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05老子的大智慧-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世间不离当下,能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正见现前,则处世而出世;不能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必是邪见充塞,饶在极乐净土、大罗天国,仍不脱浊恶世间。道在世间,道在身心,是心是道,是心成道,真能悟道了道,一切运作无非是道。行走坐卧,言谈举止,思维忆念,皆是道的起用。主客内外无不是道的“化身”,无不是道的表达,就看你能否透悟,转过来即是!!
我们生活的一切环境,社会的各种关系,都是“光”和“尘”;俗言道“生活就是道场”。把一切事物都当成是道的体现,能够和光同尘的时候,能够无烦恼的逍遥于生活中的这个道场,能“利而不害”、“为而不争”,这本身就是大智慧的体现,也是大智慧的化身。一个人具备了体相用一如的和光同尘,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超凡入圣的境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就是这种高境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湛兮似若存”,这一句应和“渊兮似万物之宗”对应,都是讲道的状态和属性的。湛兮是对应“渊兮”而说的,是比“渊兮”更深的层次上来描述道的。所以,必须要求“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才能“无欲观其妙(湛兮)”,才能更进一步的认识。“湛兮”,是指道微妙的存在状态,因为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信息态。“湛兮似若存”,这和佛学讲的“真空妙有”是同一个意思。和《楞严经》讲的“性空真色,性色真空”的状态是同一个层次。在这个层次上,道是无形无象的很微妙的“真空”态(湛兮),但这种“真空态”恰好是道真实存在的一种状态(性色)。“湛兮似若存”是“性空真色”的另一种表达。从这里可以看到老子和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多么超群绝伦。他们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文化的背景下都体证到世界本源的真实存在,这不是偶然的,这正好说明世界本源状态的这种存在是不容置疑的。人们没有认识和体证到他们的层次时,对老子和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是难以理解的。“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若存”简单地两句话,它包含了老子不可思议的智慧认识。在探索宇宙的本源上,老子的深邃认识,为哲学、科学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命题。后世人们有幸摸到“湛兮似若存”的境界时,你会惊叹不已!几千年前人类有这样大智慧的哲人,怎么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呢!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若存”。从状态来讲,“渊”是周遍广阔之意,和佛陀讲的“不动周圆”相似,都是讲“道”(实相)的非极性的无束缚性,正因为无纤毫极性的分割,才能“无量光”(空间无量)“无量寿”(时间无量)。“湛”是寂静澄清之貌,是说道体是无物、无状、无象的清净本然之态,“湛兮”、“渊兮”正是第二十五章所说的“寂兮寥兮”,都是老子用来描述道体状态和属性的。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一切表达从精神实质来把握。“渊兮似万物之宗”,道是“周遍法界”的“常住妙明”之“物”(混成之物),这种“先天地生”的“混成之物”,包览天地,囊括宇宙,含藏万物,故称为“万物之宗”。佛经讲:“空生大觉(道体)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佛陀证知宇宙万物,十方世界,皆依虚空而存在,而虚空皆在“常住妙明”的“道体”之中。所以,“渊兮似万物之宗”亦是道含藏着万物,是一切万事万物的“混成之物”。“湛兮似若存”,“湛”,指道体寂兮清净,本无一物,无相无形的属性和状态。“似若存”是道体妙明的照性和真空不空的存在。佛经表达实相本体为“寂(湛)而常照(似若存),照而常寂”,这和老子说的“湛兮似若存”是一个内容。这是说道体无形无象,无物无状(湛兮),寂湛冲虚,但它却是“常住妙明”,灵明洞彻的(似若存),并非死寂晦昧的空无一切。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若存”,这和“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是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释迦牟尼佛则表达为:“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佛经对实相本体的描述非常之多,如:“一实境界者,……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老子和佛陀的描述,都是大智慧者在“常无欲”状态下证知的“圣智现量”,是观照中得到的“妙”悟,是实证中得到本源“存在”的语言表达。他们不是推测来的,更不是臆造的,因为觉行圆满的大圣决无伪造之心态,更无妄言之必要,而且历代都有圣者在验证。只要证到那个层次,都能发现和领悟到同样的感受和证知,只是表达描述有差异而已!这里特别一提的应是没文化的六祖惠能,因为他的证悟不存在经典影响的“烙印”,所以更能说明问题。
“何期自性(道体)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是五祖弘忍给六祖惠能传法时,惠能言下大悟脱口而出表达实相本体的偈语。
