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隐藏的论语-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面积极的效果,这是一个大课题。不过当下先把文化市场净化一下很有必要,因为不良精神产品的“熏陶”只能是:可以堕落,可以蒙昧,可以戕害你的一生。

  『10』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孔子对伯鱼说:“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就会像面对墙壁而站着那样无知无见、寸步难行了吧?”

  《周南》、《召南》是《诗经·国风》中的第一、二两部分篇名。周南和召南都是地名,是周成王时周公、召(sháo)公管辖的地区,相当于汉水流域的东部和西部。

  本章是对上章学《诗经》的好处进一步发挥,指出不学习《诗经》的坏处,就象面墙壁而立似的孤陋寡闻、寸步难行。一正一反来说理,铿锵有力。

  『11』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锺鼓云乎哉?”

  孔子说:“礼呀礼呀,难道只是指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难道只是指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礼难道就是买两斤水果看亲戚吗?乐难道就是唱K、弹几下吉他吗?非也。只有领悟到礼、乐背后的精神,才能真正活学活用啊。《子路第十三》篇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死读书而不能掌握其精神内涵,读成了书呆子有什么用?

  礼据于德,以诚、敬为本。乐据于性,“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而止乎礼。所以礼乐的精神,就是要传达真、善、美、慧的仁、德之性,不是表面懂得一些玉帛、钟鼓一类的知识。 
 
  
  
 
 

败德之徒
 
 
      
   
  『12』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孔子说:“外表严厉而内心懦弱,用小人作比喻,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吧?”

  色厉指外表严厉,内荏(rěn)指内心虚弱。窬(yú)是洞。

  小时候看电影,说有个农村小伙子,没读过书,相亲的时候就在口袋里挂几支钢笔,显得很有学问的样子,结果闹了大笑话。又如一些学佛的,脸上一副佛相,手上戴副念珠,说几句“专业术语”,就自以为很有修行。其实都搞错了,学佛学的是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一身习气不改,光装个样子能行吗?学儒也是一样,别学成了“小人儒”、“仪容派”,不在心、言、行三个方面克己复礼,那就好比挖墙洞的小偷,只擅长于隐藏自己的罪恶而已。

  『13』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孔子说:“那些看起来敦厚善良、实际却伪善欺世的好好先生,是败坏道德的罪人。”

  乡原,原通“愿”,本意是谨慎老实。乡愿即通常所说的“好好先生”。《孟子·尽心章句下》载,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直接点明了好好先生的本质是败德之贼。

  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多的,别人对他评价都不错,说有能力谈不上,可绝对不得罪别人,做事的时候自己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老好人和上章的色厉而内荏的人,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只讲究表面功夫,不从心地、言行上切实下手去真正提升道德修养,皆在“打假”之列。

  『14』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在路上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八卦新闻现在可不少,有的甚至堂而皇之地刊登在很有公信力报纸上,美称“炒作”。一个社会太八卦了,人会变得很浮躁。象香港的社会状况,全民都是狗崽队,尽热衷于拍明星挖鼻屎、抓屁股的照片,太无聊了。路遥在小说《平凡的世界》里就说:“人们宁愿去关心明星们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却不愿意关心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与其闲居终日,不如“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更好。

  『15』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孔子说:“鄙陋之人,能与他共事吗?这种人在没得到时,就担心得不到。等他得到了,又担心会失去。正因为担心会失去,所以什么事情都敢干!”

  天下熙熙攘攘,大体都是这一类人,利欲熏心,索求无度。未得求得,心里不能安乐。既得之,患失之,心里仍不能安乐。因为怕失去既得利益,所以什么坏事都敢干。为什么说改革的风险很大?因为改革会伤害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他们就“无所不至矣”!可扪心自问,谁有把握能不与鄙夫共事?我们自己又是不是患得患失的鄙夫?或许正因为此,曾子才在临死时谆谆劝诫弟子们“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吧。

  『16』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孔子说:“古代人有三种毛病,现代人恐怕连这三种毛病都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古代人狂妄而肆意直言,现代人狂妄却放荡不羁;古代人高傲而廉洁自守,现代人高傲却凶恶蛮横;古代人愚笨而正直,现代人愚笨却心存奸诈了。”

  人不分古今,但分性格。狂而肆、矜而廉、愚而直的人现在也有,他们身上有些狂妄、高傲、愚笨的缺点,可也有因这些缺点带来的可爱的地方。可今天更多的是狂也荡、矜也忿戾、愚也诈的人,甚至有“三合一”的极品:

  狂妄自大,老子天下第一,可实际上呢,什么败德无耻的事都能干出来,这是狂也荡。整天吹嘘自己如何英雄了得,你若显示出一点不愿意听的样子,他的脸就阴下来了,要是你敢把他卑劣的真相说出来,他就你拼命,这是矜也忿戾。心里极端龌龊,为了贪求一丁点利益而惯用愚蠢、卑劣的心计,自作聪明,不亦乐乎,这是愚也诈。

