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隐藏的论语-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sǎng额头)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郑国有个人戏谑孔子:就算你有尧的智慧、皋陶的正直、子产的承担有什么用呢?禹因为有尧赏识才得以宏图大展,你就没那么好命了,腰以下不及他一点点,所以“行”不通,至今还象丧家狗一样。孔子听了哈哈一笑:长相我没什么好说的(“末也”),但要说我象丧家之狗,的确如此!的确如此!可见孔子对待别人的误会和嘲笑,是非常豁达大度的,能欣然承受之。
古来圣贤皆寂寞,是因为他们德高行俗,心慈言厉,一般人修养不到,根本无法明白他们的心志。所以佛菩萨为度众生,也多有隐匿之行。他们心如净镜,自由出入酒馆娼窑而能纤尘不染,我们不要凭凡夫之心疑东疑西,误判圣行。晨门、荷蒉见识非凡,估计是避隐之士,品行高洁,连他们也误认为孔子行为可鄙,没有智慧,也难怪孔子感叹也许只有苍天理解他了。
苦口婆心
『42』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hōng),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子张说:“《尚书》上说:‘高宗守丧,三年不谈政事。’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仅是高宗,古人都是这样。国君死了,朝廷百官都各司己责,听命于冢宰三年。”
《尚书·无逸》说高宗“乃或亮阴,三年不言”。《礼记·丧服四制》说“高宗谅暗,三年不言”。高宗是商朝第十一代王武丁,在位59年,被称为商朝中兴之主。亮阴也作谅暗,指在墓地结草芦居住,后指居丧、守丧。“不言”也有人解为“不说话”,其实是“不发表政言”的意思。薨在周代指诸侯死,后代才称国君死为薨。冢宰是官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孔子的意思是说:过去上至国君、下至平民,都能守礼,所以整个社会秩序井然。而春秋时期则礼乐崩坏,《春秋》记载臣杀君的事变就有三十六起,亡国的事件有五十二起,其他坏乱伦常的事情更是数不胜数。越王勾践为脱离奴隶之身,连吴王夫差的大便都吃,可见当时是个什么样的社会,也难怪孔子会“疾固也”了。
『43』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孔子说:“在上位的领导人崇尚礼,那么百姓就易于管理了。”
上好礼,才能引导百姓都遵守礼,国家才能安定繁荣。类似的观点在前边都讲解过了,这里是继上节说孔子不为人理解之后,再次强调以礼治国的重要性。可见孔子的确是苦口婆心、谆谆教诲,“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性格鲜明又彻底啊。
『44』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对人、事能严肃恭敬。”子路说:“就这样而已吗?”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使周围的人得到安乐。”子路说:“就这样而已吗?”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使所有百姓都得到安乐——可这是连尧舜都担心做不到的啊!”
这一章是回顾篇首原宪问耻,对全篇下一个结论,即士需要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将天下安定、百姓安乐视为己任。修己的目标从敬人事到安百姓,有不同层次,自身的修养、德能越高,所发挥的能量就越大。
《雍也第六》篇子贡问:“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两个“尧舜其犹病诸”都是体现修己以利民的德行至伟,需从身边事开始,事事落到实处。
『45』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jìng)。
原壤叉腿坐在那儿等着孔子。孔子骂他说:“小时候就不懂礼貌,长大了又一事无成,你这个老不死,真是个害人精。”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叫他坐好。
原壤是鲁国人,孔子的旧友。孙弟通“逊悌”。胫指小腿。
上章本来已经下好结论了,可本章异峰突起,说起孔子骂人的趣事来。
夷俟(sì)指双腿分开坐着等,一看就是“坐没坐相,站没站相”。动作的吊儿郎当反映的是内心的亵渎无礼。我常见一些念佛人,脚往桌子上一翘,嘴里“用功”念佛,念几句说几句话,典型的“佛见愁”。一切法自恭敬心生,学佛不改毛病习气,口念佛而心散乱,要想成道等同妄想。有些学佛者工作也不做,家也不管,孩子也不教,以为这是放下。我说叫“下放”差不多,眼看就“下放”到地狱嘛。实在是“疾固也”,所以便下定决心写出这本书来,免得更多人被“下放”。
人都觉得自己最伟大,实际上多数不过是苟且偷生的“倮(luǒ同裸)虫”,于时代无益、于人无助、于己不修的贼。但这种人也有作用,就是给孔子骂的,给人做反面教材以显明因果的。可怎么“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归仁”的圣人孔子也骂人?实在是怪我们不骂不受教啊。我常说挨骂是学问,骂人也是。比如当总经理的,身边放一个一身毛病却不怕骂的人,大会小会把他臭骂一通,别人就怕了,企业肯定能管理好。只是一般人别轻用,用不好自己倒成反面教材了。
如果理清楚了脉络,《论语》读起来一点都不闷,是非常活泼、充满机趣的。
『46』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阙里的一个童子来向孔子传话。有人问孔子:“这是个求上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坐在成年人的位子上,又见他和长辈并肩而行,他不是要求上进的人,只是个急于求成的人。”
阙党即阙里,孔子的家乡。将命是指传言、传话。
那个童子正是削尖脑袋往上爬的类型。“居于位也、与先生并行”表明他野心勃勃,且没有谦逊的基本品德。人不修德、不立为国为民之志,只贪图自己的名利能走多远呢?我想起自己刚毕业的时候,正如阙党童子一样急于求成,表面看起来的确是精明能干,可道德修养是一点都谈不上的。现在回头看过去做的一些事情,走巧侥幸的成分非常大。
一个人的成长自有他内在的规律,需要经历顺逆各境,“增益其所不能”。勤学、培德才是成长的因缘,急功近利就好比拔苗助长,“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我们现在常见一些“天才”企业家、资本运作的高手入狱,其亡何其忽焉!无德、光玩虚的,便是天才死亡的真正原因。
孔子骂完老的,又批评小的,真实反映了他“疾固也”的心情,老一代没指望了,小一辈又不懂得克己复礼、精进德业的重要性,未来的希望在哪里呢?
