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澳洲梦-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实在的,我真不知道怎样才能见到墨尔本的一市之长。
  我就想,先进了城再说。那天是星期四,我第一次搭公共汽车进墨尔本市中心。这些天一直在墨尔本外面转,总觉得澳洲地广人稀,有些象中国的乡下。那天进了城才发现,原来市中心人也很多、也很热闹的,特别是在雅拉(Yarra)河畔,甚至有点外滩的感觉。
  我看到很多衣着讲究、举止文雅的男人和女人们在街上匆匆走过。
  我还看到很多高大的欧式古建筑。
  虽然我非常留意,还是很少看到黄皮肤、黑眼睛的亚洲人。
  一不小心,我的小公文箱碰了一个女士精美的手袋。那个女士立刻停下来,伴随着一个歉意的笑,说了声“对不起”。
  我也停下来,说了声“对不起”
  然后,我整了整领带,挺了挺腰板。我也是个绅士。我开始想。
  这样转着转着,就转到了墨尔本市政府的那幢古建筑前。
  我没有任何犹豫,抖起精神,径直踏上那高高的有点威严的台阶。
  没有任何门卫,也没有受到任何阻拦。
  有很多参观的人。
  可是,怎样才能见到市长大人呢?
  我看到一个象是问事处的地方,还看到一个衣着光鲜、面容姣好的女子正笑容可掬地望着我。
  我走上前去。
  我说,我是一个来自中国上海的中国贸易专家,我想见市长大人一面,和他谈一谈与上海进行贸易往来的可能性。
  她纠正我说,是“她”,不是“他”。她是在告诉我,市长大人是个女的。
  我说,那就和“她”谈一谈。
  她反过来问我,您预约了吗,先生?
  我说,很抱歉,我没有预约。可是,如果市长大人有空……或者是,我可以现在预约吗?
  她又笑了,当然,我可以为您安排去见市长大人……瞧,真巧,她今天就有空!
  说句老实话,这位女市长挺漂亮的,她高高的个子,长长的腿,大大的眼睛,她那样子怎么看怎么不象市长,反倒象是个电影明星!她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当然,她的微笑也很迷人。
  我不再拘禁,开始和她聊了起来。
  我很快便了解到,澳大利亚的市长和中国的市长在权限和职能上完全不一样。中国的市长权力大得不得了,什么都管,管他的人却不多。在墨尔本,什么都反过来了。首先,墨尔本市很小,只有市中心的那片高楼区归她管辖,我来墨尔本第一天在Peter家研究的那本半块砖厚的《墨尔本地图册》上所展示的绝大部分城区,都另由其它一百多个小的市来管辖;另外,市长肩负的管理职能也是十分有限,只是负责城市规划、绿化和居民生活服务等——无论从地盘、人口,还是从职权上看,墨尔本市长都只相当于上海的一个街道主任,中小城市的一个区长。




04成功第一击(5)



  所以,市长对澳中贸易并不十分感兴趣,她感兴趣的是城市的卫生管理、养花种树以及如何收取城市管理费等等琐事。
  这一天,我只是学会了拜见要员的方式:先预约。
  回到家里,我马上翻出房东留给我们的那四大本电话薄——两大本《黄页》,两大本《白页》,每一本都比转头还厚、还大。我这才发现,这四大本电话薄简直就是一部墨尔本的“大百科全书”,什么国际大公司、国家机构,全部分门别类,然后再按字典排序摆在那里,而且电话、地址甚至作息时间等信息一应俱全。
  我很快找到一些跨国大公司,还联系到一个银行总裁以及几位与中国有生意来住的澳洲企业家,约在明天见面。
  我排了个表,几点到几点,去哪里见谁。
  来到澳洲的第七天星期五,我拜访了这些大人物。
  拜访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寻找发展机会,以及谋求咨询业务。
  当天的唯一收获是,“天地(TBT)国际运输公司”对我的经历很感兴趣。
  一晃,第一周就这么过去了。
  我一直马不停蹄地跑着,寻找各种机会。我已经摸到一些门道了。
  做一个小结:旗开得胜。详细一点说是:虽有近忧,但是却没有太多的远虑了。
  许多看来难以达到的目的,当你努力之后还是有可能达到的。关键是你有没有这样的勇气和魄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我觉得前景渐渐光明起来。




