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006[1].10-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生就生吧。让于小庄搞不明白的是,同样是从一个娘肚子里蹦出来的,为啥差距就那么大?老大是大头顶,在家里人人宠,据说她爹娘连生四子之后才盼来个闺女,若算上前边夭折的俩,小顶都应该是排行老七。小顶真是吸足了父精母血,先天营养充分,后天受宠,从小就学习成绩好,当学生干部,最后都熬到校学生会主席的地步。爹活着时就最宠她,爹死了娘还继续宠。等到于小庄来到人世时就完了,好像完全作为老大的陪衬生下来的,一头里龇外绊的小黄毛,一双滴溜乱转的桃花眼,站没站样,坐没坐样,不会慢慢走道,见天价总是拔腿就想跑,她娘总说她是属狍子的,屁股上生疔,一会儿也坐不住。平常姐儿俩站一起,说是一个妈生的都没人信。
老二处处给遮盖在老大的阴影里,风头全被老大抢去,闹得她到现在连一件出奇冒泡的风光事也没做成。去年老二干出的最大事件,是撺掇他们学校几个初中同学,偷偷跟在大姐他们学校红卫兵后边去大串连,要到北京去见毛主席。结果呢,硬是被她家里老娘追着屁股撵到火车站,给提拎着耳朵根子拎回来。掉老价了!搞得她在众人面前颜面皆无!怎么说,她那也叫一个15岁的花季少女啊!她恨透了,一直怀疑是老大告的密,同时也恨老太婆不给她留面子。他们家,那个识几个数字的爹和这个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老太太,教育孩子从来都是用皮带抽,用鞋底子打,用笤帚揍,简直是把孩子不当成人。屈辱啊!家里那些罄竹难书的罪恶还包括:偏向大鳖犊子,宠爱两个双胞胎弟妹,独独她这个当老二的中间受夹板气。晚上在那个十五瓦的灯泡下,一家人围坐着钩手套,糊火柴盒精盐袋,找来各种活计谋生。大姐要写作业,学习好,能成个大学生,不能耽误她的时间,做活的事情白然落在老二身上。到工厂的废煤渣子里捡煤核、捡焦子(炼钢剩下后没有完全烧透的煤块),秋天到合作社商店捡大白菜叶;剁鸡食,捡回骨头棒子剁碎给鸡吃,说是补钙。老二她自己还很缺钙呢!谁给她补了吗?挑水,买粮,买煤,打煤坯,腌酸菜,两个双胞胎小时候,她娘总命令她给看管着,走到哪带哪,人都说她像个小妈……
于小庄觉得她们家就像黑暗的旧社会,一点翻身得解放的希望都没有。这回好,热闹终于有她的份!今年一听说动员学生上山下乡,她二话没说就报了名。让她最乐最解气的,是老大也跟自己一样要下乡,而且还是她不愿意去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去的。这下好,大鳖犊子,活该!
于小庄一路兴致勃勃,出门不远,她就遇到了同班男生班长谢卫东。小庄“当”地上去给了他一拳:哎呀,谢卫东,你咋来这么早?
谢卫东说,你咋也这么早?
待着没事,早点去呗!哎,你们家,没人送你?
谢卫东说,广阔天地练红心,咱用谁送!