《宪问第十四》全篇回顾
第1…2章,讲邦有道则谷,邦无道则隐的主张,并提出“克、伐、怨、欲不行焉”的品行标准,要求知识分子志存高远,努力提升道德修养来利益国家百姓。
第3…7章,主要讲“克”:好胜。知识分子固然要有志向,不可留恋安逸的生活,但是邦无道时不要好胜逞强,危行言逊才可利民利己。有德必有言,有仁必有勇,所以只要心存仁德,不必逞口舌之利。羿、奡好胜俱不得好死,禹稷以仁德而得天下。我们未必能仁,但可以做到不逞强好胜。
第8…12章,讲好胜既然没有好结果,所以爱人、忠人就不要助长他的恶习。我们对自身品德修养的追求,要象郑国的公文一样求善求美。象子产、子思、管仲三人的修养,世人自有评价,不是争强好胜所能改变的。富而无骄、贫而无怨难,都是因为人的好胜之心啊。一个人的德能,就象孟公绰有能力做大的家宰,却没有能力做小国的大夫一样,是丝毫作不得假的。
第13…16章,主要讲“伐”:矜夸。世间真有完美的“成人”吗?恐怕连一般意义的善人君子都难得吧!别人对公叔文子“不言、不笑、不取”的评价果真如此吗?藏武仲要挟君主却还诡辩呢,晋文公就更谲诈了。人总是喜欢矜夸和文过饰非。
第17…21章,讲功名无须靠矜夸。管仲就不注重个人名誉得失,但他利益了天下百姓,这才是真的仁啊。公叔文子与其臣同升诸公,死后谥为“文”;卫灵公无道而不丧,都是因为他们身上有谦虚、容人的美德。说话大言不惭,做起来就难了。
第22…26章,主要讲“欲”:贪婪。陈成子弑君是贪权,失去臣子“勿欺也,而犯之”的事君之道。“小人下达”是贪利。“今之学者为人”是贪名。只有一种是好的,就是象蘧伯玉这样“欲寡其过”的上达进德。蘧伯玉的使者不为他的先生贪图虚名,说先生“欲寡其过而不能”,才能真正赢得别人的尊敬,名誉靠贪是贪不到的。
第27…31章,讲“欲”不能得到利益。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别过分去贪图权利。君子思不出其位,何必贪图额外的利益呢?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为什么要贪图名气呢?对一个君子来说,这些他都是不为的。孔子说他都达不到“仁、知、勇”的品德,正表明孔子不贪求虚名的美德。子贡那么喜欢说别人的过错,难道自己就那么贤良吗?所以自己努力提升道德学问才是最重要的,自夸、方人都不能改变什么。
第32…36章,主要讲“怨”:怨天尤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自己能力还不到,不要怨天尤人。不轻率预判别人的欺诈背信,就是心存厚道,不轻易怨责他人。微生亩笑孔子逞口舌之利,其实孔子是为了唤醒世人的仁德之心而呐喊。做不到,是能力不足,可他的存心是仁慈的,如同称良马为骥是称其德一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直心,也就是无有怨恨之心。
第37…41章,讲孔子虽不为人知而不怨。孔子不怨天,不尤人,恐怕只有上天才真的了解他吧。孔子行道随顺天命,甚至不会伤害公伯寮这样的小人。这个乱世,辟世、辟地等都是智慧的选择,可孔子却知其不可而为之,如荷蒉者所批评的不识时务。孔子的心又有谁能了解呢?孔子一生便是这样无怨无悔地行进着。
第42…46章,总结全篇,讲知识分子克己复礼,提升道德学问的重要性。人心不古,过去连皇帝也能守孝三年呢。上好礼而民易使,君子就应该“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而那些老而不死的贼,小而欲速成者,皆一无是处。
原宪是个洁身自好、德行高远的人,他曾做过官,最后归隐。本篇以他为主角,一方面是讲知识分子要志存高远,剔除“克、伐、怨、欲”以利百姓。另一方面,原宪也代表一种消极避世的心态。所以本篇将“怨、欲”的阐述顺序掉转了一下,借“怨”的话题,表述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勉励大家共同努力,争取改变时世。全篇侧重在修德,虽没有谈到仁的境界,却是一般知识分子所必备的。如果“中庸”属于君德的话,不行“克、伐、怨、欲”就是“士”德,所以本篇相当于是对《雍也第六》篇“中庸”之德的一个补充。
卫灵公第十五不通?通!
『1』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zǔ)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卫灵公问孔子军事作战方面的事。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我没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陈通“阵”,军队作战时的阵列。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祭祀时的礼器。
孔子不是不懂得军事方面的事,而是因为卫国内政不修,礼乐不兴,却也只顾军事战伐之事,孔子知其道不可行,所以不愿意回答卫灵公的问题。
『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斯滥矣。”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病了,饿得直不起身子。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