05成功第二击:第30天建立中国经济研究中心(1)



  第二个星期,我把主攻方向放在出书谈判上。
  用英文写一本书,并在澳洲出版,这是我那天给墨尔本大学经济系三年级学生讲课后的突发奇想。那天,Grame教授意外把迪肯大学Burwood商学院经济系的Breth教授介绍给我——他不仅是一位经济学专家,而且是一位对中国有一定了解的作家。是他的作家头衔令我萌发出合作写书的大胆设想。
  毫无疑问,如果能在澳洲和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合作写一本关于中国贸易的书,我就真的成了澳洲的中国经济问题专家了!这样,展现在前面的就将是一条康庄大道——就象那天Peter接我去他家走过的那条又宽、又直、又长的StKilda大路。
  说句老实话,在中国贸易上,我根本谈不上是什么专家。在上海的时候,我虽然也在外贸局干过一段时间,但我真正的专长是中小企业研究,以及领导一个中小企业的能力。
  可是现在,在澳洲谁会给我一个中小企业让我领导呢?
  我知道,来澳洲的中国留学生,肯定有真正的贸易人才,甚至有些是曾在外贸局工作过的领导。问题是,他们为了保持出勤率和求生存(打工),似乎还没想到要做澳中贸易。所以我就捷足先登了。
  若干年后,我成功出版了两本有关中国贸易问题的英文书籍,又成功创办了下属十几间子公司的“澳中集团”,真的领导起一个澳洲的企业,也真的成了澳中贸易专才,还成功收购了墨尔本市中心的十几幢商业楼宇及数万平方米的土地,我有幸被邀请参加了2001年9月19日中国中央电视台的《世界华商论坛》节目,以及2002年3月5日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商界名家》节目。这两台节目的主持人曲向东和路一鸣都曾向我提过这样的问题:你怎么会想到要写这样一本书?怎么就有把握能在澳洲出版一本有关中国贸易的书籍?为什么其它的中国留学生没有这样做?
  怎么会想到些这样一本书?因为澳洲还没有也急切需要这样一本书。
  怎么会有把握?我研究过中国的中小企业,办过报纸,英文也说得过去,还给澳洲的《金融综述》写过文章,所以出书对于我不是天方夜谭,却是顺理成章的事。
  至于第三点,我想,主要是当时的大部分中国留学生想的都是怎样才能保证基本生存状态,所以才给了我这样的机会。要想保证基本生存状态,就要做到两件事:第一、读书;第二、打工。读书是为了保证85%的出勤率,为接着读书(也就是为了继续呆在澳洲)做准备;打工是为了赚钱,一方面要交房租、填饱肚子,另一方面也要筹集继续读书的学费。
  问题是,保证了最基本的生存状态又能怎样?又有什么前途?
  我看不到任何前途。
  我相信,当时99%的中国留学生都是这样想的。这很正常,人的本能使得人们在面临选择时,总是在众多方案中选择最保守的一种,因为最保守的总是最安全的。读书加打工就是最保守的选择。就这样,读书加打工几乎占去了这些留学生的全部时间,所以,根本没有机会去想别的、去做别的。
  我和别人不一样,我没有选择最保守、最安全的方案,我选择了风险方案。
  风险方案的特征是:要么大嬴,要么大输,没有中间路可走。
  我想嬴,又不怕输。我要与众不同。
  因为我不想过读书加打工的日子,因为读书加打工不是我想要的东西,因为读书加打工我看不到希望。我必须为我的梦想奋斗。
  我几乎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出版这本书上面了。
  为了出版这本书,我和Breth教授一连见了四次面,我提出一系列方案,详细说明合作出版一本有关中国贸易的书的事宜。我连书名都想好了,就叫做《中国贸易指南》。
  谈判是艰难的,前后四次加起来一共有16个小时。
  对于我来说,我需要尽快出版这本书。因为有了这本书,我才可以在澳洲的经济界、学术界、企业界有立足的资本,及快速奔向未来的基础。
  但是,对于他来说,和我合作写一本书却是可有可无的一件事。他是澳洲经济学专家和学者,他已经出版了多本经济学专著,再出一本或者是不出是无所谓的;何况他并不是中国贸易专家,何况他还不了解我,不愿冒险和我合作写一本他所不熟悉的专著。
  我要让他相信我,还要让他见到好处。
  我告诉他,写这本书,我有非常多的优势,比如我独特的个人经历,主要是对中国经济情况很熟悉,而且一直在研究和关注澳洲与中国的经济互补性等。我给自己下的评语是,我目前在墨尔本可以说是无人能取代的。我还特别强调,我们合作撰写《中国贸易指南》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在澳洲人也想更多地了解中国,要和中国做生意。就是说,其市场需求是很大的。




