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者十年精华-第10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夂稀⒆急傅藿崃荚怠⒐残沉淼那槁孪蛲牡胤健�
到这儿来注册登记结为伉俪,手续简便,时间极短,收费低廉。在这里,一对热恋中的情侣,注册登记结婚成为法定的夫妇仅仅只要58秒钟,耗资5美元。在省时省钱讲究效率方面,全世界任何地方的婚姻登记机构都望尘莫及,自愧弗如。这个独具一格、极为诱人的婚姻注册署,被纽约市民称之为“一条现代化的婚姻装配线,举世无双,全球之冠”。眼下,等候在这条婚姻装配线前准备组装成对的英俊小伙和妙龄女郎,如浪如潮,水泄不通。“装配线”常年门庭若市,“婚事兴隆”。
追溯历史,以前这儿也曾“门庭冷落车马稀”,在四十年代,纽约市每100对结婚夫妇中,只有1对在此注册。到五十年代,纽约市也仅有13%的热恋情侣来此办理终身大事。
眼下,这儿签发的结婚证书如雪片般飞出。据统计,1984年该婚姻注册署共颁发了76313份结婚证书。1985年上半年已发出结婚证书15万份,但慕名而来的情侣还在不断增加。每逢办公时间,只见婚姻注册署所在的257室内,拥挤不堪,人声鼎沸。室内室外,情侣比比皆是,使人几感无立锥之地。在这条婚姻装配线上工作的注册署职员,人人忙得晕头转向,对爆棚情况应接不暇,个个使尽浑身解数,以成人百年之好。面对高速运转的婚姻装配线,注册署负责官员自豪地宣称:“现代化效率组装而成的法定夫妇与日俱增,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我们装配线上的‘产品’。”现在,美国各地的情侣为了赶上时代的新潮流,为成为“名牌产品”,便都闻风而动,纷至沓来。据统计,1985年是纽约市结婚人数最多的一年,也是注册署生意最为兴隆的一年。来者既有达官显贵、富商大贾,也有升斗小民、芸芸众生。
所有在该署登记的情侣,均在附近的小教堂里迅速披上婚纱礼服,举行耗资5美元、历时58秒钟的闪电式婚礼。那些低收入的情侣对此大如赞叹。22岁的新郎依弗里同新娘照结婚相时说:“我们的能力有限,不能举行豪华的婚礼,这种省时、省钱、省麻烦的婚礼,我们终身难忘!”
老资格的“红娘”、纽约婚姻注册署的职员莱安干了25年,现在即将退休。从1976年至今,他一手为8万对夫妇主婚。最繁忙的一天中,他一人就为151对鸳鸯缔结良缘。他终日被那些对生活充满热情、对爱情满怀玫瑰色梦幻的情侣团团包围,身不由已。他说:“尽管我们千方百计地提供第一流的服务,但在我们关门后,仍有匆匆而至的对对情侣用力敲门,说他们已定了明天到伦敦、巴黎、里约热内卢等地度蜜月的机票。为了让这些迟到者满意而去,于是我们又加班加点‘开动机器’,‘装配产品’。”
令情侣们惊讶而又感激的是,注册署的每一个职员为了他们的婚事,服务是那样尽心尽力。女职员玛丽·奥丹尔姆因颁发结婚证书的速度太快,盖章太多,结果手腕疼痛不已,但她毫无怨言,仍然深情地满面笑容地向每对情侣大声祝福:“愿上帝保佑你们,永结同心,白头偕老!”
