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读者十年精华-第1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没有爸爸。那末,妈妈呢?”慈父一样的达马托先生问。

  妈妈,有的。但是,也和没有差不多。妈妈带着三个孩子艰苦度日,操碎了心。她曾为泰森提心吊胆,不让他去街上和坏孩子们玩耍;她也曾多次劝他去学校读书。可泰森特别任性,不理睬妈妈的苦心,成天在外面混。妈妈绝望了,索性不再管他,不再要他了。

  “原来是这样。”达马托颇有感慨。他思索片刻,对泰森说:“你明天起搬来我这儿住吧!”

  第二天,在斯图尔特的帮助下,泰森办理了离开少年犯管教所的手续,来到卡斯·达马托家中住下。从此,这里便是泰森的家了,也是泰森唯一感受到温暖的家。

  来到托马斯身旁后,泰森把全副身心投入到训练中去。他的日子过得像个清教徒,早晨6点起床,去公路上长跑;上午听达马托先生讲课,下午训练;到了晚上,达马托和他坐下来谈天。他们谈人生,谈拳击,谈英雄,谈懦夫,无所不包。晚上9点钟,谈话准时结束,泰森便去就寝。日复一日,天天如此,生活的日程表遵循着铁一样的规律。

  对于泰森来说,生活的全部内容只用拳击这个词便可包括了。他依然那样沉默寡言,不沾烟酒,读书只读拳击书,电影最爱看拳击资料片。只有一个倒外:有时看一些少儿动画片。有人说,他太单纯了,单纯得像个孩子。

  达马托也把他当作孩子,当作自己亲生的孩子。达马托对人这样说:“自从第一次见到迈克·泰森,我就只为他而活着了。”所以,他把每天晚上同泰森的谈话看得异常重要,总是精心选择话题,却又娓娓道来,把为人和干事的道理传输到泰森的头脑中去。

  这一天晚上,达马托若有所思地望着泰森,自言自语而又非自言自语地说道:“你没有父亲?从来没有父亲?可怜的孩子!那末,就让我来当你的父亲吧!”

  泰森仰起头,望着达马托慈祥的双眼,而后又把目光移开。他不知道该怎样表达对恩师的感激之情,他还不会表达感情。许久之后,他用力地点了点头。

  三

  苦练数载,泰森已是技艺高强,开始走向比赛场了。16岁上,他作为业余选手参加了几次较大型的比赛。尽管尚显幼稚,但他雷霆万钧的铁拳令行家们称奇。常常是打不满规定的回合,对手便倒地不起。有报纸把他称为“少年天才”。

  “少年天才”尚不是全胜将军,也是失败的纪录。偶尔的失手在所难免,但是这一天泰森向达马托吐露了真情:

  “我有点害怕。站在拳台上,我有时很害怕。”

  一个粗壮得像头猛狮的拳击手竟然说出了这样的话,似乎不可思议。然而,达马托却开朗地笑了,他对泰森非常满意,因为他说出了心里话。这天晚上,达马托把他叫在身旁,对他说:

  “孩子,害怕是很自然的。不害怕的拳击手并不存在,除非他在说谎,或者是疯子。”

  接着,他向泰森讲述了一个英雄和懦夫的故事。他说,战争中英雄和懦夫一起参加战斗,子弹从头上飞过,他们都感到恐惧。而后,一个向后跑当了逃兵,或者吓得趴在地上动弹不得;而另一个则控制住自己,抑制住胆怯,爬起来继续冲锋。这就是英雄和懦夫的区别。打拳也是如此,拳手都害怕,抑制住这种胆怯并勇猛进击的人就是英雄,就有希望获得成功。

  这一充满哲理的形象比喻使泰森茅塞顿开,他把它永远记在了心中。

  泰林成绩直线上升,1984年他一举夺得了“金手套”拳击赛的第二名。这是美国最高级别的业余拳击赛,也是青年选手晋升职业拳坛的必由之路。

  1985年是泰森取得全胜的一年,他犹如一股旋风横扫美国拳坛。这一年3月,他进入职业拳击赛场。在他参加的比赛中,三分之二的场次没有打完规定的回合,这之中又有半数是在五分钟之内解决战斗的。他凶猛的拳头被称为“霹雳”,被称为“钢铁的重压”。谁也不怀疑他具备了向最优秀的职业拳手挑战的实力。美国的拳击界已经为泰森的崛起而震颤。

