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论衡全译-第1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紫灵芝。郡太守沈丰派门下属官衍盛把紫芝奉献给皇帝,皇帝非常喜欢,赐给钱、衣服和食物。皇帝下令召集三公九卿、地方各郡、各诸侯国、上计吏、豪绅地主等,把紫灵芝的出现向全国公布。天下同时闻知此事,官民欢呼喜庆,都知道汉朝的功德隆盛,所以祥瑞出现了。建初四年,甘露降下泉陵、零陵、洮阳、始安、泠道五个县,榆柏梅李各种树木的叶子普遍得到滋润,茂盛的树叶往下滴甘露,老百姓吸饮甘露,甘甜得像饴蜜一样。建初五年,灵芝草又在泉陵县男子周服的家中长出六棵,颜色形状与建初三年长的一样,连同前面长出的共计有十一棵之多。
【原文】
59·6湘水去泉陵城七里(1),水上聚石曰燕室丘(2),临水有侠山,其下岩淦(3),水深不测。二黄龙现,长出十六丈,身大于马,举头顾望,状如图中画龙,燕室立民皆观见之。去龙可数十步,又见状如驹马,小大凡六,出水遨戏陵上,盖二龙之子也。并二龙为八,出移一时乃入(4)。宣帝时,凤皇下彭城(5),彭城以闻。宣帝诏侍中宋翁一(6),翁一曰:“凤皇当下京师,集于天子之郊,乃远下彭城,不可收,与无下等。”宣帝曰:“方今天下合为一家,下彭城与京师等耳,何令可与无下等乎(7)?”令左右通经者语难翁一,翁一穷,免冠叩头谢。宣帝之时,与今无异。凤皇之集,黄龙之出,钧也。彭城、零陵,远近同也。帝宅长远(8),四表为界(9),零陵在内,犹为近矣。鲁人公孙臣(10),孝文时言汉土德,其符黄龙当见。其后,黄龙见于成纪(11)。成纪之远,犹零陵也。孝武、孝宣时,黄龙皆出。黄龙比出,于兹为四,汉竟土德也。
【注释】
(1)湘水:即今湘江。
(2)燕室丘:《水经·深水篇》云:“过泉陵县西北七里,至燕室,邪入于湘。”郦注云:“水上有燕室丘,亦因为聚名也。其下水深不测,号曰龙渊。”即指此处。
(3)淦:据递修本应作“唫”。唫:通“崟”(yíng银)。高耸的样子。
(4)时:时辰。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以上事见《后汉书·章帝纪》。
(5)彭城:郡名。西汉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改楚国为彭城郡。在今江苏徐州市一带及山东、安徽部分地区。
(6)侍中:官名。侍从皇帝的文官。宋翁一:宋畸(jī基),西汉时人。
(7)令:涉下句“令”字而衍。
(8)帝宅:帝王居住的地方。这里借指帝王统辖的疆域。
(9)四表:四边极边远的地方。
(10)公孙臣:人名。西汉初年人。
(11)成纪:古县名。在今甘肃秦安北。以上事参见《汉书·文帝纪》、《郊祀志》、《任敖传》。
【译文】
湘江距泉陵城七里远,江水中有一座砂石堆成的小岛叫“燕室丘”,江边有座山叫“侠山”,山下是陡壁悬崖,水深得测不到底。两条黄龙出现在这里,长度超过了十六丈,身体比马粗大,龙抬着头四处观望,形状就像图画中画的龙那样,燕室丘附近的老百姓都望见了这两条龙。距两龙大约数十步远的地方,又看见形体像马驹一样大的龙,大大小小一共六条,从水中出来在丘陵上游玩,它们是那两条龙的儿子。连同两条龙一起共为八条龙,出水经过一个时辰才进入水中。汉宣帝时,凤凰降落在彭城郡,彭城郡把这件事报告了皇帝。汉宣帝下诏询问侍中宋翁一,翁一说:“凤凰应当降落在京城,停落在天子祭天的地方,竟远远地降落在彭城,不可取,和没有降落一样。”汉宣帝说:“当今天下统一成一家,降落在彭城和降落在京师是一样的,怎么能把它看作和没有降落一样呢?”皇帝命令左右通晓经书的人反驳宋翁一,翁一理屈辞穷,取下头冠向皇帝叩头谢罪。汉宣帝的时候,与现在没有什么区别。凤凰的停落,黄龙的出现,都是同样的。彭城和零陵距都城远近差不多。帝王的领土又长又远,四边以极远的地方为疆界,零陵郡在四表之内,仍然是很近的了。鲁地人公孙臣,在汉文帝时说汉朝属土德,汉朝的符瑞应当是黄龙出现。以后,黄龙在成纪县出现。成纪县的远近,和零陵一样。汉武帝和汉宣帝时,黄龙都出现过。黄龙接连出现,到这次出现共有四次了,汉朝完全了它的土德。
