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林氏三兄弟-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姓什么?”    
    “他们说姓恽,另一个是我们本地人,姓卢。”    
    林育英一听,便知道是恽代英。    
    他的心里非常激动,跟着林育黎、林彪到新庙小学去见恽代英。    
    恽代英个子较高,又很瘦,剃着一个和尚头。他的装扮也很简单: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穿着一件半旧蓝布长褂,袖子又细又长,颇似一个游学先生。    
    站在一旁的林育南见林育英来了,连忙向他介绍恽代英说:“这就是你想会见的那个姓恽的先生。他的名字叫代英。”随后,他又向恽代英介绍林育英说:“这是我的八哥,学名叫林育英。我八哥坚强、机灵,是个很可靠的人。”    
    林育英紧紧握着恽代英的手说:“早就听说你的名字,今天见到你非常高兴。我读书不多,也未见过大世面,希望恽先生对我多多指教、帮助。”    
    恽代英亲切地对林育英说:“你的情况,育南弟已对我讲过多次了,我们是一家人,不必说那些客气话。”    
    恽代英的这一句话,就消除了双方的陌生感。    
    他们交谈了一阵后,一起来到林育英的家。恽代英、林育南告诉林育英,他们这次到乡下来,不是探亲访友,也不是游山玩水,目的是在回龙山建立一所小学。这所小学既是从事革命活动的场所,又为革命培养人才,希望林育英帮助他们把这件事办成功。    
    林育英愉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他们到林家大山后右侧的八斗查看校址。八斗有一座庙,里面住了两个和尚。他们认为,可以将这个庙改为学校。林育英、林乐浦热情甚高,建议马上将学校办起来。恽代英、林育南考虑还有些事情未办妥,如教师未请到,桌、椅也没有,房子还未与庙里的和尚商量好,劝林育英不要太急。    
    他们看完校址后,又回到林育英家,研究办学的具体事宜。    
    经过一阵讨论,他们决定利用春季的有利时机,将学校办起来,定校名为浚新小学,并请几名进步知识青年到校任教。林育英暂时不去武汉,留在家里参与学校的管理。    
    他们的建校工作,得到林姓户长,林育南、林彪的大伯父林文卿的大力支持。他说:“林氏家族从未办过学校,这回要办一所,为子孙后代造点福,里的人都要支持,都要出力。”    
    有了户长的支持,困难就少多了。    
    1920年春,浚新小学在林育南、林育英的努力下创办起来了。学校招收了二十余名学生,分国民一年级、三年级及高等一年级3个班,教师系进步青年胡亮寅、景钟等人,后来李求实、唐际盛、卢斌、沈光耀也来教过一段时间。    
    学校办了一段时间,经费发生了困难,加上教员胡亮寅离了校,学校难以为继,被迫停课。林育英、林乐浦无法,只得写信如实告诉在武昌的恽代英,请他想办法帮助解决。    
    恽代英接到信后,议了一个在浚新小学周围发展林牧业,用林牧业的收入维持学校运转的计划,并将计划的大概内容写信告诉了正在北京求学的林育南,希望林育南支持他的这一设想。    
    1920年10月,林育南给恽代英回信说,恢复浚新小学,试办林牧业,这是他原来在家乡就很想办的事,经过仔细考虑,觉得不容易做,结果未办成。其原因是:第一,浚新小学的校舍不太大,难图发展;第二,乡下人不重教育,难以招到较多的学生;第三,微薄的学费不敷二三教员的生活费;第四,找不到懂林牧技术的人,无法办这样的事业;第五,办林牧业需要资金投入,目前一下子难以搞到钱,他家的山林早已植树,周围又没有旷地;第六,庙产微薄,而且关系复杂,难以取得,即使得到了,也无什么作用,而且还要惹得社会怨怒。更重要的是,他对乡下的林牧业也不太熟悉,办这件事没有把握。不过,他还是想和卢斌、陈学渭及他的两位哥哥好好商量一下此事,然后再回复恽代英,如果要做此事,也得靠他的两位哥哥来办。    
    恰在这时,黄陂进步青年唐际盛来到了武昌利群书社。恽代英动员他到回龙山林家大浚新小学教书,并以教书的名义从事革命活动。    
    唐际盛二话没说,马上起程来到了林家大。这样,浚新小学又恢复起来。    
