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c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1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道要高出多少倍。觉悟的人知道,他迷惑,他不觉,他要觉悟了,跟诸佛菩萨一样无二无别。为什么今天做出悖逆的事情,做出残害众生的事情?迷惑颠倒,佛经里头一再说「可怜悯者」,原因在这个地方。尤其佛在《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几句话,这就是讲一般造业的众生,佛的话多么婉转,这些人是「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佛菩萨用什么样的心对待恶道众生?决定不责怪他,没有人教导他,这就是所谓的业障深重。
  佛菩萨来教化众生一定观机,他业障很重的时候,佛菩萨这个时候不来。为什么?来的时候收不到正面效果,收反效果,他不但不信不解,反而毁谤侮辱,那就是罪上又加罪,佛菩萨不忍心,所以不来。让你业障慢慢消除,消除到一定的程度,你能够听得进善言,佛菩萨就来了;当好话听不入耳的时候,佛菩萨不会来。所以佛菩萨来是慈悲,不来还是慈悲,永远是慈悲的。今天这个世界如何能够救度众生?能够消除一切天灾人祸?给诸位说,只有一个真诚永恒不变的爱心,这个世间就有救。无论众生造作什么样的恶业,无论众生对我们加什么样的侮辱伤害,我们只有一个真诚清净平等的爱心对他,世间劫难就可以转过来,决定不能用憎恨。
  今天世界的灾难我们看得很清楚,人与人不信任,国与国不信任,族与族不信任,宗教与宗教之间不信任,这个不得了,这个发展下去是世界末日。如何建立互信?真诚的爱心,他不相信我,我信他,他不尊重我,我尊重他,他不爱我,我爱他,假以时日,对方会被感动。我们只一味真诚帮助人,尊敬别人、爱护别人、帮助别人,决定不求回报。帮助人求回报,这是错误的,这是有条件的,这不是真诚、不是清净、不是慈悲。真诚、清净、慈悲,决定不要求回报的。世尊当年在世圆满的奉献,身示范,言教诲,意是大爱,不希求一丝毫的回报,所以得到一切众生的尊敬拥护,一切众生乐意接受佛陀的教诲,因为他无条件的,这是我们学习最好的榜样。帮助众生、爱护众生附带有条件,就免不了引起众生的惊怖,引起众生的怀疑,所以决定不能附带任何条件,完全的奉献。我们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起,一定要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特别是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夏莲居老居士教我们要「真干」,干假的不行,假的总会被人拆穿,一定要真干,实实在在去干。
  真实的利益在哪里?不是在来世,如果我们希求来世得福,还是不清净,你还是有企图;换句话说,你这种干法的时候,还是属於有条件的。来生、后生的福报都不享,念头都不生,终极的目标圆成佛道。圆成佛道为什么?还是为帮助一切众生。成佛道,成就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我们对於帮助众生的事情做得更圆满;除此之外,什么希求都没有。那再要问为什么要这么作法?是你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宇宙人生真相是一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是一不是二。我们讲父子,父子还是两个人。
  在佛法里面,把这一桩事实称之为法身,你什么时候认清楚,什么时候肯定、承认了,一丝毫怀疑都没有,就叫证得清净法身。在《华严经》里面,你最低的位次是圆教初住菩萨,证得法身。证得法身,我们提出来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才圆满落实。这不是口号,这确确实实是自己心行的写照,就是这么一个心,就是这么一个行为,行为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佛经里面常讲「法尔如是」,没有丝毫勉强。没有入这个境界,自行化他都是有勉强的;入这个境界,才是一切趋向於自然,自然是这个样的,自然而然。
  大力阿修罗王,我们从这里看,当然是如来化身的,不是真的阿修罗王,真的阿修罗王哪有这种能力?所以一看就晓得应化的。《华严经》上我们所看的一切人物,皆是诸佛化现。所以你一旦明白,一旦觉悟,你才晓得自己一个人是凡夫,周边围绕的全是诸佛如来,这个时候才真的恍然大悟,「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没有舍我这一个人。不舍一人是指谁?就是我自己,不是说别人。你要体会得,你才知道;你体会不得的时候,给你讲你也不相信;一定要自己体会得。
