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澳洲梦-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我为澳洲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中医师,这些中医师或者是在我的诊所里工作,或者是在我办的一些中医师培训班里得到了很好的培训,他们后来都成了我的竞争对手;第三是两年后大多数中国留学生都拿到了澳洲身份,他们也开始在澳洲安居乐业了,使得他们有了机会,也有了心情来发展自己的生意。
  后来,我渐渐地淡出了这个行业。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在中医领域里已经没有了优势,还因为我又找到了更能发挥我的特长的新领域——地产行业。
  我虽然淡出中医行业了,可是很多中医师都是从我这里起步的,他们像中国文化的种子一样,撒遍了澳洲的大地。




24一封信换来澳洲总理的承诺(1)



  我们现在用一个章节的篇幅说说《新移民》杂志以及中国留学生的“居留行动”。
  我在前几章提过,《新移民》杂志是我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1991年创办的,她是一份综合性中文月刊,在当时华人社区特别是在中国留学生中影响非常大。
  我们在1991年的3月26日这一天开始筹办,9月份正式出版。
  办这个杂志的起因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来到澳洲读书。
  他们刚来澳洲,无论是在定居、找工作、开办一些小生意,还是处理各种法律和商务纠纷上,都需要帮助。而且,大部分移民对澳洲的经济、法律和社会状况还不够了解,特别需要中文媒体来给他们提供信息咨询。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1987年到1993年前后来澳洲,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从大陆来到澳洲的华人留学生一共有10万人之多;而随着留学签证的到期,这些人中间的大部分人实际上都成了“黑民”,所以,他们十分迫切地需要解决身份问题。
  现在回忆起来,当时中国大陆来的留学生的情况确实非常危急。其中的一部分人已经黑下来了,估计有好几万人,他们终日生活在一种害怕被遣送回国的惶恐之中。另外还有许多人仍然在每天交给五花八门的学校不明不白的学费,只是为了延长签证,而不是为了真正求学。
  在留学生中间,到底是留还是是走,根本拿不定主意。
  留学生中间显然需要一个能够代表整体利益的组织,那时虽然也有很多学生组织,但是多各自为政,无法团结所有的留学生;或者换个说法,留学生需要象老华侨社区那样能够凝聚在一起,一起讨论,一起交流,一起行动。可是我们没有这样的组织,也没有形成这样相对稳定的社区,那时的留学生基本上还是一盘散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新移民》杂志就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了。她有可能是把留学生凝聚在一起的媒介。
  《新移民》杂志创刊之后,立刻受到了中国留学生和华人移民群体的欢迎。
  很快,她又成了我们一直期待着的那种能够使大家凝聚在一起,并能经常凑在一起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的媒介。她代替了留学生组织,甚至形成了留学生社区——一个虚拟的中国留学生社区。
  《新移民》杂志的内容十分丰富,通过大量的事实报道,和澳洲政策法律方面的信息批露,获得了留学生的普遍认可,每期都可以发行数千份之多。
  通过这个杂志,我们做了大量的帮助留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工作。
  有些留学生想做生意但又不敢,怕申请工作签证被拒,就会来电话向我们咨询。
  我们杂志社也经常接到告急电话,说某某留学生又被警察局或者是移民局给抓去了,希望我们尽快伸出援手解救他。
  有一天晚上10点半,我们编辑部接到一个姓刘的中国留学生从非法移民拘留中心里打来的电话,说他在里面已经被关了一个星期了,不知该怎么办,因为不懂英语,所以没有办法请律师,也无法获得保释,觉得前途渺茫,精神快要崩溃了。他从另外一个关在一处的中国学生处找到了一本新移民杂志,于是,打电话到编辑部。编辑部主任立即打了我的手机报告,当时我正在家里附近的海边上跑步,我立即赶回家中,同时拨了一个澳洲大律师的手机,请他出面保释刘。他说,没问题,但律师费谁支付,我告诉他刘支付,若有问题,我解决。第二天上班,他就去拘留中心解救了刘。
  这件事我一定要帮忙。因为我也曾被送到拘留中心。我知道人被送到那里后的恐惧心情。
  这样的事情我们干了不少。
  当时的中国留学生,可以说是处在澳洲社会的最底层,一直处于动荡之中。
  澳洲的中国留学生的主要来源一般有三个:上海、北京和广东。而老华侨移民则主要来自广东和福建。那时,留学生和老华侨之间沟通得并不好。我也希望能通过这本杂志,让新老华人能够慢慢地相互了解。
  在办《新移民》杂志的过程中,我迫切地感觉到,很多大陆留学生,对澳洲社会有各种各样的期待,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各种涉及他们自身利益的澳洲相关法律法规,他们都想了解。我们的《新移民》杂志,就适时地承载和担当了这样一个发布澳洲主流社会信息的媒介的角色。
  说起来,我办《新移民》杂志期间干的最漂亮的一件事,就是我给当时的澳洲联邦政府的总理基廷先生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很重要,是和近10万名大陆留学生的命运息息相关的。
  那是1992年初,工党年轻有为的副总理兼财长基廷通过党内斗争,战胜了连续担任澳洲联邦总理长达十三年之久的霍克,坐上总理宝座。基廷总理上任后,引起留学生们的不安和担心。现在,好心肠的霍克下台了,年轻气盛的基廷上台了。大家关心的是,基廷会“按(霍克)既定方针办”吗?