  碰上这样“三合一”极品,我劝你能躲就躲,就象篇头孔子对阳货那样。此外我还另有心得,就是要控制他们的切身利益,好比面对恶犬你手里得有肉包子一样,当你避无可避的时候,扔一个肉包子在远处,趁机赶紧开溜。 
 
  
  
 
 仁德存乎一心
 
 
      
   
  『17』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见《学而第一》篇)

  『18』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孔子说:“我厌恶以紫色来干扰红色的尊贵地位,厌恶郑国的靡靡之音扰乱了雅乐,厌恶因伶牙利齿而使国家颠覆。”

  花言巧语、利口乱国都是小人行径,能象病毒一样败坏整个社会的健康系统。“乱花渐欲迷人眼”,小人之道危险的地方就是很能迷惑人。唐朝白居易的《放言五首之三》诗中说: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若是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小人不会在脸上写“小人,请小心”几个字,想“打假”就要有猎人般锐利的眼睛,有时候要用时间、危难事件来检验其真伪。

  『19』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说:“我不想再有所言教了。”子贡说:“你如果不再言教,那我们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尝言教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何尝言教呢?”

  孔子说不想言教的话,也许是看了太多断章取义,表面敷衍的行为吧,就象有些人总爱歪曲《论语》的意思然后大放厥词以显示自己的高明一样。

  心性的学问,既不能从表面去判断,也难以用语言来表达。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落言诠,皆是虚妄。可完全不说,又没人能够理解。正因为此,孔子对不同的人,针对他们的根性而教给他们不同的行证方法,目的是叫他们边行边悟。如果我们只一味从文字上去测度,是难以理解的。

  对那些真正有心学习的人,又何必非要言语传授?一个举动,一个眼色,都是教育法。即便没有老师,他们也懂得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领悟形而上道。禅宗拈花微笑的公案就是如此。释加拈花,迦叶会意微笑,二人心有灵犀一点通。学道之人也是贵在心存仁道。牛顿被苹果砸中脑袋,悟到了地球引力,我们被苹果砸中脑袋缘何悟不到?一者因我们心中无有所思,二者我们的根性、其他辅助因缘没有具足。禅宗参“狗子无佛性”、“念佛是谁”的道理和牛顿思考物理命题一样,时刻将这个问题放在心中,待因缘机遇成熟,便能豁然得解。

  后学的皈依接引师本焕老法师,近百岁高龄仍每日待人接物,度人不倦,我每次见到他总是又感动又惭愧。我们在说佛说菩萨的时候,老法师是每日做佛、做菩萨,默默利益众生,行无言之教,这样的教育对人的影响更大。禅宗说:“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并不是教人口若悬河,不必躬行,因为真是“眼正”之人,就一定能够每日三省、行愿实证,哪里还会将眼正与行履打成两截?所以学习成不成功,不在于教诲听得多不多,而在于能否真上进、真干。若是巧言令色之徒,老师教到喉咙吐血也枉然。

  『20』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传话的人一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弹边唱,有意让孺悲听到。

  孺悲是鲁国人,曾奉鲁哀公之命向孔子学礼。

  这一章历来为人不解。其实孔子避孺悲而不见,却以“瑟而歌”令孺悲闻之,就是效法天地行不言之教。孺悲既然来学礼,礼是什么?孺悲所存的学礼之心是礼的精神,孔子“瑟而歌”就是礼的载体,这不就全学到了!何必见面细细讨论玉帛、钟鼓呢?难道礼的精神与载体之外,还另外有个礼可寻吗?礼就是这样简单,道也一样,千万不要神秘化。我们还可预知孺悲是个非常有智慧的人,所以孔子以此行为启发他。

  本章与上章结合,是强调学习的心态至关重要,真正发心学习,便已成功一半。

  『21』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宰我问:“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坏乱;三年不演乐,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四季一轮回,服丧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说:“服丧一年就吃大米饭,穿锦绣袍,你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孔子说:“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甘美,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现在你既然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予没得到父母三年的怀抱之爱吗?”

  “钻燧改火”,古人钻木取火,四季所用木头不同,每年轮一遍,叫改火。这里指过了一年的意思。期(jī)为一周年。“食夫稻”是说吃好的,古代北方少种稻米,故大米很珍贵。旨是美味、好的食物。

  这里以宰我的实例,再次表明真诚的存心才是真正的为学。宰我说三年守丧也太长了,君子三年不接触礼乐,不就忘记了吗?你看他嘴巴很讨巧,明明自己不愿意守丧,却以学礼乐作挡箭牌。可我们细一想,守丧不就是礼乐吗?你连三年丧礼都不能行,还装模作样另外学什么礼乐?孔子便问他心安吗?宰我说那当然心安。既然心安,“吾不与祭,如不祭”,不必勉强。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礼不是表面的形式,而是人内心情感的反映。所以宰我出去以后,孔子便骂他这个不孝子:小孩要在父母怀里抱三年才能下地跑,宰我怎么就这么没感恩之心?我们回头再看《为政第二》篇“父母唯其疾之忧”就明白,孔子是教人对父母付出的爱心心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