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诗鉴赏大典-第2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锼暗淖急浮!
从农民赶快杀鸡做饭,备办酒席招待里胥上,可见里胥平时的作威作福,农民是万万得罪不起他们的。真是“县官踏飧去,簿吏复登堂”(李贺《感讽五首》其一)。从下句“各言”二字可见来的里胥不止一人,而是一批,农民怎么承受得了!“各言”以下八句是里胥们在酒筵上说的话,可分三小层:一是“官长峻,文字多督责。”是说上司严厉凶狠,追缴租税的官府文书催逼得很紧。这既是事实,又是里胥对农民的威胁,既从侧面揭露了封建官吏的凶狠残暴,又从正面写出了里胥们狐假虎威、为虎作伥的丑态。二是以“ 东乡”为实例,写延误了“租期”的严重后果。
“东乡后(延误)租期,车毂陷泥泽。”后句是解释前句的“后租期”乃因车轮陷进泥潭之故。尽管如此,“公门少推恕,鞭扑恣狼藉”,官府很少推究实情而予以宽恕,结果东乡人仍被肆意鞭打得血肉模糊。交租税只迟了一步,而且事出有因还尚且如此,少交或不交,其后果之严重更可想见。封建官府不查实情,不问是非,私刑逼租的暴行,由此可见一斑。三是“努力慎经营,肌肤真可惜。”表面上看,是里胥劝告农民要努力而小心地筹划交纳租税,以免皮肉受苦,那真是可怜!实际上,言下之意是“一旦后租期,刑同东乡人”!这就揭露出里胥对农民露骨的威胁和恫吓。以上十句,从表面上看来好象只是在揭露里胥的罪恶,实际上是针对当时的封建官府和官吏们。
最后两句“迎新在此岁,唯恐踵前迹”,写农民听了里胥恐吓话后的想法:新谷登场正在此时,只得准备缴纳秋税,唯恐重蹈东乡人的不幸。这里,诗人以写农民的心态作收,“唯恐”二字道出了农民内心深处多少难言的苦衷,可见农民们是怎样忍受着这超经济的剥削与压迫。全诗正是通过这一典型事例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榨,从而反映了农民在横征暴敛下的怨愤和痛苦,也表现了诗人对受压迫者深挚的同情。
清人毛先舒曾称子厚《田家三首》“叙事朴到(朴实而周到)”(《诗辩坻》卷三),是恰当的。
这首诗纯然用白描叙事手法,于平淡简朴的语言中寄寓着深远的忧愤,让人嗅到真实的时代气息,而且语语自然,字字深情,耐人咀嚼。恰如苏轼所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评韩柳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这正是柳诗的独特风格。除此,朴实的叙述与个性化的说白相结合,正面控诉与侧面揭露相结合,也是此诗值得注意的特点。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
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
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
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
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
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
青松如膏沐。
淡然离言说,
悟悦心自足。
柳宗元诗鉴赏
此首诗为诗人被贬永州时所作。他生活在一个腐朽衰败的时代,身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客观上受到无数打击,主观上又受到儒、释、道“三教调和”思想的限制,结果才不得施展政治抱负,贬斥终身,壮志未酬,走完了悲剧的一生。他象当时大多数有志于积极用世的封建知识分子一样,在社会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上坚信儒家学说,以实现尧、舜、孔子“圣人之道”为奋斗的最终目的;同时又在佛教盛行的唐代崇信佛教,主张“统合儒释”(《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不过,他的崇信佛教,与王维愚妄地佞佛逃世不同,与白居易以信佛寓“独善之志”