    林育英原计划与堂弟林乐浦一起到武汉去办一个织布厂,并在那里从事革命活动。由于浚新小学复了课,他无法到武汉去,但他心里总想早点去武汉从事革命工作。恽代英、林育南考虑浚新小学离不开林育英的领导,没有同意。    
    学校恢复起来不久,又遇到不少麻烦,除了经费极度困难外,还有一些问题很不好解决,如学校用于教学的房子,和尚总吵着要退还给他们,并常与师生发生纠纷,社会上对男女生同校也议论纷纷。    
    为解决这些问题,林育英又给恽代英写了信,请他出出主意。林育英还在信中表示,迫切想学习马克思主义,并说很想到武汉从事革命活动,希望恽代英给予帮助。    
    1921年4月16日,恽代英给林育英、林乐浦写了回信,鼓励他们把学校办好。恽代英在信中说:这个学校一定要办成功,并要做好基础工作,基础稳固了,一切都好说。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暂时不要急,基础稳定了,容易行主义,若是基础差了,主义无从谈起。    
    林育英根据恽代英的意见,与林乐浦、唐际盛一起,想办法将浚新小学的教学、经费等问题一一解决了。    
    后来,浚新小学办得非常成功,武汉地区的一些进步刊物还多次介绍这所颇有影响的乡间小学。    
    过了一段时间,这所学校又遇到一些波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与庙里的和尚发生了产权纠纷。本来,浚新小学的校舍是所有林姓人的一座家庙,名为“兴隆寺”。这座庙过去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住和尚,是林姓家族集体活动的一处重要场所,产权为林家大、染铺的林姓人共有。民国初年,出生在上巴河标云岗村的徐和尚得知“兴隆寺”没有僧人,几次到林家大找户长林文卿求情,要求住八斗的寺庙。起先,林文卿未同意。后来,他考虑人要衣衬,屋要人衬,“兴隆寺”只有菩萨没有僧人,房子垮得快。来到花树下,总算爱花人,和尚要来住庙是件好事,免得再年年集资修庙。基于上述想法,他同意徐和尚入庙,并嘱他把庙宇管好。    
    徐和尚来了不久,回龙山鹞子湖的一个姓吴的假和尚也挤进来了。    
    哪知,这两个和尚进庙后,各怀鬼胎,都想独占庙产,两人为此常发生争吵。    
    林文卿发觉了他们的用心后,曾当面对两个和尚说:“你们在庙里住可以,但不要有占庙产的想法,这座庙是我们林姓人的,你们不要有非分之想。如果你们想占庙,我们就不要你们在这里住了。”    
    两个和尚听不进,他们认为:庙是僧人的家,他们入了庙,产权就是他们的。    
    吴和尚品质低劣,诡计多端,做过许多坏事,在林家大、染铺的名声很不好,曾被赶过一次。这个家伙出去后,别的庙里都不收,他又厚着脸皮跑回来,赖在庙里不走。徐和尚也是个蛮横、无赖之徒,林家大、染铺的人都不喜欢他。    
    两个和尚虽有矛盾,但在对待学校管理人员及老师的问题上,他们的观点、步骤又很一致。他们怕这所庙产被学校占去,日夜想办法对付浚新小学的管理人员林育英等人。    
    吴和尚给徐和尚出歪点子说:“林育英他们办这个小学的目的,是要赶我们走。为使庙产不被他们夺去,你要赶快把梁上的‘林氏修庙’几个字刮掉。这样,你就有理由与他们扯皮了。”    
    徐和尚认为吴和尚的这个点子想得好,马上搭梯子将“林氏修庙”四个字刮掉了。林姓家族的人对此很恼火。林文卿还带人到庙里与和尚论理,要两个和尚离庙,将房子退出来。和尚坚决不退,声称要永远住在这座庙里。    
    由于庙产发生了纠纷,浚新小学与和尚的矛盾愈来愈尖锐。    
    林育英几次找两个和尚谈话,限他们在一个月内离庙。徐和尚没有办法,跑到县城黄州找安国寺的住持诉苦,说林育英在乡下借办学为名,强占寺庙,煽动民众闹事,使当地百姓不敢到“兴隆寺”烧香、磕头。    
    安国寺是鄂东的大禅林,寺里的住持也姓徐,在湖北地区名气甚大。他听了徐和尚的一面之词后,信以为真,当即帮徐和尚向县府写了状纸,状告林育英等人强夺庙产。    
    林氏家族的人听说徐和尚到县里告了状,非常气愤,准备与徐和尚打官司。    
    后来,林文卿听说徐和尚得到县里的支持,怕官司打下去连累在外闹革命的人,自动放弃了这场官司。因此,浚新小学办了一段时间后,因上述一些原因,未再办下去。    
