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台湾通史-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早用东平策,终成北伐动。画河师不进,去浙败频闻。同室戈相阋,中
原剑失群。他年修国史,遗恨在湘军。
玉累云难蔽,金陵气未消。江声喧北固,山影绘南朝。吊古沙沈戟,狂
歌夜按箫。神灵终不閟,化作往来潮。又有《柴市谒文信国公》诗曰:
一代豪华客,千秋正气歌。艰难扶社稷,破碎痛山河。世乱人思治,时
乖将不和。秋风柴市上,下马泪滂沱。
宏范甘亡宋,思翁不帝胡。忠奸争一瞬,义节属吾徒。岭表驱残卒,崖
门哭藐孤。西台晞发客,同抱此心朱。
忠孝参天地,文章自古今。紫云留故砚,夜雨寄孤琴。景炎中兴绝,临
安半壁沈。巍巍瞻庙宇,相柏郁森森。
我亦遘阳九,伶仃在海滨。中原虽克复,故国尚沈沦。自古谁无死?宁
知命不辰。凄凉衣带语,取义复成仁。
章太炎先生读之,叹曰:“此英雄有怀抱之士也。”
先生归台后,即孜孜矻矻,潜心述作。旋移居台北,越五年而《台湾通
史》成。刊行时,日本朝野颇为重视,祖国人士则因隔阂,反有漠然之感。
唯章太炎先生以为民族精神之所附,谓为必传之作,先生亦颇以此自许。《通
史》既刊,复集古今作家之诗,刺其有关台湾历史山川者,编而次之,名曰
《台湾诗乘》,凡六卷。是书之成,沈太夫人与有力焉。陈蔼士先生近读其
稿,为题四诗。其一曰:
难得知书有细君,十年相伴助文情。从来修史无兹福,半臂虚夸宋子京。
先生作史时,搜集先民有关台湾著作甚丰,其中三十余种,均系海内外
孤本,极足珍贵,乃编为《雅堂丛刊》。笔墨余闲,颇事吟咏,因集《大陆
诗草》以后之作,都为一卷,名曰《宁南诗草》,志故土也。其《登赤嵌城》
曰:
七鲲山色郁苍苍,倚剑来寻旧战场。地剪牛皮成绝险,潮回鹿耳阻重洋。
张坚尚有中原志,王粲宁无故国伤。落日荒涛望天末,骑鲸何处吊兴亡。
民国十二年春,先生以《通史》已刊,《诗乘》亦纂成,思欲暂息其著
作生活,因偕沈太夫人东游,以诗自写其境曰:
民国十二年春,先生以《通史》已刊,《诗乘》亦纂成,思欲暂息其著
作生活,因偕沈太夫人东游,以诗自写其境曰:
时震东适留学东京,随侍先生及沈太夫人漫游于镰仓、箱根间,天伦之
乐,无过于是。回忆海滨白沙,湖上青松,犹历历在眼前也。
先生尝曰:“余尝见古今诗人,大都侘傺无聊,凄凉身世。一不得志,
则悲愤填膺,穷愁抑郁,自戕其身,至于短折。余甚哀之。顾余则不然,祸
患之来,静以镇之,横逆之施,柔以报之。而眷怀家国,凭吊河山,虽多回
肠荡气之辞,绝无道困言贫之语。故十年中未尝有忧,未尝有病。岂天之独
厚于余,盖余之能全于天也。”其善养生也如此。故体虽清癯,而绝少疾病。
先生与沈太夫人感情极笃,对震东姊弟尤为慈祥。御下宽,待人恕,数十年
未尝见其稍有愠色。性嗜茶而远酒,以茶可养神,酒能乱性也。亲朋至,必
亲汲泉瀹茗,畅谈古今,而议论新颖,以是人咸亲之。
民国十五年春,携眷游杭州,住西湖。盖欲了其“他日移家湖上住,青
山青史各千年。”(《大陆诗草》)之宿愿也。是年暑假,震东由日来杭省
亲,朝夕侍先生优游于六桥三竺间,每至一处先生必为震东说明其历史。未
几,北伐军兴,江南扰动,因又返台。是时,日人在台已历禁国文,且不许
学生使用台语矣。先生为保存台语计,复贾其余勇,作有系统之分析。举凡
台湾方言,无不博引旁证,穷其来源,遂成《台湾语典》四卷。尝谓:“台
湾文字传自中国,而语言则多沿漳、泉。顾其中既多古义,又有古者,有正
音,有变音,有转音。昧者不察,以为台湾语有音无字,此则浅薄之见耳。
夫所谓有音无字者,或为转接语,或为外来语,不过百分之一二耳。以百分
之一二,而谓台湾语有音无字,何其傎耶!”
