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5940-吕景琳正说洪武大帝朱元璋-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璋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怕有些蹊跷,让人间是怎么回事,来人回答,他们寨主正在赶着下山迎接将军,请将军能屈尊到山上一叙。元璋倒也想看个究竟,稍作安排,就带领几个人上了山。
邀元璋的是定远县冯国用、冯国胜兄弟。两个都是二十岁上下的青年。他们靠着祖上积蓄的一些产业,专好习弄刀箭。国用长得文雅,有点书生气,国胜则面阔口方,高头大马,练就一手百步穿杨的好箭法。兄弟二人又都喜欢读兵书,钻研攻防计略,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武全才。元末,群雄并起,他们也拉起队伍,结寨于妙山。元璋智取驴牌寨,义说秦把头,夜袭横涧山,整军部伍,师行庄严,使二兄弟很是佩服,便有投靠之意。这天打听他恰从山下经过,便事先作了准备。元璋被请上山寨,简略交谈后,彼此都有些倾慕。元璋问起平定天下有什么高见,国用回答:“书生有六字相告。”元璋急忙请教,国用说:“有德昌,有势强。建康虎踞龙蟠,帝王之都,拔而取之以为根本,成有势之强。然后命将出师,倡仁义,收人心,不贪子女玉帛,则为有德之昌。而后天下可定。”听到这番议论,那真可以用顿开茅塞几个字来形容。自打从军以来,元璋还没有听见过这样清晰明白高瞻远瞩的谈话,他第一次感到读书人的高明。冯氏兄弟便做了他最早的幕中参谋。向建康即集庆路发展,成为他追求的目标。眼下的第一步,是兵发滁州。
元璋在定远的一举一动,还被另一个读书人密切注视着。他就是与元璋的帝位关系密切的李善长。李善长,原名元之,祖籍安徽歙县,生于元仁宗元祐元年(1314),比元璋大十四岁。小时候曾在歙县灵金山闭门苦读。年龄稍大,他发现元朝政府仇视汉人、鄙薄儒生的偏见根深蒂固,便唾弃科举,努力钻研一些文案书牍,长一些做吏的学问,觉得有机会跟了哪位蒙古老爷,说不定还能飞黄腾达。他又喜欢读兵家法家著作,探求里面的机谋权变,审时度势,利益原则。有时体味其中道理,推测人们的心理活动,预见某些事物的发展与结局,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这增强了他的自尊自信,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总有一天会取得相当的功名。无奈,元朝政府不给他提供任何升官做吏的机会。受徽州商人社会的影响,他决定弃文经商,来往于徽州定远之间。果然,他的预测与远虑优长在这里得到充分施展,因而很快发了财。他娶定远富室王家的女儿做妻,在定远安了家。财大气粗,加上计谋远略,“策事多中”,善长成为远近知名的人物。在元末的荒乱中,他携妻小避居东山,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密切注视着这场大的事变,等待着大显身手的时机。韩山童、刘福通之起,他的妻兄王濂迫不及待地入了伙,善长认为操切;郭子兴定远聚义,他依然静观。自然,这个赌注是万不可轻易一掷的。眼下,元璋的胆识和智慧,却使他隐约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真龙天子”的幻影。冯氏兄弟主动投靠使他最后下定决心。当断则断,绝不可再犹豫迟疑,享大富贵必须共大患难。于是他把家稍作安排,就急急忙忙去追赶元璋的队伍。
