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5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砸鞣稹⒆髌腥却雍萌俗銎稹J资强恕N颐且欢ㄒ拖智暗淖纯隼此担颐窍智靶扪У淖纯觯褪俏颐窍智暗某潭龋智八芙邮艿摹O智八芄蛔龅降模踊镜难Э评囱埃蟪私汤锩妫妒埔档谰罚寮业摹兜茏庸妗罚兰业摹陡杏ζ贰�
  中国这几千年来人民所受的教育,儒释道三家,这三位圣人来教化众生。三家的方式不一样,三家的道理相通的,没有矛盾。为什么三家?就是各人根性不一样。就像佛门里面,都是大乘,大乘在中国分八个宗派,小乘两个宗派,为什么分那么多宗派?众生根性不相同。也正如同学校里开那么多科,有那么多的院系,这三家就好像三个大学。中国有三个大学,每个大学里面科系都很多,任凭你的爱好,你喜欢学哪个都行。基本的教育决定是相通的,而且基础的教育是根,绝对是相同的。根是什么?根是从父子有亲。
  所以五伦是道,道是什么?道是自然的规律,自然的法则,自然的运行,那是道。随顺就是德,你看贤的意思,至顺,就是完全随顺,随顺到极处就叫至顺,这称贤,随顺就是德。如果不能够随顺,中国古人一般称为悖德,违背了德。凡是违背德的一定有灾祸,你能够随顺性德的一定是吉祥,果不一样。所以菩萨在此地,你看他修因证果,因圆果满,因善果胜,果殊胜。
  所以在我们今天读这个,我们一定要晓得,无论如何要把根扎稳,真正下定决心来学习,学习要克期取证。就像在学校读书一样,它有课程,它有期限,一个学期四个月到五个月,一个学期。这一个学期的课程,在这四、五个月当中一定要把它学完,要学会,这个大家都知道。儒释道都是教育,现在把它搞成宗教,这是很不幸。自古以来是把它看作教育,没有把它看作宗教。所以在中国古籍上常常见到三家、三教,三教那不是讲宗教,就是三种教育,三家的教学。三家教学的原点是相同的,原点是什么?原点是孝,这是教育的根。你看净业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孝是第一。儒家,你们看看现在的《弟子规》,首孝悌,孝摆在第一。从哪里来的?从五伦来的,五伦是道。
  你看五伦头一条,「父子有亲」,亲就是亲爱,教育从这个地方兴起。这教育的观念,教育从哪来的?什么人想出来的?教育也是道,它不是人想出来的。你看小孩,不管他生在什么地方,他生出来之后他就在模仿。模仿就是学习,他看大人怎么样,他就在学。大人的样子做得好,他就学好;做得不好,他就学坏了。於是古圣先贤知道这个道理,就把教育看得非常重要,希望什么?统统叫一个人从小都要接触到善的,接触到正面的。所以教育的理念、思想、方法从这个地方兴旺起来,兴起来,落实在生活当中。中国人做得最早,也做得最有成就、最有经验,这不能不知道。你知道之后,你才知道对中国老祖宗,自然那种仰慕、恭敬、感恩的心油然而生。感激老祖宗的恩德,对子孙后代这样的照顾,给后代真实的利益。
  中国传统的教学失掉了,失掉说实在话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百年。民国初年还是有,实在讲是从中日战争之后,真的丢掉了,因为战争把整个社会打乱了。所以我们想想也不过是七、八十年而已,七、八十年的时间不算短,也不算长。可是这个东西现在要不能够把它恢复,往后想恢复都不可能,那真的是变成过去的历史。像世界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都失传了,唯有中国还存在,但是中国现在也濒临到灭亡的边缘。
  怎么救?要从自己本身救起,力行《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这就是真正在救。救自己,自己一定给社会做个榜样,就会有人效法,所以我们要有信心。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在鹿野苑五比丘,就六个人,一个老师带五个学生,创佛教,创教。所以我们希望今天真的有志士仁人像佛菩萨发那样的悲愿,来拯救世道人心,这个说法大家好懂。要发这个大心,就是从弟子规、十善业、《感应篇》,一定要要求百分之百的落实,要求自己。你这样做,你救了自己,你也救了社会,你也救了整个的人类,你说这个功德多大,这个人生多有意义、多有价值。人在世不能空过一生,决定不能在这一生将来之后往下堕落,那你可就错了。纵然不能够利益天下,也要独善其身。独善其身,给别人做个好样子,你一个人成就了,你肯定影响一大批人。
