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第1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妻:〃否则我们将断子绝孙;大地上将从此没有我们的族人。现在;没有人会看见我们成婚;也没有人说这是可耻的。
世上已没有别人;只剩下我们两个。〃然而弟弟执意不允:〃我说不出道理;但这是一件坏事;是被禁止的。〃于是姊姊只得作罢。不过她开始另设别法。
她去了一个遥远的地方;建造了一所风格迥异于自己居所的房屋;并准备了一切日用品和女子服装。然后;姊姊回来告诉弟弟说;她已在某地海边上发现了一个还活着的女人;所以敦促弟弟前去求婚。弟弟启程前赴海边;但是姊姊已暗暗地先行抵达那里;并变换了原来的服饰、容貌、乃至声音;宛若另一个陌生女子。弟弟并无丝毫怀疑;便愉快地娶她为妻。从此;姊姊不断地奔波于两地;轮流扮演着两个角色——弟弟的亲姊和弟弟的爱妻。最终;当她怀孕后;弟弟便不再思念姊姊;而与妻子在新居地生了许多孩子。这个家庭不断扩大;多年后发展成为整整一族人民。
乍看之下;这一传说似乎表明了楚克奇人颇有近亲或同胞结婚的陋习;类似古代某些〃文明〃史家所指责的〃乱伦者〃。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一事例所展示的;恰恰是视近亲结婚为不道德的观念;否则;故事中的弟弟也不会执意不娶姊姊为妻;并声言这是〃被禁止的〃了。事实也确是如此:楚克奇人视近亲结合为乱伦大罪。
对于具有某种亲戚关系的成员实施婚姻禁制;不仅见于楚克奇人中;也见于其它许多部落中。例如;也属〃古西伯利亚人〃的科里亚克人便将许多种亲戚列入禁止通婚的范围内。这些人可以分成两大类:血亲和姻亲。就血
亲成员而言;男子禁娶的女子为:生母、亲女、亲姊妹、堂(表)姊妹、姑母、姨母、亲侄女、亲甥女。除此以外;更远的直系血亲(例如曾祖父、曾祖母和曾孙辈)也属于禁婚之列。而就姻亲成员而言;男子禁娶的女子则为:继母、在世妻子的姊妹(即不能同时娶亲姊妹为妻)、在世妻子的堂、表姊妹(即不能同时娶堂、表姊妹为妻)、嫡弟之遗孀、亡妻的姊姊、侄儿的遗孀、弟兄之妻的姊妹(即弟兄俩不能娶姊妹俩)、弟兄之妻的堂、表姊妹(即弟兄俩不能娶堂、表姊妹俩)、继女。此外;一个男子还不能同时娶姑母、侄女或者阿姨、甥女;两个堂、表弟兄则不能分别娶姑母、侄女或者阿姨、甥女;叔、侄或舅、甥也不能分别娶亲姊妹或堂、表姊妹;以及姑母、侄女或阿姨、甥女。
尤卡吉尔人中更流行一种严格的回避制;对许多异性成员(甚至同性成员)之间的社交接触加以十分苛刻的限制。必须互相回避的成员被称为〃纳希叶尼〃;意为〃互相羞于会面的人〃。除了不少血亲成员必须成为〃纳希叶尼〃外;许多姻亲成员也必须互相回避。他们是:公公与媳妇;男子与其弟媳妇或堂、表弟媳妇;男子与其亲侄媳或堂、表侄媳;男子与其亲甥媳或堂、表甥媳;岳母与女婿。除此之外;岳丈与女婿、大舅子与妹夫也均在禁止交谈之列。凡属〃纳希叶尼〃;双方均不得直接问候;不能瞧见对方的脸面;不能在对方在场的情况下袒露自己的身体;甚至不能裸露膝盖以上的腿部。互为〃纳希叶尼〃的男子则禁止向对方显露自己的生殖器或者谈论性问题。他们也不能同时拜访一位姑娘。就执行这些规定的严格程度而言;姻亲成员更甚于血亲成员。
突厥部落雅库特人中则流行一种被称为〃基尼蒂〃的习俗;它禁止新婚儿媳与男方的男性长辈——尤其是丈夫的父亲——见面和进行其它接触。例如;媳妇不准从公公的火堆前面经过;而只能从西北方绕后面而行。又;她不能直呼其公公之名;甚至当公公以某种常用物为名时;媳妇也只能以另一代称呼唤该物;比如;若公公名为〃燧石〃;则媳妇只能称燧石为〃火石〃。
当媳妇不得不问候公公或婆婆时;就应尽可能拉低帽沿;以遮住自己的眼睛。
当然;媳妇的头发、赤裸的脚和其它肉体更非公公所应看到。早先;〃基尼蒂〃还要严格:新娘婚后要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不让丈夫的父亲、弟兄或其它任何男性亲戚见到自己。如果实在无法避免会面;也必须遮掩自己的脸面。
所以;有时候;男方的男性亲戚直到媳妇去世也未能一睹她的容貌。
科里亚克人实行〃婚禁〃;尤卡吉尔人实行〃回避制〃;雅库特人的〃基尼蒂〃;显然都是旨在限制血亲通婚或近亲通婚。不过;他们对于血亲不宜通婚的原因却似乎不太清楚;例如;科里亚克人往往解释道:〃这类亲戚如果同居的话就会很快死去。〃有的尤卡吉尔人则解释回避制的原因道:〃我们的父辈就是这样做的。〃或者〃聪明人懂得必须这样做。〃也许;他们只是从长期的经验中得知血亲或近亲通婚不利于整个社团在身、心方面的健康发展。不管怎样;这些习俗至少表明;〃蛮人〃并不是肆无忌惮的〃乱伦者〃。
(芮传明)
骷髅〃饮器〃有何含义?