  菩萨这一首偈颂里头,在我们现前社会里头,最重要的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要给别人找麻烦;别人有惊慌、有恐怖,只要有丝毫这些念头,那我们就错了。从思想到行为怎样才能真正做到?那要记住世尊对我们基础的教诲,我们严格的受持,心善、念头善、行为善,这《十善业道经》上讲的。「昼夜常念善法」,昼夜是不间断,「思惟善法」,起心动念不要想别的,念头生起都是想怎么样利益众生,怎么样帮助这些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苦乐是果报,果上不能解决问题,所以要懂得因。苦从哪里来的?从迷来的,从恶来的。乐从哪里来的?乐从悟来的,从善来的。由此可知,具体帮助众生离苦得乐,那就是要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转恶为善。
  这个事情要从自己本身做起,说了没有用,要去做。我们自己做,自己的业转过来了,这就是佛家常讲的转业力为愿力。转业力为愿力,这个意思暗含著转凡成圣,业力是凡夫,愿力是佛菩萨。因此修道之人必须要舍弃自己的成见,日常生活当中,尤其是处事待人接物,不可以随顺自己的意思。自己意思是什么?习气烦恼。随顺自己的贪瞋痴慢,随顺自己的七情五欲,那你是造业,你所造的是六道轮回业,你怎么能出得了六道?所以佛教给我们,我们现在也没有开悟,我们要怎么学法?佛教我们随顺佛陀教诲。从哪里修?古大德常说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念头,起心动念是根本。念头一动,自己就晓得这个念头是善还是恶?善念可以让它增长,恶念马上把它停止,这就是三十七道品里头的「四正勤」。时时刻刻不能忘掉,念念忆持,我们功夫才会得力,才真正能够改过自新。真正修行人没有别的,天天反省自己的过失,天天改正自己的过失。
  善恶的标准就是经典,我们同学们多数都是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最好的标准。但是念,一定要明了经义,这样才能够对照自己的心行,检点自己的善恶。善念善行要增长,恶念恶行立刻要把它革掉,这叫真修。不是每天把经念几遍就算了,那个不管用的。经典里面字字句句都是真实教诲,初学的人我们特别介绍两段经文。一段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讲存心,愿愿都是利益众生的心,这是弥陀之心,也是十方一切如来之心,我们天天念,希望我们自己起心动念,都能够与四十八愿相应,我们的心同佛、愿同佛。另外一段,我们采取三十二到三十七品,这一段经文里面内容是五戒十善,经文长,说得很详细。我们念这一段经文,反省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佛教导我们做的,我们做了没有?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违犯了没有?这一段经文是善恶的标准,是是非的标准,要牢牢记住。改往修来,改过修善,转凡成圣,都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所以我们把它列作朝暮课诵的经文,希望每天读诵,每天反省,每天改过,我们才能成就,这才叫真修,这是真正在修净业。决不是说每天念念经文就算了,那个没有用处的。念经文是口善,你的心行还是不善,所以收不到效果。今天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七0卷)  2000/10/1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370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阿修罗王偈颂,第六首:
  【佛出於世救众生,一切智道咸开示,悉令舍苦得安乐,此义遍照所弘阐。】
