没有标准,在佛法里面有示现持戒很精严的,你说他这个是好是不好?你要说好,错了,你说不好也错了,「开口便错,动念皆乖」,没有好不好,看需要不需要,众生需要不需要。众生都不持戒,示现一个小小戒都是很严格的持,是教他回过头来,这就对了。每一个众生持戒都像那个人一样,小小戒都是执著得这个样子,菩萨来就学济公,什么也不搞。为什么?都是教你明理,你死在戒条上,错了。所以哪一个时代,对什么人,用什么方法,不一样的。佛没有定法可说,佛也没有一定的形相示现於人,活的。但是他有一个不变的目的,破执著而已。看你是什么执著,你执著空,佛就讲有,破你空的执著;你执著有,佛就讲空,破你有的执著。佛法没有别的,破执著而已,破你的执著、破你的分别、破你的妄想,你就成佛了,哪有定法可说?我们在《高僧传》里面,看到济公活佛那一种形象,让我们就想到,那个时代一般出家人一定相当执著,他用开放的形象,打破你这个执著。济公如果是示现在现在这个社会里面,他一定是对於戒律规矩很严格的遵守,因为大家都放荡,都不执著。由此可知,诸佛菩萨是如何教化众生,我们从这儿体会得。
  今天普度众生,范围比从前广。从前因为交通不发达,资讯没有发明,一个人一生当中生活的圈子很小,跟外界接触的时间不多,尤其是外国不同的族群那更少接触。现在交通便捷,资讯发达,整个世界你天天在接触,许许多多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宗教信仰,突然之间一起接触到,我们怎么应付?这是古人没有遇到的,我们现在人遇到了。这一个突然之间遭遇,必定引起许许多多的冲突,学术界所讲的文化的冲突、信仰的冲突,这个冲突如果不能够化解,会造成灾难。所谓的天灾人祸,从这个地方生起。佛也教导我们。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弘法,他不是在一个国家,印度当时没有统一,许许多多的小王朝,许许多多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他都接触,没有听说冲突,我们要想想什么原因?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跟中国文化也没有冲突,能够和睦相处,相安无事,这又是什么原因?我们有没有去想到?要在这里头去学习。凡是发生冲突的,第一个因素是利害得失,才会有冲突;如果没有利害得失,冲突就不会产生。世尊教学,劝善,教你好,对你一无希求、一无所取,他什么都不要,没有冲突了。换句话说,佛是以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心接众,所以就没有冲突。儒家一样的,也是讲诚意、正心,这个冲突化解了。两方面都不诚,这当中决定产生误会,决定会生起冲突。诚意待人,你要的,我不要,这个事情就好办。你要的,我也想要,这问题就发生了。世间人要名要利,佛不要名,也不要利;世间人要五欲六尘的享受,佛不需要;世间人有贪瞋痴慢,佛没有贪瞋痴慢;这一接触,水乳交融,丝毫冲突都没有。
  我们要学佛,要帮助世间人,化解世间人的误会冲突。误会冲突是果,误会冲突的因是迷惑、是烦恼、是欲望。所以佛菩萨示现,众人所希求的,他全部放下。世间人要求取高官爵位,释迦牟尼佛所示现的王子身分,中国古人所讲的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是大家所希求求不到的,他得到了舍掉,告诉大众这个不可贵。妻子舍掉,富贵舍掉,富裕的生活舍掉,舍到一无所有,去讨饭。世间人最苦的是贫民,他示现跟这些穷人、跟这些苦人,过一样的生活。从最高的,降到最低的,这值得人尊敬。一生干什么事情?教学。
  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是什么身分?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他不要求报酬,到处教人、到处劝化,让人明白这些大道理。自己做出来,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显示他所证悟的真理,展现给世人看,什么都不要,结果怎么样?结果他得到的,是世间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跟他相比的。他不在世了,世间人还给他建豪华宫殿供养他的形像,你说这个福报有多大!亿万人天天纪念他,念他的名号,世间什么样的富贵人能跟他相比?没有了。什么都舍掉,得到是圆满的,大圆满。世间人成天所追求的得到的是有限,那有限的得到还无尽的烦恼,这就是没有看破、没有放下。纵然有大福报得到,不能放下贪瞋痴慢,不能放下自私自利,生活得不自在,还是生活在烦恼之中。所以必须要把你所证得的理,落实在日常生活行为当中,使日常生活行为就是表现你所证得的真理,这是释迦牟尼佛做榜样给我们看的。世尊的学生,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人,也是做榜样给我们看。
  在家的弟子把这些大道理,落实在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工作行业当中,各个做出榜样给社会大众看,这都叫做「开门引摄」。佛并不是叫每一个人都出家,出家是少数人。出家一定要学世尊,做一个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佛法真实受用是在现实的社会,是在各个行业当中,要知道出家也是一个行业,从事於教育这个行业,跟社会的职业没有两样。你对这个有兴趣、喜欢,发心从事於社会教育工作的行业,做一个好榜样,教化社会上各个行业的群众,帮助社会安定繁荣兴旺,帮助世间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是出家佛弟子的使命,出家佛弟子的天职,就干这个事情。
  忘掉自己的天职,违背了使命,这就是作恶。这个恶就做大了,大在哪里?头一桩破坏了佛法教学的形象,这个罪就重了。佛家讲五逆罪,这叫破和合僧。「我没有破坏,我没有两舌、没有挑拨离间,破和合僧」,你的形象把和合僧破坏掉,几个人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想想佛与大菩萨当年在世,他们走到哪一个地方都受到人热烈欢迎,我们走到的地方受人嫌弃、受人讨厌,这就叫破和合僧。为什么他们能受人欢迎,我们会受人嫌弃?我们做得不如法。如果我们能够把这十条二十个字紧紧的抓住,我相信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大众欢迎。坦诚无私,跟大众接触,谁不欢喜你?
