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5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庑┪淮瓮惩趁挥辛恕U飧龌耙欢ㄒ担裁匆担坎凰稻筒辉猜挥邪颜飧鍪率嫡嫦嘟睬宄⒔裁靼住:掀鹄纯凑獠趴吹皆猜吹饺慷皇蔷植俊�
「行德显然」,行,我们今天讲活动,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属於行,行动,都是性德。行德(行动)全是性德的流露。这是我们讲的四十一位,包不包括十信位?包括;如果不包括,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就讲不通了,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这些在末后「离世间品」讲得很多。「离世间品」是菩萨们修行,他修的什么行?离世间,就是把世间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怎么放下法?实际上哪一样都没有放下。这个我们听起来又奇怪了,为什么哪一样都没有放下,又说统统放下?从事相上看,一样都没放下,从心上去看,他的心清净,一尘不染。所以,前面讲诸位齐收是从相上讲的,这一段讲诸位皆泯是从性上讲的。
《心经》上说得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空是一不是二。色是什么?现相,色相,我们今天讲物质的世界;空是什么?精神的世界。它不是物质,所以我们的六根缘不到,六根接触不到。它不是色法,你眼见不到;它也不是音声,你听不到;它没有香气,你闻不到,所以叫空。相有性空,相是色法,色声香味触法都叫做色法,用一个字做代表,五根六尘都是属於色法。所以大乘教里面讲空有是一,这是非常难懂的。我们凡夫,说有好懂,说空也好懂,说空有是一就不好懂。空跟有怎么会是一桩事情?真的是一桩事情。
再看下面第二段,「法界融摄门者」。前面是「缘起相由」,简单的介绍到这个地方,现在看法界圆融。「谓此诸位,及所修行,皆不离普贤无尽法界,然此法界,圆融无限,随在一位,即具一切,今在信门,收无不尽,下诸位中,皆具一切者,并准此释」。我们把这个意思简单介绍一下。法界就是我们常讲遍法界虚空界,佛学的名词称法界,界是界限,法是一切法。现在科学里面的名词叫不同维次的空间,不同维次就是界,空间就是佛家讲的法。
大家都知道科学家说,我们人居住在这个地球上叫三维空间,还有四维空间、五维空间,从理上讲,空间维次是没有止境的。而在事上说,现代的科学家用科学的方法,确实肯定这个世间至少有十一种不同维次空间,至少有十一种。在我们佛法里面称法界,法界也是如此,从理上讲,法界是无量无边。但是从事上讲,这个也很奇怪,跟科学家讲的很类似,佛给我们常常讲,也讲十一种。你看大乘教讲十法界,十法界十种,十法界之外还有个一真法界,合起来不是十一种吗?这是非常明显的,其实每个法界里面还有很多法界。再严格的说,我们每个人,人与人之间有不同的法界,也有共同的法界,《楞严》里面讲的同业、别业。
宇宙万法真的是很复杂,虽复杂它又很简单、又很单纯,为什么?它不相妨碍。《华严》告诉我们,「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虽复杂,它没有妨碍,真的是很单纯。这桩事情,佛菩萨教我们如何契入圆融无碍的法界,叫大自在!这个里面真的有欢喜、有快乐,纯净纯善,没有丝毫染污,没有丝毫不善,是我们每个众生自性本来具足的。这是什么?这是佛的法界。法界融摄是佛的法界,至少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就契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再也没有分别执著,再也不起心动念。我们的麻烦就是把自己本有的性德迷失了,佛菩萨教导我们没有别的,把迷失的再找回来就是了,所以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在佛法有没有得什么东西?没有,一样也没有;你所得到的全是自己本有的。