就是的嘛!于小庄应和着说,一副自得模样。她一抬头,见远处一个戴眼镜的瘦高个,正坐在一个男人的自行车后边往这边走来,走得慢慢吞吞,迟迟疑疑的。那是家庭成分不好的郭子辑。
哎哎,看看看!她指向郭子辑,还真有让人送的。
可不是嘛!谢卫东大喊,“郭子辑——”
郭子辑乘的自行车栽歪了一下,猛地拐把,左右乱晃了一通,好不容易才停在他们面前。郭子辑从他父亲自行车后座蹦下来。
郭子辑,你跟我们是一个地方吗?于小庄问道。
我我我还不知道。郭子辑唯唯诺诺应着,低头看地,眼皮也不敢往起撩。
算了,不理他,咱们走咱们的。谢卫东说。
狗崽子,仇大累累啊!谢卫东突然又冒出这么一句话。
行了吧你,别臭显能耐了。于小庄推搡了他一把。
他们离开了郭子辑,拎着各自的小行李卷,嘻嘻哈哈,一路欢跳,打着小出溜滑向学校集合地点奔去。
1968年12月的沈阳市府广场,锣鼓喧天,彩旗飞舞。全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一大早统一在这里集合,接受市革委会领导的动员检阅,然后绕着市中心环城路一周,接受广大市民父老乡亲的送行。他们下乡的地点基本是以学校为单位,按照学校所在区县的管辖分配,有极少部分到外省去插队,沈阳市的学生多数分配到属于辽宁省管辖的本省农村。于小顶的12中学归东陵区管辖,直接分配到东陵区王家公社向阳大队。于小庄的51中学,归沈河区管辖,下乡到遥远的新宾满族自治县。
这是持续了两年文化大革命的又一次高潮,也是这座城市沉寂之前最后的欢闹。武斗的枪炮声渐已零落,辽联、辽革战、八三一派系的争夺辩论偃旗息鼓。人人自危,谁也不知道下一步来临的将会是什么。只是不承想,这么快就轮到趾高气扬的红卫兵小将们被打发走的时候了。
六八届毕业生们有组织有秩序,按照不同的区县、学校列队在广场上,大包小裹的行李堆在各个队伍的后面。一辆辆扎满鲜花和彩带的大卡车也列队排好。待会儿动员完毕,红卫兵们即将坐车去广阔天地扎根。他们都是统一的红语录,绿军装,军用皮带,小军挎,胸戴大红花,英姿飒爽。有个别爹妈来送孩子,还想依依惜别的,都早已经被挡在了队伍之外。红卫兵对这样的同学都满脸不屑。漫长的整队、编队、等待过程里,各个学校领队想出了敲锣打鼓拉歌的好主意。各个红卫兵连连长开始拉歌: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咚咚锵!咚咚锵!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嘿就是好就是好啊就是好就是好……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嘿这力量是钢嘿呼嘿……
歌声中,他们登上了游行告别的一辆辆敞棚卡车。沈阳市的革命群众,这时早已有组织有秩序的等候在环城路两旁,敲锣打鼓,手拿树枝和彩纸制作的假花,将街道两旁装扮成了鲜花的海洋。车子一过来,他们就有组织有节奏的喊:
热——烈——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车子一路走来一路呼,磨磨蹭蹭,几乎就是空挡滑行。知识青年们的一张张小脸都要冻两瓣了,他们也快要笑两瓣了。大家都睁大眼睛在欢送人群里找着自己的亲人。于小庄看到了人群中拖着一挂鼻涕的小刚和小芳。他们使劲晃悠手里的花束,喊着“二姐”、“二姐”。小庄激动地从车里站起来,摘下胸前的大红花向他们摇晃。
小崽子于小刚忽然想起一句什么需要告诉二姐的一句话,于是他突然跃下马路牙子,一下子冲到路的中心,不管不顾追着车子跑起来。负责执勤的民兵战士一把将小崽子拎了回来,嘴里呵斥:谁家小孩!不要命啦?
于小刚被民兵胳肢窝夹得两个小腿直扑腾,红着脸摇着胳膊冲远去的汽车大喊:二姐!二姐!娘告诉你说到了那里就来信!
于小庄远远看到这一幕,虽然没有听清小刚说些什么,她感觉自己鼻子还是有点酸。她把手拢在嘴边,也是不管不顾大声喊着:小刚,回去告诉娘,让她放心吧!
