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者十年精华-第11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我们进西藏之前,早就听说在藏族民间流行着一种奇特的殡葬风俗天葬。
人死之后,要处理尸体。处理方法比较普遍的是土葬和火葬。还有一种水葬,是把尸体丢弃在河流或大海中,“葬身鱼腹”。当然,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民族还有比较特殊的殡葬仪式,如埃及的木乃伊、干尸等。而天葬,这种对尸体进行宰割处理的方法,在世界上则是十分独特的。
据说,拉萨市共有三个“天葬”场。我们特意去探访其中最大的北郊天葬场。
为了能见到天葬仪式的全过程,这天我们起了个大早,奔赴北郊天葬场。这是一座几百米高的小山头。在一片不大的平地上,有几个人在烧篝火。不多一会儿,山下的小路上陆续有人赶来了马车,停在山脚下。这是死者的家属送来了尸体。
东方吐白,从事天葬职业的是几个藏族同胞,年龄约有三、四十岁,正在进行操作的准备工作。特别是要把藏刀磨力。不一会,天已大亮,有人指着山头上的岩石说:“那是什么?”
我们顺着指头往上看,果然有不少小小的黑点,有的还在蠕动着。我们的向导告诉我们,那就是把死者带上天的使者秃鹫,俗话叫座山雕。大家感到十分奇怪,它们为什么都不飞走,为什么知道今天有天葬而伫立在那里等待一顿美餐呢?
原来,天未亮之前,进行天葬的人已经给秃鹫发出了信号带酥油的篝火。秃鹫们看到阵阵浓烟,就知道“主人”在告诉它们:“今天不要出门,有任务!”
太阳升起,我们才看清处理尸体的工作场所天葬台,这是一块约有二十多平方米的平顶大石头,正好在一个小山坡的边缘。说它是平坦的也不合适,它上面有好几个大缸样的坑,这是用来把骨头轧碎的石臼。天长日久,这几个石臼已经愈来愈深,它记载着天葬的悠久历史。到了上午8点来钟,进行天葬的师傅们理好衣服,手执利刃,健步走向天葬工作台。助手们将待剖的尸体安放停当,每一具尸体都用绳子捆着颈项,拴在那高处的石头上。三个师傅各负责一个尸体。他们不戴手套,也不戴口罩。
师傅们走向尸体,首先把裹在尸体上的衣着脱去,把尸体所带的手饰和戒指、耳环等取下。第一刀是在头发周围用刀划一圈把整个头皮取下来。他们总是把头发留下来,也许这是留给死者家属的唯一“纪念品”吧。
随后,师傅用利刀从后脑勺沿背部的正中线,一刀一直划到尸体的尾椎顶点,再由这一刀分别向四肢各划一刀。这样,就可以把四肢从关节处卸下来了,操刀师傅十分熟悉人体各部位肌肉、筋膜、骨骼等的结构,很快就把已经剥掉皮、去了肉的四肢离断,交给了负责砸碎的助手。接着,又进行破腹开胸。我们看到有一个师傅很熟练地从尸体腹腔中取出胆囊,又把胆囊划破,从中取出了几粒黄豆大小的胆石,于是与另一位师傅交谈着从尸体胆囊中见到的一些病变的情况。这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病理尸体解剖。另一个师傅把尸体的肺脏取出一块,看上去颜色不对,于是两人又讨论起来。他们指指划划,似乎在议论什么病是这个死者的死亡原因。
这样边操作、边议论,大约到了10点钟,全部解剖切割工作完毕。在这个过程中,死者的家属不时地从临时休息处给师傅们送来酥油茶、糌粑以示慰劳。师傅们边干活、边吃喝,就像没有尸体解剖那回事,泰然自若。两个小时左右,解剖工作就结束了,助手们也已把砸碎的骨骼都拌上了青稞面。
现在,平台上已经堆出三堆“产品”:一堆是拌了青稞面的碎骨,一堆是皮和肉,还有一堆是内脏。就在这两小时的操作过程中,我们看到山头上的秃鹫们有的鼓噪,有的一步步往山下蹭,还不时发出“呱呱”的怪叫,互相啄打着、扑腾着。它们是那样急不可耐地在等待着。
就在这时,几位助手用帐篷布把内脏、皮肉二堆盖好,向我们传来命令,旁观者一律向后退出几十米以外,不准在平台附近围观。因为秃鹫怕见生人。
