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f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4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妙庄严的法门,我们读起来看到好像我们做不到,这个境界太高了。可是佛在《华严》上教导我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跟圆融可以同时学习,这是《华严》教学最高的指导原则。意思就是说,凡夫可以学等觉菩萨的法门,这是等觉菩萨的法门,不是不能学,而是学得没有办法像他那么圆满,他们是百分之百,我们学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二,管用,所以说不能不学。一念,这个关键是在一念。一念怎么学法?实在讲是有很大的难度。大乘法里面许多的宗派,无量的法门,老实说都是修这桩事情。这个一念,在禅宗里面就叫明心见性,在密宗里面就叫三密相应,在教下就叫大开圆解,在净土叫一心不乱,都是一念。名称尽管不一样,事实上是一样,一桩事情,所以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是说修一念,方法不一样,门道不相同,但是所得到的结果都是得一念。一念是真心,一念是本性。如果就禅定来说,一念是自性本定,这个不是修来的。它的起用,就是本具的般若智慧,就是无量的德能。起用有两种:一个是知,一个是行;行门是无量德能,知是般若观照。所以解门、行门,它的根源是一个,就是一念。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得,然后我们才晓得,佛法里头修学理论的依据。它有真实理论的依据,我们的信心才坚固,我们的愿心才能够建立,勇猛精进,决定不退,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今天想精进,偏偏退转,很想建立坚固的信心,可是疑惑很多。经上告诉我们,「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这个意思就是说,修菩萨道、修菩萨行最大的障碍就是疑惑,所以世尊把它列入根本烦恼,我们不能不知道。可是信心的建立又谈何容易,不能够常常读诵大乘,深解义趣,信心就很难建立,境界风稍微动一动,我们信心就失掉。这是我们修行,功夫为什么不得力,为什么不能契入境界,我们要了解,原因在哪里要把它找到。
  「一念」修学的方法,总离不开禅定。可是你要真正想修定,实在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修定。这个理跟事,我们都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我们的疑虑就断掉。我们今天用什么方法修定?用「执持名号」修定,我们采取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方便,所有修定方法当中,这是第一方便法门。我们为什么修不成功?修不成功就是我们没能放下,我们在修学当中夹杂著疑虑、夹杂著妄想、夹杂著分别执著,所以功夫不得力。由此可知,你要想修定,你要先持戒。儒家讲到做功夫也不例外,它从哪里下手?「格物致知」,从这里下手。物是什么?物是物质的欲望,物欲。格是什么意思?格是跟它打仗、格斗。跟谁格斗?跟我们的欲望格斗。儒家讲克己功夫,克服自己的欲望,然后才能够修定。只要你自己的欲望没有能够降伏、没有能够克服,你这个定是决定修不成;换句话说,你的清净心不可能得到,这个东西是大障碍。
  我们常常在讲席当中勉励同修,爱欲要断,嗜欲要断,嗜是嗜好。说话真是要讲清楚,不能不罗嗦,听话很容易把意思听错了。昨天我看了一个杂志,是一个素食的杂志送给我,他们来访问我,我跟他们讲的三句话,他全听错了。我跟他讲,素食卫生、卫性、卫心,他听成「为」,「为生、为性、为心」,你看看就差错了,意思完全不对。卫是保卫的卫,世间人只懂得卫生,不是身,生理,保护生理、保卫性情、保卫慈悲心,他听错了。以后碰到这个情形,这也是我们学习,讲到这些名词最好写给他看,他就不会搞错;不写出来给他看,听的时候有的时候听错。我们要把嗜好断掉,特别是饮食的嗜好,夫子说「人之大欲」。所有一切众生,包括动物,哪个不好吃?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可是这个东西是个麻烦事情,这个东西要是不断,对於修行证果决定产生障碍。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表现托钵,这个嗜欲断掉了,托钵人家供养什么吃什么,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执著,所以在饮食里面人家修清净平等觉。穿衣吃饭,日常生活点点滴滴,都是在修清净平等觉。不被污染,就是清净;没有分别,不分别高下,不分别好坏,就是平等;境界在眼前,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一点都不迷惑,那就是正觉。