Number:4194
Title:飞越樊篱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60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王尔德说:“只有缺乏想象的人做事才一成不变。”所以你不要在6点5分起床,而要在5点6分起床,黎明时出去散步。开车上班时,找条新路。下周周末,跟你的配偶把工作调换一下。研究野花。独自整夜做事。念书给盲人听。订一分外埠报纸。午夜出去泛舟。学意大利语。教孩子做你最擅长的事。连续不断地听两个小时莫札特的作品。学习翻筋斗跳舞。
要跳出常规。要记得,我们只活一生。
Number:4195
Title:盒子与生活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60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我们早上从四方形的床起来,坐在四方形的餐桌前吃饭,背着四方形的书包上学,提着四方形的公事包上班,挤上四方形的车子,走进四方形的电梯,坐在四方形的桌子前,中午打开四方形的饭盒,晚上坐在四方形的电视前。这么多四方形对我们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和压迫。如何使这种压迫缓解,使生活和谐愉快又多彩多姿?一是充实四方形盒子的内涵,一是打破四方形的规则,跳出盒子去。
把小小的烟灰缸造型趣味化,把咖啡杯的手把造型变一下,淡淡的趣味就可组成愉快美好的气氛。方形电视中有充实的节目,方形音箱里有优美的音乐,方形银幕上有好电影,方形书籍中有好内容,都是充实盒子内涵的具体方法。走向户外,上山下海,到公园,到野外。这些地方没有呆板的方形拘束,可以暂时摆脱盒子的压迫感。
Number:4196
Title:节省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60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我们不能像攒钱一样把生命攒起来。当一个人企图做自己身体的守财奴时,他通常把自己弄得很悲惨。如果智慧被埋藏起来不用则会变质。不论是谁,如果想把自己的记性省下来不用,他反而会失去它。同情和爱的浪费不是因为被用了,而是因为没有用。因此,试图节省自己的人把自己也失去了。
Number:4197
Title:邓小平故居的楹联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60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邓小平故居在四川广安县协兴乡,是一座普通的四合院。邓小平同志在这里出生,并在这里度过了14个春秋。现在常有来自中外各地的群众到这里参观。著名作家马识途为邓小平同志故居撰写了一副楹联,其词曰:
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
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山秀水,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
Number:4198
Title:声名之累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60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美国一家救护车公司成立30年来,一直将“态度诚实”、“可靠服务”作为其宗旨,并把这四个词的英文开头字母“A·I·D·S”印在救护车上,使人一见就知是该公司的救护车。由于服务周到,生意一直很好。
不料,自爱滋病在欧美流行以来,人人谈虎色变,而该公司车上印的四个字母,恰恰与爱滋病的缩写一般无二。于是,各种不幸便纷至沓来:患者认为这是运爱滋病人的车而拒绝乘坐,小孩经常对之吐口水、扔石头,行人也不断嘲弄司机。该公司不但声誉受损,生意也越来越清淡。于是这家救护车公司终于不得不考虑更换30多年的老招牌,以免受此“声名之累”。
Number:4199
Title:“巴伐利亚的中国”
作者:沈山
出处《读者》:总第60期
Provenance:《羊城晚报》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迪特福特人说:“中国人创造灿烂文化的时候,欧洲人还住在山洞里呢!”
呵!“清朝官员”