05成功第二击:第30天建立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



  或者我们换句话说,这本书将是一部填补空白的作品。
  当然,我也暗示他,这本书的成功,会为他开辟一个新领域——中国经济,这会对他在澳洲的学术地位有很大的提高。
  最后,我强调说,我们是最好的合作伙伴——他有威望,而且熟悉出版社的情况;我则占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就是说,我们可以互补合作,可以完美地完成这本填补空白的英文专著《中国贸易指南》。
  经过几次谈话,他有些动心了。
  最后,我使出撒手锏——出国前写的介绍中国中小企业经济情况的英文书稿。那些书稿是当时为澳洲的经济类报刊写的,其中的几篇已经在《金融综述》发表过。这些书稿证实了我的能力和诚意。
  他基本上同意了。
  没想到刚刚说服他,新的问题又来了——他现在比较忙,要过几个月再说。
  我可是一天都不能等的。我只有三个月的签证,而且已经过去一周了!
  怎么办?我必须给他些激励,让他舍弃其它,立刻和我合作。
  最后一次商谈,我提出有利于他的版税分配方案。
  在这个问题上,我做出最大让步,把经济利益——版税,全部都给了我的合作伙伴Breth教授。尽管我比他更需要钱,尽管按常理我们之间应该有一个五五的分配方案;可为了吸引他尽快和我达成合作协议,我宁可牺牲经济利益。对于我来说,生活迫切需要钱,但我认同中国的古老哲理“舍得”,我更需要获得澳洲主流社会的承认以及建立一个社会知名度。
  另外,在署名问题上我也主动做出让步——他在前,我在后。
  就这样,在我到达澳洲的第十四天,终于和Breth教授达成协议,我执笔,他润色并最后定稿,我们联合创作出版《中国贸易指南》一书。
  这样,我已经具备条件走一条完全不同于其他留学生的创业之路了。
  我们是在他家达成最后协议的。签署协议之后,Breth教授开了一瓶法国香槟,我们共同举杯,预祝合作成功。
  接下来的谈话就变得轻松随便了。
  记得我们曾谈到过他家养的一条德国牧羊犬。他告诉我说,他每周花在这只狗身上的费用是一百多澳元。我听了之后非常吃惊——他在狗身上花的钱,比我在自己身上花的钱还多啊!来澳洲时我带了一千澳元。据说,在中国留学生生中身上有一千澳元的还是少数,很多人只有几百澳元。我是怎样计划我在澳洲的花费呢?每周一百澳元,这不仅包括了吃、住、行,还包括了电话、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其它的意外花费(比如看病等)。可是他的一条狗,仅仅用在买狗食上就是一百多澳元!真是不可思议。
  不过有一件事情我一直没想明白,Breth教授虽然住在富人区,房好车也好,养一条狗就要每周一百澳元的花费,可是当我们庆祝双方签定合作出版书的合同时,他请我在一家餐馆吃饭,只要了两个菜,绿豆芽炒肉丝和豆腐烧素菜,才花了二十多澳元。如果我有他那个条件,在这样的情景下,请人吃饭不花上两百澳元才怪呢。
  这是我第一次发现了西方人和中国人在这方面的不同。
  和Breth教授谈妥合作出版《中国贸易指南》一书后,我并没有立即进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