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4040-甲申年说-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兼艺术学系系主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教育部哲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编者注:本文稿已经作者本人审校)    
    大家都知道,自从有了《红楼梦》,就有人研究《红楼梦》,二百多年来,研究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问,叫做“红学”。近二十年,国内研究《红楼梦》的论文和专著更如雨后春笋,数不胜数。一部《红楼梦》,说了二百多年,又有那么多人在说,难道还没有说完吗?    
    没有。因为《红楼梦》是说不完的。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1716?或1724?——1763)。小说描写了一个贵族大家庭由盛而衰的变迁,围绕这个大家庭中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群青年女子的悲惨命运。全书人物数百,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天然浑成,脉络纵横清晰贯通,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境界。据不完全统计,《红楼梦》迄今已有十八种文字、六十多种译本,在世界各国发行。为世界文学名著。国外学者把“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一起列为关于中国的三门世界性的“显学”(显赫的学问)。    
    前几年我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就叫《说不完的》。我在那篇短文中说,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我们一般称之为“意蕴”,而不称之为“意义”。“意义”(理论作品的内容)是确定的,因而是有限的。“意蕴”则带有某种程度的宽泛性、不确定性和无限性。“意义”必须用逻辑判断和命题的形式来表达,“意蕴”却很不容易用逻辑判断和命题的形式来表达。“意义”是逻辑认识的对象,“意蕴”则是美感即审美感受、审美领悟、审美体验的对象。    
    换句话说,“意蕴”只能在欣赏作品时感受和领悟,而很难用逻辑判断和命题的形式把它“说”出来。如果你一定要“说”,那么你实际上就把“意蕴”转变为“意义”,作品的“意蕴”总会有部分的改变或丧失。    
    但是,这并不是说,对文学艺术作品就不能“说”,否则评论家就不能存在了。事实上,在文学艺术的评论和研究工作中,差不多人人都在用逻辑判断和命题的形式,来对作品进行阐释,人人都力图把作品的“意蕴”说出来。而且,这种“说”,如果“说”得好,对读者会有很大帮助。就像有人称赞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西厢记》评点所说的那样,可以“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因此,阐释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有价值的。    
    金圣叹(1608——1661),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能文善诗,把《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记》列为天下才子必读书,并打算逐一评点,因突遭大祸(因“哭庙”案被斩杀于南京),只完成了其中的两部,即“金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和“金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的评点。节评有《左传》、《国语》、《国策》以及《沉吟楼诗选著作》,共计百余篇。他还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小说戏曲创作理论。他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业绩,为我国的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作出了特殊贡献。    
    但是,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应该记得两点:一,你用逻辑判断和命题的形式所说出来的东西,说得再好,也只能是作品“意蕴”的一种近似的概括和描述,这种概括和描述,与作品的“意蕴”并不是一个东西;二,一些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如《红楼梦》,意蕴极其丰美,“横看成岭侧成峰”,一种阐释往往只能照亮它的某一个侧面,而不可能穷尽它的全部意蕴。因此,对这类作品的阐释,就可以无限地继续下去。西方人常常说:说不完的莎士比亚。我们中国人也可以说:说不完的《红楼梦》。    
    正因为这个原故,尽管从脂砚斋以来(脂砚斋可以说是第一位“红学家”),已经有许许多多人,其中包括王国维、蔡元培、胡适、俞平伯这样一些大学者,对《红楼梦》做了阐释,我们今天还是可以继续对《红楼梦》进行阐释,对《红楼梦》还是可以继续说下去的。    
    脂砚斋:在《红楼梦》的考证研究中,最大的谜团就是脂砚斋的身世问题。对于这位与曹雪芹关系十分亲密,又亲自参与红楼梦的创作与批评的重要人物,迄今为止,对他(她)的身世、家世、姓氏、生卒年等等均无定论。    
    王国维(1876——1927年),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海宁人。后人集其著作为《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1927年6月3日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享年51岁。