    浚新小学后来由于校址的产权纠纷而中途夭折了,但这所学校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它不仅在鄂东传播了革命火种,而且还为党培养了一批人才。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有许多走上了革命道路,有的还成为党及其军队一个时期或一个地区的主要领导人。    
    1921年7月,恽代英、林育南、李求实在回龙山浚新小学发起成立了带有共产主义性质的组织“共存社”(又叫波社),林育英参加了这次会议,并成为主要成员。    
    不久,恽代英、林育南为培养林育英,动员他去中国工人比较集中的大上海做工,以了解、熟悉工人阶级的情况。他愉快地答应了。这一年春末,他到了上海,在上海隆化公司染织厂做工。    
    到了秋季,因长子林肖硖病重,他又从上海回到了老家。    
    林育英这次虽然在上海未直接参加革命,也未参加什么组织,但收获还是不小。一是见了大世面,扩大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二是对中国工人阶级的状况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    
    儿子的病一好,他就写信给堂弟林育南,要求到武汉参加革命。    
    林育南马上回了信,同意他到武汉。    
    这样,林育英又离开了家乡,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中,并在斗争中逐渐成长起来。


第一部分  林育英——虽死犹荣的革命家第6节 艰辛办厂为革命

    1921年春,林育英邀堂弟林乐浦到武昌寻找落脚地。最后,他们在武昌太平试馆一间平房住了下来。    
    一天晚饭后,林育南来看林育英,并对他说:“武昌这个地方很复杂,敌人控制也很严,要从事革命活动,必须先找个工作做掩护。否则,很难在这里立足。”    
    林育英很佩服一身是胆的堂弟,马上问:“你说说,我们找点什么事做才合适呢?”    
    林育南说:“你不是有染织方面的专长吗?就在这里开个毛巾厂吧。毛巾比布好销些,投资也不大。”    
    “那好,我们马上开始办。”    
    林育英说干就干。他带着林乐浦四处奔走,筹集办厂的资金。林育南、恽代英也从利群书社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帮助他。    
    尽管林育英尽了很大的力,办厂资金还是不够。他想了许多办法,仍无大进展。最后,他想到妻子涂俊民手上还有几个“私房钱”,决定动员她拿出来。    
    鄂东农村一带的姑娘出嫁时,亲朋好友往往要送一点钱给出嫁女,人们称这种钱叫“眼泪钱”。出嫁女将钱带到婆家后,就称此钱为“私房钱”。一般情况下,女人的“私房钱”是不用的,只有到了迫不得已时,才拿出来用。从内心讲,林育英不想用他妻子的“私房钱”,这次办厂困难太大,又没有其他办法,才决定向妻子要钱。    
    一天晚饭后,林育英见涂俊民做完了家务事,便对她说:“俊民,我办厂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现在要你出把力。”    
    “要我出力?”    
    “嗯。”    
    “出什么力呢?”    
    林育英笑了笑说:“你身上不是有几个‘私房钱’吗?我们办厂缺少资金,你将钱捐出来支持我们一下吧。”    
    “这……”    
    林育英见她有些舍不得,开导她说:“俊民,你要看远些。我参加革命后,把一切都交给了党的事业,你还舍不得那几个‘私房钱’吗?”    
    “我……”涂俊民还是口愿心不愿。    
    为使妻子高高兴兴地拿出钱,林育英又耐心地对她说:“这个厂是我负责办的,你要是真心实意地爱我,就应支持我把这个厂办起来。”    
    涂浚民听林育英这么一说,再仔细一想,觉得应该帮丈夫一把。于是,她将“私房钱”全部捐了出来。林育英有了这几百串钱后,请了几个木工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