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05老子的大智慧-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真无幻妄,妙心遍满,可谓内实不虚)”。“虚心”、“实腹”,妄除真显,妄除则心清净,真显则本大定,清净大定,天下自正。所以,老子曰:“清净为天下正。”(《四十五章》)此之谓“正善治”也。
“同于道者”,八识转四智,“能善分别诸法相”,法眼明辨,慧眼明彻,善巧无穷,方便应手,随机应变,自在无碍,理事圆融,无所不通。犹如观音三十二应化,“无作妙力,自在成就”;十四无畏,“福备众生”;四不思议,“无作妙德”。佛家讲,七地菩萨以善巧方便,随机利物,称方便波罗蜜。有善方便,才能巧度一切众生。“智慧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维摩诘经》)
“同于道”的“众导师”,必以智慧为母,方便为父,才能无为而无不为,方可谓“事善能”。《维摩诘经·佛道品第八》中有一段专讲“事善能”。今录如下,以资深化“事善能”:
“摧灭烦恼贼,勇健无能逾。降伏四种魔,胜幡建道场。虽知无起灭,
示彼故有生。悉现诸国土,如日无不见。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
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
教化于群生。诸有众生类,形声及威仪。无畏力菩萨,一时能尽现。
觉知众魔事,而示随其行。以善方便智,随意皆能现。或示老病死,
成就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达无有碍。或现劫尽烧,天地皆洞然。
众人有常想,照令知无常。无数亿众生,俱来请菩萨。一时到其舍,
化令向佛道。经书禁咒术,工巧诸伎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
世间众道法,悉于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堕邪见。或作日月天,
梵王世界主。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劫中有疾疫,现作诸药草。
若有服之者,除病消众毒。劫中有饥馑,现身作饮食。先救彼饥渴,
却以法语人。劫中有刀兵,为之起慈悲。化彼诸众生,令住无诤地。
若有大战阵,立之以等力。菩萨现威势,降伏使和安。一切国土中,
诸有地狱处。辄往到于彼,勉济其苦恼。一切国土中,畜生相食啖。
皆现生于彼,为之作利益。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
不能得其便。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或为邑中主,
或作商人道。国师及大臣,以佑利众生。诸有贫穷者,现作无尽藏。
因以劝道之,令发菩提心。我心骄慢者,为现大力士。消伏诸贡高,
令住无上道。其有恐惧众,居前而慰安。先施以无畏,后令发道心。
或现离淫欲,为五通仙人。开导诸群生,令住戒忍慈。见须供事者,
现为作僮仆。既悦可其意,乃发以道心。随彼之所须,得入于佛道。
以善方便力,皆能给是之。如是道无量,所行无有涯。智慧无边际,
度脱无数众。”
“同于道者”,“知常曰明”,不妄动,动必有时。不动才是真动,时时于动中不动,可谓“动善时”。凡夫“不知常,妄作凶”,不由自主,极性心识刹那不停,妄心妄念相续不断,此为动不善时。圣者心常寂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相泯灭,攀缘不起,一相现量,不取不舍,自在如镜,“不将不迎”,时时应对,无时不善,无处不宁。佛陀的“三念住”(第一念住:众生信佛,佛也不生欢喜心,而恒常不变地安住在正念与正智之中。第二念住:众生不信佛,佛也不生烦恼心,而恒常不变地安住在正念与正智之中。第三念住:同时有一类众生信佛,一类众生不信佛,佛知之也不生欢喜与忧戚心,而恒常不变地安住在正念与正智之。)可谓真正的“动善时”。事相中,把握机宜,教化开启学人,啄啐同时,不失时机,是禅宗大师善施机教的“动善时”。佛陀和大菩萨具他心通,不请而施教,自是“动善时”。孔圣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亦属“动善时”。
具上善的“同于道者”,可谓如水之上善。如水者,“夫唯不争,故无尤”,这也是“同于道者”的解脱自在。圣者无私无欲,故能“为而不争”,“利而不害”,突破思维极性,开显妙明自性,一相境界,能所不存,自无能与之争。老子的“夫唯不争”,正说明圣者唯此一心,故无私;只唯一相,故无欲;究竟不二,故无为;无内无外,故自然;无我无人,故不争。
圣者“抱一为天下式”(二相归一相,一相无相,“字之曰道”),一者,不二也。“不二”,与谁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非以其不争欤,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不二”、“唯道独尊”、“同于道者”,便是“唯我独尊”、“唯我独存”。既然“唯我独存”,自具“不争之德”(《六十八章》)。佛陀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金刚经》)四相全无,唯存妙明之常(儒称“明德”,老子称“谷神不死”)。于是,妙明所现之宇宙万物非“我”其谁也?故此,圣者“会万物为己”!“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七十七章》)有道者,无人我,四相全无,故“常”、“容”、“公”、“全”、“天”、“道”,一体不二,自是大公无私,为天下奉献,就是为己;为己,就是为天下。知此,便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道理。圣人知道,“为人”、“与人”,不出己心;为物为事自心耕作,“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七章》)。为利为害,不在心外,为善为恶,俱在心田,一切皆在吾人之“软件”上存留不亡。故“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倒反而“己愈有”、“己愈多”。能明此理,就能理解老子所说的“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的意义了。(《七章》)一相无己,全非是他;为他非失,反益自己。故佛家讲,财施愈施愈富有,法施愈施愈智慧。
