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隐藏的论语-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被人遗忘,真正的经典越来越少了。
“三月不知肉味”是说孔子三个月连吃肉都不知滋味,完全沉浸在音乐的美妙境界,“心不在焉,尝而无味”。本章讲孔子对音乐的欣赏。
『15』冉有曰:“夫子为(wèi)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冉有说:“我们的老师会出仕协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好吧,我去问问看。”他进到孔子房间里,说:“伯夷、叔齐是怎么人呢?”孔子说:“他们都是古代的贤人啊。”子贡说:“他们心中怀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志求于仁,而实现了仁,有什么可怨恨的呢?”子贡出了孔子的房间,说:“老师不会出仕协助卫国国君的。”
“为”音卫,作“帮助”解。孔子在卫受到礼遇,住了较长时间,那时卫灵公年纪大了,政事交给南子,很多人以为孔子会在卫国出仕,执掌国政。子贡举的伯夷、叔齐的例子,是不食“周粟”的人,子贡就是想看看孔子会不会食“卫粟”。子贡说话真是很有“外交”智慧的。
本章以孔子尊崇伯夷、叔齐表明其对仁的看重。
『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粗茶淡饭,吉祥而卧,也是莫大的乐趣啊。那种取之不义的富贵,我视它如浮云一样。”
肱是胳膊,曲肱,即弯着胳膊。人的养生之道很有讲究,比如睡觉的姿势,有些人喜欢贪图一时舒服的睡姿,晚上常翻来覆去睡不着,对健康很不利。孔子曲肱而枕,向右侧睡的吉祥卧,不会压住心脏,是适合久卧而有利于健康的睡觉姿势,对修道的人来讲,还有利于杜漏。
道在平常日用间,活得明明白白,心不颠倒、不妄求,每天的生活也就是乐趣啊。孔子的生活态度是见利思义,虽无富贵,其乐不减。本章是讲孔子对义的看重。
『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易》又叫《周易》或《易经》,古代占卜用的一部书,成书于殷周之际。相传由伏羲氏画卦,周文王姬昌写了卦辞和爻辞。一般认为孔子为《周易》作“十翼”。《周易》一书以阴阳消长来推测事物变化,蕴涵深厚哲理。
有人认为“易”当作“亦”,断句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我不同意此观点。“五十以学”如果解释为“五十岁开始学习”,则与后文“无大过”文意不通,与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也矛盾;如果解释为“学到五十岁”就可以无大过,那孔子也太武断了吧?“活到老、学到老”嘛。所以“易”作“亦”的观点是欠缺考虑的。古人抄书流传,往往会将读音相似的字误写了,就象我们用拼音打字时常发生错误一样,我认为“亦”版本的《论语》也应作“易”才对。
朱熹说“可以无大过矣”是指:“学《易》则明乎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故可以无大过。”这也是一说,但避免过失又何必一定要靠多花几年时间去读《易经》呢?所以我认为“过”应该是遗憾的意思,他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弄通《易经》,传之后人,发扬传统文化,免留遗憾。本章可解释为:
孔子说:“如果能早几年,五十岁开始学《易》,我这一生就没什么大的遗憾了。”
关于孔子学《易》的时间,历来笔墨官司不断,我就不再扯那个闲篇了。可有一点是肯定的,博览群书的孔子应当在青年时期就读过《易经》,但精研却是晚年的事情,起码是周游列国的后期才开始的。《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彖tuàn 一种据说能咬断铁链的猛兽,以此表示肯定、断定的意思)、《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我赞同司马迁的观点,孔子晚年精研《易经》,深感《易经》之博大精深而发出感慨——“要是能早点研究它就好了,那就能理事圆融(彬彬矣),就没有大的遗憾了。”另外,孔子知天命与读《易经》的前后关系上,孔子五十知天命,而五十后才深入学习《易经》,可见并非因为读《易经》才知天命。孔子前五十年的君子言行、仁心所悟,及甘于平淡的性格,才是知天命的关键。知天命后读《易》才能真正切入精髓,否则《易》之过——“贼也”,无仁德之心读《易经》,容易变得贼头贼脑,凡事都想着依靠占卜来解决,还谈什么知天命呢?