24一封信换来澳洲总理的承诺(2)



  此时,我们收到了大量的读者来信和读者来电,询问相关事宜,心情的迫切可见一斑,我真的理解他们,没有合适身份的焦虑,同是炎黄子孙,应该互相关照。当我将把准备写信给霍克总理的想法告诉编辑部的几位同仁时,大家的想法参差不齐,有一位还关心的说,这些人的身份与你关系不大,你已加入澳洲籍,还去操那心干嘛,不要去漟那混水,另一位则说,你给基廷总理写信,一定是打水漂,有去无回,但大多数编辑支持我,他们说不防一试,死马当活马医,说不定你还可以创造一个奇迹,是阿,我就像创造一个奇迹,为中国大陆同胞做一件好事。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坐在书房内,看着窗外的大海,波涛汹涌,一浪高过一浪,我决定给新任的总理基廷写一封信,争取他的支持。
  我在这封信中主要讲了以下三点:1、许多华人团体非常关心这批中国留学生,希望澳洲政府给予关注;2、我以《新移民》杂志社社长的名义,表达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希望基廷总理能代前总理霍履行诺言,让这些中国留学生留下来;3、这批中国留学生是一批人才,是宝贵的财富,他们留在澳洲对澳大利亚,对澳中关系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我最后还要求基廷总理能给我回信,澄清他所领导的工党政府在中国留学生问题上的态度和政策。
  当时给基廷总理写信时,也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我只是凭借一种强烈的感情冲动,希望澳洲政府能够贯彻自己的多元文化共存的主张,让数目相当庞大的中国留学生留下来。
  当时,身份问题是中国留学生的头等大事,他们都生活在一种惶惑不安之中,他们情绪极不稳定,终日彷徨,不知道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他们希望澳洲政府能尽快解决一直悬而未决的中国留学生问题。
  所以,我这封给基廷总理的恳求信,可以说是代表了留学生的心声。
  当我信写完的时候,太阳刚刚跳出了海面。
  没想到第8天(1992年3月24日)便得到了基廷总理的回信。他在信中承诺,将继续执行霍克的政策,给予四年居留,在四年居留期到期时,有可能给予永久居留。
  我立即把这封信在《新移民》杂志上发表。
  刊发这封信的《新移民》杂志立即被中国留学生人手一册买走了,杂志很快脱销了。大家纷纷传看,奔走相告,象是吃了一颗定心丸。
  第二天,几乎是澳洲所有的主要中文传媒和英文传媒,均对新任总理基廷的这封信做了不同程度的引录,并大肆渲染。中文传媒都在头版头条位置一醒目通栏标题和诱人的语句报导了基廷总理的承诺。英文传媒也不甘示弱,墨尔本的《时代报》打出的标题是《中国的留学生可以永久留在澳洲》,悉尼的《晨锋报》则打出《澳洲欢迎中国留学生》的题目。反对党也立刻行动起来,作出一系列争执层面上的反应。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中国公民的居留问题,因了这封信,再次轰动整个社会。
  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我要提醒澳洲政府不要忘记他们的承诺,也要让整个澳洲社会不要忘记这些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中国留学生群体,唤起他们的同情。
  这个结果来得这么快,这么好,是我没有想到的。我觉得自己为数万中国留学生的居留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比我挖到第一桶金还要高兴。
  当然,这一天最热闹的还是刊登了基廷总理回信的《新移民》杂志社,从早到晚,电话铃一直响个不停。当时编辑部有四条电话线路,六部电话机,竟然没有一部闲着!几乎是所有的中文媒体都打电话过来,希望能得到基廷总理回信的原文,就连平时少有业务往来的英文媒体也不时来电询问。当然,更多的电话是读者打来的,希望确认被媒体渲染得火热的“中国留学生永久居留”的传闻,人马希望再读一下基廷总理的原文。于是,一封封基廷总理的回信的复印件便从《新移民》编辑部传出去……
  就在中国留学生沉浸在欢愉之中时,突然又有事情发生了。在墨尔本一家中国留学生常光顾的商店的橱窗上,贴出了一张手写的“公开信”。该信坚持认为,基廷总理的信与过去霍克的承诺大不相同。他坚持认为,前总理霍克对中国留学生的承诺是“无条件的”,而新总理基廷对中国留学生的承诺是“有条件的”。
  所以作者要求所有拿“四年临居”签证的留学生都站出来,发起一个“签名运动”,以维护自己的权益。然后是集会签名的时间和地点。
  4月24日下午一点,唐人街。《新移民》杂志派了记者去现场采访。
  只有100多个中国留学生参加了集会。“签名运动”无疾而终。