  我们现在利用网路、卫星来学习,所谓远程教学,我们大家在一起学习,传播讯息快。前几天跟诸位报告的黄忠昌居士的往生,我们才讲过几遍,很值得我们学习,这个影响现在正在扩大。马来西亚、印尼的同修打电话给我,希望多得到他的资料,向他学习。我也听说我们这个地区同修也有不少人知道,没有不赞叹的,没有不欢喜的,都希望学习,我们也能真实成就。这就是你一个人真正发心成就,你叫作证转,你给佛做个证明。这两种方法都同样的重要,一个是上课、讲学,另外一个就是我做出样子来给你看,两种方法都重要,都是人天师范。
  怎样把这个课程落实?要克期。我昨天提出建议,因为这个课程是基础课程,文字都不长,一年分成四季,一季三个月九十天完成一门课,你认真干,做得到的。《弟子规》三个月,三个月一定要做到,做到之后,《感应篇》三个月,然后再《十善业道》三个月。后面我还提倡因果教育,就是《了凡四训》跟《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两样东西可以合起来做为一个课程,也是三个月,一年。一年根就扎下去了,根深蒂固,以后无论是学儒、学道、学佛,必定有成就。如果没有这个根,无论学什么,学一辈子很难有成就,纵有成就都不踏实,为什么?没根,这个要知道。
  菩萨的名号用贤首,贤首来演说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是十信。前面文殊菩萨讲的是十信位修行的行门,也就是修因,因一定有果报,果报非常殊胜。现在有贤首菩萨,为什么请他?他是真的在干,换句话说,贤首菩萨就是十信菩萨。信位是首,你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信是在第一。所以由他来演,演是他做到了,演是表演。说,这是个真正的好老师,他所讲出来的东西,他全做到了。我们现在在汤池办文化中心,这里面的老师所要求的真的就是贤首。那边现在主修的就是《弟子规》,第一个要求,老师一定要百分之百做到,你教人,人家才相信,人家才佩服。如果你做不到,那你教别人,别人会怀疑,信心不生,你教学就没有成果;一定要自己做到。所以虽然时间不算长,才半年的时间,就有了很好的效果,老师们自己也得到莫大的鼓舞、信心、安慰。
  演说此法,此法就是这品经,也就是「净行品」的果德。「贤即是首,贤首之品,以当贤位之初」,虽然它是个根,就像弟子规一样,它把圣贤人的德行全部包括在其中。所以这个东西教小孩,小孩只是模仿,只是学习,做得很纯熟,做得很欢喜,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法他不知道;到以后慢慢再往上提升,他就知道。所以通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才知道这个法门的究竟。到了如来果地,在日常生活还是这个样子,你看这些规矩、典型永远保持,永远不变。这是什么?这就是孝道,这就是师道,这就是佛道,字字句句彻始彻终。所以这品经称之为「贤首品」,「偏举贤名」。
  现在我们看第三段「宗趣」,宗是修学的方法,趣是趣向,就是我们的方向跟目标。一个人在这一生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遵循著圣贤的教诲去做,那你有个正确的方向。将来目标是什么?目标是成贤成圣。所以中国古人常讲「读书志在圣贤」,这高!不是志在做大官发大财,那就错了。可是今天几乎是举世的教学,没有不是以做大官发大财为方向、目标的,所以人苦死了。能做得了大官吗?能发得了大财吗?古圣先贤为什么那么重视因果教育?这一生做大官有做大官的因,这一生发大财有发大财的因,我们把因换个字说,命。你命里头有没有官位?命里头有没有财富?东方算命的,你命相里面有没有财库,那就是因;有没有官印,那就是做官的因。如果没有,你用什么方法去跟人家争都争不到,到最后一直累到老死,你什么也得不到。