《红楼梦》的意蕴《红楼梦》的意蕴(2)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绍兴人。所著后人辑为《蔡元培全集》。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有《胡适全集》。    
    俞平伯 (1900——1990),浙江德清人。他写的《红楼梦辨》(1923年初版,50年代初再版时改名为《红楼梦研究》,是“新红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我认为,《红楼梦》的意蕴大致可以分析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    
    小说描写了贾府内、外部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极为真实,极为深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空前的。    
    大家知道,中国过去的长篇小说有三种:一种是神魔小说,如《西游记》;一种是英雄传奇,如《水浒传》;一种是历史演义,如《三国演义》。到了《金瓶梅》,出现了一个转折。《金瓶梅》是通过描绘一个家庭(暴发户西门庆)的日常生活状况,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张竹坡称之为“市井文字”,鲁迅称之为“人情小说”、“世情小说”。张竹坡说:“作《金瓶》者,必曾于患难穷愁、人情世故一一经历过,入世最深,方能为众脚色摹神也。”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约1500——1581),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西游记》是在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及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再创造而成。《西游记》叙述了孙悟空大闹天空和唐僧师徒历经千难万险到西天取经的故事。    
    《金瓶梅》:作者待考。明代白话长篇小说。学术界一般认为《金瓶梅》成书于明嘉靖26年(1547年)至明万历24年(1596年)之间。它问世四百余年以来,初无刻本,靠传抄流行。明代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东吴弄珠客作序的《金瓶梅词话》,为现存最早的刻本,后人多次修改,加上评语、插图,成为《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崇祯本,北大图书馆有藏)。关于其书的作者,已成为《金瓶梅》研究中的“哥德巴赫猜想”,迄今已提出六十人之多。    
    张竹坡,名道深,字自得,号竹坡,铜山(今徐州)人。身不得寿,卒年仅二十九岁。清初小说点评家。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张竹坡以修改本(崇祯本)为底本,稍作改易,加以评点,刊刻了《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张评康熙本,吉林大学图书馆有藏)。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正是如此。他继承了《金瓶梅》这种路线,但是他又有一个大的飞跃,把中国古典小说推上了登峰造极的境界。这一个层面,我们国内研究《红楼梦》的学者过去谈得比较多。例如过去(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很多学者所说的“《红楼梦》是四大家庭的兴衰史”、“《红楼梦》是封建末世的形象历史”、“《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等等,都是说的《红楼梦》的这个层面。《红楼梦》确有这个层面。《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它的意蕴中有这个层面,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当然不是全部的原因。    
    曹雪芹(1716?或1724?——1763?),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汉军正白旗人。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80回的稿子(生前已传抄于世),80回以后也可能有部分残稿,但佚失不传。今传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    
    前几年我们国内拍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又拍了多集的电影《红楼梦》。把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也可以看作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阐释。就《红楼梦》的这一个层面来说,我以为电视连续剧和电影《红楼梦》都是表现得比较充分的。    
    因为这一个层面过去谈得比较多,我就不多谈了。    
    第二个层面:《红楼梦》的悲剧性。    
    大家都承认《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但是《红楼梦》的悲剧性是什么?学者(红学家)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性并不在于贵族之家(贾府或四大家族)衰亡(由盛到衰)的悲剧,也不简单在于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爱情悲剧,而是在于作家曹雪芹提出了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的悲剧。简单一点说,就是“美的毁灭”的悲剧。    
    什么是曹雪芹的审美理想?这就必须要说到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因为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从汤显祖那里继承下来的。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戏曲家。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别署清远道人。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牡丹亭》则是他的代表作。在明代传奇中占有重要位置。    
    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一个“情”字。汤显祖讲的“情”,和古人讲的“情”,内涵有所不同。它包含有突破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内容,就是追求人性的解放。汤显祖自己说,他讲的“情”一方面和“理”(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相对立,一方面和“法”(封建社会的社会秩序、社会习惯)相对立。他认为“情”是人人生而有之的(人性),它有自己的存在价值,不应该用“理”和“法”去限制它、扼杀它。       
    所以,汤显祖的审美理想,就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汤显祖把人类社会分为两种类型:“有情之天下”,“有法之天下”。在他看来,“有情之天下”就是春天。所以追求春天,就成了贯穿汤显祖全部作品的主旋律。    
    他写了《牡丹亭还魂记》,塑造了一个“有情人”的典型——杜丽娘。剧中有一句著名的台词:“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就是要寻找春天。但是,当时的现实社会不是有情之天下,而是有法之天下。现实社会中没有春天,所以要“因情成梦”,进一步还要“因梦成戏”。汤显祖的戏剧作品,就是他强烈的理想主义的表现。    
    曹雪芹深受汤显祖的影响。    
    曹雪芹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一个“情”字。他的审美理想也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头就说过,这本书“大旨谈情”。    
    曹雪芹要寻求“有情之天下”,要寻求春天,要寻求美的人生。但是现实社会中却没有春天,所以他就虚构、创造了一个“有情之天下”——《红楼梦》中的大观园。


《红楼梦》的意蕴《红楼梦》的意蕴(3)

    大观园是一个理想世界,一个“太虚幻境”。这一点,脂砚斋早就指出过,当代许多研究《红楼梦》的学者,如俞平伯、宋淇、余英时,也都谈到过。    
    宋淇(1919——1996),笔名林以亮,红学家,作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在《红楼梦大辞典》一书中,宋淇与蔡元培、王昆仑等老一辈学者一起,被共同列为本世纪8位著名红学家。    
    余英时,1930年生于天津,安徽潜山人。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著有《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太虚幻境”是一个“清净女儿之境”,大观园也是一个女儿国(除了贾宝玉),是一个“有情之天下”。    
    大家读《红楼梦》都记得,第六十二回写湘云喝醉了酒,包了一包芍药花瓣当枕头,在山石僻静处的一个石凳子上睡着了,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和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扇子掉在地上,被埋在落花堆中,一群蜜蜂、蝴蝶围着她飞,口内还作睡语说酒令:“泉香而酒冽,玉  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