  达马托为泰森的成绩而高兴,对他能够按照自己预期的计划成长而满意。可是,就在这一年冬天即将来临的时候,他却偶遇风寒,一病不起。他77岁了,清醒地感觉到,自己马上就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

  弥留之际,达马托的病榻旁围绕着许多人。这些人之中有他的挚友,有他的学生,还有不少新闻记者。挚友和学生在尽力劝慰他,而新闻记者则在探寻他的教练生涯。达马托并不回答他们的大部分提问。他吃力地拉住泰森的手,像是对他,又像是对所有的人说:“一年,再有一年,世界冠军就是泰森的。”

  历尽沧桑的卡斯·达马托闭上了双眼,离开了人世,也离开了泰森。这一天是1985年11月4日。

  泰森哭了。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流泪。达马托培养了他,造就了他,给了他毕生的知识和深挚的爱,却没有来得及看到他成为世界冠军。

  新闻记者似乎最没有感情,他们不识时务地挤到泰森面前,让他谈“感想”。

  泰森怒不可遏地挥了挥一双铁拳,吼道:

  “他是我的父亲!我唯一的亲人!朋友。”

  四

  达马托离去了,留下泰森孤单单的一个人,晚上再也没有人和他交谈了。

  不,不是这样,每天晚上他仍然准时走进与达马托交谈的房间,从不间断,训练和比赛再紧张也是如此。

  后来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泰森透露出这个“秘密”。他说,达马托每晚都从天上下来,像以往那样和他交谈。泰森的表情是严肃的,决没有半点儿开玩笑的意思。

  达马托的遗愿,他是否还记得?记得,泰森不会忘记,当最年轻的世界冠军这一信念早已刻在他的脑子里。他的日常训练仍然有着铁一样的规律,早晨6点起床,晚上9点就寝,白天全天进行训练。

  有人说泰森不断创造奇迹。也有人说他本身就是个奇迹。这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恰如其分的。泰森在成为职业拳击手一年半的时间内击倒了一个又一个对手,夺到了向世界冠军伯比克挑战的资格。在这时间,他参加了27场比赛,一共进行了74个回合,其中有12场比赛是在3分钟之内解决战斗的。

  世界冠军即是拳王,有多少个级别的比赛就有多少个拳王。但是,这个数字还要乘上3,因为世界上三个国际拳击组织并存,各成体系。泰森加入了世界拳击理事会,该组织的上一届拳王是33岁的老将特雷弗·伯比克。如果泰森能够击败伯比克,便成为新的世界冠军,新的拳王。

  拳王争夺战安排在1986年11月22日进行。这场比赛尚未进行,舆论界便断定泰森必赢无疑,普通的拳击迷也抱有同样的观点。此时的泰森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成为拳神,已经成为一个传奇式的英雄。他的一双拳头早就征服了千千万万的人心,也早已瞄向世界冠军的宝座,拳王争夺战成为万人瞩目的一场盛会。

  泰森没有使拳击迷失望。比赛仅仅进行了两个回合,泰森一记雷霆万钧的重拳,将伯比克击倒在地。达马托的预言如期实现了。20岁的泰森登上了拳王的宝座。

  比赛大厅内,如潮的欢呼声经久不息。泰森似乎并不像观众那样激动,甚至不如自己的教练和经纪人那么兴奋。

  记者围绕着泰森,几十个麦克风在他面前等待着,盼他谈谈感想,或者回答一些提问。泰森则无动于衷地向外挤,根本没有讲话的意思。记者们快被激怒了,提问的声音越发高了。泰森还是只顾往前走。他不屑在这里耽搁时间。他要赶回家去。已经是深夜了,达马托教练说不定早从天上下来,正等待和他谈话,听他讲述比赛的情形……

Number:454

Title:有关出国二三事

作者:林斤澜

出处《读者》:总第91期

Provenance:青春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建国之初,老舍先生出访苏联归来,在霞公府北京文联小礼堂作报告。那是个星期天,听众满座,那时候听报告是“进步”,是“靠拢”。若是现在,不少报告要靠放个参考片来招人了。

  我当时年不满30,看见听众中有久居国外的学者,还有携着外籍夫人来的,颇为不解。

  沈从文先生常自称乡下人,他当时的境遇十分不好,也坦然而来,只是不和人招呼,在讲台正前方五六排地方,默然而坐。

  老舍先生一开讲,沈先生就摸出一本软面笔记本,因近视,把笔记本卷着托在胸前,低头,右手的水笔竖直,那是拿惯了毛笔的手势……我心想:记下这些做什么?

