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5711-我是湖南人-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次调兵用于京畿抗洪,左宗棠的军队出动了二十八营。军队与百姓各司其职,前者堵塞洪流,抢救灾民,修复大型水利工程,官府则负责赈济安置灾民,预防洪涝以后可能出现的瘟疫。
在其他江河流域,也有军队投入抗洪。
左宗棠暮年仍然为国防事业呕心沥血,创建了中国最早的海军南洋水师。他于1866年在福州创办船政局,起初由法国人日意格和德克碑担任正副监督,雇用工人约二千人。五六年间,总共造船十五艘。船政局共有工厂十六座,船台三座,先后投资白银一百三十五万两。船政局后来为南洋水师制造了三艘巡洋快船。
侵占越南的法国军队,于1871年探明红河可以通往中国云南,两年后向河内进攻,企图控制红河的航行权。越南军民和中越边境驻扎的中国人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顽强抵抗法军的进攻。
南洋大臣左宗棠主张朝廷援助黑旗军,进而加以收编。两宫太后
准奏,对刘永福既往不咎,嘉奖他抵抗外侮。李鸿章授予刘永福南澳镇总兵的军职,却不给黑旗军接济粮弹。左宗棠命令王德榜暗中支援。
法军攻克河内以后,左宗棠甄选能将,整治军队,添船购炮,重修或加强江防炮台,到江苏检阅水师和陆军,召集各路防御部队的将领研讨守土方案。他在检阅部队时高声大喊:“不怕捐躯以殉!”他从两江防区抽调四营湘淮军,派往台湾加强防御。
左家棠请求朝廷派他去云南和广西带兵,他不惜战死沙场。朝廷没有准奏。法军攻占越南北宁、太原和兴化以后,左宗棠病重,请假休养。只要听说越北战事小有失利,他便忧心如焚,病未痊愈,就出来管事。他再次请求挂帅带兵,并立下军令状:如果不能挡住法军,他愿担罪以谢天下。但是,清廷不许他再招募军队。
后来,清廷被迫下诏对法国宣战,左宗棠再次上书要求统兵出征。清廷任命七十二岁高龄的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左宗棠命令杨岳斌率领十二营湘军,准备渡过海峡,到台湾抗敌。
第二部分 天生我材必有用空前大进军,抬棺保国防(5)
左宗棠将驻防两江的旧部恪靖营,加上另拨的两营,带往福建。
法国海军封锁了台湾各个海口,内地与台湾文电不通,援台的交
通也中断了。左宗棠密电刘铭传在台湾招募兵勇一万人,以资防备。
左宗棠又和曾国荃联合上奏,建议由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各抽调
兵轮五艘,在上海集结,通知杨岳斌率所部湘军从武昌乘江轮而下,
先抵厦门,准备大战法国海军。朝廷是准奏了,但李鸿章未派兵轮南
下。杨岳斌的大队湘军改用商船运输,无法按时抵达上海。左宗棠改
派几艘南洋兵轮南下,驶到浙江石浦洋面,遭遇九艘法国军舰,被击
沉两艘,剩下三艘驶入港内,把法国军舰围困在港外。这次调兵,吸
引了法国军舰北上,减轻了台湾驻军的压力。
左宗棠仍然担心法军攻击台湾,叮嘱驻扎台湾的湘军积极备战。
法军舰队果然攻击台湾,在基隆受挫,便转而攻击福建马尾军港。法国军舰向福建水师开炮,中国舰队仓促应战,一些兵舰还未起锚,就被击沉。部分官兵拼死抵抗,仍然全军覆灭。
马尾军港被炸,左宗棠的惨淡经营化作灰烬。朝廷没有严惩玩忽职守的张佩纶,因为他是李鸿章的女婿。左宗棠强压怒火,不与李鸿章理论。大敌当前,要一致对外,何况李鸿章也是白头爵相了,正忙着与法国人谈判呢。
左宗棠从南京起程,前往福建。路过江西时,他又抽调三营军队
进入福建。他从南平乘船抵达福州,福州官方和民众举行了隆重的迎接仪式。他所经过的街坊和店铺,都排设香案迎接,全城士民扶老携幼,出迎“左相侯”,在他的行馆大厅上张贴了一副楹联:
数千里荡节复临,水复山重,半壁东南资保障;
亿万姓轺车争拥,风清霜肃,十闽上下仰声威。