  遍照阿修罗王,他是「得种种方便安立一切众生解脱门」。菩萨给我们的启示非常之大,特别是在现代的社会。如何安立众生,可以说是现代社会一个最大的问题,这个问题牵涉的面非常之广,也非常之深。现代这个时代,由於科技的发达,大家都知道,科技确确实实是日新月异,但是人文、伦理道德的教育被疏忽了,所以科技愈发达,人心愈恐慌,愈不能够安立,造成这个社会最大的一个困惑,现代许许多多人都在寻求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这些年来也非常认真努力,我们觉得这个问题严重。我们在讲经不断的提醒同修们,社会安定的问题,世界和平的问题,人民真正幸福的问题,《无量寿经》上讲「惠以真实之利」,一切众生怎样才得到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利益不外乎物质生活富裕、聪明智慧增长、健康长寿,总不外乎这三方面,这是真实的利益。现在这三方面都受到严重的威胁,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也想了很多,不是政治能够解决得了,也不是军事能够解决得了,经济跟科技现在正在发展,不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使这个问题愈来愈严重,於是我们想像到,从前释迦牟尼佛为什么选择教育。
  世尊选择教育态度非常明显,不像中国孔子。孔子,我们读孔子的书,书里面记载,孔老夫子是寻求从政,周游列国,目的是想谋得一官半职,来实现他的理想,实现他的抱负。而是在当时的列国,这些国君诸侯没有人敢用他,才回到老家从事於教学工作。释迦牟尼佛的情形不一样,他是王子的身分,他不需要去谋求政治地位,他的地位是现成的,他主动放弃、舍弃了,而选择,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他选择这个行业,选择这么一个工作,而且是义务的为大众服务。服务的对象不限於自己的国家,在那个时候他服务的对象是国际,我们在经典上常常看到,十六大国王皈依,护法。所以他真正做到不分国家、不分族类、不分宗教,就是今天所讲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这是给我们最好的一个榜样。
  长行里面讲「开种种权门」,权巧方便。这一种权巧方便,大乘经里面说得很多,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更是最好的榜样。善财童子去参学这五十三位菩萨,实际五十三位都是诸佛如来应化的,这个我们毫无疑惑。因为《华严经》上,这些诸天众、诸神众,都是诸佛如来变化所作,那五十三位善知识还有什么话好说?每一位都是诸佛如来应化的,真是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五十三个人示现的形象,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里面示现以宗教人士出现的,只有六位善知识,只有六个人是宗教身分出现的,其余的都是社会的各行各业。所以佛教的教学,我们要认识清楚,它是今天所讲的多元文化。由此可知,如果这些众生是基督教的身分,佛一定现基督教教化他们;他是回教的习性,佛一定现回教身分教化他们。於是我们才肯定,不但所有宗教里面的神圣,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圣贤,无一不是诸佛如来的化身,我们对於这些矛盾就消除,疑惑化解了。障碍排除了,我们的恭敬心,恭敬赞叹、尊重供养之心,自然就生出来了。
  我们晓得众生根性不相同,居住虽然在一个地球,因为过去交通不发达,彼此不相往来,形成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族群,佛在各个不同文化、各个不同族群里面,示现的圣贤,因人施教。原本都是一家;不但是一家,原本是一体。在我们称诸佛如来,在穆斯林称阿拉,在基督教、犹太教称上帝,其实都是一桩事情。如果我们用方便话来说,其实就是一个人,是一身,在哪个地区人家称他什么。譬如一个有德行、有才华的人,他在家里面他的子女称他作父亲,他在学校任教他的学生称他为教授,那名称不是就不一样吗?我们现在看到许多人印出名片,几十个头衔,他到哪里人家就怎么称呼他,其实是一个人。所以我们晓得,今天世间众多宗教所供奉的神明,其实是一个人,他在哪个地方,哪一种不同的称呼。我们明白了,我们搞清楚,我们的心量拓开了,大乘经上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再不怀疑了,所以我们能够跟一切不同国土、不同族群、不同的众生和睦相处。我们以真诚清净平等心对待一切人事物,是依据这个道理,确确实实是平等的。
  世间也有许许多多的道学,表现种种不同的神异,那也是事实,我们接触了,看到、听到了,心里很清楚,他是属於某一个阶层,他修学程度达到了某一个阶层。一些不了解事实真相的人,奉之为神明,误以为究竟,其实他上面还有。到真正究竟圆满,是大乘经上所说的。我们怎么晓得大乘经上所说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