《汉书。张赛传》载云:〃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匈奴是秦汉时期活跃于中原北方;并在蒙古高原上建立起强大政权的游牧民族;月氏则起初游牧于敦煌、祁连间;后被匈奴迫逐而西迁至今伊犁河上游一带。
两个游牧政权在战争中;一方杀死另一方的首领;本来并不鲜见;但是由此导致的骷髅饮器却引起了后人的无休争论。韦昭注云;此〃饮器〃即是椑槪欢鴹罉}乃是盛酒或盛水的器具;呈隋圆形。晋的则谓〃饮器〃乃虎子之属;而虎子就是溺器。但是;颜师古又否定这两说。他引《汉书。匈奴传》〃以老上单于所破月氏王头为饮器者、共饮血盟〃一语为证;认为此饮器即饮酒之器;而既非溺便之亵器(虎子);亦非盛酒之器(椑槪蚱珮})。
那么;孰是孰非?〃饮器〃是否仅见于古代的匈奴人中?将人头制成〃饮器〃又有些什么含义?这些都是易于提出而难于解答的问题。
按古史籍、似乎只能将〃酒杯说〃和〃溺器说〃两存之。若据上引《汉书。匈奴传》以月氏王头共饮血盟的记载;则〃饮器〃为酒杯之属是显而易见的。又;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史家希罗多德在《历史》卷4中谈及游牧民族塞西安人的风俗时;清楚他说明了敌人的头骨是作为杯子用的。他说;塞西安人〃饮他在战场上杀死的第一个人的血。他把在战争中杀死的所有的人首级带到他的国王那里去;……以上便是他们中间的风俗。至于首级本身;他们并不是完全这样处理;而只是对他们所最痛恨的敌人才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把首级眉毛以下的各部锯去并将剩下的部分弄干净。如果这个人是一个穷人;那么他只是把外部包上生牛皮来使用;但如果他是个富人;则外面包上牛皮之后;里面还要镀上金;再把他当做杯子来使用。〃然而;同样有证据支持〃溺器说〃。《战国策。赵策》、《史记。刺客列传》、《淮南子。道应训》等均谈及;三晋分智氏后;赵襄子最恨智伯;便破其头;以为饮器;而《韩非子。喻老篇》则称赵襄〃漆其头为溲器〃;《吕氏春秋》称之为〃溲杯〃。洪亮吉《晓读书斋二录》认为这即是溺器。《识遗》谓〃死骨凶秽;又;恶人头颅岂俎豆所宜乎?溲便说盖似之。〃可见他们都持〃溺器说〃。
又;《晋书。徐嵩传》载云;姚方成擒执徐嵩后;因怒其不服;遂〃三斩嵩;漆其头为便器。〃《魏书。司马睿传》说;孙恩剖骠骑长史王平之棺;焚其尸;〃以其头为秽器。〃显然;敌人的骷髅制成的溺器;而不是盛酒之具。
将敌人(乃至亲人)的骷髅制成器物(不管是酒杯还是便壶)的风俗流行于许多民族之中;其方式和用意也各不相同。例如;上文所引希罗多德《历史》中提及塞西安人有此风俗;同书还谈到;伊赛多涅斯人也有类似的习俗:〃在秃头者以东的地方;则我们确实知道是住着伊赛多涅斯人。……据说伊赛多涅斯人有这样的一种风俗。当一个人的父亲死去的时候;他们所有最近的亲族便把羊带来;他们在杀羊献神并切下它们的肉之后;更把他们主人的死去的父亲的肉也切下来与羊肉混在一起供大家食用。至于死者的头;则他们把它的皮剥光;擦净之后镀上金;他们把它当作圣物来保存;每年都要对之举行盛大的祭典。就和希腊人为死者举行年忌一样;每个儿子对他们的父亲都要这样做。〃13世纪的鲁不鲁乞在其《东游记》中谈及;吐蕃人也有类似风俗:〃在唐兀人那一边的;是吐蕃人。……然而;他们仍然用他们父母的头盖骨做成漂亮的高脚杯;以便当他们从这些杯子中喝饮料时;可以在欢乐之中回忆起他们的父母。这是一个曾经亲眼看见这种杯子的人告诉我的。〃
《鄂多立克东游录》所述情况大体相同;但他只说以父亲而非父母的头制成酒杯。敦煌古文献《北方若干国君之王统》还说;奚部落将其祖先的颅骨镶以金银;用作酒器。可见骷髅饮器的对象不仅限于父母;还可以扩展至祖先。
骷髅饮器似乎多见于中亚和北亚的游牧民族中。例如;五六世纪称雄于漠北的柔然(蠕蠕)人中也流行此俗。《魏书。高车传》载云:〃肃宗初;
弥俄突与蠕蠕主丑奴战败被禽;丑奴系其两脚于驽马之上;顿曳杀之;漆其头为饮器。〃又;《续通考》谓西夏人中的争斗双方一旦仇恨解除;就用犬血和酒装在骷髅中饮之;发誓不再复仇。这种骷髅饮器可能兼用双方斗死者的头颅制成。
