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05老子的大智慧-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之所生起”,一切都变成器了。是不是一切都变成器了呢?你看“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就是朴散为器。   
  “圣人用之”,是指圣人就在这个世间驭道契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圣人在这个世间咋契道呢?圣人知道一切“器”无不是道“朴”的显化,道朴是“周行而不殆”,“独立而不改”,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故圣人契道“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所以,圣人不被外物、外相所迷惑。反过来说,正因为圣人是见相离相,离一切器物之相,才“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这和《金刚经》讲的“离一切相,则名诸佛”是一个道理。是不是?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这就和转正觉联系起来了。圣人用之的“用”,正是转正觉的自如纯炼。再看这个“官长”,什么叫“官长”?通俗地讲,官长就是有权有力之人,他指使别人,而不受人指使的人,表示自在嘛!是不是?为啥人都爱当官?当上官了有权力,不被他所使,而能使他。但这里的“官长”不是指当官,是啥呢?表示转正觉自如。是不是?“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就是说“官长”的“我”能够转物,而不被物所转,虽“朴散为器”,而不被器所迷惑、所挂碍、所支配。我能领导你(器),你不能指使(迷惑)我。   
  老子讲“朴散为器”,目的是让人们在器世间如何转正觉回归于“朴”,回归于“无极”,在世间修出世间。这和惠能讲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是一个道理,也是同一个修法。圣人教导我们在器世间里,不要像“演若达多”一样,迷头认影。知道“朴”散之器,虽现而非实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大制不割”嘛!佛陀讲:“说妄因缘,元无所有”,“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见与见缘”就是“朴”散成的“器”;严格地讲,“并所想相”也是“朴”散之“器”。这就是说六根(见)、六尘(见缘)、六识(想相)都是“朴”散造成的“器”。既然“大制”(道朴)不割,真如(朴)自性“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那“器”必然是虚幻不实的。正因为虚幻不实,那你就能转它,“知幻即离”。   
  我们再看“大制”,从修道上讲,“大制不割”也是最高的法门,是直指道朴,见器见朴的顿契法门,是“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的捷径妙法。老子讲,“朴散为器”而“大制不割”,就是让人们知器守朴,见器见朴,顿悟回归“婴儿”、“无极”、“真如自性”(朴)。因为知道“朴散为器”,并不割“大制”,本体不变,只要转正觉就顿悟得道,所以说这是最高的法门。转正觉进入了正觉的状态,这和禅宗讲的“时时见性,万法无滞”,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是异曲同工。   
  道朴无形无相、无为自然,这就是“大制”。你说割不割?你看,拿个刀子切苹果,刀子能切苹果,苹果可割,因它有形有体有相。那么,我们拿了刀子能把虚空分割开吗?不行!抽刀断水,如风吹光,都做不到分割,何况无形无相的“大制”呢?!只有物质态、能量态才能分割,信息态你怎么分割呢?!抽刀断水,还可割,只是断不了,因水有形有体,才可割。风吹日光就更不可能了,但光还有形体,有相状,所以还可割。但宇宙万物本体的“朴”比虚空还“虚空”,《楞严经》讲:“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物理学的绝对真空都无法割,“朴”属性的“大制”怎么可割呢?!实相无相,究竟一相,唯此不可割的“大制”,使我们证道悟道。禅宗讲,“唯是一心,更无别法”,“从无始旷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这正是说的“朴散为器”和“大制不割”。基于这种大智慧的见地,才能顿悟道朴,回归于“朴”、“无极”、“婴儿”。   
  既然“大制不割”,为什么朴散为器了呢?大家知道,因不了法界一相,而产生极性识念(无明),一念无明起,山河大地生。虽生而未割,因为随缘不变嘛!所以,在器世间只要转正觉,不著极性的识心识念,就不朴散为器,当下就“复归无极”、“复归于朴”。   
  另外,“大制”是指转正觉转到“圣智现量”之境界,到此境地,周遍法界,无量无际,一相无相,你怎么割呢?无法割了。达到八地无生境地,就不割了。因为识心分别再不复起,不生一切极性观念了,这也叫“大制”不割。   
  “大制”者大治也。治啥呢?治妄心不起,极性观念不生,再没有相界了,没有外境,契入无量无边了,那你割什么?无法割,是不是?只有达到“不割”的时候,就是究竟一相,有割就是有分裂,有分裂就是有极性,有极性当然就不是朴了,必在器中。你看,我们现在是在器世间,是不是?   