下面「谓此诸位」,这就是讲五十一个位次,从初发心。前面跟诸位说过这个位次,香港大楼多,我用大楼做比喻,大家好懂!大楼上第一层是初信位菩萨,第二层是二信位,一共多少层?五十二层。下面是地基,地基也有好几层。地基是什么?地基是六道、是十法界。十法界包括六道,六道是在地下层,下面六层;阿罗汉,阿罗汉就等於初信位的菩萨,第一层,缘觉是第二层,十法界里面的菩萨是第三层,十法界里面的佛是第四层,第五层以上叫一真法界。我用这个比喻,诸位的概念就很清楚。我们的麻烦在哪里?无量劫来都在地下的六层,从来没有到过第七层,第七层就是上面的第一层,从来没有到过。第七层就是证阿罗汉果,就是《华严》讲的初信位的菩萨,初发心。因为到这一层他就不退,不会再退到地下室去,以后一直就往上升,快慢那是各人勤惰跟遇缘不同。
实实在在的关系,这两种也不是偶然的,你遇到的缘有殊胜、有不殊胜。殊胜的,你遇到好的老师、好的学习环境、好的增上缘,你成就容易!这一生没有遇到好老师,没有遇到好的增上缘,学习非常困难,非常容易退转。我们的退转是太容易了,为什么?内里面烦恼习气很重,外面都不是善缘,几乎都是帮助我们堕落的。你看现在的小孩,从小就学竞争,这个社会各个阶层你所见所闻,无一不是帮助你增长贪瞋痴慢。贪瞋痴慢一起来,就加速度的往下面堕落,他不会往上面去。
所以,证得阿罗汉果以后,《华严》里面证得初信位的菩萨,就脱离六道,决定不会再堕到六道去了。他们有个好处,这是什么?《金刚经》里面我们得到的讯息,世尊在《金刚经》里面嘱咐大菩萨,要常常护念小菩萨。哪些是小菩萨?十信位的菩萨是小菩萨,没见性,诸位要知道,十信没有见性。在十法界里面,就是四圣阶位的菩萨是小菩萨。大菩萨常常照顾他们,所以他们不会退堕。我们六道里头,这些大菩萨照不照顾?照顾,如果不照顾他就不慈悲。照顾怎么样?照顾,我们往往不肯接受,这真是自己糊涂,不知道好歹,敌不过烦恼习气。所以过失还是要犯,贪瞋痴慢还是要犯,这就是进退的原因。
我们要学习的是什么自己就明白了,我们要学最重要的功课。功课,说老实话,不是说每天念多少声佛号,拜多少拜佛,念多少部经,这是形式不是实质。实质的功课是什么?是断恶修善,改过自新,这是功课的实质,这里面最重要的是断烦恼、开智慧。烦恼里面最重要的,是根本烦恼。悭贪是饿鬼,我们有没有在这儿下功夫来学习?悭贪一年比一年轻,瞋恚一年比一年轻,愚痴一年比一年轻,傲慢一年比一年轻。烦恼轻,另外一面智慧一定增长。悭贪轻了,布施的心就生起来,欢喜布施,欢喜帮助别人;瞋恚轻了,慈悲心就生起来;愚痴要是轻了,智慧就现前;傲慢心轻了,你对一切众生自然就恭敬,这是我们修行的实质。如果我们在这个方面来用功夫,叫真修,天天反省,天天改过。
你看看袁了凡先生,这在家居士,俞净意,都是佛教徒,在家居士,他们用功过格。每天做的事情,从早到晚,哪些是善事,哪些是不善的事,善事就记功,不善事就记过,每天功过对比。这一天当中,我做的善事多还是恶事多?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做到这一天从早到晚所做的都是善事没有恶事,能修到这个地步,你这一生当中肯定向上提升,人往上提升就是天道。可是天有很多层次,佛法里面讲二十八层天,每个层次里面都有他的功课。学好了,往上提升;学不好,留级;如果过失犯多了,就降级,这就叫轮回。
这些位次(包括十信位)以及他们的修行,「皆不离普贤无尽法界」。普贤无尽法界讲的什么?全部《华严经》就是普贤无尽法界。从总纲领来讲就是十愿,十愿是总纲领,要抓住;细目就是前面我们所学习过的「净行品」,一百四十一条都能落实!在生活当中全都做到。我们今天在初学的阶段,我们确实在大乘圆教,我们是在念幼稚园,幼稚园哪个班?小小班,真正是启蒙。你要说念多久了?大概是无量劫。无量劫为什么都不能升到中班、大班去,始终还在小小班?那就是每次考试都不及格,这个时间太长了。这个要自己警觉,任何人都帮不上忙。
我们这一生缘可以说是非常殊胜,得来不容易!这个自己要珍惜,自己要有这个认知。常常想到什么?想到普贤行门的总纲领,就是十愿,十愿是总纲,念念不忘。第一个「礼敬诸佛」。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有没有礼貌?对人应该有些什么礼貌?你念念《弟子规》就知道,《弟子规》里头有详细说明。礼敬下面是诸佛,我们是不是把一切众生都当作佛来看待?虽然我们有时候尊敬别人称菩萨,可是是不是真的把他当作菩萨看待?叫著菩萨还要教训菩萨;换句话说,你自己早就成佛,你比菩萨高太多,你在教训菩萨。难!所以生生世世停留在小小班。