先生性喜游,所至辄有吟咏,尤多吊古伤时之作。晚年好学佛,其《游
台北观音山》诗,读者谓其深得佛家之妙谛。诗曰:
我家在城阴,观音日对门。我来此山中,观音寂无言。色相虽可参,妙
法不得闻。譬如掬水月,水去月无痕。又如触花气,花谢气何存。我身非我
有,万物同其源。万物非我有,天地分其根。天地非我有,大造阐其元。大
造非我有,佛法转其轮。上穷亿万劫,下至亿万孙。唯佛心无畏,唯佛道独
尊。湛然观自在,一洗众生喧。
民国十八年,震东毕业东京庆应大学经济学部,归佐家务,趋庭之际,
并为讲授国文焉。越二载,先生谕震东曰:“欲求台湾之解放,须先建设祖
国。余为保存台湾文献,故不得不忍居此地。汝今已毕业,且谙国文,应回
祖国效命,余与汝母将继汝而往。”震东奉命,携先生函回国,进谒张溥泉
先生于南京。溥泉先生见函,深为感动,因命留国内工作。
二十二年,先生以震东已在国内服务,家姊亦在沪上,舍妹又已毕业高
等女学校,因决意携眷返国,居沪上,盖欲遂其终老祖国之志也。时震东居
西安,闻讯,来沪省亲。多年违侍,一旦相聚,骨肉之情,倍觉深切,因将
回国后至京赴平入陕之经过,详为禀闻,先生与沈太夫人均极喜慰,并谕震
东曰:“余自台湾沦陷,吾家被毁,三十余年靡有定处,而对于汝姊弟之教
育,尤煞费苦心。今余之著作已次第告成,而汝辈亦皆有所造就,且一家均
居国内,余心稍慰矣。余虽年事渐高,而精神尚健,此后当继续著作,以贡
献于国家也。”
二十四年春,先生偕沈太夫人来游关中,终南渭水,足迹几遍。是年夏返沪。
先生有子一,即震东也,娶沈阳赵氏。孙一,名战。女三:长夏甸,毕
业台北静修高等女学校,适林;次春台,早殇;三秋汉,毕业淡水高等女学
校,适黄。
先生毕生尽瘁于保存台湾文献,冀维民族精神于不堕,其精神思想流露
于著作间,读者无不叹为三百年来海上之杰作也。
今春震东在重庆,适徐旭生先生自昆明来讲学,告震东曰:“台湾收复
在即,国人多欲明台湾历史。先德遗著,急须在国内重版,顷已商之于商务
印书馆,君其速携书往访。”震东遵嘱修谒。嗣得来书谓:“台湾为我国最
早沦陷区。而《台湾通史》一书,油然故国之思,岂仅结构之佳已哉。敝馆
亟欲将其重版,籍广流传,以彰先德。”读之心喜。顾震东自奉命回国,于
今十五年矣,虽兢兢业业,未敢自废,而对祖国,对台湾,殊少贡献,愧无
以仰承先志。今经旭生先生之介绍,蒙商务印书馆之雅意,于吾父逝世十年
后,得在国内,将其遗著重印。震东虽不肖,庶几稍慰吾父在天之灵乎。
一九四五年六月四日连震东谨述于重庆李子坝
(全文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