老百姓如此隆重地欢迎左宗棠,是因为他在闽浙总督任上,在福建推行改革,施行善政,老百姓心怀感激。他们欢迎左宗棠这样积极抗击侵略者的官员,而对软弱昏庸的官吏极其反感。法国军舰突袭中国舰船时,清廷大员每天躲在总督府内拜佛念经;钦差大臣张佩纶一听到炮响就晕倒在地;船政大臣何如璋每天设宴喝酒,还不许自己的军舰起锚,致使法国军舰肆无忌惮,炮击清军舰艇和福州市区,而中国人则被动挨打。
左宗棠在福建扭转了危局。他这次到福州,便再也没有离开了。
1884年9月,法军主力舰队再次进犯台湾,强占了基隆。刘铭传被迫率领湘淮军退守淡水。法国军舰驶到淡水港外,炮轰中国炮台,被守军击退。八百名法军在舰炮掩护下强行登陆,扑向炮台。刘铭传挥师杀敌,经过激战,打死打伤法军六十六人,迫使法军退回海上。
法军对台湾实行封锁。刘铭传多次电请北洋舰队前来解围,李鸿章按兵不动。左宗棠听说北洋水师不愿南下,十分愤怒,却无可奈何。没有轮船运输,没有海军护送,他就派五营湘军乘坐渔船增援台湾。李鸿章的行为引起了中国将领的不满,纷纷向左宗棠请战。聂士成主动率领八百五十多名淮军,从山海关登船启程,直奔台湾。
湘军名将王珍的儿子王诗正,率领五营湘军在台湾中部登陆,发起月眉山血战,重创法军。杨岳斌统率十二营湘军,分批渡过海峡。
在左宗棠的精心部署下,各路援军相继渡过海峡,台湾地区大军云集,士气大振,法军多次攻打台北乌嘴峰和月眉山,都被打败。
不久,冯子材率领清军在镇南关大败法军,中国军队转入反攻。
法军在镇南关惨败的消息传到巴黎,在法国当权者中引起巨大震动。法国民众涌上街头,游行示威,包围议会。茹尔·费理内阁当晚就倒台了。
中国军队完全可以乘胜打击侵略者,但清廷采纳李鸿章等人提出“乘胜即收”的主张,同法国进行和平谈判。李鸿章和法国人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
清政府命令前线军队停战撤兵。前线将士群情激愤。张之洞接连电奏缓期撤兵,竟遭李鸿章传旨斥责。冯子材和王德榜被迫撤军。
左宗棠身在福州,病入膏肓,听到撤军的消息,悲愤地叹息:“李鸿章啊,你这样误了国家啊!”
他嘴里喷出一股鲜血,晕厥过去。左帅的安危,牵动着许多人的心。光绪来电慰问:“皇天福佑,左卿康好。”老眼昏花的慈禧,在佛祖面前为他祈祷,也发来一封慰问电:“天恩庇护,左卿安好。”醇亲王来电说:“上苍添寿,大帅延年。”李鸿章心中百味杂陈,也发来急电:“为国摄重。”
左宗棠临终前给朝廷留下一封口授奏章,仍不忘加强国防,请求慈禧批准建立海军,及早修路开矿造船炮,以图国家富强。
左宗棠一生中最大的憾事,就是中国没有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海军。南洋水师刚有起色,却在马尾被法国军舰歼灭,令他痛心不已。
左宗棠很快就去世了。灵柩停放在福州市鼓楼广场,停殡一月,供人瞻仰。朝廷为他举行国葬,李鸿章、翁同龢率文武百官到福州凭悼。他的灵柩被送回湘阴左家塘肖家坟山安葬。
中法战争,法国未胜而胜,中国未败而败,朝廷中唯一的一个强硬派中枢人物溘然长逝,中国民众看清了朝廷的腐败无能,看到了中国面临的各种威胁。
中国,在水深火热中煎熬。
左宗棠所处的年代,中国睡狮尚未觉醒,所谓的“同治中兴”和“洋务运动”,都未能挽救国势衰颓的命运。在外国列强虎视眈眈之下,中国从边疆到心脏地带,危机四伏。中国的有识之士,满怀忧患意识。早在1849年,即道光二十九年,发配新疆的林则徐因病开缺回乡,路过湖南,派人约左宗棠一见。两人年纪相差二十七岁,却一见如故,结为忘年之交。他们畅谈治国方略,通宵达旦。林则徐将他发配新疆期间搜集的材料、制订的战守计划,以及沙俄在中国边疆的政治军事动态,悉数托付左宗棠。临行前,林则徐说:“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他日西定新疆,非君莫属。”
第二部分 天生我材必有用空前大进军,抬棺保国防(6)
林则徐把平定新疆的重任寄望于左宗棠,历史的进程表明,林则徐这位禁烟钦差看人的确是很有眼光的!