  因此不能不著重形象,形象是外表,古圣先贤跟我们说,「诚於中而形於外」。内里面不真诚,外面怎么装都会被人揭穿。必须要内真正发起菩提心,你有真心,表现在外面是自然的流露,不是装的;装会被人揭穿,自己也不自在。出自於真诚,丝毫虚伪都没有,我们学佛从这里学起,大乘佛法从发菩提心学起。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去访问善知识、亲近善知识,首先敬礼,礼节做到。在善知识面前头一句话就是报告,「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知道怎样修菩萨道,怎样学菩萨行」,向人请教,头一个说明我已经发心。你不发心,人家不教你。
  菩提心就是我们今天总结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真发这个心,我们的智慧有限、能力有限,不要紧,只要你真发心,必定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你在在处处都会增长你的道心、增长你的道业,为什么?你会学,遇到善人学习他的善法,遇到恶人反省我自己有没有这个恶念恶行?有则改过自新,没有就勉励自己不可以犯这一种过失,都是善知识,你怎么会不成就?接触一切大众教学相长,以能向不能的人学,以多向寡的人学,我们知道很多,他知道没有我多,但是他所知道的我还有不知道的,我要恭恭敬敬向他请教,才能成就自己的学问智慧。这个智慧是佛家讲的后得智,后得智要学,智慧才圆满。
  世间人,在佛经里面说,只有聪明,没有智慧。原因在哪里?没有菩提心。诸位要晓得,菩提心就是根本智。根本智在《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为什么说「般若无知」,根本智无知?根本智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所以称为无知,真智慧。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后得智。后得智是讲用,根本智是讲体,体是无知,作用是无所不知。可是六道凡夫,不但是六道凡夫,权教菩萨、阿罗汉、辟支佛,佛在经上讲他们没有智慧。三德:法身、般若、解脱,法身、般若他们都没有,都没有证得,只能证得少许的解脱。因为他见思烦恼断了,脱了六道轮回,他解脱是从这上说的;但是他的尘沙烦恼没断、无明烦恼没断,所以真性没有显出来,真性就是菩提心。我们现在这三种烦恼都具足,而且非常严重,这是我们当前大难。这个难怎样度过?完全靠自己。虽然是完全靠自己,不可以少佛法的增上缘。佛法增上缘就是大乘经论,天天要读诵,天天要讨论,每天在薰修我们才有指望。我要没有过去这四十九年的薰修,不行,怎么样也不能契入。天天干,一天都不能放松,这样才能契入。
  我劝勉同学们,我这一条路走得很辛苦,走通了。在现代这个社会,你要不真实肯干,这一条路很难走通。决定不能作住持、不能作当家,染上这些事务,你就完了。你不能不分别、不能不执著、不能不操心,你想得清净心,没指望。我们办个培训班,培训班有个班主任,像学校的校长,请别人来做,自己一做就完了。功劳成就双手奉给别人,自己什么都不要,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我们才能契入佛的境界。由此可知,入佛境界我们不是做不到,问题就是肯不肯做。一生遵守住: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我就得清净了。这三条沾上一条就完了,为什么?很容易起贪心。我们要断贪瞋痴,要培养戒定慧。贪瞋痴是戒定慧的反面,你要不离贪瞋痴,哪来的戒定慧?那个戒,形式上的戒,没有用。内心里头的戒才会起作用,才能帮助你得定;清净无染的定,才能帮助你开慧。所以清净平等下面才有正觉,不清净、不平等只有迷惑,哪里会有正觉?由此可知,不是不能为,而是自己不肯为,我们就错在这里。
  我也在讲席当中常常勉励同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