  刚才,咱们从修法来讲。现在从状态来讲,“大制”就是实相本体,你能把它分割吗?不能分割。真如不守自性,遇缘就变,但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实相本体无量无边的状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就是“大制”,你能割它吗?它可以真空妙有,但是妙有犹如镜像,随缘不变,镜体不变,镜体因镜像会分割吗?不能分割。正就是这么一种属性,“大制”不能分割。所以,我们知道一切都是幻妄。既然知道都是朴散为器的幻妄相,圣人就在这个妄相中,透过表象,心地不迷,了了分明,般若智开显,从转正觉上来说,就是“官长”。“官长”才有能力自在支配,也就是能自在转正觉。   
  再看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前面讲的理解了,这一段我不讲,你也应该能懂。你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常清净本然,无意无作,不生不灭,不增不减,随缘不变,故无为。但道周遍法界,不变随缘,如镜显像,无为而无不为。真如不守自性,遇缘就变,本体真空无相,但可妙有。妙有达到“愿意以什么身得度,现什么身”的自在时,可谓“无不为”也。是不是?!   
  “侯王若能守之”,“侯王”是什么?侯王是主宰我们的心啊!“侯王”能守住啥?能守住“无为”啊!能不被有为所迷惑,就是能守。因“无为”的自性本体(道)常住妙明,摸不得,动不得,遇缘就变,如影随形,如响随声,这就是道的真空妙有属性,亦是“谷神不死”和“用之不勤”的无不为啊!正因为有遇缘就变的妙明属性,所以我们的起心动念至关重要。如若我们的心(侯王)能虚极静笃,知常曰明,无为而无不为,当然“万物将自化”。心地清净,智慧朗然,无烦无恼,无有“大患”。心这个“侯王”能转正觉、转心态就叫“能守”。能守住,一切妄心、妄念就自然消亡,这就是“万物将自化”。“万物”就是我们的一切烦恼业障和一切众生心。你看,真正转正觉,一切烦恼业障、痛苦灾难都会自然地消失。转正觉了,一切“大患”、烦恼还有没有?“知幻即离”嘛!烦恼痛苦一切都没有了,这就叫“自化”嘛!   