前南京中央大学有一位文史教授曾说:“唐太宗以后,对于国家领土贡献最大的人物,当首推左宗棠,实非过誉。”还有几位历史学家说:“中国历史上有四个永远打不败的将军:汉朝的韩信、唐朝的李靖、宋朝的岳飞和清朝的左宗棠。”
梁启超说过:“说到左宗棠和诸葛孔明的才华的高下,人们可能还有争议,但说到对国家的贡献,诸葛孔明就得甘拜下风了。”
左宗棠到了中年还是白丁一个,但他充满自信,这是湖南人血性的表现。他能抓住机遇,靠着自我奋斗,凭着一张嘴、一支笔,十年之间,创建千秋功业,又表现了湖南人经世济用重实干的精神。他一生的遭遇,说明湖南确实藏龙卧虎,人才济济。一旦机遇到来,就能发挥很大的能量。
湖湘才子喜爱读书,但不是书呆子,不是老雕虫。左宗棠在科举考场上败下阵来,却在实践中为考试落第的湖湘才子争回了大大的一个面子。既会读书又能做事,这才是湖南能人的真才干。
1995年,十万长沙市民投票确立的长沙精神“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典出左宗棠的手笔。前句出自左宗棠年轻时写的一副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后句所讲的,实际上是包括左宗棠在内的湖南人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
考试落第的人,不少是有真本事的。左宗棠的故事,为那些因种种原因未能进入高等学府的湖南人,指出了奋斗的方向。
第二部分 天生我材必有用春秋三十三,壮飞人世间(1)
在左宗棠离世到光绪维新变法前夕这十多年时间里,湖南人暂时沉默了。他们在重新积蓄力量。如果说湘军南征北战造就了湖南的军事人才,那么湘军后代的东渡日本,则造就了中国旧民主革命史上的政治人才。稍后,在赴法勤工俭学的运动中,又是湖南人领先,赴法留学为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造就了栋梁之材。
甲午战争后,湖南一改闭塞守旧的面貌,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个省”。
湖南的朝气来源于维新思想。湖南人好冲动,好为天下先,先是自创地方军队,接着掀起留学日本的高潮,然后积极参与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湖南有朝气,是因为那些从外地来的官员,在湖南推行“新政”。湖南巡抚陈宝箴是江西人,学政江标是江苏吴县人,而长宝盐道兼湖南按察使黄遵宪是广东人,担任过驻日使馆参赞和驻旧金山总领事,回国后鼎力推行新政。
这些来自外省的官员带来了新的见识,又受到湖湘文化的影响,这种相互的作用,使湖南洋溢着革新意识,成为维新变法的大本营。
湖南人谭嗣同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接受了维新变法的新思想。
谭嗣同生于1865年,卒于1898年,只活了短短三十三个春秋,却成为不朽的英烈。他是湖南人追求真理不怕丢脑袋的一个最有力的例证。
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字复生,号壮飞。父亲谭继洵是清朝的大官,做到了湖北巡抚。谭嗣同少年时博览群书,侠肝义胆,喜读词章,思想敏锐。青年时期被父亲逼着参加了六次南北省试,但他厌恶科举八股,屡考不中。他目睹清王朝统治腐败,更想奋发有为,立志救国救民,给自己取了“壮飞”的名号。
谭嗣同在结束生命的四年前,看到清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丧权失地,国民群情愤慨。谭嗣同痛感自己未曾致力于国家的富强,决心投身于维新变法。他气愤地斥责湘军的虚骄,非常敬仰康有为公车上书。他弃商捐银,和唐才常等人在浏阳筹建算学馆,创办新学,撰文主张变法,首开湖南维新的风气。他于1896年北游访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自然科学发生兴趣。他遍交维新志士,结识了梁启超,并通过后者进一步洞悉了康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