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1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定不做。
我们一般讲,得罪人的事情决定不做,但是这个得罪人也不是简单这么一句话,你要熟读圣贤书,知道圣贤所讲的标准。众生造作罪业,我不随喜,这得罪他,这是正确的;众生所做的,确确实实於社会、於众生有利益的,我要是得罪他,是错误的。你要想到到底什么是善恶的标准,有个最简单的拣别,就是对社会有利益,对一切众生有利益的,这是绝对标准。什么是错误的?对自己有利益,你就大错特错了。所以,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真正觉悟的人,起心动念,一切行为,他为众生他不为自己。他念佛求往生,肯定得生,为什么?与性德相应。与性德相应,就是与佛心相应,与佛愿相应,与佛行相应,他怎么会不往生!
我们再看后面这一段,这是四种四谛最后的一种,无作四谛,圆教的;无量四谛,别教的。「又究此四,非唯但空,便为真实,今了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我们先看这两句,这是大乘圆教。《华严》、《法华》、《楞严》、《般若》,都是属於大乘圆教。前面这一句总说,又究此四,这个究我们一般人讲研究,佛法不说研究,讲参究、深究,这个苦集灭道四谛。非唯但空,便为真实,但空前面说过,因缘生法,缘起性空,所以说它不是真实,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讲的前面一段的意思,就是非唯但空。但是你要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再深入一层观,「凡所有相,皆是实相」,那就是此地讲的「便为真实」。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实相?凡所有相皆是法性,所以宗门开悟的人,老师问:你会么!竖一个指头。这是什么?他的意思实实在在就显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皆是实相,那就对了。你要只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小乘,你只答对一半,你没有了解彻底,真正彻底是什么?那就是实相;实相跟实相,实相是一相,决定没有二相。
所以一切万法是一相,觉悟的人他知道,森罗万象里面,他看到一相。这个话不好懂,古人用比喻,这是贤首国师(清凉的老师)他说,他用比喻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去参观黄金的产品,黄金做出许许多多首饰、璎珞,还做出很多的用具,黄金的碗、调羹、碟子、壼、杯子。我曾经参观过,琳琅满目,大概有一、两万种,没有一个是相同的,真是好看。你看相,那么多,一、两万种;你要看体,一种,黄金,除黄金之外,什么也没有。你要能看到黄金,你就看到实相。觉悟的人看什么?宇宙之间所有一切万法是什么东西?法性。这个人叫明心见性,他在相里头看到性,就正如同在金器里面,那么大的场面,那么多的样式,他只看到一个,黄金;见到性,从相上见到性。不管多少形状、样子,不管多少,总而言之一句,都是黄金做出来的。
我看到这个也是个缘分,陈大川居士他就是做这个东西的,做首饰的,我在他的展览室里面参观。参观这个就体会到清凉大师所讲,「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看到这个我们就想到,这句话就是说这个意思。一、两万种的产品,你一看就是黄金。你看到黄金,你就看到真实了。相为什么是假的?相会变,我喜欢做什么样子,我可以把它改变一下,但是体不能改变;体是金,不能改变,所以它是真实的。不变的是真的,会变的是假的,所以相是假的,性是真的。一切相会随著我们心在变,变是变它的外表,变它的相,它的性不变。我们从这里去参这个道理,这是总纲领、总原则。这一句话讲的是宇宙一切万有,它就是法性;对我们人来讲,就是佛性。佛性迷悟不同,悟了叫佛菩萨,迷了叫凡夫。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六九卷) 2003/8/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069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清凉大师下面的疏文。
「今了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生死即涅盘,无灭可证,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我们就念到这一句。这一段的意思很深很深,大乘圆教确确实实通达、晓了诸法实相。今是今天,了就是觉悟,这才明了,彻底的明了,五阴六入皆如,这一句就是《楞严经》上所说的,四大,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是妙真如性。这个如就是妙真如性,真如本性,就是!这什么人的境界?是明心见性菩萨的境界,不是凡夫境界。凡夫,我们今天听说了,在这个经上听佛这样讲,现在五阴六入如不如?不如,不是我们的境界。
五阴是一切诸法把它归纳,归纳到最后为五大类。这五大类再要归纳,归纳为两大类:一个是色法,一个是心法,就成两大类,现代世间人所说的物质、精神;色法是物质,心法是精神。今天讲物质、精神,跟佛法讲的色心是一个意思。但是世间人讲,讲得很笼统,佛法讲得很清楚,讲得很细致。色,这是物质。物质,我们现在借重科学的帮助,生在现代的人多少有一点科学常识,知道这一切物质的现象不是真的,正是佛家讲的缘生。一切的物质,科学家用分析的方法,把它分成了分子,这个分子就有很多种类,学过化学的人、学过物理的人,概念就很清楚。这时候再分析成了元素,元素再分析就变成原子,原子再分析就变成电子、粒子。愈分愈细,分到最后才知道,宇宙之间所有一切物质现象,大到星球,小到微尘,都是这个基本物质组合的。科学家所谓是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样,实际上是一个东西。
在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般若会上《金刚经》大家念得很熟,「一合相」,佛说出来了。物质只是由一,就是这一个物质组合的,它是平等的。今天大家把宝石看得很重,贵重,金刚钻;泥沙看得最贱,一文不值。其实组成金刚钻的粒子,跟组成泥沙的粒子是一个粒子,完全相同,真的就是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样,组合不一样,实际上没有两样。你从这个地方要是看穿了,在物质现象里面,你的平等心就生起来了。一切万事万法没有一样不平等,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佛在经上讲,世界微尘,它是一,它不是二。整个宇宙从物质的世界来说,世界无量无边,是什么?一合相,这个一从哪里来的?无中生有。