也不同。他是把佛教与诸子学说并列看待,想从中找出积极有益的内容作为济世的手段,以实现“辅时及物”的理想。不幸的是他没有也不可能如愿,由于自身思想上的主观唯心主义因素和思想方法上的形而上学倾向,最终落入了佛教唯心主义的泥沼。特别是在他遭贬永州之后,由于政治上的失意,前途无望,更促使他到佛教中去寻求宁静与解脱,其时佛教对他的消极影响就更明显了。
了解了这些背景,再来读这首诗就容易理解了。
清晨早起,他到住地附近一个名叫超的僧人(师)的寺院里去读佛经,有所感而写下这首五古抒情诗,既表达了他壮志未已而身遭贬谪,欲于佛经中寻求治世之道的心境,又流露出寻求一种超越尘世,流连于冲淡宁静的闲适佳境的复杂心情。
头四句总说“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人把研读佛典安排在一天中最宝贵的时刻。“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清晨早起,空气清新,以井水漱牙可以清心,又弹冠振衣拂去灰尘,身心内外俱为清净方可读经。可见用心之虔诚,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佛教的倾心和崇信,其沉溺之深溢于言表,不啻教徒沐浴更衣以拜佛祖。“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贝叶书简称贝书,佛经之泛称。古印度人多用贝多罗树叶经水沤后代纸,用以写佛经,故名。一个“读”字,是全诗内容的纲领;一个“闲”字,是全诗抒情的主调。
诗人贬居永州,官职虽名曰“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但只是个“闲官”而已。闲人闲官闲地,无政事之烦扰,亦无名利得失之拘牵,正是难得清闲,正好信步读经。就读经来说,闲而不闲;就处境而言,不闲而闲,其复杂心情曲曲传出。
中间四句承上文“读”字而来,正面写读“经”的感想。这里有两层意思:前二句“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是说书中真意不去领悟,妄诞之言世所追逐。诗人以自身崇信佛学的正确态度讽喻世俗之佞佛,即对于佛经中的真正本意全然不去领悟,而对于书中一切迷信荒诞的事迹却又尽力追求而津津乐道。
正如诗人在《送琛上人南游序》中所批评的那样:
“而今之言禅者,有流荡舛误、迭相师用,妄取空语,而脱略方便,颠倒真实,以陷乎己而又陷乎人。”
(《柳宗元集》卷二五)言下之意正好表明自己学习佛经的正确态度和对佛经的深刻理解。后二句转写对待佛经的正确态度。“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意思是说佛家遗言值得深思,修养本性怎能圆熟?
“冀可”是希望能够的意思。言佛教教义艰深,必须深入钻研思考,如果只用修持本性去精通它,是不可能达到精审圆满的目的的。言下之意是说,愚妄地佞佛不足取,只有学习它于变革社会有益的内容才算真有所得。这反映了诗人对佛教教义及其社会作用的主观的特殊理解。对此,诗人也有批评说:“又有能言体而不及用者,不知二者之不可斯须离也。离之外矣,是世之所大患也。”(同上)联系诗人在对待佛教问题上与韩愈的辩论就更清楚了。韩愈辟佛,是热心张扬“道统”的儒学家,主张对僧侣“人其人,火其书”;而柳宗元却认为在佛教教义中包含着与儒家圣人之道相通的有益于世的内容,否定“天命”的主宰。
诗人自以为对佛教的精义和作用已有深刻的领会,殊不知结果不是他利用佛教以济世,而是佛教利用他作了宣传宗教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的工具;而他自己最终也陷入了佛教识破尘缘、超脱苦海的消极境地。
末六句承上文“闲”字而来,抒发诗人对寺院清净幽闲的景物的流连赏玩,到了忘言的境界。这里也写了二层意思:前四句写景,后二句抒情。先看前四句:“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意谓超师寺院何其幽静,苔色青青连着翠竹。旭日东升晨雾滋润,梳洗青松涂以膏沐。“道人”实指“超师”,“庭宇”呼应“东斋”,既言“步出”则寺院环境尽收眼内,一个“静”字总括了它的幽静无声和诗人的闲适心境。是景物之静,也是诗人内心之静。而苔色青青,翠竹森森,一片青绿,又从色调上渲染了这环境的葱茏幽深。“日出”照应“晨”,紧扣题目,再次点明时间。旭日冉冉,雾露濛濛,青松经雾露滋润后仿佛象人经过梳洗、上过油脂一样。