骷髅饮器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或为纪念亲人;或为仇视敌人;或为发誓和解。那么;这些不同功能的背后是否有着一种共同的信仰?这却不甚了了。然而;骷髅饮器的制作和使用者似乎都认为它具有某种神奇的魔力——增强自己、削弱敌人;等等。一则关于传奇国王凯沙尔的故事即体现了这种信仰:凯沙尔王为了重建业已灭亡的古门汗王国;就设法取得14个宝藏。而位于天上的这14个宝藏则由一个女人守卫着。凯沙尔王酿制了一种特殊的酒;装在由七个铁匠骷髅制成的酒杯中;宝藏看守人饮酒后即沉沉入睡;从而被凯沙尔王盗去了14个宝藏。
在现代民族中;制作和使用骷髅饮器的现象日益消失;所以我们已难以将这一遍布古代世界的风俗的信仰背景一一具体确定了。
(芮传明)
法国国庆节为什么定在7月14日?
从所周知;每年的7月14日为法国国庆纪念日。法国人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国庆节?法国国庆节是怎么来的?
7月14日是法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天;1789年的这一天;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巴黎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攻占了作为封建制度象征的巴士底狱。当天深夜这个消息传到了凡尔赛宫;被人们从睡梦中叫醒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听到这个消息后对利昂古尔公爵说〃这不是造反了吗?〃公爵回答说:〃不;陛下;这是一场革命。〃
1793年国民公会的公告中也说;巴黎人之所以攻占巴士底狱而开始了革命;就是因为它最直接地压在他们头上。我国史学界一般认为: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拉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这标志着旧的封建法国的灭亡和新的资本主义法国的诞生;因此后来法国人便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国庆节。
有的学者则指出;尽管早在大革命期间便有人认为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但是迄今为止法国人在关于大革命开始于何时这个问题上仍存在着分歧。较普遍的一种观点是把大革命看成是由一连串的革命组成的。例如:马迪厄和勒费弗尔认为革命的第一阶段为〃特权阶级的革命〃或〃贵族革命〃;开始于1787年在卡伦召开的贵人会议;索布尔认为革命的第一阶段为〃合法的革命〃;开始于1788年底。而饶勒斯、瑟诺博司则认为;大革命是以〃革命日〃的形式推进的。第一个〃革命日〃是1789年6月17日第三等级宣布成立国民议会。米涅的法国革命史则从1789年5月5日三级会议召开写起;既然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大革命开始这种说法未被法国人所普遍接受;那么;7月14日标志着法国大革命开始;并因而被法国人定为国庆节这种说法显然欠妥。
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把7把14日作为节日来庆祝始于1790年;但是它不是以纪念大革命开始的形式出现的;而是以联盟节的形式出现的;法国国庆节是从大革命期间的联盟节演化而来的;是当时法国全国大联盟运动的产物。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的消息传开后;市镇革命的浪潮遍及全国;各城
市纷纷效法巴黎推翻旧的封建统治;建立起新的市政机关。这些新政权诞生之日起便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威胁。一方面它要随时准备迎击旧的封建势力的反扑;另一方面它必须迅速平定被有产者称为〃无政府主义〃的农村大恐慌;以防止下层群众的自发运动将革命推进到资产阶级所无法接受的程度;严峻的形势向这些因宣布与旧制度下的民政及军事当局一刀两断而陷入孤立无援境地的城市自治政权提出了尖锐的挑战。
为了增强新政权的力量;保护资产阶级刚刚从革命中获取的胜利果实;1789年11月29日;维瓦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