这些理事不能不清楚,为什么?不清楚你不能长进,你不能把自己的错误放下。往往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知道自己所作是错的,都以为自己所作是对的,哪里知道是错的!你真正对大乘佛法通达了解,你会发现我错了。错在哪里?我还有分别、我还有执著,这就是错误的根。《六祖坛经》里说得太好了!说起来你都懂、你都记得,但是你为什么不做?境界现前,忘得一干二净。《坛经》教我们什么?「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见世间过,你不是真正修道人。我们再问,如果世间善恶都见不到,那你是个白痴,你连是非善恶都不知道,你不是白痴是什么?我知道是非善恶,那又不是修道人,这话怎么讲法?见到的事,是非很清楚、很明白,不能放在心上。善财童子为什么一生能成佛?他会修。我们生生世世还停留在小小班,你说可怜不可怜?永远升不上去,不会修。
自以为聪明,表现的态度是贡高我慢,不知道谦虚、不知道恭敬,我们错在这里。每天虽然读经,虽然念佛,虽然天天做回向,没用。不知道自己的毛病,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天天犯,永远改不了。这就是古大德非常感叹的说法,「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我们修什么法门都得不到真正的利益,道理在此地,不可以不知道。善财真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善财见到人行善,他不说别人,他回过头来学他,见贤思齐。看到那个人做错了,造作罪业,他也不放在心上,他也不说。他怎么修?回过头来反省,自己有没有犯这个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不批评人。什么样的人做错事情的时候,你才会管他、劝告他?佛门跟古礼是相通的,你是他的父母你要管,他做错事情你一定要说;你是他的老师,他做错事情你一定要说。只有父母跟老师,那是你的职责。
这个人做错事情,我们看到人家错了,实际上他有没有做错我们并不知道。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常常用做错事情来示现,来教化你,来给你启示。这叫什么?叫善巧方便。我们前面读过清凉大师开示这段注解,一开端,清凉大师就讲「顺违皆顺」,你才真正学到东西。看到人家对的,他是菩萨,他示现给我看的;那个造作罪业的,他也是菩萨,他示现的是负面的。正面的要我学他,负面的让我反省,我有没有他同样的过失?全是老师。孔夫子成就也是靠这个方法,你看《论语》里面夫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在一起走,一个表示善的,一个表演恶的,我在其中;三个人,二个都是我的老师。所以孔子成为圣人,善财一生成佛,道理在此地。
凡夫所以不成就,永远停留,甚至往下堕落,原因在哪里?看到就批评,没有能够接受到自己来受用,他不晓得这个道理。这就是不会学!佛门常讲善学,这人不善学,意见太多、批评太多。要知道批评当中往往引起误会,往往结下仇恨,结下来之后麻烦了,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说你麻烦不麻烦,都是有意、无意造的业。有意有果报,无意还是有果报,不能说无意就没有果报;有意的果报重,无意的果报轻,统统有果报。所以「礼敬诸佛」跟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你合起来看你才能领悟,一切恭敬!对善人恭敬,对恶人一样恭敬,决定没有说是有差等、有差别的,没有。为什么?修自己的平等心,修自己的真诚心,对一切人应该是要用这个态度。
赞叹,赞叹就有差别,这个一定要知道。人家做的善事该不该赞叹?赞叹有一定的分寸,不能超过,不能不及,就是要恰到好处。如果不及,显得你还有傲慢;如果超过,显得你谄媚、巴结,分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