佛陀提倡的六度万行,正体现了一相不二的为众生即为己、为己即为众生的辨证关系。“夫唯不争,故无尤。”尤者,自尤也。无自无他,“唯我独尊”,何忧之有?凡夫有争,因小我存在,二相分别,故争不得便尤,争得亦忧。失而忧其已失,得而忧其未失,得失忧不了,因人我二相为害。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二相归一相,转私为公,大公无私,天下为公,自是无上妙法妙道,大道至简矣!老子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七十章》)突破二相的思维,开显一相的自性,“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此理易知易行。但吾人因二相极性思维的私心贪欲作怪,莫能知此妙法妙道,更谈不上能行。人们不相信老子讲的“夫唯不争,故无尤”,“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的道理,也不了解老子所言是有根有据的(言有宗)。按照老子所言行事,实践证实是没错的,故老子所言可作为行动指南(事有君)。人们因人我的二相分别心识坚固,无法突破极性思维,故不知冲破自茧的束缚,无法领悟易知易行的内涵(“夫唯无知”),又怎能领略老子大智慧的境界和慈悲的心怀呢(“是以不我知”)?!认识此理的人很稀少(知我者希),依此理修行者就更可贵了。圣人的大智慧不被了解,是众生的业重(业重者不生敬仰)(《地藏经》),当然无法受其润泽。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二十七章》)“善人”者,“同于道者”也,已觉之人,大善知识也。“不善人”者,未觉之人也。觉者是未觉者之师,未觉者应尊敬觉者(“贵其师”)。未觉者是觉者之资本,觉者是未觉者之华果。故觉者应爱未觉者(“爱其资”)。“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华严经》)众生(未觉者)为根,诸佛菩萨(觉者)为华果。前者是后者之资(根本、资本),后者是前者之师(“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懂恭敬其师,未觉者无法觉悟而解脱;不爱护悲悯未觉之众生,觉者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如果不明白这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虽多智多聪,仍是迷惑不解之人。此理至关重要,修道人务必清楚!认识了这个道理,就能更深入了解老子“无弃人”、“无弃物”的大智慧和大慈悲。
老子主张常善救物,不舍一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六十二章》)佛性人人有,凡圣不差分毫,觉者为佛,迷者为众生。众生是未觉之佛,佛是已觉之众生。众生未觉,待觉者开启教化,自有觉悟之日,故未觉者无由抛弃,不应舍弃。这就是老子的“德善”(善不善皆善之)、“德信”(信不信皆信之),体现了“大道无亲,常与善人”的非极性属性,这正是佛家主张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同于道”的圣人,以大慈大悲之心,自然流露出悯念的情怀,故“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四十九章》),教化开启世人突破极性思维,开显本具妙明,返朴归真,修德符道
5、智慧方便
圣人慈悲,不舍众生,但“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五十八章》)世人无始劫来,根尘相对,感官认识,极性思维,迷惑于内外之分,障碍于主客相待,困扰在无边(大我)之有限(小我)中,无法明悟解脱。所以,圣人在天下为世人“浑其心”(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以善巧方便(方)引导启发众生,令有正知正见,让人们突破习惯思维,开显本具灵光智慧。其使用的智慧方便、善巧法门,“利而不害”,不以“方”割物。因“同于道者”能“大方无隅”,故圣人化世的八万四千法门,解缚脱粘,“方而不割”。
圣人洁身自好,以法示人,以身作则,垂范天下,引导世人,让人们走向解脱之道,但圣人不以己之德能智慧,苛求人们当下看齐;不以己之境界行持,迫拶人们恐惧紧张,不难其所不能,按认识水平施教化导;依根性成熟程度,对机说法,不伤害他人自尊,不对比而显其低下鄙劣,分阶段分层次循循善诱,这就是圣人的“廉而不刿”。
这一点佛陀给世人做出了圆满的示范,他以太子身份,江山不顾,美女不贪,看破放下,出离皇宫,舍弃王位,栖身深山,六年苦修,皮骨只立,誓愿不退,精进修持,终于大彻大悟,证得无上菩提。但佛陀按其众生根性不同,说“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摄”、“六度”等法,亦以对象时节因缘,开五时教化(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时),以各种善巧方便开启迷雾,以权实之教善诱引导。佛陀具备十力(一者、处非处智力。二者、教示过去、未来、现在业因果报智力。三者、种种信解智力。四者、种种界智力。五者、了别自他根智力。六者、至处道智力。七者、发起一切禅定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染净等智力。八者、宿住随念智力。九者、生死智力。十者、漏尽智力)、四无所畏(一者、一切法现证智无畏。二者、一切漏尽智无畏。三者、决定说障道无畏。四者、出尽苦道无畏)、十八不共法(一者、如来身无懈倦。二者、语无卒暴。三者、无失念。四者、无不定心。五者、无种种想。六者、无不知舍心。七者、欲无减。八者、精进无减。九者、念无减。十者、慧无减。十一者、解脱无减。十二者、解脱知见无减。十三者、于过去世,无著无碍,知见随转。十四者、于未来世,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