《般若经》上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个空是什么?空是法性。色是什么?色是法性所现的相,我们称为法性的相分。所以,法性的相分就是法性,这叫皆如,如就是法性。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我们还用金来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在哪里?那个金器就是金,离了相,就没有性;离了性,也没有相了。好像金跟器一样,我们说用黄金做一个手镯,手镯是个相、是个器,金在哪里?镯子就是,离开镯子就没有金,离开金没有镯子,它是一不是二。什么时候你能够见到,宇宙之间所有一切的现象就是法性。相有生灭,性没有生灭,生灭跟不生灭是一不是二,这统统是属於无作四谛,这才真正叫见到真相。
所以他这一段的结论,「不取不舍,同一实谛」,这是叫真相大白。什么人的境界?法身菩萨的境界。你什么时候见到了,你什么时候肯定了,你就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这个华严宗,华严宗的学者他们修行修什么?他修法界观。法界观什么?就是观无作四谛,从相里头见性,从性里面才真正通达明了万法一如。所以五阴是法性,不但色法是法性,物质是法性,受、想、行、识也是法性。受想行识是心法,它不是物质,是法性的起用,就是我们平常讲的见闻觉知,能见、能听、能觉、能知。五阴里头,受、想、行、识;受,在唯识里面讲是前五识;想,第六意识;行,第七末那识;后面那个识是第八阿赖耶识。所有一切有情众生,都是五阴和合的现相,我们称它为幻相。
相有生灭,性不生灭。既然性相是一不是二,我们也可以说相没有生灭,为什么?相是假相。随著意识,就是心、意、识,就不讲受,受是前五识,不讲了,唯识所变,那个唯识就是第六、第七、第八,这三个识在起作用,把外面所有一切境界相产生了变化。也就是我们念头善,没有一样不善,极乐跟我们娑婆是一不是二。觉悟的人、契入境界的人告诉我们,阿弥陀佛就是自己的心,我心就是阿弥陀佛;极乐就是此方,此方就是极乐,这个话是无作四谛。他要没有契入这个境界,这个话说不出来。能说出这个话的人,他契入境界了。至少他是圆教初住菩萨,他的阶位最低,他入这个境界,他能说得出来。
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见一分真性,真性是无作。他起作用的时候,示现在九法界,像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人间。在中国祖师大德里面,不少佛菩萨再来的,来示现,那就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我们凡夫看到他是有作,实际上他无作。无作跟有作是一不是二,我们凡夫不懂,凡夫总是要把它分开,分开就错了、迷了。什么时候你看到是一,那你就觉悟了。一才觉悟,二就迷了,三、四就更糟糕,愈迷愈深了。所以,大乘佛法里常说,「入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一。什么时候你在一切法里面看到一,一是法性,一是真如。五阴六入皆如。古大德他们的文字简单,你看四个字一句,一点都不罗嗦,只举一个五阴六入做个例子。你晓得五阴六入,下面你就会知道,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如。所以用《楞严经》的话来讲大家就好懂,佛在楞严会上讲「皆是妙净明体,如来藏性」,在此地用个「皆如」两个字就说尽了。
还有什么苦?无苦可舍。你入境界就没有了;不入境界,有,为什么有?不入境界,你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那你就有得受。换句话说,你没有入境界,佛常讲,六道凡夫有五种受,这是五大类,身有苦乐之受,心有忧喜,这两大类,苦乐、忧喜;还有一种,心这个时候没有忧喜,身也没有苦乐,这是叫舍受。苦、乐、忧、喜,加上舍受,五种受,六道凡夫统统有。这五种受是不正常的,虚幻不是真实,真的像梦幻泡影一样。正常的享受,佛经上我们常常念到「正受」,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是什么?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这不就是舍受吗?它不叫舍受,这叫正受。舍受是什么?舍受时间很短,不是永久的。永远是这个样子的就不叫舍受,永远是这个状况叫正受,正受也叫三昧,佛经里梵语称三昧,也称之为禅定。
所以禅定是正受,禅定境界里头决定没有苦乐忧喜舍。苦乐忧喜的相有没有?相有,虽有其相,你没有这个受,你已经得正受了,无苦可舍了。这个舍是舍离,离苦得乐,没有苦可以离,也没有乐可以得,这时候才叫做真乐。极乐世界的乐,就是这个乐,不是苦乐的乐。苦乐的乐是相对,是佛的方便说。正说,正说是苦乐两边都舍掉了,这才叫真乐,完全是性德圆满的透露、显示出来了,法身菩萨的境界。十法界、四圣都没有入这个境界,四圣法界里面,有菩萨、有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古大德说,他们所得到的是相似;也就是法身菩萨那个境界他们靠得很近,有相似的享受,并非真实;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二乘。
这里头再延伸,范围扩大,权教菩萨、十法界的佛,无苦有谛。但是下面来说,像声闻、像缘觉,他有苦也有谛;再往上面去,无苦有谛,到法身菩萨,入真实了。实在讲,在这个境界里头,入一真法界了,你说还有没有苦,还有没有谛?我们套六祖的话来说,苦谛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不二法的境界,大乘教里面常讲,「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你一开口一动念,就二三,就是二法、三法。正因为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佛才教导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给我们讲的这些法,可不可以执著?不可以。可不可以分别?不可以。为什么?你一执著一分别是二法,你不懂如来所说义。
所以《开经偈》里头,妙绝,「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是不二法。你要懂得,如来所说一切法都是不二法,你就真正懂得如来真实义;你要是把如来所说的,你还要去分别,还要去执著,还在里头打妄想,你是凡夫,你把如来所说的真实义扭曲、错解了,那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佛没有这个说法。这个道理,懂的人确实不多,为什么?没有入境界。这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