【原文】
59·7贾谊创议于文帝之朝(1),云:“汉色当尚黄(2),数以五为名(3)。”贾谊,智囊之臣,云色黄数五,土德审矣。芝生于土,土气和,故芝生土(4)。土爰稼穑(5),稼穑作甘,故甘露集。龙见,往世不双,唯夏盛时二龙在庭(6),今龙双出,应夏之数,治谐偶也(7)。龙出往世,其子希出,今小龙六头并出遨戏,象乾坤六子(8),嗣后多也。唐、虞之时,百兽率舞,今亦八龙遨戏良久。芝草延年,仙者所食,往世生出不过一二,今并前后凡十一本,多获寿考之证,生育松、乔之粮也(9)。甘露之降,往世一所,今流五县,应土之数,德布濩也(10)。皇瑞比见,其出不空,必有象为,随德是应。
【注释】
(1)创议:首先建议。
(2)色:服色。汉色当尚黄:意即汉朝是土德,土色黄,所以汉朝应当以黄色作为服色。
(3)名:称。这里指标志。数以五为名:按阴阳五行说法,五行中的“土”是和数字中的“五”相配属的。汉是土德,所以汉朝应当崇尚“五”,制定礼仪制度时,应以“五”作标准数,如法冠高五寸,官印以五字等。
(4)土:《证类本草》卷六引《论衡》云:“芝生于土,土气和,故芝草生。”义较今本为长。“芝生”下一“土”字涉下文衍。
(5)稼穑(sè色):耕种和收获。土爰稼穑:参见《尚书·洪苑》。
(6)二龙在庭:传说夏朝对曾有两条龙出现在宫廷里。
(7)谐偶:一致,相同。
(8)乾坤六子:据《周易·说卦》的解释,八卦中除乾卦为父,坤卦为母外,震、坎、艮三卦象征三男,巽、离、兑三卦象征三女,合称乾坤六子。
(9)松、乔:传说中的古代仙人赤松子和王子乔。粮:据说仙人以灵芝草为食粮。
(10)濩(hù护):广泛传播。
【译文】
贾谊在汉文帝在位时首先建议,说:“汉朝的服色应当崇尚黄色,数字应当以五作为标志。”贾谊是足智多谋的大臣,说崇尚黄色和五这个数字,可见汉朝确实是土德了。灵芝草生长在土中,土气调和,所以灵芝草生长。土是适合耕种收获的,庄稼长出来味道甘甜,所以甘露就汇集。龙出现,以往不见双数,只有夏朝兴盛时有两条龙出现在朝廷,当今龙成双出现,符合夏朝时龙出现的数目,说明汉朝的统治与夏朝同样好。以往出现龙,小龙极少出现,当今六条小龙一起出现游玩嘻戏,就像乾坤六子,象征子孙后代很多。唐尧、虞舜的时候,各种野兽都欢舞,当今也有八条龙游玩嘻戏了很长时间。灵芝草可以延年益寿,是仙人吃的东西,以往长出来不过一二棵而已,当今连同前后长出的总共十一棵,这是很多人将会获得长寿的征兆,因为灵芝草是养育赤松子、王子乔一类仙人的食粮啊。甘露降落,以往降一个地区,当今散布五个县,符合土德所崇尚的数字,这是由于汉朝的功德广泛传播的缘故。大的祥瑞连接出现,它们的出现不是平白无故的,必然有所象征,是密切应合了汉朝的功德的。
【原文】
59·8孔子曰:“知者乐(1),仁者寿(2)。”皇帝圣人(2),故芝草寿征生。黄为土色,位在中央(3),故轩辕德优(4),以黄为号(5)。皇帝宽惠,德侔黄帝(6),故龙色黄,示德不异。东方曰仁(7),龙,东方之兽也(8),皇帝圣人(9),故仁瑞见(10)。仁者(11),养育之味也,皇帝仁惠,爱黎民,故甘露降。龙,潜藏之物也,阳见于外,皇帝圣明,招拔岩穴也(12)。瑞出必由嘉士(13),祐至必依吉人也。天道自然,厥应偶合(14)。圣主获瑞,亦出群贤。君明臣良,庶事以康。文、武受命,力于周、邵也(15)。
【注释】
(1)知:通“智”。
(2)仁:仁爱。《庄子》:“爱人利物谓之仁。”引文参见《论语·雍也》。(2)人:据文意,当作“仁”。
(3)位在中央:按阴阳五行说法,五行中的“土”是和东、南、西、北、中五方的中央相配属的。
(4)轩辕:即黄帝。参见8·6注(1)。