  《华严经》上讲修行,功夫怎样用?「历事炼心」,清凉大师注解上讲得好,历是经历,事就是日常生活琐碎的事情,我们接触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在这里头去炼,炼心;把妄想心炼掉,真心就现前,炼铁成钢,要把它锻炼掉。把无始劫来妄想习气,要淘汰得干干净净,这真用功,真下功夫。所以修行在哪里修?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之处用功夫,我们才真正有收获,才真得受用。那个受用是大自在,世间人体会不到。佛过的生活,我们世间人体会不到。我们今天看到佛经上记载,释迦牟尼佛那个生活太苦,这个我们怎么能受得了。其实我们全错了,说真实的,他个太乐、太自在,那个乐我们享受不到,他的生活真是大乐、大自在。我们今天堕落了,只知道五欲六尘是乐、爱欲是乐、嗜欲是乐,我们把这个当作乐,他们眼睛当中这是祸害,这是三恶道的因缘。享受这些东西,果报在三途;享受诸佛菩萨清净的法乐,果报是大涅盘,完全不相同。我们今天认为拥有一切这是乐、是享受。佛、觉悟的人是舍掉一切,那是真乐,舍掉一切回归自然。有谁能懂得这个道理,谁能够体会那个生活是真善美慧的生活,回归大自然。
  我们世间人又常说,生活有压力,压力从哪里来的?你的包袱背得太多,所以你才有压力。佛菩萨没有压力,全部放下,什么都没有,所剩下来就是三衣一钵,这在形象上我们看到,他统统放下了。实际上,在他理念当中,不但三衣一钵没有,连身体都没有。所谓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个话我们听得耳熟,真正的意思懂得的人不多。果然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们想想还有什么灾难?今天世间有很多预言家看到这个世间灾难,来告诉我们大家,还有更多更多看见的人没说出来,没有写成文字发表,只有他自己知道,他附近的几个朋友知道,那个就更多了,不计其数。为什么会有这些灾难?因为你的包袱太重,背的包袱太多,大灾难现前。你负担轻,小灾小难,负担重,大灾大难,把所有的包袱全部丢掉就没有灾难,就这么回事情。
  这个世间是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在凡圣同居土里面,有圣人跟我们在一起住。哪些是圣人?放得下的是圣人,放不下的是凡夫,诸位从这个地方去观察,你就会认识圣贤了。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无论是什么样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都能够发现他是再来人,再来人能放下。凡夫决定不肯放下,不肯放下他的心思是乱的,他的念头很复杂。一切放下的人,他的念是清净的,纵然不是一念,与一念非常接近,这是圣贤。得一念是圣,接近一念是贤。净宗法门好,我们放下一切杂念,一心念佛,这一心念佛是接近一念。所以这个法门,今天我们读到我们可以学,我们用什么方法学?用执持名号的方法来修学,二六时中心里不离阿弥陀佛,这就是接近一念。阿弥陀佛还是一念,这个一念不是真的,真的一念是没有念,无念才叫真正一念,我们现在还有一个阿弥陀佛。六祖能大师讲「本来无一物」,我们现在还有一物,这个好!我们不多,只有这一念,这一念就是接近一念,念头没有那么复杂了。可是你要记住,阿弥陀佛一忘掉的时候,乱想又来了。怎样能够维系著阿弥陀佛不间断,这就是功夫。所以,为什么建念佛堂大家在一起共修?无非是希望这一念能够绵绵密密保持住。除了睡眠,没有办法,自己不能控制。可是念个三年五载,功夫成熟了,作梦也念佛,那个时候你的功夫真的不间断。梦中也念佛,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已经成习惯了,这个时候才叫功夫成片,才叫功夫得力。但是现在的社会跟从前不一样,分工分得很细,竞争愈来愈烈,你要不竞争,你就会被淘汰,你就会落伍。为了生活、为了生存,你也没有办法把这些工作舍掉,那怎么修法?工作的时候,把佛号放下,认真去工作;工作完毕的时候,把工作放下,佛号提起,这就行。这依旧符合不间断,这古大德教导我们的,这个法门对我们就方便了。一定要牢牢的记住,工作完毕的时候,佛号一定要提起,决定不要去胡思乱想。
  居士林念佛堂建立了,提供大众念佛,好!我们这个地方,刚才有同学来找我,他们想到居士林念佛堂去念佛,不必要,我们那边的念佛堂可以念佛。我们在此地,我们的工作是研教,放下研教就念佛,我们就这两桩工作。不研究经教就念佛,不念佛就研究经教,时间一分一秒都不要让它空过,我们妄想分别执著不需要放下,自然就没有了,你这个功夫取而代之了。我们念佛堂旁边有个小房间,听说小房间放些东西,那东西可以搬走。现在我们男众同修搬到对面宿舍去了,有空间搬走,这个房间空出来,念佛念累了可以休息,休息好了赶紧出来再念,我们这个地方的念佛也不能够中断。男众同修,我们请李会长跟杜氏祠堂负责人交涉一下,他们的顶层是个祠堂,希望那个地方开放,让我们男众在里面念佛,他祖宗也沾光,也会跟我们一起念,好事情!