一切安排停当后,一位师傅发出“呜呜”的叫声,于是一阵鼓噪,秃鹫争先恐后地向下俯冲,纷纷扑向那堆碎骨堆,啄食一口,就往后退。整个平台上都是蹒跚的秃鹫,有的抢到一口就躲到一边狼吞虎咽起来;有的则扑腾嘶叫,用锐利的爪子争相嘶打、抢食。
不一会儿,碎骨被抢个精光,助手们又把盖着皮肉的那堆篷布揭去,秃鹫又是一阵鼓噪,呱呱乱叫。接着又把最后一块帐篷揭去,群鹫又纷纷扑向前去,你争我夺。有的把肠子拉得老长。这样一场紧张的战斗,大约半个多小时就结束。
平台上的战斗结束以后,说明死者已经“升天”了,数百只秃鹫一只只胸前鼓起,蹒蹒跚跚向坡上走去。
对于这种奇特的丧葬仪式,对我们这些从未见过的人,开始认为“太残忍”。平心而论,把尸体埋入泥土烂掉,或者用火烧成灰烬,也未必比这种剖割更“仁慈”一些。
(原载《旅游天府》,本刊有删节)
Number:4526
Title:怎样知道对方在说“不”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9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曹务堂
在交际中,人们面临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能够意识到对方在说“不”。这对旅居异国他乡的游客来说尤为重要。
在土耳其,人们说“不”时总是把头往后仰,同时眼睛向上翻。然而,这个动作在美国却很象人说“是”的姿势。在许多国家,摇头表示“不”,但在印度的某些地方,慢慢地摇头反而是“好,继续说下去,我正在倾耳细听。”因此,游客欲想在异国进行顺利的交际,那就必须学会表达和理解“不”的信息。
表示“不”的方式很多,下面列出六种。
1.沉默。
△当别人问到是否喜欢某个电影或某件服装时,沉默不语。
△收到一份书面邀请后,不予回答。
2.另有选择。
△甲:你觉得这本书怎么样?
乙:很好。不过我更喜欢……
△甲:咱们何时会见?5点左右好吧!
乙:四点半怎么样?
3.拖延。
△甲:你今晚能来吗?
乙:今天不行,下次吧。到时候我再告诉你。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可是目前我没有时间。
4.推托。
△我将把此事提交委员会讨论,我本人不能决定任何事。
△这东西确实很好,就是太贵了。
5.回避。
△甲:你觉得我的礼服漂亮吗?
乙:有意思。(即不喜欢。)
6.转移。
甲:你多大啦?
乙:你为什么问这个?你看我多大啦?
有些表达“不”的方式,在各国却不尽相同,譬如在美国,对一个询问你若得不到回答,那就是对方的“不”;然而在英国,“等我考虑好之后再写信告诉你”这句话表示“不”。
在不同的国度里,主人和客人之间的劝饭和谢绝习惯也各自不同。在美国,女主人通常只劝饭一次;而在某些阿拉伯国家和世界上其他许多地方,主人第一次和第二次劝饭时,客人一般不接受,因为他在等待第三次。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一次,一位阿拉伯人第一次到一位美国友人家里做客,主人招待他美味可口的三明治。当女主人劝饭时,他谢绝了。使他十分懊悔的是,女主人再也没让第二次。于是,这位阿拉伯人坐在席上,眼看着味美的三明治而不能再吃,无奈只好“望饼兴叹”了!
在许多国家里,知道如何说“不”往往比回答本身更重要,维持好的社交关系往往比明确表态更重要。例如在朝鲜,如果老年人给年轻人食物,年轻人不要拒绝。在马绍尔群岛,不许对首领的儿子说“不”。
有时,“不”的含义还随着回答者所用语言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在某些阿拉伯国家,当你应邀赴宴时,如果你用很随便的口语说:“好,我一定去。”主人就明白你一定赴会。但是,你若用正式的书面语回答的话,那就意味着“不”。
十分有趣的是,人们观察到,在特定的时间和条件下,“不”有时表示“可能”。下面这个笑话并非妄言:
△问:一位夫人和一位外交官有什么区别?