至正十四年(1354)七月,善长四十二岁。他身着儒生服装,在元璋去滁州途中歇脚处请求召见。元璋听说来者就是定远名人李善长,不禁大喜。以自己的老谋深算,善长知道应该如何去打动这个野心勃勃的青年人的心。见面一揖之后,他一言不发,却对着元璋的相貌审视起来,而后,忽然兴奋地说道:“总算天有日民有主了。”一句话就抓住了元璋的心。元璋作为三万大军的统帅听到这句恭维话和做托钵僧时候听到什么贵不可言的话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他急于问个明白,善长也有一肚皮计算要当面陈述,于是两个人越谈越投机。善长特别生动详细地描述了出身微贱的汉高祖刘邦取天下的故事,使元璋听得入了迷。你问我答,整整谈了一天,晚饭后,秉烛对座,谈兴更浓,蜡烛换了一支又一支,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了熹微的晨光。善长特意指出:“主公祖居沛县,正伺汉高祖同乡,山川王气,正应在主公身上。”元璋强作镇静,缓声说道:“照先生看,这四方战乱什么时候可以结束?”善长略作沉吟,慢慢作答:“汉高祖虽然出身布衣百姓,然而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贪图眼前富贵享乐,不烧杀抢掠,五年就成就了帝业。今天的时局,与秦末有些相似。只要主公效法汉高祖,天下很快就会平定的。”善长这一席长谈,不但鼓起了元璋的雄心,而且对他今后的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以当今的汉高祖自命,处处事事模仿刘邦的榜样。在他看来,李善长的到来,很可能就是萧何转世。于是任命善长做记室(秘书官),一切机密谋议都认真听取善长的意见和建议。他还希望善长担负起协调诸将的责任,对他说:“方今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没有像先生这样有智谋的人是不行的。我见群雄中管文案和参与谋议的人,往往利用机会毁谤左右将帅,搞得人心离散,以致败亡。希望先生以此为戒,协调诸将,同心同德,共取大功。”善长连连称是。打这以后,善长就成了元璋的臂膀和心腹,担负起军师和后方供给的任务。
队伍继续向滁州进发。元璋率军走在前面,以黑脸花云统领几个轻骑为前导。行进之间,与滁州数千巡兵遭遇。花云举起长矛保护元璋,而后同元璋一起扬鞭跃马,杀向敌阵。敌兵边撤边说:“了不得,这个黑脸将军太厉害了,锋锐无法阻挡。”元璋的大部队也就乘胜掩杀过去。滁州城一举攻克,滁州沿山诸寨也望风归顺。
这年八月,元璋还添了两桩喜事。他的大嫂带着儿子驴儿即朱文正、二姐夫李贞带着儿子保儿(李文忠)经过九死一生,先后投奔而来。听到李贞说起二姐病饿而死的惨状,想到当初叔嫂生离死别,大家自不免感伤,面对目前的情景,又都觉得恍惚如在梦中。元璋见两个孩子腼腆中露出机灵,更是满心欢喜。李文忠这年十四岁,见着元璋一身华丽的衣服,十分新鲜,便拉着他的衣襟作耍,元璋随口说道:“外甥见舅如见娘噢!”说完有些哽咽,而后又破涕为笑。
且说此时的濠州城中,郭子兴正在经受煎熬。在一次战斗中,彭大中流矢而死,他的儿子彭早住当了鲁淮王,也不过是徒拥虚名,而赵君用却是大字头上戴帽成了天了。他控制了彭早住,又要报当初的一箭之仇,消灭郭子兴。他把子兴挟持到新攻取的泗州,准备在这里除掉他。
元璋不能不救子兴。子兴是他的恩人,他的上司。而且救出子兴,就是削弱了君用。但是又不能兵发泗州,那样正是中了君用的诡计。君用已经发来让他驻守泗州的命令,其险恶用心是很明白的。元璋便采用外交方式与他斗争。他派一个人到濠州,面见君用,陈说大义,晓以利害,谓:“方今海内混乱,正是收揽英雄的时候。大王昔日兵败彭城,投奔濠州,与郭公等相约,共守此城,以抗元兵。郭公开门延纳,推诚相待,大王才有今日。郭公对大王是有恩德的人。今大王不思报德,反而听小人之言,自剪羽翼,失豪杰之心,为大丈夫所不为。况且,郭公虽然好对付,他的部属尚众。杀了郭公,大王就能睡得安稳吗?万一郭公的部众不服,大王就不怕有人坐收渔人之利吗?”元璋以实力做后盾,再挑开濠州内部的矛盾,君用不能不再三斟酌。元璋又使人给君用的左右都送了大礼,子兴才将他一万多人马带出,转移到滁州城。
第二章 神灵要我举事我不得不举二、和郭子兴在一起的日子(4)