  所以中国人常讲,达人知命,达是通达,通达道理的人他知道命运,安分守己。在这一生当中提升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灵性,这就对了。要知道做大官、发大财与提升灵性不相干,那是什么?那是福报。前世没有修这个因,你这一生怎么能得到?发大财的因,佛跟我们讲得很清楚,财布施。前世修财布施多,慷慨大方,喜欢资助贫穷的人,财布施得财富。做大官的人是什么因?多半是读书人,书念得好,懂得圣贤的道理,乐意为人民服务,他有这个因,这是真正积功累德,这是修得的,贵!有财叫富,有地位叫贵,它都有因的,我们前生没有修这个因,怎么会得到?不可能的事情。健康长寿修无畏布施。
  所以教育里头,伦理教育里头有因果,道德教育里头也有因果,宗教、智慧教育里头还是有因果。实在讲这四种教育不分上下,一即是四,四即是一,你在教学上偏重於某个科目,它四个科目是不能分的,这因果。所以懂得因果,他就会安分守己,命里面贫贱,他安於贫贱,不羡慕富贵,不追求富贵;命里富贵,安於富贵,以他的富贵帮助贫穷人,他的富贵能保得住。所以无论在哪一行,他都懂得因果,都知道积功累德。可是现在人,说老实话这四种教育都没有了,成天打妄想。四种教育没有了,人没有福报,那才叫真可怜。社会动乱、天灾人祸频繁不绝,你要去追究它的根本因素,就是教育丢掉了。所以今天真的我们要想改造命运,消灾免难,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和平,还是要靠儒释道三家的基础教育,就是伦理、道德、因果、智慧。
  在佛门里面,大乘,四大菩萨代表大乘的教学,地藏代表孝道,孝亲尊师。观音菩萨代表的是道德,道德就是爱心的发扬光大,随顺大自然运作的原则。所以自性里面没有冲突,自性里面第一德就是慈悲,慈悲就是爱。佛为什么不讲爱?因为爱里面怕人家想到什么?爱里面掺杂著有欲望、有欲求,那就错误。所以要远离情欲,要用理智的爱,理智的爱就叫慈悲。我们讲情欲的爱,这是世间的,怕人家听了之后辨别不清楚,所以用另外一个名词,用慈悲。
  慈悲是随顺性德,性德里头第一个就是爱,父子有亲,你看中国教育就从这里发生的。教学的目的是希望这种亲爱,这是真诚的,无条件的,能够你在一生当中永远保持而不失掉。这是教育头一个目标,就是教你爱人。从你爱父母开始,爱父母、爱兄弟、爱家族、爱社会、爱国家、爱人类、爱一切众生,发扬光大,推广是第二个目标。第一个目标就是永恒不变,第二个目标是你的爱心要不断扩大,要扩大到遍法界虚空界,那就是佛菩萨。爱的教育。
  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没有智慧,你对於亲爱、孝亲,就是伦理道德,你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你在这一生当中不定遇到什么样的环境,你会背弃它,你会走上邪道,所以要有高度的智慧。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你通达了解,那你的慈悲、你的爱心永恒不变,无论遭遇什么困难你不会改变。你对人类的爱,纵然这个人对你不好,甚至毁谤你、侮辱你、杀害你,你对他的爱心都不会变。这是什么原因?智慧。因为有智慧,了解事实真相,真相是什么?自他是一体,这是高度智慧。整个宇宙从哪来的?生命从哪来的?众生从哪来的?《华严》教给我们「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华严经》上讲的。心性是一个,就是法性,一个法性。法身也是一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整个宇宙是一体,他怎么不爱!
  有冲突了,我常常也做比喻来说,我们不小心,牙齿咬了舌头,把舌头咬破了,就发生冲突。舌头是不是要对牙齿报复?舌头忍受痛苦不报复,为什么不报复?一体。你要把这个道理参透了,毁谤我的人,侮辱我的人,杀害我的人,他跟我是一体,我要报复他就是报复自己,哪有这种道理!这高度智慧。在这个智慧里面,人跟天地万物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只有大慈大悲,只有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这随顺性德。所以没有智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