当一位外交官说“是”时,他的意思是“可能”;
当一位外交官说“可能”时,他的意思是“不”;
当一位外交官说“不”时,他决不是一位外交官。
当一位夫人说“不”时,她的意思是“可能”;
当一位夫人说“可能”时,她的意思是“是”;
当一位夫人说“是”时,她决不是一位夫人!
Number:4527
Title:蓝钻石“希望”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9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吴然
美国华盛顿史密斯研究院的珠宝大厅里,有一只防弹玻璃柜,里面陈列着一颗由62块小钻石装饰着的稀世之宝“希望”蓝钻石。300多年以来,它给占有它的人带来的厄运比所有巫师的诅咒还要坏。这使它蒙上了一层极其神秘的色彩,因而又有“神秘的不祥之物”之称。
三百多年前,在印度发现了一颗硕大无比的蓝钻石,经粗糙加工后重量还有112。5克拉。路易十四时代之后,法国珠宝商塔沃尼在印度从当地王公贵族那里用翡翠换取了价值33万美元的宝石,其中包括这颗名贵的蓝钻石,44块较大的钻石和1122块小钻石。他回到法国后,这块蓝钻石落入法王路易之手,取名为“王冠蓝钻石”,并将其重新切磨成鸡心型,重量为67。125克拉。
此后不久,灾难就降临到法王路易的身上,他最宠爱的孙子突然死去。他早年的光辉战迹也开始衰退,并且娶了一个宗教的狂热信徒梅恩特侬夫人为妻。她给路易的生活带来许多不幸。而塔沃尼后来据说在俄国被野狗咬死。
路易十六在得到了这块“王冠蓝钻石”后不久,他和天皇玛丽、安东尼在法国大革命的风暴中上了断头台。1792年大革命中,法国国库遭到劫掠,这颗蓝钻石一度去向不明。在这期间,西班牙画家戈耶曾画过的一张西班牙皇后玛丽亚·露易莎的画像上,戴着一颗宝石很像那颗失踪的钻石。当时有人推测,或许是法国保皇党人在国外得到它后送到西班牙人手中,或者是西班牙人从盗贼手中买下了。
1830年这颗失踪38年的蓝钻石重新出现在荷兰,属于一个钻石切割人威尔赫姆·佛尔斯所有。为防止法国政府追寻,他将这颗钻石切刈成现在的样子,重量为44.4克拉。后来,佛尔斯的儿子汉德利克从其父那里将这颗钻石偷走,并带到了伦敦。在那儿,他自杀了。无人知道自杀的原因。
几年之后,英国珠宝收藏家亨利·菲利蒲侯普用9万美元买到了这颗钻石,从此这颗钻石得名“希望”。因为“侯普”(Hope)这个名字在英文中意为“希望”。1839年,老侯普暴死。他的侄子托马斯·侯普继承了“希望”钻石。小侯普与他的前人不同,没有把这颗钻石藏于密室,而是放到水晶宫展览馆公开展出,据说他后来寿终正寝。
本世纪初,“希望”钻石和侯普收藏的其他珠宝被一个叫杰奎斯·赛罗的商人买去。他不久之后便莫明其妙地自杀了。这颗钻石又被俄国人勘尼托夫斯基买去,此人不久被刺而死。
“希望”钻石的下一个主人是商人哈比布·贝,在他将其卖给了一个叫西蒙的人后不久,他和全家人都淹死在直布罗陀附近的海中。而西蒙在把这颗钻石卖给土耳其苏丹阿布达尔二世后,在一次车祸中全家三人都跌到悬崖下死去。阿布达尔苏丹在获得这颗无价之宝后于1909年被土耳其青年党人废黜。
后来“希望”钻石再次出现在巴黎,并经珠宝商皮埃尔卡蒂尔之手以15。4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美国华盛顿的艾沃林·沃尔斯·麦克林。麦克林和丈夫是《华盛顿邮报》和《辛辛那提市问询报》的出版商。这夫妇二人自从买了这颗钻石后也遭到许多不幸。1918年他们去看肯塔基马赛时,他们在华盛顿的8岁的儿子从保镖那里逃走,跑到街上被车压死。此后不久,奈德便开始酗酒,最后失去了健全头脑并丢失了报业。他们的一个女儿死于误服过量安眠药。1967年12月他们的25岁的孙女因酒精药物中毒死于得克萨斯的家中。
1947年麦克林夫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