“何期自性(老子称为道,佛陀称真如实相,如来藏等等)本自清净(老子称为“寂兮”,“湛兮”;佛陀称为“清净本然”“清净觉地”),“何期自性本不生灭(“道乃久”,“周行而不殆”,“复命曰常”,“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似万物之宗”,“万物归焉”,“可以为天下母”,“混成之物”,“万物之母”;“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其性皆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何期自性本不动摇(“独立而不改”,“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随缘不变”),“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一个不识字的行者,一个打柴的“獦獠”,证悟后居然流露出和佛陀、老子同样的感受和体悟,这就更说明老子、佛陀证悟的真实性,以及道体(实相本体,真如自性)存在的“客观”性。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吾不知其谁之子”,这是对老子“无欲观其妙”的真实写照,它表明老子通过“无欲”的认识状态和通道,真真实实地体察到“真空妙有”的“道”的存在。认识到“湛兮似若存”的道,却不知道它是谁之子,是谁产生的?但有一点却是明白的,那就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不是所谓的“帝”,而“帝”也是真空妙有的“道”之子(象帝之先)。“帝”,从演化来讲是产生万物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看作是非极性的“准极性态”,由这种“准极性态”产生极性的万事万物。所以,把“帝”容易被一些人拟人化为极性世界的“主宰”,这和佛陀所称的外道之“神我”类似,这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达。《系辞》中的“帝出乎震,”正好印证了这种“准极性态”产生事物的过程。“大爆炸”(震)的宇宙起源学说也表达了同一类思想。因“震”而爆炸,因爆炸而分析,“准极性态”分析才进入极性的物质世界。“准极性态”是非极性态的道产生的。对“道”本源属性的描述在释迦牟尼佛的认识中描述得更为详细,认为宇宙本源的面目具有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的属性。老子描述成“吾不知其谁之子”,用疑问式的表达也说明了“道”的本来如是的存在。佛学上讲的“如如不动”、“如来”都是表达“吾不知其谁之子”的道。“吾不知其谁之子,说明道是“无生”的,不是其它所生之“物”。既然道不由它生,亦非自生,无生当然无灭。老子用“吾不知其谁之子”的悬念式表达,说明了道的不生不灭。佛陀更明确地表达为:“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道),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佛陀认为,道的存在非因缘,非自然。因缘自然皆是我们极性思维的识念缠绕,“皆是识心”的“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跳出我们极性思维的怪圈,就无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二律背反”。“二律背反”是极性思维作茧自缚的结果,都是识心分别计度的戏论,是心识的比量,而不是“圣智的现量”,摆不脱极性思维的束缚,就不得不在“非不非”,“是不是”的圈圈里打转转,犹如驴推磨,永无止息地被极性因缘关系所困惑,于是就不能证道悟道,只是用逻辑思维去揣测道。佛陀证知,连我们的极性思维本身亦是道体属性的颠倒起用。
道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当然道即于极性思维的运作过程中。就像我们的眼睛永远看不到自已的真实面目一样,极性思维亦永远摆不脱因缘关系缠绕的圈子。只有处于“常无欲”的状态中,不受极性“有欲”的干扰,才能跳出极性思维的圈套,成为“观其妙”者。人们应该跳出“常有欲”(二律背反)的习惯轨迹,才能领略佛陀和老子的大智慧,否则无法突破“徼”的境界。道体是周遍法界,不动周圆的,要认识道体,必须要和道体一样周遍,一样周圆。犹如要摄取太平洋海水的热量,就必然要有一个和太平洋面积至少等同的低温热源,才有可能摄取(这是被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证实的结论)。同理,要证悟道的存在必须使你的心量也要周遍法界、不动周圆才有可能达到。这就是说当我们成为“无量光”、“无量寿”时,才能周遍周圆。要知道“无量光”、“无量寿”是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也就是成佛的境界,所以不成佛、成道,就永远不能彻悉“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的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穷尽诸法实相”。这是释迦牟尼佛证悟后的真实感受和心得,也是他透露世人的最大“天机”!
为什么极性思维不能认识道,更不能体悟道呢?因为任何极性是对非极性的“分割”,极性极化是在非极性道体本身上进行的,所以极化的结果是对无量、无极、周遍、周圆等非极性属性的局限或割截。于是,将无量、无极极化为有量、有极;将周遍周圆的道体极化为有限、有范围、有边际的自组织系统。犹如大水中形成的漩涡,自成体系而禁锢;亦如蚕作茧自缚而闭塞。佛陀比喻为大海一沤和频伽瓶塞其两孔。越是极化则分割得越细越小,就更远离道体的状态和属性了。所以,用有限的极性思维无法把握道,更无法推测道。只有达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才能认识道,才有可能证道。道的属性是无私无欲、无为自然,只有我们的心态达到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状态时,我们才能与道同体,与道同体了,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能彻悟道的状态和属性。
数学上的零所表达的也正是“吾不知其谁之子”的道。零本来就是那个零,本来如是。那个零谁也没有产生它,其它的数都可由零和一演化出来,零可看作是一切数的本源,零也是不知其谁之子,是一切数之先。
大智慧的庄子对世界本源状态的描述更为详细直观,“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的“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正是对“吾不知其谁之子”的正确诠释。“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正是对“象帝之先”的说明。
■第 五 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这个人们就难理解了,“天地有好生之德”,怎么能不仁呢?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讲道的非极性。天地的运行体现着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