在联邦德国巴伐利亚州,有一个各叫迪特福特的小城。这里的人自称为“中国人”,把自己居住的城市称为“中国人的王国”、“巴伐利亚的中国”。对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来说,这不能不引起我巨大的兴趣。
一个阳光和煦的秋日,我趁参观莱茵美因多瑙河运河之机,专门来到这个小城,一探这“中国人的王国”的究竟。
迪特福特是个只有2500名居民的小城,座落在风景秀丽的阿尔特米尔河河谷,将来,莱茵美因多瑙河运河修成,也将流经这里。山峦、森林、耕地、流水,远远在望的迪特福特,呈现出一派田园风光,好像完全离开了凡俗和尘世。进得城里,尖尖的教堂,静静的小巷,摆满鲜花的住宅,以及娇小玲珑的市政厅,相映成一幅娴静、和谐的图画,使从大城市里来的我久久不愿离去。
在这个小城里,最惹人注目的,要算那个站在市政厅大门口的“清朝官员”了。你看他,昂着头,挺着肚子,撇着八字胡子,还瞪眼睛注视着来往的行人。走近一看,他的肚子四周不断地流出股股的清泉。这就是迪特福特著名的“中国人泉”。1962年,迪特福特人把它建在市政厅的大门口,用以表明他们喜欢“中国人”这个雅号,并以这个形象告诉前来访问的每位来宾。
我的探索就从这里开始了。我站在“中国人泉”旁边,同坐在椅子上晒太阳的老人搭话,同匆匆经过的青年攀谈,向商店售货员请教,倾听饭店跑堂的叙述,最后又找到了市政官员,终于弄清了这个“巴伐利亚的中国”的秘密所在。
原来,至少在百年之前,迪特福特人就有“中国人”的雅号,1860年,教会的记载中称,周围地区称迪特福特人为“中国人”;1869年,教会的记载里又说,迪特福特被称为“中国区”。至于为什么,教会的记载可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在民间的传说中有两种说法:一说迪特福特周围有一圈城墙,看起来像个中国城市;一说迪特福特人以前闭关自守,有点像中国人。
马勒鸡皇帝
迄今,迪特福特这个小城里还流传着两个故事,其来源虽已无从查考,但有助于探索迪特福特人同“中国人”的关系。
故事之一说,当地的大主教有一天对司库说:“迪特福特人交的税太少,你到那里去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迪特福特人知道这一消息后,便把城门堵上了。司库到来时,无从进入,只好回去,并气愤地向主教报告:“迪特福特人用城墙把自己围起来,不理我这个司库,跟中国人一样。”
故事之二说,欧洲中世纪的手工业者常常周游各个城市。有一天,一名年轻的手工业者来到了迪特福特。他看到这里街道整齐,屋舍俨然,十分留恋。他就去找市政当局,要求留下来,可是却遭到了断然拒绝。他又去法庭控告。法官以怀疑的目光对他讯问良久,问他姓什么?家住哪里?学什么手艺?他一一回答了。最后,法官问他知不知道世界上最长的城墙是谁造的?年轻人被问住了,只好答不知道。法官说:“是中国人造的。”又问:“你知道中国人为什么造长城?”年轻人也不知道。法官告诉他,是因为不让外国人进去。接着,法官就派人把这青年人领出城外,请他看看迪特福特周围是什么?呵!是城墙!这时,这位手工业者才懂得了法官的意思。他离开了迪特福特以后,到处说:“迪特福特人像中国人。”
“中国人有什么不好?”迪特福特人反问说,“中国人创造灿烂文化的时候,欧洲人还住在山洞里呢!”迪特福特对别人称他们像中国人,不但毫不介意,反倒很自豪。而且,早已不像故事中说的那样闭关自守,已变得热情好客了。
每年2月的狂欢节,是迪特福特人招待各方来客、朋友的节日。他们把狂欢星期日的前一个星期四,定为“荒唐的星期四”。这一天,迪特福特成了“中国人的王国”、“巴伐利亚的中国”。城外要竖起“国界”,牌子上写着:“中国,海关,边境地区,狂欢旅行。”小城的人都要把自己打扮起来,去参加狂欢游行,而其中许多人就成了“中国人”。一顶斗笠、一件长袍、一把扇子,或者是一双从香港进口的“功夫鞋”,都可以是“中国人”的象征,因为每个人脑子里的中国人的形象是不一样的。
1954年,迪特福特人“选出”了“中国人的王国”的第一个皇帝,他的名字叫马勒鸡。这一年,他带着妃子、宫女、太子等大队人马,参加了“荒唐的星期四”的游行。
闹了一次“革命”
马勒鸡皇帝“登基”后,请人谱了一首“国歌”。歌词是:
吾皇万岁,
中国的皇帝。
尽情欢乐,
庆祝他登基。
他统治我们,
按照古老的规矩。
巴伐利亚的中国,永远存在,
金色的中央王国,寿延千年,
繁荣、昌盛、明艳。
呀,巴伐利亚的中国,
美丽的土地,
万岁!万岁!
1956年,迪特福特人让“中国人的王国”里发生了一次“革命”。皇帝被推翻了,新登基的亲王许诺要使“中国”在经济上和技术上有一个飞跃。于是,在这一年的“荒唐的星期四”,迪特福特的“中国人”骄傲地庆祝他们在科技领域里取得的成就,口号是:“惊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