从上下文的联系上看,《易》的内容与下文《诗》、《书》、《礼》等相应,都是表明孔子所注重的知识和内容,本章意在强调孔子对《易》的看重,尤其是他晚年对《易》极为推崇。至于为什么,诸君或可自行从《易经》中获得答案。
『1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孔子在某些场合讲普通话,读《诗经》、《尚书》,执行礼仪仪式时,都讲普通话。
雅言相当于“官话”、“普通话”。孔子讲普通话表明他非常重视诗、书、礼。如果用方言读诗,恐怕会让人鸡皮疙瘩掉一地。有些诗、文,是要用特定的表情朗读才有味道的,就象普通人的朗诵与李默然的朗诵效果截然不同一样,融入情感去学诗文,得益更多。
有所为,有所不为
『19』叶(shè)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问子路孔子的为人怎么样,子路没理他。孔子说:“你怎么不告诉他,孔子这个人哪,发愤做事时常常忘记吃饭,高兴的时候就忘记忧愁,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变老了。你就这么跟他说好了。”
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我们熟悉的“叶公好龙”的寓言故事,就是以他为主角的。孔子在陈绝粮之后,见了楚国叶公,之后并没有入楚国而返陈,再自陈返卫。
本章联系《雍也第六》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更清楚了,孔子醉心于道、德、仁、六艺,所以达到很高的造诣。古人说:“闲坐窗前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我则时常发生天热忘减衣,天冷忘加衣的现象,不知是傻,还是得了几分孔子“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精神。
『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说:“我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很多知识,而是喜欢钻研先哲们留下的典籍,不断刻苦、勤奋地学习来充实自己而已。”
孔子非生而知之者,谁又是生而知之者?所以阅读、好学是个好习惯。“学海无涯苦作舟”说错了,应是“乐做舟”才对。每日学到新的知识,得未尝得,是愉快的事情。本章与上章是一贯的,表明孔子的好学、敏求,所以知识渊博,作圣作贤。
『21』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动乱、神鬼的话题。
本章笔锋一转,知识如此渊博的圣贤,也有不谈的事情。
今天人们往往将宗教定义为迷信,因为宗教有关于鬼神的论述,所以“怪、力、乱、神”被狭隘地钉死在“神”那里,这反而使人失去接触合法宗教的机会,让法轮功等邪教横行。其实孔子也谈论神,“祭如在”、“敬鬼神而远之”,谈神未必不好,它能够让人心有善属。鬼神到底有没有,科技不能证实,先用求同存异的科学精神来处理就好了,只要目的和动机都是好的,随顺人们的根性而行善道,何乐而不为呢?
“怪力乱神”无关正当的宗教,也无关正常的祭祀。除了“神”的话题,更应该注意的是“怪、力、乱”。现在的媒体,处处都在讨论怪胎、人妖、变性、人咬狗,是“怪”;黑社会、抢劫、凶杀、乃至动作电影,是“力”;汽车炸弹、橙色革命、游行暴动,是“乱”。
媒体追求“新闻”的特质,容易使它变成“怪力乱”的扩大器,其害甚多:其一,有些新闻被煲大,会干扰决策者的视线,容易因小失大。比如热炒“同性恋立法”、“虐待动物立法”,不是不好,但是我们不要忘了,这不是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真正需要我们考虑的是“沉默的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才是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例如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广大农民可不如同性恋者会作秀。其二,怪、力、乱宣传得多了,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增加不安全因素。好比校园暴力、黑社会性质的案件飙升,是否因为新闻报道太多,反而让人去模仿呢?曾有人问东方美教授:“将来美国败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东方美教授想了很久说:“电视和新闻媒体。”联系孔子讲的“怪、力、乱、神”,我们就彻底明白:媒体一旦不懂得注意自己所承担的教化责任,一味追求收视率和经济效益,会变成社会动乱的助力剂。当然,新闻和媒体的积极意义是主要的,希望媒体减少“怪、力、乱”的内容,不等于要否定媒体和新闻本身的正面作用。
本章表明,孔子不赞同不加选择地学习,对一些恶、不善的方面他是不予讨论的。
『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就会有我的老师,学习他们长处,避免他们的缺点。”
本章是“见贤思齐,见过思改”的意思。真正懂得学习的人便是这样,正面、负面的榜样都能起到教化作用。我们周围有些一身毛病的人,正好做自己的镜子,把他身上的毛病改一改,离圣贤还远吗?冉雍的父亲就是“贱而恶”的人,舜的遭遇更“恐怖”,父亲愚顽不仁,后母恶毒,弟弟竟屡次设计谋杀他,可丝毫都不影响舜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圣贤之人能成就德行、事业,就是因为他们善于从善、恶两种人的身上,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tuí)其如予何?”
孔子说:“上天赐予我这样的品德,桓魋能拿我怎么样呢?”
桓魋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是宋桓公的后代。一般认为他是司马牛的次兄,向巢的弟弟。孔子和他的学生到宋国的时候,在一棵大树下演习周礼。桓魋为了威胁孔子,派人把那棵树弄倒了,说你再演习我就杀了你们。
人生在世,没有谁能一帆风顺的,面对灾难,有时候得有一份死就死的勇气。孔子就表现出这样看淡生死的豁达。趋利避害之心人皆有之,可关键是我们趋利避害的手段是否光明正大?实际上,一身正气的人往往能遇难呈祥,而一味图利钻营的人,反而易泥潭深陷。
圣心仁义万古传
『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有人解释为“我没有什么行动不是和你们一起的”,那么孔子有什么行动呢?周游列国时也只是十几个弟子跟随啊,很多时候孔子的行动只有一两个弟子随身照顾,所以那完全是依文解义而已。“行”应解释为德行、品行、擅长的本领,指道德、学问。“与”是“教授、授予”。
孔子说:“你们这些年轻人哪,以为我还会有所保留吗?我毫无保留啊。我没有什么德行、本领是不想教给你们的,这就是我孔丘啊。”
这是孔子对他弟子们发的感慨,你以为我会留一手吗?在手艺活、武功的教授方面,很多师傅或许会留一手,“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以防止被学生抢了饭碗,或将来学生作恶时仍能克制住他。但对心性道德之学,孔子又怎么留一手呢?弟子成材,便是老师最大的成功。百丈禅师曾对黄檗(bò)说:“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但是现实生活中要找一个这么优秀的学生也相当难,好的老师和好的学生皆如凤毛麟角,二者有因缘凑到一起,还要志趣相投才能成为师徒,又该有多难!过去一些道德学问好的人,能招收到一两个弟子传其法脉就不错了。孔子门下有七十二贤属于因缘造化,不是一般人能碰到的。所以很多善知识终生不收徒弟,其实不是不收,而是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