  拜佛,我们可以去买小的、长方形的地毯,那个拜佛非常之好,一个人一个。采取我们现在念佛堂这个办法,绕佛,念佛决定是以绕佛为主,绕佛累了的时候,这才坐下来止静休息,这是不得已的;休息一会儿,一定要再绕佛。如果妄念很多,或者是昏沉,要拜佛。拜佛还打瞌睡,拜佛还要睡觉,那你就干脆去睡好了;睡好之后出来再念,这个没有压力,没有限制。我们这个方法,在海外提倡以来,很受一般念佛同修的欢迎,依照这个方法做大家都很欢喜。现在居士林念佛堂也采取这个办法,听说大家也很喜欢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我们进入念佛堂之后心地清净,一丝毫压力都没有。还是依众靠众,依众靠众当中,自己还能随顺自己的体力,身体好的拜佛拜得快,身体差一点拜佛动作就慢,各人拜各人的,这样就方便了。敲著引磬一起拜,动作快的嫌太慢,体力差的嫌太快,他都生烦恼,都有压力。现在是各人拜各人的,你喜欢慢你慢慢拜,你喜欢快你快快拜,彼此不干涉,这就自在了。但是念佛的佛号音声要统一,只有这一桩事情。因为念佛的声音不统一的话,那就太吵杂,变成噪音,秩序就破坏了。只有念佛的音声统一,其余的都随各人的体力。你绕佛,你喜欢走得快,你就快走;他喜欢慢慢走,他就慢慢散步,都不相干扰。
  我们的目的无非都是要求得一心,我们明了这个原则,在日常生活当中最重要是用清净心。我们一般讲,舍弃自己的成见,这就接近清净了。如果自己有成见,自己有主观观念在,就很麻烦。放弃自己的成见,纯客观的这种观察,你就容易开智慧,这才真正能达到恒顺众生,有成见就不会恒顺。你有你自己的看法,你有你自己的主张,你有你自己的好恶,有你自己的标准,一定叫别人符合你的标准,这叫攀缘。我们自己放弃成见,能随顺别人的标准,这叫随缘。随缘而不执著,就是佛菩萨;随缘里还有执著,这是凡夫。这里面的差别,实在讲非常微细。诸佛菩萨跟我们六道凡夫,他示现在六道,我们在生活状况,实在讲没有两样,看不出来,可是用心完全不相同,佛菩萨心清净,凡夫的心是染污的,染净不相同,迷悟不相同,所以善恶也就不一样。佛菩萨讲的善恶我们不懂,名称是一样,标准不相同。
  这是讲我们在生活当中,如何来学习妙庄严的法门。这个地方说的是一个总原则,与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相应,不但是佛家讲的这些法门,世法里面无量无边的法门也相应。世法佛法本来就不二,讲到最极微细处那就是起心动念,念头,我们晓得太微细了,刹那生灭,每一个念头都相应,那就没有不相应的,这把世法、佛法全部都包括在其中。我们要知道怎样去修学,从哪里下手?《楞严经》上讲的「最初方便」,我们要懂。如果不懂的话,不知道从哪里修起,你所学的东西没有办法落实,在生活上用不上,岂不可惜吗?一定要晓得如何去落实,从哪个地方学。利根的人,从起心动念之处学;根性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