  “化而欲作”,转正觉能不能一转就成和一劳永逸呢?不行!未达到究竟三昧,未修德符道、唯道是从时,无量劫形成的识心识念顽固反扑,这就是“化而欲作”。你看,我们连一阵子的清净心都难以守住,就一阵子都不行,想进入一心不乱的清净境界,偏偏财色名食睡又来啦!“化而欲作”,怎么办啊?老子说极性观念一生,贪五欲心一起,“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是什么?“朴”就是本来的面目,“无名之朴”就是没有极性观念和分别识心的境界。“镇之以无名之朴”,就是当下转正觉,截断我们的识心分别,这和惠能禅法讲的“不思善,不思恶”的直下契入是一个道理。所以,老子主张的修法是顿悟顿契,时刻以真如实相、妙明真心的“无名之朴”而直指,直契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的“无名之朴”,这正是时时见性的转正觉。禅宗直指“涅槃妙心”的转正觉,老子称为“镇之以无名之朴”。   
  识心识念刚一起来,转正觉就镇住了。是不是?贪财色的欲心“欲作”时,不放纵,知幻即离;各种欲念起来时就要转,“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现在看一看,我们的尘念一起来,就导致六根攀缘六尘;六根一攀缘六尘,就产生六识,这就必然“天下大乱”!所以,防患于未然,识心欲念一起,当即“镇之以无名之朴”,契入清净本然的实相本体。“无名之朴”就是清净本然的自性,也称如如不动的本来面目。进入了我们自性本体的这个境地,自然心量周遍、旷豁无涯、坦然无际。此时,极性“欲作”的小心眼自然消沉,不欲啦!欲念没有了,就风平浪静。念头起来,就会掀起波浪,就看是几级台风。最紊乱信息结构的台风是十二级,我们人道的台风至少也是五级吧!所以我们时时有欲望,当然就需要时时“镇之以无名之朴”,才能“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只有佛陀这一层次的圣人才是零级台风,故佛陀让我们三解脱,空、无相、无愿。你三解脱了,就不欲了;不欲了,就无台风了。狂心一歇,菩提即现。“不欲以静”了,清净本然,“天下将自定”。   
  “天下”是啥呢?天下就包括万事万物,万事万物都是我们的循业发现,因我们有无量的妄心妄业,便展现出无量的妄境,心是境,境是心。“天下自定”,就是心净土净,妄心没了,就没妄业,当然妄境也就没有啦!是不是?所以转正觉,天下就自定。老子讲得深得很,凡夫尽是按自己的知见解老子的意境,把老子也变成他的层次了。太深了就是难以理解,非证不知。   
  我们再看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这说的是啥?说的都是“大”。你看,你在佛经上也常看到,什么优波罗华,摩诃优波罗华;慈悲音,大慈悲音;喜舍音,大喜舍音;大圆满光明云等等。说一个慈悲音,就行了,为什么还要讲一个大慈悲音?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你能懂得这是一个啥意思吗?先说“白毫相光”,就是咱们说的白色一样的毫相光。“大白毫相光”,可不是那个,是什么?这里讲的是性空真色,性色真空!加上“大”呢,就不是讲相,而是讲性,是讲本体啦!加上“大”是讲自性本体。这里老子讲的“大”亦是同一个道理,是讲道体状态的属性。道是无形无象、无量无际的状态,这种状态,是状态即非状态,是名状态,老子用一个“大”字概括了。实际上“大”是“非极性”的意思,因为这里的“大”是大而无外的大。大而无外了,就没大小的极性了,就成非极性非对待的属性了,哪有大的分别呢?!所以,老子讲的这个“大”是非极性的意思!非极性了,就“无”极性,所以“大”就是“无”的意思。懂得这个道理了,问题就解决了。   
  “大方无隅”,大而无外的那个“方”,姑且称为最大的那个方。你看(用一个立方体演示),这个是不是正方形呢?这不是大方,这是小方。小方有四个隅,四隅就是四个角,小方有四个角。那么,老子说的大方呢?大的无外了,无边无际了,你说有没有这四个角呢?(答:没有!)大到什么时候就没有这四个角啦?这是什么“大”?只能是大而无外的状态。从修法来讲,这是老子扩开我们心量的一种操作。我们在极性世界,我们的见闻觉知接触处理的事物都是有限的,但道的本体却是无量无边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器世间的有限中领略自己的世界,但“大制”不割,虽然“朴散为器”,道体“周行而不殆,独立而不改”,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仍是“不二”的非极性属性,无量、无边、无限。实际上,我们犹如有限的水泡处在无限的大海中一样,故称“有限无边”的存在。老子讲的这种修法是将我们有限有量的心扩到无限无量的境地,就完成了“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的目的。这只有老子这样的圣者,才有这种大智慧。现在大家看,这个水晶球上什么时候就无像了?只要水晶球有限,球面上必然有影像,只有当它无量无边“大”的时候,才能无像。因为大而无外了,球上哪有外境之相可成像呢?!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