(5)以黄为号:用“黄”字作为名号。《史记·五帝纪》:“黄帝名轩辕,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风俗通·皇霸篇》:“黄者,光之厚也,中和之色,德四季与地同功,故先黄以别之也。”
(6)侔(móu谋):等同。黄帝:即轩辕氏。
(7)东方曰仁:据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说,儒家的五种道德规范与五方相配属,东方属仁,西方属义,北方属礼,南方属智,中央属信。
(8)东方之兽:按阴阳五行说法,“鳞”是和东方相配属的,龙是鳞类之长,所以说它是东方之兽。参见《吕氏春秋·孟春纪》。
(9)人:据文意,当作“仁”。
(10)仁瑞:指龙。因为龙和仁都配属东方,所以称龙为仁瑞。
(11)仁:据递修本,应作“甘”。“仁”不得言味。
(12)岩穴:岩穴之士。指隐居的人才。
(13)嘉士:与下文的“吉人”都指贤臣。
(14)厥应:指祥瑞与人事相应合。偶合:王充认为,祥瑞与人事相应合是自然而然的巧合,不是上天有意安排的。参见本书《偶会篇》。
(15)周、邵:指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和邵公姬姡В╯hì士)。
【译文】
孔子说:“聪明的人快乐,仁爱的人长寿。”汉代皇帝圣明仁爱,所以作为长寿象征的灵芝草就出现了。黄色是土相配属的颜色,位置配属五方的中央,所以轩辕氏功德高尚,用“黄”字作为名号称“黄帝”。汉代皇帝宽厚仁惠,功德与黄帝相等,所以龙的颜色是黄色,表示汉代皇帝的功德和黄帝没有两样。东方属仁,龙,是东方之兽,皇帝圣明仁爱,所以仁瑞就出现了。甘味,是滋养万物的味,皇帝仁惠,爱护老百姓,所以甘露就降下来了。龙,是潜藏着的神物,却公开出现,象征皇帝圣明,收罗选用隐居的人才。祥瑞出现一定是因为有了贤臣,福祐到来必定是因为有了良臣。天道自然无为,这种应合是偶然碰到了一起。圣主遇到祥瑞,也就会碰巧出现很多贤良的人才。君王圣明臣下贤良,所有的事情因此都办理得很好。周文王和周武王承受天命,是得力于周公和邵公的辅佐。
须颂篇第六十
【题解】
本篇明显地表现了王充向汉章帝献媚邀宠的精神状态。
王充认为,后代知道古代帝王道德高尚,主要是由于有得力的臣子加以颂扬记载;汉代名声不扬,“咎在俗儒不实论也”。他指责那些“俗儒”、“拘儒”、“育喑之儒”,“信久远之伪,忽近今之实”、“好称古而毁今”、“涉圣世不知圣主”,或“知圣主不能颂”,致使汉代在“百代之下”。因此,他在本篇中反复论述汉代“天下太平”,有待“鸿笔之臣”的颂扬。他表白说:“今上即命,未有褒载,《论衡》之人,为此毕精。”他写《论衡》就在于“为汉平说”,但他感到遗憾的是自己未受重用,因此“褒功失丘山之积,颂德遗膏腴之美”。他希望能到皇帝身边工作,以便“论功德之实,不失毫厘之微”,“彰汉德于百代,使帝名如日月”。
【原文】
60·1古之帝王建鸿德者,须鸿笔之臣褒颂记载,鸿德乃彰,万世乃闻。问说《书》者:“‘钦明文思’以下,谁所言也?”曰:“篇家也。”“篇家谁也?”“孔子也。”然则孔子鸿笔之人也。“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也。鸿笔之奋,盖斯时也。或说《尚书》曰:“尚者,上也;上所为,下所书也。”“下者谁也?”曰:“臣子也。”然则臣子书上所为矣。问儒者:“礼言‘制’,乐言‘作’,何也?”曰:“礼者,上所制,故曰制;乐者,下所作,故曰作。天下太平,颂声作。”
【注释】
钦明文思:这是《尚书·尧典》中一句歌颂尧的话。王充以“钦明文思”以下为孔子所言,系指《书序》而言,汉人皆以《书序》为孔子所作。
卫:春秋时卫国,在今河南北部滑县一带。反:同“返”。鲁:春秋时鲁国,在今山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