子兴入城,受到元璋隆重的欢迎。三万军马的整齐兵仗,严明号令,使子兴十分高兴。看看自己的部队,稀稀落落,松松垮垮,不由心中不快,油然而生一种自惭形秽之感。况且,被人驱赶,狼狈来此,也觉得像是居人檐下。他不由得神经紧张起来:元璋心里会怎么看他?眼里还有这个丈人翁,大元帅吗?他手下的将领也充满妒意,有时子兴当着元璋责骂他们无能,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元璋的忌恨。元璋的处境左右为难。作为部下和晚辈,他不能得罪子兴,而只能加意恭奉,就是对那些老资格的将领,也要处处赔着小心。这样一来,这些将领们反倒神气起来,他们联成一气向子兴进谗言,说元璋作战不利,说他背后对元帅有怨气。他们知道元璋把战利品多分给部下,便把掠夺的财物更多地献给子兴,乘机言说元璋眼里没有元帅。子兴觉得他的自尊似乎真的受了伤害,于是对元璋越来越疑虑,越来越刻薄。重要的战斗不再派元璋做统军,实际上剥夺了他的兵权。接着又把他的属员一个个调到元帅帐下。这不,眼下又要把他的智囊李善长拉过去。元璋也只得由他。李善长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对目前的局势他早有分析。他了解子兴,更了解元璋。《易经》中有一句话,叫做“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元璋不就是那个以屈求伸的尺蠖虫步矩虫吗?不就是那个暂蛰于子兴下面的龙蛇吗?眼下,他只能委曲求全。而且,退缩、忍辱,对他的部下,又何尝不是一种凝聚力呢?不到万不得已,元璋不会轻易行动。他有他的心腹,他的干将,一旦行动,哪个是他的对手?而在子兴方面,凭他的个性,以及双方的实力对比,断定他不敢贸然对元璋下毒手。善长对自己在这场冲突中的地位也有明白估量。他相信,自己顶得住,留下来,就是对元璋危局的一个支撑,就是元璋部属的一个稳定因素。显然,这是对他的忠诚的一次考验。主意一定,他就将子兴对他的谈话在元璋面前和盘托出。元璋说,既是主帅命令,怎么好违抗呢?善长声泪俱下,向元璋表示了绝不离开的决心,使元璋大受感动。善长建议,应该拿出些积极对策。一是走内线,通过夫人托两位岳母的门子;一是走下线,由善长去疏通子兴手下的将领们。二人依计而行。
由于子兴的刻意刁难,元璋夫妇在生活上也处境困难。子兴借口粮饷紧张,对他们的伙食抠得很紧。夫人为保障元璋吃饱,只能自己忍饥挨饿。有一天,家里实在没东西吃了,夫人就到子兴那边的厨房里去帮忙,趁人不备,将一张刚刚出鏊子的烙饼贴在身上,用衣襟掩了,带给元璋。待从怀中取出,身上已烫出一个圆月似的焦疤。现在听元璋说要打点,便急将自己的一点私蓄倾出,手下将领们的献纳,也暂不分散,而统统孝敬了两位张夫人。真是钱能通神,二张夫人果然十分喜欢,子兴的态度也渐渐有了改变。善长那边,凭着他的伶俐与狡黠,将领们的脸色也慢慢友善起来。
至正十四年(1354)十一月,赵君用、孙德崖他们驻守六合的部队遭到丞相脱脱的重兵围困,情势危机,六合方面派出使者,夜访元璋,请求兵援。元璋不想单独深夜接纳,便隔门同他交谈,然后请示子兴,是否开门放使者进来。子兴一听说是濠州方面的人,气便不打一处来,任凭使者苦苦哀求,子兴就是不答应。元璋给子兴分析利害,向他说明,六合近在咫尺,它一旦失守,滁州在所不免。从保卫滁州计,也应该急速发兵。万不可因小恨而误了大事。子兴方始同意增援。第二天军帐点将,那些平日骄纵的将领们一个个谈虎色变,都说,求问过神灵,出师不吉。子兴只好命元璋统兵前往,也让他祈祷神灵,问个吉凶。元璋说:“凡事可行不可行,应该据以理,断于心,何必去求问神灵!”于是率众东下六合,抢占瓦梁垒要塞。元将集大队攻击,元璋率耿再成死死固守。无奈寡不敌众,几次都险些陷落。显然,不能硬拼,只能智取。元璋敛兵入垒,派出一些妇女对着元兵倚门指画着大骂,元兵被这种突如其来的场面弄得惊愕无措,而后又见垒内放出一些牛群,妇女居中追赶,丁壮在两旁护卫。元兵更不敢近前。眼见她们大摇大摆退回营中并向滁州方面撤退,元将这才觉得是受了奚落,于是催队急追。耿再成边打边退,把元军引到滁州城外的山涧。顿时,伏兵四起,城中将士也鼓噪呐喊而出。元兵丢盔弃甲,大败而逃。
一场滁州保卫战考验了元璋的勇敢,也显示出了他的智慧,将领们不能不服,连子兴也真的刮目相看了。
至正十五年(1355)的春节子兴过得真是少有的痛快。虽然几万人的粮饷使人困扰,但赵君用、孙德崖终于在他面前弯了腰,而且出师大捷,滁州奠安。他往日的郁闷之气,今天方得一舒。于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