这是用拟人法写青松,也是用“青松如膏沐”进一步写环境的清新。这就使我们体会到诗人通过优美宁静的寺院之景传达出一种独特的心境和思想感情。这是“闲人”眼中才能看得出的静谧清幽之景,抒发的是“闲人”胸中才有的超逸旷达之情。再看结尾二句: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意思谓宁静冲淡难以言说,悟道之乐心满意足。诗人触景生情,直抒胸臆,看来似乏含蓄,有蛇足之嫌,但一经道破,又觉意味更深一层。它既与前面的景物相连,写出“闲人”欣喜愉悦而又多少带点落寞孤寂的韵味;又与前面的读“经”相呼应,诗人自认为是精通了禅经三昧,与当时的佞佛者大相径庭,其悟道之乐自然心满意足了。
这就又透露出诗人卑视尘俗、讽喻佞佛者的孤傲之情。
而这两者—— 情景与读经,前后呼应,融为一体。诗人巧妙地把自然景物契合进自己主观的“禅悟”之中,其感受之深,妙不可言,真是达到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从章法上看,全诗自晨起读经始,至末以日出赏景惮悟终,浑然无痕,相映成趣。
读完此诗,姑且抛开诗人对佛经所持的错误态度不论,不能不为诗人的于逆境中读经养性、追求事理而又超脱尘俗、寄情山水、怡然自适的复杂心境所感动,从而进到那种“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幽深寂静的艺术境界中去。诗中有禅味而又托情于景,情趣浓郁。
鲍溶诗鉴赏
生平简介
鲍溶,初为隐士,后客居他乡。
泊杨子岸
鲍溶
才入维扬郡,
乡关此路遥。
林藏初霁雨,
风退欲归潮。
江火明沙岸,
云帆碍浦桥。
客衣今日薄,
寒气近来饶。
鲍溶诗鉴赏
古代的下层文士,为了求得一官半职,经常要奔走他乡,辗转飘泊。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鲍溶“初隐江南山中避地,家贫苦,劲气不挠。羁旅四方,登临怀昔,皆古今绝唱。。。卒飘蓬薄宦,客死三川。”这首诗,就是他“羁旅四方”途中所作的“绝唱”之一。
题作“泊杨子岸”,据首联“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看来,作者应该是离开“江南避地”北上,路过扬州杨子县,夜泊津渡而写下此诗的。“维扬郡”,即扬州。因为《书·禹贡》有“淮海惟扬州”的话,而在《毛诗》中,凡《尚书》中的“惟”字都写作“维”所以“维扬”就成为扬州的代称。杨子,县名,属扬州。隋末杜伏威曾置戍守于此,名杨子镇。
唐高宗末期,废镇置县,因镇为名。地处长江与大运河之交,为南北交通枢纽。“杨”字,后通作“扬”。
首联是说,刚刚离开隐居之地不久,来到杨子县津渡;沿着运河北上,家乡便越来越远了。诗人一开篇就强调这种背井离乡的感触,给全诗抹上了一层凄迷低回的色调。首句的“才”字与二句尾的“遥”字,两相呼应,下得极有分量:才入维扬,就感到乡关已远,那么日后路途中的心境如何,不就可以想象得到了吗?
入题即抒发浓重的离情,简洁明快,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情绪调动起来,起法高妙。
颔联描绘所见之景。“林藏初霁雨”意谓,雨后初晴,两岸的树木都被雨水洗刷过,远远望去,树色郁郁葱葱,一片苍翠。着一“藏”字,意蕴丰富:雨既停止,天已放晴,若去寻找雨的踪迹,只能从树叶树枝挂着的水珠上见出分晓,这就是所谓“初霁雨”了。但诗人并非在近处来看单棵树木,而是远望一片树林,而大片树林所挂的水珠是无法辨清的。只能看出那一团苍翠的、湿漉漉、雾濛濛的大概罢了。如此可见“藏”字下得极妙。“风退欲归潮”,意思是说,雨晴风起,风吹江面,因为下雨而新涨的潮水已开始减退。这就形象地描绘出风吹潮涌的景观。而雨后风起,又为结句的“寒气”作了铺垫。这两句所写两岸树木及江潮的景观,紧紧把握住雨霁初晴的特征,意象鲜明,诗意清新。
颈联描写津渡的夜景。“江火明沙岸”,写入夜之后,周围的景物已模糊不清,只有江上的渔火闪烁浮动,照亮了沙岸。唐人诗中写江上渔火,颇多名句,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