  沈先生直行书写,目不旁观,无停顿。我不禁怦怦:他这是真干哪!

  沈先生这样托本书写,必须直腰,低头,两肘悬空。我不觉戚戚:何苦来,沈先生,何苦来。

  报告完毕,听众外涌,老舍先生好嗓子,低沉又传远,叫道:

  “从文,一块儿走。”

  沈先生在人流中回身,但站不住脚,也不想站住,说了声什么,微细听不清。只是笑客不好形容,那就是想起他常自称的乡下人。

  二

  前辈作家赵树理访问了苏联,或是东欧,那时候没有派作家去西方的。

  有天在北京文联机关内部作报告。说了人家那里怎么好之后,笑道,不过他是不愿意在那里多住。赵树理脸多皱折,一笑就牵动全局,笑一收起就分外严肃。说:“屋里屋外没地方吐痰。”

  说着说着,右手提上左袖口,给大家看一只手表,叹道:值3头毛驴的价。

  这些时候,有搞音乐的同志到他屋里去,他指着带回来的那些唱片(当时还没有录音带),叫拿走拿走,你们拿走,我不听,牛叫马叫。

  三

  八十年代初,天津有会,会间去看望前辈作家孙犁。

  谈到耳闻不久前,作家协会组织出国访问,孙犁谢绝了。这本来是“抢手”的事。

  孙犁说:我不会打领带。文革前,和李季一同出过国,天天早上,都是李季帮忙,我高他矮……说着,孙犁站起来,弯腰、伸脖。从弯度和“伸度”看来,诗人李季当是侏儒。这中间,孙老还背过右手,握空心拳,捶两下腰眼。

  我以为他的动作度数是不准确的,可以准确表达了不出国门之情。后来,大约是津门也不出了。

  再者,据行家意见,领带原不必每天重新打过,拉松摘下,再套上拉紧就是。

Number:455

Title:白石的故事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91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双方不合算”

  齐白石老人不喜欢照像,三十年代中期经人介绍,郑景康到他家中去为他拍照,为他照了十二张像,还放大了一张三尺半的,白石老人送郑一幅虾子;周维善为白石老人画了一张像,老人送周一幅《东方朔偷桃》人物画。过了几天,老人在客厅中写了个牌子,说“双方不合算”,表示以后再有人照像、画像,概不应酬。

  “外宾没有称赞我”

  白石老人对自己的艺术是很欣赏的。九十岁左右时有次画虾,他在纸上画了一根长长的头发粗细的须,一边对在旁观看的人说:“我这么老了,还能画这样的线。”

  诗人艾青多次陪外宾去访问他,有一次外宾走后老人很不高兴。艾青问他为什么,他说:“外宾看了我的画,没有称赞我。”艾青说:“外宾称赞了,你听不懂。”老人说他要的是外宾伸出大拇指。后艾青回忆这件事时,感慨地说:“老人多天真哟!”

  “我只要粉红色的新币”

  一九五五年发行新人民币,收回旧人民币,眼看就要到兑换截止日期了。有两位白石老人的女弟子估计他还没换,便自告奋勇,要替他办理更换新币的事。老人表示同意,但提出要求:“我只要那种粉红色票面的新币,即一元一张的,别的颜色不如这种可爱,故不要。”两人遵命,提了两个手提包去换。换回来的全是老人欣赏的一元一张的新人民币。当然,数起来也颇麻烦,累得她俩满头大汗。不过,这个偶然的机会使她俩得知老人财产的秘密。总数并不可观,打个毫不夸大的比喻,用这笔钱买老人自己的画,按目前的价格,大概是一张也卖不下来的。当事人之一,老舍夫人胡青说:“从这一次经历之后,老人的人品在我面前又增高了许多倍。”

Number:456

Title: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9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