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一阵强有力的锣鼓声,把她的话音湮没。混乱杂沓的歌声,锣鼓声,欢呼声,裹挟着一代人,在冬天谵妄冰冷的空气中,渐行渐远。
3
游完了行,喧够了闹,于小庄他们这一行人每人垫巴了几口学校发的黑面包和八王寺汽水,换乘了一辆长途大客车,奔新宾的方向上路。那是于小庄短短一生中,走得最长、最凶险的一段路。上午还是响晴薄日的,到了下午,天气就阴沉起来,看样子像是要下雪。汽车出了沈阳,直往抚顺的方向奔。辽宁省新宾县归属抚顺市管辖,已经出了沈阳的势力范围,这也无形中给他们以后的往回抽调造成了困难。但是此时的初中毕业生于小庄他们,根本没有什么“回城”的概念,他们现在只是一味的向前,向前,战斗,战斗。不管风吹雨打,乌云满天,他们的战斗生活像诗篇。
他们一路上靠在车里唱歌,靠叽叽喳喳欢笑来驱散寂寞和取暖。可是唱歌毕竟不能够代替热风空调和大米干饭。车子一出了抚顺,当连绵的山脉像一堵一堵黄泥墙一样打来时,他们就没劲了,眼神空洞干巴巴地盯着外边。这里是长白山的余脉支系,山不太高,但很粘连,没完没了,好像总在前边堵着道,怎么也走不完绕不过去似的。看多了,渐渐就产生视觉上的疲劳。于小庄他们冻得昏昏欲睡。只有在猛一下被汽车颠起老高时,才从瞌睡中惊醒,发现脚底下要冻成坨,这才赶紧起来围绕座位活动两步。
山包终于落在了后边,眼前已是一大片冬季荒芜的田野,能感觉到寒风使劲掀动地里的积雪。田野边的枯树冻得瑟瑟的胡乱抖动枝条。远处见到一座稀稀落落破败的小山村,司机说这里已经是铁岭地界。车子进入一条狭窄的村道,从一座座用秸秆编的小破院门口路过,里边矮趴趴的茅草屋没有一丝灯光,屋顶歪歪斜斜,像是随时要塌下来。不知怎的,于小庄一下子想到了自己家。这时候,娘在家干什么?两个双胞胎也该放学了吧?一瞬间,心里的滋味变得特别复杂。不是想,也不是不想,就是触景生情,临时涌起的有点说不上来的那么一股酸溜溜的劲儿。
出了铁岭的村子,路更狭窄了,车也颠得凶。乡间土路上积攒了许多冰和残雪,司机很谨慎,小心翼翼放慢了速度。浑身漏风的长途大破车,只能以不到30迈的速度往前颠簸着嘎悠。到了一个三岔路口,司机也没了主意,看样子对路也不太熟。这个长着一圈络腮胡子、瘦得跟芦柴棒一样中年汉子停下车,四处打望一下,乡野四处不见人影。老远终于看见路旁一个正赶着一头猪慢条斯理往回走的老农,司机赶紧跳下车去打听道儿。回来,司机告诉他们,快了,前边就是南杂木。过了南杂木,就到新宾。车上的小崽子们以为胜利在望,又是一阵胡乱的欢呼。
车往右拐,驶上了南杂木方向,一座山脉又横亘在面前。长白山支脉又神奇地从哪里拐了个弯冒了山来。窝窝头似的山包和脊梁,一个接着一个短促的急转弯和凶险的盘山道,扭得他们肝肠寸断,心都提到嗓子眼儿。车上的哪个知青,一听到“长白山”又来神儿了,领头唱起中朝人民友谊歌曲:
巍巍长白山,滚滚鸭绿江,
2007…1…20 21:11:16举报帖子
使用道具
黑眼睛
等级:版主
文章:234
积分:1424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7年1月6日第 4 楼
中朝两国山水相连,
唇齿相依友好邻邦。
车里知青连冻带吓,哆哆嗦嗦跟着唱:
啊……毛主席,金日成首相,
金日成首相啊,毛主席,
亲手缔造的伟大友谊,坚如磐石万年长。
……
好不容易扭完盘山道。当车子落到平坦处,看到前方路标写的“新宾”二字,众人都欢呼起来。这里早已是大雪绵绵,来接站的干部们已经在雪里迎候多时,浑身霜雪披挂,活像长出了一身白毛。这群神情疲惫的沈阳小青年一下车,就感受到了新宾贫下中农的温暖。他们在队部里与那些来自大连、鞍山、本溪、抚顺、锦州的知青汇合。新宾的主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表示要坚决贯彻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指示,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要拿出最好的米饭鱼肉、最好的铺盖穿戴,接待好城里的知识青年。知青这边也选出了一个谢卫东代表大家表决心。他在习惯性的说了几句套话以后,突发奇想,在发言的最后中表示,我们一定要在广阔天地里努力改造思想炼红心,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扎根农村一百年不动摇。底下的知青一下子就乐了。一个大连瘦高挑知青立即指出:怎么能说扎根一百年呢?我们能活到一百岁吗?
谢卫东被人驳了面子,脸色通红,可是他并不服输,梗直着脖子狡辩说:怎么就不能?我们这一代人生在红旗下,长在蜜罐中,享受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比幸福,你说,我们怎么就不能活到一百岁?
那个大连的同学仍然操着海蛎子味说:你说你能活到一百岁,你就给我活一个看看呐!
谢卫东说:看看就看看!嘿,你怎么着?不信是不是?
大连的海蛎子味还想搭茬儿,被队长拦住了,队长出来好心打圆场说,你们说得都没错,活到老,扎根到老。你们来了,就别再走了,就一直在咱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