24一封信换来澳洲总理的承诺(3)



  那么,到底前总理霍克和新总理基廷的承诺有无不同呢?《新移民》杂志立刻在接下来的一期中组织了讨论。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虽然基本上肯定了霍克和基廷的承诺并无不同,但是,四年临居结束后的“留下来”也还是有条件的。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争取居留运动便在全澳上下展开了。
  我也觉得,光有基廷总理的这封信还不够保险,一定要大造声势,要基廷总理乃至整个澳洲社会产生共识,必须留下这批中国留学生。道理很简单,如果这批中国留学生在澳洲连续生活了四年,就已经适应了澳洲社会,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失去了在中国的机会。这个时候再让他们回中国,不是害了他们吗?
  但是,怎么办呢?我想了想,决定利用我经常和主流社会打交道的优势,通过不同的渠道,利用不同的场合,游说澳洲的国会议员,希望他们支持中国留学生留下来。
  就在这个时候,Bill突然出现了。
  相信大家还记得这个Bill,刚来澳洲时,我们曾四男两女挤在一室一厅的房子里。后来他和一个叫做Rebecca的北京女孩同居,并搬了出去。再后来,Rebecca为了身份跟一个领失业金的澳洲艺术家跑了。Bill一心想读书,最后终于争取到奖学金,进了墨尔本大学。“六四”后,他摇身一变,又成了学生领袖。
  Bill来的很神秘,还把我约到一个密室里进行密谈。
  密谈内容是这样的:Bill以及和他一直保持联系的墨尔本、悉尼、布里斯本及坎培拉等地的学生领袖们一致认为,无论是前总理霍克还是现总理基廷的承诺都是不够的。(我表示同意。)必须要采取行动。(我也表示同意。)
  接着,Bill引用了《国际歌》中的一句著名歌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Bill在引用这句著名的歌词时,表情异常庄严。把我都感动了。
  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